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武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一座城市,最具特點的當屬街名。筆者認為,街名凸顯城市風骨和品味,通過街名可以品味出一座城市的格調(diào);同時通過考察街名的演變過程,可以從中找尋出其所在城市的發(fā)展脈絡以此辨別一座城市的歷史走向,借此或許讀懂一座城市。哈爾濱市大小街道有三千多條,通過考察,筆者發(fā)現(xiàn)其街名與國內(nèi)其他城市相比,具有一些獨特之處,現(xiàn)擇其要者述之。
一是東西交融、中西合璧。哈爾濱市的街名既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帶有一定西方文化的色彩,可謂東西交融、中西合璧。哈爾濱市一些街名飽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如學府路,顧名思義,這條路是高等學府聚集之地。學府路位于南崗區(qū),南北走向,南起哈平公路,北止延興路,形成于1942年,當時無街名,是城郊土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定名為清濱路。1958年,因該路兩側(cè)高等院校較多,更名為學府路。
哈爾濱的一些街名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街名顯得洋味十足。如教化街,原名北教堂街。果戈里大街,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原名新商務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為義州街。位于南崗區(qū)中部,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南北偏斜走向。1958年,為紀念毛澤東主席視察哈爾濱時題詞“奮斗”而改稱奮斗路。2003年,又恢復果戈里大街之名至今。
二是街名取自人名、地名、江河湖泊之名較多。哈爾濱市一些街名取自領袖偉人之名。如中山路,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原名通道大街、哈爾濱大街、陸軍街。1946年“四·二八”哈爾濱解放,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路。
哈爾濱市取自地名的街名也不在少數(shù)。如:北京街、上海街、龍江街、吉林街、海城街、鞍山街、遼陽街、燎原街、滿州里街、北安街等。哈爾濱市還有一些街名取自名山大川。如泰山路、衡山路、長江路、黃河路。
三是街名以其地理位置命名。如濱江街、通江街、上夾樹街、馬家街、河溝街。這些街道街如其名,或瀕臨松花江,或緊鄰馬家溝河。
四是歷史鉻印深刻。通過街名,可以尋找哈爾濱歷史的蹤跡。如康安路,形成于1933年。因新陽路以西部分是1934年建成,正值偽滿洲國皇帝始稱康德年號,故稱為康德路,解放后改稱康安路;新陽路以東部分當時稱大通路,1954年修建康莊跨線橋時改稱康莊路;1958年統(tǒng)稱康安路,1968年改為紅衛(wèi)兵路,1973年恢復康安路原名。
五是名街街名常更迭。哈爾濱市名街遍布,哈爾濱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不乏一些名街。然而名街正因其有名。歷來統(tǒng)治者占領后,都會將其更名。以此證明自己對其控制和占領。如紅軍街在歷史上曾幾易其名。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管理局成立后,霍爾瓦特擔任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他是當時哈爾濱沙俄控制區(qū)的實際管理者。之后此街曾用名車站街、霍爾瓦特大街。“九一八”事變后不久哈爾濱即淪陷。這條街還以土肥原路命名。1949年,為紀念蘇聯(lián)紅軍解放東北,改稱紅軍街。
六是部分街名具一定秩序。哈爾濱市民石開平日里有研究哈爾濱市街名文化的習慣。在石開搜集研究的街名當中,他總結出最有秩序感的街名是老動物園西側(cè)的一匡街、二酉街、三益街、四明街、五瑞街、六合街、七政街、八元街、這些街路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用數(shù)字次序來說明彼此之間同處一個片區(qū)“一衣帶水”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還有九站街、十字街。如加在一起整整10個數(shù)字。
七是街名組團出現(xiàn)形成片區(qū)。如,南崗區(qū)宣字片的宣義街、宣禮街、宣智街、宣信街、宣文街、宣德街、宣武街、宣威街、宣化街、宣慶街、宣和街,這些街名連在一起即:“仁義禮智信文德武威”;而“文字片”、“安字片”、“香字片”等團組性質(zhì)明顯,但卻沒有什么來源和典故。
八是街名日趨多元。和著時代前行的腳步,街名緊扣時代發(fā)展脈膊,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特色。1988年2月1日,哈爾濱金街商城開業(yè)。金街商城,位于哈爾濱市繁華的秋林商業(yè)中心地下,平時為地下商業(yè)街和人行過街通道,戰(zhàn)時為物資儲備庫,是我國最早利用人防工程進行平戰(zhàn)結合的成功典范,被譽為“全國人防地下商業(yè)第一街”。哈爾濱的街路由地上延伸至地下。2000年,哈爾濱市修建二環(huán)快速干路,這條路部分路段高架,這條路標志著哈爾濱的街路由地面拓展到高架。
哈爾濱做為一個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其大小街道幾千條,其街名特點不一而足。受筆者水平所限,本文所述哈爾濱街名特點,尚不成熟,權做拋磚引玉之說。文中錯誤和庇漏再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