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大眾化研究綜述

      2012-08-15 00:44:53徐建飛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建國初期大眾化知識分子

      徐建飛

      (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意識形態(tài)”(Ideology)的概念并非馬克思原創(chuàng),而是由法國哲學家德·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識形態(tài)原理》中首次提出,他用“意識形態(tài)”來表示“觀念的科學”?!耙庾R形態(tài)”概念的內涵,由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從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了闡釋:意識形態(tài)不是由生活所決定的,相反生活決定了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特性在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是認識世界的“觀念”、“體系”,更是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在《政治經(jīng)濟學》導言中馬克思又進一步闡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特定的經(jīng)濟基礎以及各階級或階層之間的利益總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加以反映。并且意識形態(tài)同時又能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為維護特定統(tǒng)治或推翻特定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參考。

      建國初期中國社會處于劇烈的轉型期,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并逐漸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中國共產(chǎn)黨由革命黨轉變?yōu)閳?zhí)政黨,由局部執(zhí)政向全面執(zhí)政轉換,工作重心也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理論訴求強烈。新舊社會交替更迭,不同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猛烈碰撞,重塑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界對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問題予以重視,進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但多散見于關于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總體性研究成果中,主要從建國初期精神文明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和大眾化推進、思想文化領域建設、意識形態(tài)重塑、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等視角加以一般性地論述。本文將近年來學界對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已有成果加以梳理,以期能更好地推動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大眾化的建設和發(fā)展。

      一、建國初期精神文明建設

      關于建國初期精神文明的建設,學者主要從實踐層面加以研究,并分析其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黎見春、甘子東(2002)通過對建國初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考察,得出精神文明建設對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地位,確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指導方針,改革舊有教育體制,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的歷史作用。鄭金斐(1996)、郭凌(1998)梳理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努力與實踐,總結歷史經(jīng)驗,為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二、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發(fā)展

      (一)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

      對建國初期馬克主義大眾化的研究,學者主要著眼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措施、路徑選擇、特點分析、經(jīng)驗總結上。

      彭厚文(2009)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施措施概括為加強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毛澤東思想的學習和宣傳,在領導干部、工農群眾及社會各界民主人士中間廣泛開展思想理論教育。黎見春、王留玉(2011)認為,建國初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是制定宣傳員制度,發(fā)揮文藝作品、電影戲劇的教化功能,利用年畫通俗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而胡國勝(2010)則認為,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路徑是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各種紀念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和動員。黎見春對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進行總結分析,認為“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上,整肅與重構意識形態(tài);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路徑上,理論宣傳與文藝滲透并重;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方面,針對群體特點,有的放矢進行?!保?]佘君則對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jīng)驗進行總結,認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引導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強調在黨內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把在知識分子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放在全國各階層的首位;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統(tǒng)一?!保?]此外,張鵬飛(2009)基于政治傳播的視角,分析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二)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

      建國初期,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主要從理論傳播的主體(理論工作者),理論傳播的載體(出版機構),理論傳播的特點、實效、啟示等方面進行了一般性的概括。肖東波(2006)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通過對理論的深入研究,實現(xiàn)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作用。王曙龍、李丹著重強調了建國初期出版機構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出版發(fā)行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豐富和發(fā)展的積極作用。牟德剛(2007)則對建國初期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必要性、實現(xiàn)目標、實踐特點、歷史啟示等方面做了系統(tǒng)研究。

      三、建國初期思想文化領域建設

      建國初期,對于思想文化的建設,學界從“破”和“立”的角度加以研究?!捌啤敝饕菍Ψ饨浜笪幕姆穸ㄅc批判;“立”主要是對先進思想文化的肯定與推崇。

      “破”方面學界主要基于兩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方面是對社會不良風氣、封建毒瘤的清洗。馬慧芳(2005)、黃金平(2005)、粱可(1999)、孫友安(2000)、高福真(2002)等學者主要對建國初期的禁娼進行了研究;王海燕(2002)、王大斌(2004)、陳金龍(2002)等學者就建國初期打擊各種封建迷信和宗教改造進行探究;林輝(2002)、魏年生(2000)、李麗忠(2008)、齊霽(2008)對建國初期的禁煙禁毒進行了論述。另一方面則是對思想文化的批判。對于思想文化的批評主要是基于建國初期對對電影《武訓傳》、俞平伯及其著作《〈紅樓夢〉研究》和對胡適思想、胡風文藝思想而展開的批判。學界對其的研究主要從原因、經(jīng)驗教訓等方面展開。孫凱、王莉(2010)指出,建國初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批判對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具有積極意義。張書林(2009)認為,建國初期思想文化批判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其中涉及黨的執(zhí)政方式、知識分子的定位、學術屬性與價值、宗派斗爭、思想改造方式等問題。田雪梅(2000)指出,思想文化領域的爭鳴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貫徹現(xiàn)有的“雙百”方針,執(zhí)行黨制定的知識分子政策?!傲ⅰ狈矫鎸W界主要從建國初期重塑主流意識形態(tài)加以審視。羅兆麟(2007)指出,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肅清封建腐朽的思想文化,大力弘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了政治文化的變革和重塑,樹立了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王先俊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在社會發(fā)展變遷中,通過對思想文化的整合,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豐富和發(fā)展了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歷史變遷的歷史內涵。”[3]

      建國初期思想文化改造積累的經(jīng)驗教訓具有深刻啟示和借鑒意義。張旭東(2002)認為,黨采取“破”和“立”兩手文化政策,文化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新時期文化建設有著借鑒之處。趙有田、王明明通過建國初期的文化改造考察研究得出,“文化改造的主要內容是改造思想、改造教育、發(fā)展繁榮文學藝術、重塑社會風尚。文化改造表明:文化與政治互涵互動;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先導作用;文化是民族復興的重要條件;人民群眾是發(fā)展文化的依靠力量。”[4]

      四、建國初期意識形態(tài)重塑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加強對意識形態(tài)資源的開發(fā),重塑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奠定執(zhí)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礎。陳紅英(2009)針對建國初期多元意識形態(tài)魚龍混雜的局面,指出了確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王東明(2004)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資源的開發(fā)是奠定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的基礎。黎見春則是重點分析了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重塑的路徑方式,他概括為“大張旗鼓地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全力肅清封建的、法西斯的、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思想;清理整頓舊文藝,確立新中國文藝發(fā)展的方針?!保?]楊?。?011)、張星星(2007)認為,意識形態(tài)重塑的實現(xiàn)方式還有思想改造、文化批判、宣傳教育、網(wǎng)絡建設、制度規(guī)范。認真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以便為新時期意識形態(tài)塑造,思想文化繁榮和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借鑒和理論指導。黎見春將建國初期意識形態(tài)建設經(jīng)驗概括為:“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干部和人民;貫徹“雙百”方針,發(fā)展繁榮文藝;反對迷信與愚昧,積極倡導科學精神;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圍。通過具體的經(jīng)驗,概括總結了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啟示:堅持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樹立牢固的陣地意識;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實事求是,尊重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雙百’方針,科學開展思想批判與學術爭鳴;意識形態(tài)建設必須納入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保?]宋述泉(2007)以意識形態(tài)作為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思想基礎為研究起點,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要與時俱進,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塑造,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

      五、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

      建國初期,我國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約有70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學校、文化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等,是一支建設新中國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共產(chǎn)黨是如何幫助知識分子“擺脫舊社會的影響,成為新社會需要的知識分子”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對其研究主要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展開。

      從宏觀整體把握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學界對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研究主要基于思想改造活動的具體開展實施、原因、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不足、經(jīng)驗與教訓以及對現(xiàn)階段的啟示等進行了分析研究。金建明(2000)、謝瑩(1997)則對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學習運動始末進行研究。邱忠信(2005)就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知識分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階級觀點教育以調動其積極性的實踐性教育加以整理和概括。對于知識分子改造的原因,蔡錚錚(2009)找出延安時期和建國初期這兩個時期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關聯(lián)性,總結出知識分子自我思想改造和中共對知識分子潛移默化改造的互動關系。對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意義和作用,邱忠信(2005)認為通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廣大知識分子思想覺悟有了明顯提高,投身社會主義的熱情空前高漲,豐富了黨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深淵意義。王鵬程(2006)則認為,知識分子改造的積極意義在于凈化了知識分子身上舊有的思想觀念,弱化了他們身上獨有的懷疑、批判的個性,實現(xiàn)了知識分子人格身份的轉型,達到“意識形態(tài)一致性”的目的。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取得成績的原因。李東坡(2002)將建國初期知識分子華美轉變的原因歸結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與廣大知識分子自我改造共同“合力”的結果。在肯定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存在的不足。王盛澤(2005)指出,在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問題上存有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對于知識分子的階級關系的認定左右搖擺,不少實踐措施過于偏激。楊楊(2008)懷疑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有脫離具體實際,“為了批判而批判”形式主義之嫌,將知識分子錯劃為敵我矛盾,進行階級斗爭,出現(xiàn)了“粗暴”和“教條主義”傾向。李長偉(2007)、谷秀娟(2007)認為,過激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對于他們的身心、學術、道德操守等方面產(chǎn)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而張少鵬針將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失誤原因歸結為“黨的一些政策失誤及其某些黨員的工作方法與作風簡單粗暴;對黨的某些具體做法不滿及對傳統(tǒng)理念的堅持;因思想改造中所出現(xiàn)的權益斗爭而對運動產(chǎn)生不滿;因思想改造的形式主義化而對運動本身頗表懷疑。”[7]而姚禮明(2001)則認為,建國初期“左”的錯誤是罪魁禍首。建國初期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成功的經(jīng)驗,失敗的教訓對新時期的現(xiàn)代化建設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袁亞麗(2005)、高均英(2009)總結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中的經(jīng)驗和教訓,概括出新時期正確對待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發(fā)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的的現(xiàn)實啟示。

      對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改造微觀的探析,主要從知識分子自我批評、政治心理、社會心態(tài)、愛國情結、社會歸屬、群體轉型以及失業(yè)知識分子的安置與救濟等視角來審視。黎見春(2009)就建國初期出現(xiàn)的知識分子群體性自我批評現(xiàn)象的原因、特點影響進行了評析。屠文淑(2006)以建國初期歸國知識分子政治心理為研究視角,探尋他們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思想信念、情感心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促進現(xiàn)代人文精神與信念追求的雙重意義。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是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礎。李剛(2007)指出,建國初期廣大知識分子的基本心態(tài)是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參與、配合知識分子思想改造,融入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崔曉麟則是將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社會心理的變遷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經(jīng)歷了“從懷疑、等待、觀望的態(tài)度到認同、信任和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新中國;從對新中國滿懷希望、歡心鼓舞到漸生自卑感再到原罪感、負疚感,從而主動參與思想改造,以求自救。并認為劇烈的社會變革,強烈的民族主義訴求,共產(chǎn)黨的政策是知識分子社會心態(tài)轉變的原因?!保?]建國初期,大量海外知識分子回國參加建設,顯示了其愛國主義情結。齊衛(wèi)平,周谷英將海外知識分子的愛國情結的基本要素歸結為“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為新中國建設貢獻力量的使命感?!保?]建國初期,由于經(jīng)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歷史的等是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各地尤其是大中城市存在著大量的失業(yè)知識分子。在關于失業(yè)的知識分子問題上,莫宏偉(2008)認為中共的團結、教育、改造、使用和救濟的方針政策對于解決知識分子失業(yè)的困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何景春(1997)探討有關中國近代型知識分子社會歸屬的若干問題,駁斥了將知識分子歸入“勞動群眾”的范疇,提出應將其歸屬于工人階級隊伍的觀點。建國初期,由于歷史的積淀,知識分子群體的缺陷,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等因素,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邢兆良(2003)認為,知識分子在思想、價值、話語、道德、心理諸方面形成了以政治為主導、為基礎、為標準的選擇模式。

      建國初期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微觀領域的考察,還有學者以知識分子改造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張晨怡(2002)運用歷史資料,重點探討了知識分子與建國初期政治清明的互動關系;方羅來、錢斌(2011)以建國初期中國科學院黨的組織為例探討了黨與知識分子的關系;李紅、史大軍(2008)選取建國初期滬郊土地改革中的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參與與改造的雙重身份進行研究。不少學者還注重從人物的視角來研究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俞國(2000)分析了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對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王強 、牛文軍(1994)總結了建國初期周恩來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獨創(chuàng)見解;潘利紅(2001)、王祿山(2000)分別就李維漢、聶榮臻與建國初期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進行了探討。

      [1]黎見春.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特點論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0.

      [2]佘君.建國初期中國共產(chǎn)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jīng)驗[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6):24.

      [3]王先俊.建國初期的社會變遷與黨對思想文化的整合[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3(3):39.

      [4]趙有田,王明明.論建國初期的文化改造及其歷史啟示[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1):62.

      [5]黎見春.建國初期社會的轉型與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2(1):82.

      [6]黎見春.建國初期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經(jīng)驗和歷史啟示[J].蘭州學刊,2006(5):79.

      [7]張少鵬.建國初期知識分子與思想改造運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7.

      [8]崔曉麟.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社會心態(tài)及原因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3(11):140.

      [9]齊衛(wèi)平,周谷英.建國初期海外知識分子的愛國情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56.

      猜你喜歡
      建國初期大眾化知識分子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觀
      建國初期農村宣傳網(wǎng)制度述評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為例的分析
      論建國初期大行政區(qū)體制
      永定县| 奇台县| 舟曲县| 永和县| 大关县| 焉耆| 乌什县| 乌拉特前旗| 绍兴市| 林州市| 广丰县| 石阡县| 雷州市| 南城县| 名山县| 嘉兴市| 西乡县| 巴楚县| 东明县| 南涧| 济阳县| 晋中市| 卫辉市| 泽州县| 泰安市| 霍林郭勒市| 大英县| 射阳县| 岐山县| 通化市| 浮梁县| 九龙县| 成安县| 临安市| 双桥区| 门源| 滕州市| 喀喇沁旗| 井冈山市| 玉门市|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