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桂英 王成國
(菏澤醫(y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通過大量研究,分析性的提出一些理論依據,旨在探究健身氣功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并進一步提供一些其在發(fā)展方面的建議。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各種體育期刊、光盤、因特網收集有關健身氣功等方面的資料和文獻,獲得與本研究相關的信息,為本文積累并提供詳實的資料來源和論據。
2.2 邏輯分析法
在分析相關文獻、數據資料、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邏輯梳理后,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得出一些新的結論與建議。
3.1 健身氣功與和諧社會的內涵
健身氣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動作編排蘊含著深刻的辯證內涵,它追求內外兼修、身心同練、意動心隨的境界,在傳承過程中不僅結合了我國古代的導引、行氣之術,還與傳統哲學中的陰陽、五行、臟腑與經絡學說和中醫(yī)理論等巧妙地糅和在一起,并且還吸取了儒家的修身養(yǎng)氣,道家的吐納,佛家的坐禪,醫(yī)家的導引、按蹺,武術的內功養(yǎng)生和社會上各流派的健身功法,從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和健身方法。健身氣功自編創(chuàng)起就特別崇尚人與自然、社會三者的和諧健康,是“天、地、人三才一體”的和諧狀態(tài)。它以“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基礎,奉行“身心合一,體用兼?zhèn)洹钡脑瓌t,融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為一體,是具有鮮明和諧理念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tài)?!昂椭C”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哲學范疇,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想、各種人類活動對人類、對自然、對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工業(yè)文明帶來的資源、環(huán)境、人口等社會問題也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為此,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主席在中央黨校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眾觀歷史,實現社會的和諧安定始終是人類追求的目標。當今,“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規(guī)定。
綜上可知,健身氣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門具有“和諧”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實踐證明,人們在進行健身氣功鍛煉的同時,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還滲透著道德涵養(yǎng)的修煉和提升。這樣,健身氣功便具有了雙重功效。因而它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獨特的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子文化。
3.2 健身氣功屬健康的運動,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3.2.1 健康的概念
人的健康包括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兩者不可分離。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它以積極的心理反應形式適應自身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等。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健康是指一個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虛弱的狀態(tài),而是包含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狀態(tài)。可見,健康也是一種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和自身的和諧。和諧是一種偉大的存在方式,是一種融洽無縫的天成關系。因為一切非和諧的就是凋零的、死亡著的、滅絕著的、停息著的、僵化著的殘骸和廢墟??梢?,在當今的社會,人的健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3.2.2 健身氣功維護人的軀體健康
健身氣功產生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和治病康復的探索。尤其當今推廣的四套新功法,它們更是在繼承傳統功法精華的基礎上,以科學的精神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習練健身氣功是人體有意識進行的有氧運動,其運動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進行的,通過調息、調氣的練習,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了機體的供氧功能,促進了大循環(huán)、小循環(huán)和微循環(huán)的供血功能。在其大力推廣期間,許多專家學者對其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結果都充分證明健身氣功具有很強的強身健體功效。長期堅持鍛煉對人體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骨骼肌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及代謝系統等的正常運轉都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3.2.3 健身氣功促進人的心理健康
不良的情緒是誘發(fā)疾病的根源之一,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所謂的“七情”,它是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對客觀事物和現象作出的七種不同的精神情感活動。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發(fā)病,只有突然、猛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使其情感太過或太急,超出人體自身生理活動調節(jié)范圍與耐受能力時,才可使人體氣血紊亂,臟腑陰陽平衡失調等,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使人們生活緊張,節(jié)奏加快,精神壓力變大,很多人自覺身體有種種不適,到醫(yī)院檢查卻又未能發(fā)現有某種器質性病變,醫(yī)生沒有更有效的辦法治療。這種狀態(tài)我們稱它為“亞健康狀態(tài)”。亞健康狀態(tài)具有浮動的雙向性:調整好它可能向健康轉化,調整不當可能向疾病方面轉化。健身氣功要求調心,又稱調神,是指調節(jié)心理、運用意識,達到心境平靜、身心和諧的目的,即自覺控制意識活動,使之達到集中、專一,從而符合練功的要求,也就是意念的鍛煉。當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能力求保持心理平衡,精神愉快,情緒穩(wěn)定,從而實現身心健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使其向健康轉化。氣功的習練不受年齡、運動水平、規(guī)則等的限制,并且能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zhàn)略目標下,它應該發(fā)揮其獨特功能,為國策服務,為時代造福。
3.2.4 健身氣功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沒有離開個人的社會,也沒有離開社會的個人。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馬克思認為個人與社會是辨證的統一,二者互為條件而存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當他來到人世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最先接觸的是家庭關系,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接觸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如果一個人生下來就脫離了社會關系,那么即使他先天聰明,身體健全,也絕不會有人的本質。比如有關“狼孩”的報道。同時,社會也不能沒有人而單獨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人的和諧是和諧社會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不一樣,尤其是現代的信息社會,人們對新異信息的接受能力以及對環(huán)境的變化能力就不同。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合理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做到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及融入自然之中。恰好,通過健身氣功的習練,它可以喚醒人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增加人們的交往機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能使人們更好的呵護自然、適應社會,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3.2.5 健身氣功提升人的道德健康
練功和修德、氣的運化和道德心性的提高是相輔相承的,只有將凈化心靈、道德心性的修煉放在首位,才能真正練好氣功。凈化人的心靈,涵養(yǎng)人的道德,使人返璞歸真,生命得到真正的解放,這是氣功最深刻的本質。因此練功時要求習練者調心,其調心就包括道德的涵養(yǎng),因為只有較好的心態(tài)和情緒,人們才能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才能在調身時意識集中在肢體姿態(tài)與運動變化上,集中在身體的升降開合、俯仰轉折與呼吸的配合上。相信在這種境界下習練,人們自然會遠離塵世的喧囂,在各種不正當的嗜好欲望面前都不會眼花繚亂,在淫亂邪說的誘惑下也不會動搖信念,從而達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的境界。由此可見,涵養(yǎng)道德本身就是調心,是練功過程中對調心的擴展,是更高層次上的調心。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比較而言,練功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因此,我們更應該注意通過對健身氣功的領悟與習練,自覺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意識,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和氣質更加中和而不極端,這是健身氣功和諧原則的體現。它深厚的倫理文化底蘊和特有的練功方式給習練者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利于和諧氛圍的營造,利于筑建社會的和諧。
3.2.6 健身氣功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社會的穩(wěn)定,社會的穩(wěn)定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當今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的大轉型時期,利益格局、財富分配等正處于一定的變化階段,各類社會矛盾加劇。因此,如何推廣和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使人們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等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必須要予以解決的重要問題。健身氣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它在增加人們的社會交往,擴大感情交流,維持身心健康,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相互了解等方面創(chuàng)造了一種安寧、和諧的社會氛圍。因此有助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從而為社會提供一種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3.3 健身氣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3.3.1 健身氣功能豐富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眾所周知,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屬性表現出來的是不同的需求。其中,人的社會屬性,它引導著人們超越生命的本能,追求物質之上的東西即精神。社會要和諧發(fā)展,必須滿足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只有物質和精神的雙輪驅動才能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當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們已經走出短缺經濟的陰影,社會物質生產和供給完全能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然而,生活不僅僅是衣食和事業(yè),也不僅僅是利益和地位,現今,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和愉悅的精神享受,構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令人憂心忡忡的不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精神的缺失。習練健身氣功使處在快節(jié)奏、高競爭環(huán)境下的上班族等人群在工作之后得到了身體和心理上的放松,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培養(yǎng)人們形成了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于人們形成一種高品位、高質量的生活。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體育項目之一,無疑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創(chuàng)造了一種休閑自在的輕松環(huán)境。
3.3.2 健身氣功能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協調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健身氣功具有較強的經濟功能,尤其在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大背景下,它的經濟價值更加凸顯。信息時代,科技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生活方式不規(guī)律、引起多種身心功能紊亂的癥候,這是城市居民的普遍狀態(tài)。通過健身氣功的習練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滿足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對廣大健身愛好者、尤其是對辦公室一族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許多健身氣功俱樂部隨即成立。這些市場化的俱樂部,多層次會員制的管理辦法可以使俱樂部會員有償地享受不同的服務,從而使健身氣功成為了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yè),促進了經濟的協調發(fā)展。相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健身氣功運動為載體的廣告、傳播、經營、競賽、營銷等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將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和挖掘,從而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3.3.3 健身氣功能發(fā)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
健身氣功從傳統中來,以和諧為原則,包含著許多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貴和尚中”、“陰陽五行”等思想體系,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同時,氣功也是古代養(yǎng)生治病的方法之一,它的理論體系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中醫(yī)學理論。當今,回歸傳統、感悟文化,在傳統的氣功、儒釋道的智慧中吸收養(yǎng)分、得到具體有效的方法,是氣功作為健身運動項目的獨特之處,已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親睞。如今研究健身氣功,了解并吸收它思想學說的精華,對于在改革開放的環(huán)境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推進經濟、文化事業(yè)向前更好的發(fā)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1 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現今健身氣功的發(fā)展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思想內涵,吸引、感召了國內的億萬群眾,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它可謂是體育健身項目中的奇葩,在維護人的健康、豐富人的業(yè)余生活、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促進文化的繁榮、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相信健身氣功的發(fā)展必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4.2 建議
(1)從當前的發(fā)展形勢來看,本文覺得各地應該加強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的監(jiān)督指導,了解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的基本規(guī)律,對于提高健身氣功活動站點的注冊、管理工作水平等進行嚴加管理,以便更好地為群眾的身心健康服務,為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服務,對社會和諧的發(fā)展也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練習健身氣功要做到持之以恒,任何一種運動要起到健身、健心的目的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長期堅持練習,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它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然而,只顧練功,不注意調養(yǎng),就違背了練養(yǎng)結合的原則,也就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練功與調養(yǎng)兩者必須密切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從而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建設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做出應有的貢獻。(3)如今在高速發(fā)展、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人們更需要以強健的身體、飽滿的精神來適應、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其中,在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健身氣功是蘊涵我國數千年古代哲學文化的一項運動項目,它可以使人們在這種柔緩的運動中緩解精神壓力、平和心境、豁達心情,從而獲得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因此,社會、政府機關等應該高度重視健身氣功的普及與推廣工作。
[1]張 峰.健身氣功概念探邃[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3):153.
[2]殷旵林,余 梅.健身氣功功能淺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19.
[3]倉道來.論健身氣功的哲學基礎.今日中國論壇,2009(11、12).
[4]任苗苗.從儒家視野觀照健身氣功與和諧社會[J].搏擊·體育論壇,2009(5):73.
[5]張 斌,鄧躍飛.健身氣功產業(yè)發(fā)展的條件和方向[J].搏擊·體育論壇,200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