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安徽外國語學院 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1201)
淺論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yǎng)
劉 芳
(安徽外國語學院 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1201)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但從調查的實際情況看,當代高校大學生的艱苦奮斗意識不斷淡化,艱苦奮斗精神越來越被忽視,總體情況并不容樂觀。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遺失,既有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有學生主體艱苦奮斗精神意識的欠缺。針對這些原因,本文力圖提出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有效途徑,通過內因、外因相結合,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yǎng),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培養(yǎng);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2006年3月,胡錦濤同志在“八榮八恥”中提出,要“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把艱苦奮斗作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加以強調,更彰顯艱苦奮斗精神在現(xiàn)階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從事教育工作以來,筆者卻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艱苦奮斗意識不斷淡化,舉止行為離艱苦奮斗的要求相差甚遠,艱苦奮斗精神的發(fā)揚著實差強人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誰贏得了年輕人,誰就擁有了未來?!碑敶髮W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如果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發(fā)揚和踐行,他們的成長成才就是在溫室里進行的,難以想像面對風雨他們如何應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yǎng)和踐行,不僅是大學生個人成長、磨練成才的必修課,也是祖國復興、現(xiàn)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迫切需求。
作為一名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筆者對所帶的2011級學生進行了設問式調查(既有本科層次的學生,也有??茖哟蔚膶W生):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你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對答卷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如下的問題。
1、大學生的主流意識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大都認識到,艱苦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階段大學生仍然需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革命年代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深深感染著當代青年大學生,而在世情、國情不斷變化的現(xiàn)代,同學們聯(lián)系自身實際,也認識到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自身的發(fā)展將無法實現(xiàn),奉獻社會的理想也將變成空談。
2、大部分學生能認識到艱苦奮斗精神具有時代性。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內涵也隨之發(fā)生了許多的變化。在當今時代,艱苦奮斗的內容不再是過去的艱苦歲月里,吃不飽穿不暖,處境極其惡劣但仍然為革命事業(yè)流血犧牲、奮斗到底,也不再是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艱苦奮斗的社會大背景已發(fā)生變化,其具體的表現(xiàn)內容業(yè)已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在物質生活較為富裕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當代大學生,大多認識到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領域將主要集中到學習、生活及以后的工作領域。
3、處在不同層次水平的大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看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筆者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對象的層次劃分較為明顯,既有本科生,又有專科生,在專科生中又有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劃分。對收上來的答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層次水平較高的同學對現(xiàn)階段仍然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認可度、執(zhí)行度遠高于層次水平較低同學,對待該問題的態(tài)度更加認真,分析問題的角度更加新穎,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加具有實踐性,而專科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xiàn)明顯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加以引導,才能不斷提高大學生對艱苦奮斗的認識和踐行。
4、家庭條件影響著大學生對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影響甚至決定著大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認識。認識的深度決定著大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踐行力度。不少家境優(yōu)越的學生在答卷中毫不掩飾家境的優(yōu)越、長輩的溺愛、生活的富裕,幾乎從未想過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甚至是沒有概念。但家庭較為困難的同學,則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認識理解深刻,見解獨特,能用自身的實踐來論證艱苦奮斗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家庭條件因素使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認識和態(tài)度兩極分化明顯。
5、理論有余,行動不足。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雖然亦有不少同學認識到或已經在用艱苦奮斗精神來指導自身的生活和學習,但從整體上看,作為在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巨大成果中生長的一代,他們對艱苦奮斗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更多的停留在作業(yè)中、口頭上,說的多做的少,想到的多實踐的少,言行不一。稍遇困難或挫折,就開始打退堂鼓,依賴性較強,惰性較嚴重,沒有真正理解和體會艱苦奮斗的內涵和要求,也無法切實做到運用艱苦奮斗精神來指導自己生活和學習,艱苦奮斗意識較為淡薄。
1、社會的負面影響?!芭钌橹校环龆?;白沙在涅,與之具黑”。在改革開放深入進行、社會轉型日益加速的時期,中國經濟發(fā)展并繼續(xù)保持較好勢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部分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卻不斷下滑,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時很猖獗,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被拋棄,社會風氣江河日下,古老的禮儀之邦似乎面臨著“禮崩樂壞”的悲劇。更加不幸的是,這些不正之風也嚴重地侵蝕著純潔的校園,嚴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發(fā)揚。在講述理想信念一章時,一位學生說以后想當一名教師,問其原因,只因教師工作輕松;很多學生都說自己想當公務員,原因是穩(wěn)定、待遇高;更有一名同學,在論述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時,直接說到理想的實現(xiàn)要靠家里的關系,工作的升遷要靠領導的賞識。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但他們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沒有憂國憂民的愛國意識,沒有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社會繼續(xù)用那些“現(xiàn)實”來影響、侵蝕著我們青年一代,這種“寶貴資源”恐怕轉身即變成國家發(fā)展的絆腳石。
2、學校教育的缺失。在大學以前的學校教育里,學生一切向“分”看齊,“分”是命,高考是方向,大學是終點。在這個階段,莘莘學子,為理想的大學而奮斗,許多學生在學習上充分發(fā)揮了艱苦奮斗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刹恍业氖牵@種在大學牽引下發(fā)揮的艱苦奮斗精神并不是自覺的精神活動,更多的是被逼無奈。做不完的卷子、算不完的方程式、背不完的單詞,文化課的學習是他們的全部內容,而道德、修養(yǎng)、傳統(tǒng)精神的學習,都已在功利性的教育面前退居其次,他們也不可能對艱苦奮斗精神有很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進入大學,“我要學習”,在眾多被高中學習壓抑很久的學子心里根本就是不可能想到的事情,學習的領域也更加局限于專業(yè)知識,僅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講授內容也少得可憐。因此,就現(xiàn)階段來說,很多大學生從小到大,他們所接受的教育里根本沒有艱苦奮斗四個字,也就無法深層理解艱苦奮斗精神,更難以身體力行地實踐艱苦奮斗了。
3、家庭教育的缺陷。現(xiàn)階段大學生艱苦奮斗意識的缺失,是中國許多家庭教育失敗的重要表現(xiàn)。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上最偉大最純真最感人的愛,可偏偏這種最無私的愛,卻導致現(xiàn)階段中國的孩子越來越迷失在極端的自我主義當中,失去了作為子女、作為社會中一員最應有的良知和道德。家庭條件好的父母,孩子有求必應,從不問如何消費,造成不應有的浪費和攀比;而條件一般的父母,自己省吃儉用、艱苦奮斗,自己在家再苦也不能讓在學校念書的孩子受苦。從小到大,很多中國的父母們從未告訴過自己的孩子要勤儉節(jié)約、努力奮斗,而是錢不夠了給家里打電話,遇到問題了找爸媽。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yǎng)在家庭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是造成當代大學生浮躁、攀比、浪費的重要原因,值得深刻反思。
4、自我意識不足?!坝羞h大理想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奮力拼搏的卻愈來愈少;有堅定崇高信念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但勇往直前的卻愈來愈少;崇尚中華民族精神的越來越多,艱苦奮斗的卻愈來愈少”,一位同學在作業(yè)中這樣寫到。誠然,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談到自己的理想,激情澎湃、豪情壯志,可回到日常生活中、走到課下,理想?yún)s拋之腦后,責任義務棄之不顧。在當今物質生活條件普遍較高的社會里,眾多的孩子們已經習慣、沉迷、追求著物質層面的享受和揮霍,不知道艱苦奮斗為何物,也不知道怎樣才是艱苦奮斗,甚至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以驕奢淫逸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恥”,榮辱不分、善惡不分、好壞不分,這在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中表現(xiàn)非常明顯,甚至家庭條件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虛榮心、攀比心的作怪下,也存在這種不良心態(tài),對艱苦奮斗望而卻步,不以艱苦奮斗為榮,反以艱苦奮斗為恥!
艱苦奮斗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一種精神狀態(tài),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進取拼搏精神。任何時候任何人都需要這種精神和心態(tài)。現(xiàn)階段,培養(yǎng)和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求學階段,若沒有積極進取、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奮發(fā)向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學習上怕累、生活上怕苦,不僅學業(yè)一無所成,畢業(yè)后走向工作崗位也定將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1、樹立正確的艱苦奮斗意識,養(yǎng)成艱苦奮斗的行為習慣。艱苦奮斗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需要持之以恒堅持的信念,是指引、約束自身行為的重要原則和規(guī)范。現(xiàn)階段,雖然艱苦奮斗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但卻就是在這樣色彩斑斕、五彩繽紛的現(xiàn)實世界里,更需要我們當代大學生樹立艱苦奮斗意識、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艱苦奮斗主要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奮發(fā)努力,昂揚斗志。新形勢下,艱苦奮斗已遠遠超出了外在的口號和形式。在思想開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樣化的時代,堅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意味著保持一種生活準則,一種工作作風,一種利益觀念,一種精神狀態(tài),乃至追求一種高尚的奮斗目標和人類共同的價值方向。當代大學生應深刻認識到艱苦奮斗精神在現(xiàn)階段的豐富內涵,把握其時代性發(fā)展性,把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作為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高的重要表現(xiàn),牢固樹立艱苦奮斗意識,真正做到“以艱苦奮斗為榮”,養(yǎng)成艱苦奮斗的行為習慣。
2、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營造艱苦奮斗精神的良好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同時又是影響深遠的教育力量,是進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教育載體。當代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與艱苦奮斗精神的發(fā)揚、高校教育育人的職能相結合,突出主旋律,寓教于樂,使大學生在積極參與學校實踐活動的氛圍中增強吃苦耐勞、持之以恒、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園論壇、廣播、視頻、校報、板報、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和手段,開辟艱苦奮斗教育專欄,增強大學生對當代艱苦奮斗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二是通過歌詠、征文、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艱苦奮斗學習活動,營造濃厚的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校園氛圍,在艱苦奮斗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下,自覺用艱苦的精神指導自身的行動。三是開展文明樓棟、優(yōu)秀宿舍、先進個人等評優(yōu)活動,形成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和優(yōu)良品質。四是要充分弘揚青年志愿者、艱苦奮斗者等的典型事例的引導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同學身邊的榜樣,熟悉而親切,做好這些同學的事跡宣傳,充分發(fā)揮其示范作用、榜樣作用,對營造艱苦奮斗精神的氛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艱苦奮斗教育的實踐性。當代大學生一些不好的行為品行的形成,根源在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他們生活在物欲橫流、誘惑頗多而自我意識薄弱的年代,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現(xiàn)象,已經讓他們的艱苦奮斗精神無處安放。因此,大學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要努力做到讓學生感興趣,不僅理論要講得透徹,而且,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領悟艱苦奮斗精神的真諦①。鼓勵在校大學生假期做兼職、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和義務勞動,組織參觀革命根據(jù)地或紀念館,欣賞愛國影片、回顧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歲月等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奮斗和付出,感受艱苦奮斗的重要和必要,從而激發(fā)自我的艱苦奮斗意志,自覺用艱苦奮斗精神指引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4、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為艱苦奮斗教育提供重要保障。艱苦奮斗包含著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內容,從精神上講,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為達到目標而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狀態(tài)和思想品格,是一種堅韌不拔、頑強拼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從物質上講,是指勤勞節(jié)儉、反對浪費、提高效益、錢財物取之有道而用之有度的作風②?,F(xiàn)在的大學生的家長,大多為艱苦奮斗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一代,曾經的貧窮和艱苦,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愛子心切,讓他們力求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各種舒適的環(huán)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殊不知,這種教育的結果適得其反。家庭教育中的艱苦奮斗教育,一是必須弄清楚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內容,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上的反對浪費,更應該是精神上的要求和磨練。二是家長的言傳和身教。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從而真正使精神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注釋:
①康許培:《培養(yǎng)大學生艱苦奮斗意識的意義與途徑》,《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第4期。
②麻艷香:《論新世紀大學生的艱苦奮斗教育》,《社科縱橫》,2004年第 4期。
D648
A
1671-2994(2012)02-0060-03
2011-01-26
劉芳(1983- ),女,安徽寧國人,安徽外國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劉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