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袁德群
(1.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2.蘇州吳中區(qū)碧波中學 江蘇 蘇州 215000)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功過有了許多不同以往的看法。例如有的學者認為義和團運動是一次邪教運動,其根據是義和團有許多“畫符吞朱”、“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許多神秘的東西。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些偏激,因為所謂邪教是要根據該教的活動是要危害甚至破壞正常的社會生活來斷定的,而不能看該教的一些具體進行的活動方式,因為在封建社會里,這種宗教形式的組織必定會帶有某些甚至很多如“畫符吞朱”等封建迷信的東西。
而且縱覽明清時期相關典籍我們不難得出:邪教是明清政府對以宗教的名義進行斂財,勢力擴大后進行反政府活動民間秘密團體的總稱。當時,邪教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教主以宗教的名義進行斂財(錢或物);二是教主個人私欲膨脹想聚眾造反,與政府為敵,進而君臨天下。真正為信眾著想者少,許下的所有諾言也根本無法兌現。如當時的白蓮教、八卦教、天理教等民間秘密團體。
還有的學者認為義和團運動過大于功,他們認為義和團運動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的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但我認為造成以上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沒有從頭到尾支持義和團運動,如果清政府能真正好好發(fā)動義和團,八國聯軍的數萬軍隊根本不是中國人民的對手。
義和團引來災難、造成損失的罵名究竟是如何來的?細究史料,我們會發(fā)現最初是別有用心的外來侵略者和別有用心的清廷、封建官僚和御用文人夸大和渲染的結果。義和團本是下層民眾自發(fā)組織起來,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運動。事實是義和團大規(guī)模的“滅洋”舉動是在列強以戰(zhàn)爭脅迫清政府鎮(zhèn)壓義和團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開始之后才展開的。就連嚴肅的西方學者也是這樣認為“在5月的最后幾周里,淶水沖突不久,馬上又發(fā)生了義和團占領涿州和首次破壞鐵路的事件。義和團最先攻打北京至保定的鐵路線,其動機無疑是期望阻擋前來鎮(zhèn)壓的官軍?!狈Q義和團為暴徒,擊殺洋人,焚毀洋物等。這是義和團運動在高潮時期,各色人等加入,組織成分復雜,又無統(tǒng)一領導所致。事實上有些聲稱義和團滅洋的事件系清軍所為,與義和團無關。如擊殺日本書記官杉山彬、德國公使克林德等,而首先挑起事端的又并非清軍而恰恰是侵略者。6月10日西摩爾向北京進發(fā),日本書記官杉山彬“6月l1日前去北京車站迎接西摩爾聯軍,而被殺于永定門?!边@是清軍董福祥部所為,雖然杉山彬是外交官,但是他的作為與一名外交官的身份相稱嗎?此時克林德以及西方各國的公使、衛(wèi)隊又在干些什么呢?“6月12日克林德主動襲擊、擅自逮捕拳民。”各國公使和衛(wèi)隊6月13日開始主動“進行獵取拳民行動。”北京城6月13日大規(guī)模沖突爆發(fā)。6月l4日下午克林德率兵見團民“即毫不遲疑,發(fā)令開槍,打死約二十人”。6月20日為抗議清政府讓使臣及眷屬赴津的照會,前去總理衙門,行至東單牌樓時,適逢神機營章京恩海率隊巡街“見洋人乘轎而來,亟讓在北首高處立住,取槍對準轎子,將發(fā),而公使先在轎中開槍,恩海讓過敵子彈,即發(fā)一槍”打死了克林德。可以說克林德死有余辜的。在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中,一些教堂、教民的房屋等建筑被燒;一些教士、教民甚至是來自西方各國的婦女兒童等被清軍或義和團民殺戮;另一方面,八國聯軍也殘忍地殺害了大批的義和團民、清軍、平民等。而引起這一切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而且是發(fā)生在一個擁有自己主權國家的大地上——雖然清政府擁有的主權很可憐。義和團抗擊外來侵略的行為得到了世界無產階級領袖如列寧等以及許多有正義感的進步人士如馬克·吐溫等人的贊許;即使一些侵略者如赫德等人也不得不贊同義和團。作為社會下層的小生產者,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落后的組織形式、陳舊的武器,敢于面對遠比自己強大的清軍和洋人,萬眾一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這里有愚昧落后的一面,同樣也是時代和階級局限所致;但更多的是樸素的愛國情感在起作用。[1]
因此對于義和團運動我的看法是義和團運動主要是一次群眾性的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與瓜分中國的愛國運動,它提出的種種口號皆以“滅洋”為主旨,鮮明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它斗爭的打擊鋒芒,始終指向帝國主義侵略者及其在華的侵略勢力,它完全只是由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侵略激成的,它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入侵與瓜分的、愛國的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
我們先從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原因來肯定這場運動反帝愛國的正義性。首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行經使中華民族面臨國破家亡之災,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其次,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令中華民族無法生存而面臨著滅種之禍,是激起義和團反抗的又一原因。再次,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尤其是傳教士及教徒殘民以懲的罪行,是激起義和團反抗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引起了中國人民對侵略者的極其痛恨,不斷進行反抗,最終發(fā)展成為義和團運動。
首先,義和團運動的積極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義和團運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中國人民在義和團運動中顯示出的偉大力量以及前赴后繼的獻身精神和崇高人格使得帝國主義分子認識到要瓜分“地土廣闊、民氣堅勁”、“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的中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從而不得不采取“以華治華”的政策。就連八國聯軍頭子瓦德西在對德皇威廉二世報告中都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tǒng)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因此,“瓜分一事,實為下策”。[2]
其次,義和團運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正是由于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中對義和團的“朝剿夕撫”,使得清政府完全暴露出了殘民媚外的反動本質,從而激發(fā)了國民救國的熱情,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的到來和高漲。義和團運動喚醒了國人和暴露了清政府虛弱腐朽的本質,增強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反清革命必勝的信心。同時義和團以其壯烈犧牲的血的代價,激勵中國志士學習西方進行社會改革,從而迎來了民主革命風潮的全面高漲。在1900年7月慈禧太后發(fā)布“剿匪”上諭后,英勇的義和團群眾并沒有屈服,在廣大農村仍然堅持抵抗,又舉起了“掃清滅洋”和“興漢滅洋”等旗幟和革命口號,這說明了人民群眾覺悟程度的提高,許多愛國知識分子認識到了要愛國就必須反對賣國的清王朝統(tǒng)治。
再次,義和團運動沖擊了清政府的反對統(tǒng)治,削弱了它的統(tǒng)治力量。義和團運動高漲時期,清朝的統(tǒng)治已處于風雨飄搖的地位,假如沒有義和團的猛烈沖擊,清王朝也不會在1901年后推行新政和預備立憲等讓步政策來調整國內的階級關系,使得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義和團運動失敗后,民主革命的潮流蓬勃興起,僅僅十年,清朝的統(tǒng)治終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推翻了。
當然,義和團運動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性。
第一,義和團有“排外之人而出狂妄之舉”,盲目籠統(tǒng)地排外。雖然,“滅洋”觸及了時代的救亡主題,起了廣泛吸引群眾參加反帝斗爭的作用。但它對洋人、洋教士和外來思想統(tǒng)統(tǒng)排斥并波及輪船、鐵路、電線、機器、學堂、報館、洋書、洋服,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當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清政府中的一些頑固派官僚,以及地主紳士卷進來后,在他們的煽動下,盲目排外顯得突出起來。盲目排外思想模糊了群眾的斗爭目標,給義和團運動的反帝目標帶來了消極作用。
第二,義和團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各地義和團始終分屬于許多大小不一、各自為主的壇口。這些壇口,又稱壇廠(場)、拳廠(場),是義和團的基層組織。它們最初多設在庵、觀、寺院里,或其他公共場所,后來在署衙、書院、營房,甚至在前沿陣地上,都設上壇口,各壇口都供奉牌位,全是他們信仰的“神靈”和敬仰的人物,如洪鈞老祖、玉皇大帝、張飛、劉備,等等。各壇口的人數不一,少者數十人,多者幾百人,在高潮時甚至有上千逾萬的。各支義和團首領,一般稱大師兄、二師兄??倝蛘咂湎到y(tǒng)的領袖,一般稱老師或者祖師。各壇口始終處在分散作戰(zhàn)狀態(tài),其活動范圍、人數、名稱都不很固定。這種組織上的分散性,再加上本身濃厚的迷信色彩,決定了義和團有很落后的一面。[3]
第三,義和團的斗爭方法很落后。義和團不懂利用地形來遮體,而只會“用咒符”來“避彈”。
第四,義和團誤信清政府,而最后卻被清政府欺騙、利用和出賣,吃了大虧。
但是以上的落后性主要是由于歷史條件和階級條件的限制,義和團運動得不到先進階級的領導,我們應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來評論,不能苛求于前人。
綜上所述,義和團運動興起于山東,很快席卷華北,波及全國,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同帝國主義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它狠狠地教訓了侵略者,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它沖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橫掃了封建秩序和反動權威。義和團運動使人民在急風暴雨中受到了鍛煉和教育,提高了覺悟。經過義和團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系列斗爭,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促進了民主革命的高漲。當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限制,義和團運動同以往歷次群眾運動一樣,有其明顯的落后性和分散性,最后失敗了。但是,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仍占有光輝的一頁。
[1]東澤民.義和團運動的誤讀[J].邢臺學院學報,2009(3).
[2]義和團(三)[M]:244.
[3]李侃.中國近代史(第四版)[M].中華書局,199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