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興華
曲藝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獨有藝術(shù)品種之一,其中大多數(shù)曲種都屬于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范疇,亟待予以保護。
為此,有必要對曲藝進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系統(tǒng)研究,以便為曲藝的繁榮發(fā)展與文化保護,提供理性思辨與具體實踐的雙重參照系。本文就此作探索性研究,以期引起關(guān)注與討論。
曲藝的概念,按照我國權(quán)威工具書《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所給出的定義,為“各種說唱藝術(shù)的總和。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多數(shù)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具有‘一人多角’(一個演員模擬多種角色)的特點,部分以代言為主,敘述為輔,分角色拆唱。與各地方言關(guān)系密切,其音樂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出時演員人數(shù)較少,通常一至二三人,使用簡單道具。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彩唱等。音樂體式有唱曲牌的‘聯(lián)曲體’、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的‘主曲體’,或綜合使用兩者。曲本體裁有兼用散文和韻文、全部散文和全部韻文三種?!雹?/p>
其中的“敘事”,即“敘事體”之簡稱,是曲藝的文體與表現(xiàn)手法,指的是演員以第三人稱口吻說唱故事情節(jié);“代言”即“代言體”之簡稱,也是曲藝的文體與表現(xiàn)手法,指的是演員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扮演或模擬節(jié)目中的人物。
總的分析,曲藝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唱類,即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輔,如二人轉(zhuǎn)、大鼓等;另一類是說類,即以說為主,少有唱者甚至無唱,如評書、評話等。
作曲中國獨有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曲藝也具有它自身獨有的審美特征。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民族性是中國曲藝與審美特征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中國曲藝產(chǎn)生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十分典型的民族藝術(shù)品種之一。自唐代,就有說唱藝術(shù)“說話”、“轉(zhuǎn)變”等;到宋代,除“說話”外,又產(chǎn)生了“鼓子詞”、“唱賺”、“諸宮調(diào)”等;到明、清兩代,則出現(xiàn)“蓮花落”、“代不閑”等等。由此可見,民族性是曲藝先天性的藝術(shù)基因,也是它首要的審美特征。
地域性也是中國曲藝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集中體現(xiàn),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并且越是世界的。
中國曲藝以地域性為重要的藝術(shù)標志與審美特征,許多曲藝曲種都以地域之域名命名之,例如“東北二人轉(zhuǎn)”、“北京琴書”、“天津快板”、“河南墜子”、“山東柳琴”、“四川揚琴”、“蘇州評彈”、“內(nèi)蒙道情”、“陜北說書”、“上海說唱”、“山東快書”、“蘇州評話”、“揚州彈詞”、“杭州灘簧”、“溫州蓮花”、“鳳陽花鼓”、“安微琴書”、“福州伬唱”、“江西道情”、“湖南絲弦”、“粵曲”、“文本漁鼓”、“貴州燈詞”、“青海道情”、“蘭州鼓子”、“寧夏數(shù)花”、“湖北大鼓”等等,每一個曲種都以鮮明的地域性審美特征為亮點與支點。
曲藝因演員少、服裝、道具簡單,大多并無燈光布景,因此具有快捷性的審美特征,素有“文藝輕騎兵”之稱。
曲藝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shù),大多屬于口頭流傳的非物質(zhì)文化,因此作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亟待傳承保護。許多曲種,已瀕臨滅亡,如果不及時采取保護措施,很可能絕跡,造成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巨大損失。
近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曲藝的文化保護,例如東北二人轉(zhuǎn),已確定了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趙本山等人。而其他曲藝曲種,有的文化保護情況較好,有的則仍不盡如人意,亟待加強。
①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P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