壯族人民所生活的土地上有許多名勝古跡,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壯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關于這些名勝古跡來歷和特點的解釋性故事,即壯族風物傳說。這些傳說蘊含著壯族人民熱愛鄉(xiāng)土的淳樸感情,也使得本來就美麗的壯鄉(xiāng)風物更加富有魅力。
民間傳說的研究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相關研究論文經(jīng)常見之于書刊,但是對壯族民間傳說進行專門研究的著作卻難得一見。陳金文教授的《壯族風物傳說的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12)一書正是一本專門研究壯族風物傳說的著作。筆者認為該著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一、材料翔實,分類清晰
該著作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建立一個壯族風物傳說研究的資料系統(tǒng),這個資料系統(tǒng)包括對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壯族風物傳說的梳理及對現(xiàn)代口頭資料中壯族風物傳說類型的歸納。著者將所搜集到的壯族風物傳說情節(jié)梗概列表于后,並且注明了每則傳說的來源、出處,大多篇目還注明了講述人、流傳區(qū)域、采錄人和采錄時間等。
對眾多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歸納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該著對現(xiàn)代口頭資料中壯族風物傳說進行了類型歸納。著者將壯族風物傳說分為山水傳說、花山巖壁畫傳說、銅鼓傳說、動植物傳說等幾類,在每類之下又分出幾大主題,在每一主題下又歸納出多個情節(jié)類型。
著者對壯族風物傳說的分類是運用故事類型學的方法及結合鐘敬文對傳說分類方法,將眾多的傳說歸結為幾個主題與幾十個類型,這本身就是對傳說的一種研究方式。它的價值在于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壯族風物傳說研究資料系統(tǒng)。著者對壯族風物傳說的文化研究正是建立在這個資料系統(tǒng)之上的。這一資料系統(tǒng)還可為今后其他學人對壯族民間傳說作進一步研究提供資料和方法上的借鑒。
二、方法科學,論述嚴謹
民間文學是在人民大眾生活層面上傳承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因此對其研究要將多種學科理論與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觀照。鐘敬文先生早就提出要從多學科的視角研究民問文學,該著作者踐行了鐘先生這一學術主張。該著在對壯族風物傳說作文獻梳理和類型歸納,建立資料系統(tǒng)的基礎上,探討了傳說作為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的基本規(guī)律,並以多學科的視角審視其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文藝學等多方面的學科價值。
另一方面,包括傳說在內的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相比較而言,有自己的特征,但是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也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于世人的,它同樣是一個由“言、象(或事)、意”這樣一個由表及里的文本層次構成。因此,著者將現(xiàn)代口頭資料中的壯族風物傳說分為文本言語層面、文本故事層面、文本形象層面和文本意蘊層面進行民間文藝學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也離不開對壯族風物傳說的多學科透視。
此外,該著在對壯族山水、花山巖畫、銅鼓、動植物傳說展開論述之前都進行了學術史的回顧與梳理,並在每章最后進行小結,對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新觀點予以完整而簡練的歸納和概括。這與面對研究對象時不顧前人的研究成果,自說白話的情況截然不同,這是學術規(guī)范的體現(xiàn),也是該著論述嚴謹?shù)捏w現(xiàn)。
三、關注學科前沿話題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追求文化多樣性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此背景下,對具有獨特性、民族性、區(qū)域性、活態(tài)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在國際國內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問題順理成章地成為與之相關學科的重要課題。民間文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問題更是無可爭議地成為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界進入21世紀之后非常重要的學科前沿話題。該著自覺關注了壯族風物傳說的傳承、傳播與保護的問題。
該著認為壯族風物傳說的傳承與傳播媒介也是多元共存的。一是有的傳說依然在以口傳心授,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與傳播。二是有的傳說已經(jīng)被搜集和整理以書面方式傳播。三是有的傳說文本已經(jīng)進入廣西高等院校相關學科專家學者的研究視野,以學術研究的方式挖掘其深層內蘊,從而使其傳播范圍已經(jīng)不僅局限于社會中、下層的民問了。四是文化旅游、山水旅游、民俗旅游,都已經(jīng)成為了民間傳說傳承與傳播的的重要途徑。而山水旅游是廣西旅游業(yè)的重頭戲,壯族山水傳說會通過游客的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此外,著者還關注了互聯(lián)網(wǎng)對壯族風物傳說傳播的重要作用。
壯族銅鼓習俗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著專章探討了壯族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問題,認為對包括銅鼓文化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要順應歷史的潮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精神,只有這樣,傳統(tǒng)文化才能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獲得新生。該著還對那種一味強調保護所謂“原生態(tài)”的做法提出了批評,認為那樣不僅無益于銅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而且還會導致銅鼓文化的萎縮與僵死。這些觀點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強調了在包括銅鼓文化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要自覺關注時代話語,將之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才能使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化語境中,以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四、結語
壯族風物傳說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其價值是多方面的。它保存著壯族人民的族群記憶,也是壯族人民倫理道德、思想觀念、社會習俗的藝術化顯現(xiàn)。它伴隨著壯族人民走過了漫長的歷史,今天它依然以各種方式傳承與傳播,給壯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壯族風物傳說的文化研究》一書在建立壯族風物傳說研究資料系統(tǒng)的基礎上,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壯族風物傳說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展開了探討與發(fā)掘,並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問題提出了有益的看法。該著一方面通過對壯族風物傳說的研究,起到了進一步豐富、發(fā)展、深化民問文學基本理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透徹地揭示了壯族風物傳說的多學科文化意蘊,不愧是壯族民間文學研究園地綻開的一朵奇葩!
(作者:黃尚茂,廣西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