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丹[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鋼琴作品在體裁、旋律、和聲、音樂內涵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創(chuàng)作手法在繼承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對作品進行特殊處理。作品涉及的體裁有:鋼琴協(xié)奏曲、奏鳴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馬祖卡、波蘭舞曲、即興曲等,其中諧謔曲是最具代表性的體裁之一。肖邦將諧謔曲用做獨立的器樂曲,在結構上進行了擴大和延展。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四首諧謔曲,以創(chuàng)新的體裁、龐大的氣勢和深刻的內容,賦予諧謔曲以新的藝術特點。李斯特認為肖邦的練習曲和諧謔曲最能說明他自己陰郁的一面,他說:“他的多數(shù)練習曲和諧謔曲,都在表明激烈的憤怒及絕望的情緒,時而會有辛辣的諷刺,頑固的自尊。他的音樂所具有的陰郁的側面,并不像他那優(yōu)美的詩一般的曲調那樣被人理解,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肖邦個人的性格也因此成為他被人們誤解的最大原因。肖邦為人親切,彬彬有禮,才貌雙全,內向恬靜,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快樂的樣子來。”舒曼曾稱贊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莊嚴地宣告:“波蘭不會滅亡?!?/p>
肖邦《b小調諧謔曲》的構思和初稿產(chǎn)生于1831年,這是肖邦得知華沙起義后創(chuàng)作的一首作品。華沙起義的消息使當時身處異鄉(xiāng)的肖邦熱血沸騰,同時,也為自己不能親自參與到這場戰(zhàn)爭中而感到郁悶和沮喪。正是在這種不可抑制的愛國熱情和對家鄉(xiāng)親人深情懷念的心境下,產(chǎn)生了富有悲情色彩的《b小調諧謔曲》。這首諧謔曲是肖邦四首諧謔曲中的第一首,也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大轉折,是肖邦音樂從華沙時期的華麗風格走向成熟風格的轉折點。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首作品的悲劇色彩進行了分析:
諧謔曲又稱詼諧曲,一種三拍子器樂曲。其主要特點是速度輕快,節(jié)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xiàn)突發(fā)的強弱對比,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征。諧謔曲常用出其不意的轉調和強弱對比,突如其來地反復主題或引進新的主題,突然地結束一個段落或結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種幽默和詼諧的效果。古典主義時期諧謔曲開始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常在交響曲等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xiàn)。海頓的弦樂四重奏中的有些樂章,實際上已經(jīng)具有了諧謔曲的性質。在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曲中,諧謔曲成為其中一個固定的樂章。貝多芬不僅豐富了諧謔曲的表現(xiàn)力,而且使諧謔曲更加富有戲劇性。與傳統(tǒng)的諧謔曲相比,在性質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肖邦開始,諧謔曲被用做獨立的器樂曲,肖邦將這種體裁發(fā)展成脫離套曲的一種獨立的樂曲形式,在貝多芬的基礎上向前邁了一大步。他的這首《b小調諧謔曲》音樂形象對比鮮明,結構龐大,段落間的對比更強烈,更為重要的是肖邦賦予了這種音樂形式以新的特色——悲劇色彩。《b小調諧謔曲》在結構上保持了諧謔曲原有的一些特點,如三拍子的節(jié)拍、慣用的ABA三部曲式等。但這首諧謔曲已不同于以往的諧謔曲體裁,不再限于詼諧、幽默而是包含了深刻而復雜的思想內容,超越了諧謔曲這種體裁原有的“諧謔”意義,充滿了戲劇和悲劇性的聲音。
肖邦音樂的內涵是豐富且多元化的,他的鋼琴作品反映了肖邦一生復雜的情感體驗,從華沙時期到祖國命運的危機、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以及個人感情挫折的經(jīng)歷等,肖邦音樂中體現(xiàn)出的“悲情”并不是單純的無奈和悲哀,而是充滿了矛盾的情感和宣泄。《b小調諧謔曲》中肖邦通過音樂中強大的情感張力來表達心中對祖國的熱愛,宣泄身處異鄉(xiāng)不能親自參與到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中的苦悶情緒。這種對立的、矛盾的情感張力在這首b小調諧謔曲中主要體現(xiàn)在:
1.結構的安排《b小調諧謔曲》中肖邦采用的仍是傳統(tǒng)的諧謔曲的ABA的三部曲式。不同的是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使這個傳統(tǒng)的結構出現(xiàn)了新的格局。引子部分由一個強有力的ff的不協(xié)和下屬七和弦開始。第一部分主題核心是一個向上沖擊的音調,使音樂充滿了緊張、嚴峻的氣氛。從六十九小節(jié)開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過渡性的轉調段落,把前面主題的部分做充分的發(fā)展,然后導向主題的反復。肖邦運用主題的多次反復來表現(xiàn)環(huán)繞在自己心頭的思緒,即對祖國悲慘命運的憂慮。第二部分是明朗、寧靜的旋律,和前后部分的激昂憂慮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調性由小調變?yōu)榇笳{,體裁也由諧謔曲暫時變成了搖籃曲。在這個部分肖邦還以波蘭古老的民間曲調,一首波蘭的圣誕歌曲為素材,發(fā)展出一段明朗安靜的旋律,使人想起圣誕節(jié)與家人團聚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和友人的思念,對往日幸福安寧生活的懷念。這種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展現(xiàn)了肖邦的內心世界,也深刻體現(xiàn)出音樂中具有的悲劇性的內涵。
2.速度與力量的支撐《b小調諧謔曲》中這種內在的情感張力,綜合了多種音樂構成因素。除了對結構的安排造成巨大的反差外,起關鍵作用的還有音樂的飛速進行和強大的力量支撐。這兩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的音樂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引子部分兩個強有力的不協(xié)和和弦后,緊接著是飛奔疾馳的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帶著狂烈的熱情在回旋,共十六小節(jié)的上行沖擊音型顯示出不可阻擋的力量,使音樂充滿了憤懣、激昂的情緒。第二主題仍以向上沖擊音型為核心,音響由弱逐漸增強以更大更強的力度向上推進。音樂的第二部分雖然與第一部分有著強烈的反差,但是在由第二部分向第一部分過渡時作者運用了意味深長的手法來表現(xiàn)。第二部分主題第三次出現(xiàn)時,是個不完整的主題,當這個不完整主題隱隱約約持續(xù)進行時,引子部分那個強烈的ff不協(xié)和的下屬和弦打斷了這個旋律,此時那個微弱的主題還以pp的聲音持續(xù)著。接著又被一個強有力的屬七和弦打斷,微弱的主題仍然在繼續(xù)。最后音樂來到第三部分。肖邦用旋律的中斷和段落的消失這種手法來處理這個過渡,表現(xiàn)了從美好的回憶被無情地帶到殘酷的現(xiàn)實中來的這種悲切的心情。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最后,在尾聲中,用一個不協(xié)和和弦以尖銳強烈的fff最強音響連續(xù)反復了八次,雙手八度的半音階飛速向上沖擊,音樂在fff的強大力量中結束。整首樂曲速度與力量的結合產(chǎn)生了令人震撼的情感沖擊,充滿了“悲情”的宣泄,表達了作者心系祖國的命運以及不能親自參與到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中的苦悶和激昂的悲切心情。
3.旋律語言 旋律通常是肖邦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肖邦的旋律語言是他的音樂中富有個性化的特點之一。肖邦的音樂旋律十分優(yōu)美,但他從不忽視作品中每個聲部的安排。作品中的低聲部、中聲部和伴奏音型的寫作都很細膩,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旋律線條。在整個樂曲的中部,雖然沒有第一和第三部分那樣激昂和驚心動魄,但是肖邦用他個性化的旋律語言表達了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也表達了身處異鄉(xiāng)的他不能回到祖國親自參與斗爭的無奈,體現(xiàn)了作者心中的那份悲情。中間部分肖邦采用了一首波蘭民歌,名為《睡吧,圣嬰》的搖籃曲為音樂素材,這是一首古老的圣誕歌曲。
整首作品達到悲情的頂峰處應該是尾聲的處理了,這是肖邦一種成熟的創(chuàng)作理念。整首作品的尾聲是速度與力量的沖擊,扣人心弦、驚心動魄、激昂憤懣的情緒達到了極點。尾聲的開始處,有著這樣的標記:“Risoluto e sempre piu animato”,意思是保持越來越激昂的演奏。尾聲中兩次沖擊向上,兩次跌下來,造成巨大的起伏。在第一次跌下來前,左手的下屬七和弦強有力的連續(xù)敲擊了四次,連續(xù)四小節(jié)的重復,音樂下跌。繼而又以fff的最強力度連續(xù)八次反復敲擊一個不協(xié)和和弦,音響尖銳而強烈,使音樂一直處于掙扎搏斗的情緒中。最后樂曲在如暴風雨般的半音階沖擊和強大的fff和弦中結束。雖然尾聲只有五十六小節(jié),但是卻帶來了令人震撼的情感沖擊,激昂和憤懣到達了頂峰,表達了肖邦內心激昂的吶喊。肖邦這種對尾聲的處理,在此后的作品中也很常見,這樣驚心動魄的尾聲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是一種成熟的創(chuàng)作理念。
肖邦的這首《b小調諧謔曲》龐大的結構,多種音樂形象的對比,已經(jīng)失去“諧謔”原有的意義,而是將其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器樂體裁,為諧謔曲的發(fā)展掀開了新的篇章。這首作品也是肖邦創(chuàng)作向成熟期過渡的一個標志,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率真、激昂,悲劇性在作品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新的審美觀念是肖邦對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貢獻,他強烈的民族意識和獨特的音樂風格,開辟了鋼琴音樂新的境界。
[1]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M].張澤民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2]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
[3]于潤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李承遠.論肖邦《b小調諧謔曲》的演奏特點[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5]李偉.肖邦《b小調諧謔曲》的音樂分析與演奏提示[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