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鋒
(安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3)
國內對這一課題的探討和研究,從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以來,成為熱點。所謂治國思想是指治理國家根本性、戰(zhàn)略性問題的指導思想及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原則。鄧小平作為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其治國思想博大精深,在一系列治國的大政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設想和方法。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這二十年,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這極大地推動了關于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研究。
理論界、學術界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形成了一些學術成果。如:俞曉秋的《百年治國方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初探》、朱榮的《鄧小平治國思想研究》、陳先奎的《鄧小平治國論》、汪太理與賀遵政主編的《鄧小平治國藝術》、鄧劍秋主編的《鄧小平治國思想》、鄧劍秋與陳建華等著的《鄧小平治國方略》。此外,還有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牛玉峰等著的《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研究》,其中相當篇幅專門論述鄧小平的治國思想。一些關于鄧小平理論研究的著作中,也有涉及鄧小平的治國思想。如:李君如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陳占安的《鄧小平理論與中國現代化》、石仲泉的《我觀鄧小平》、田克勤的《鄧小平理論體系研究》等等。
學者的研究雖然沒有窮盡鄧小平治國思想課題的所有方面,但涉及到的問題還是相當廣泛的。本文對此進行概要的介紹,以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和研究鄧小平治國思想。
治國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每一代領導人的治國思想必然各有特色。鄧小平是一位獨具風格和魅力的治國大才,關于鄧小平治國思想的基本特征,學術界歷來都十分關注。有學者認為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現在:把治國的基礎由“革命”轉向“建設”,革命必須為建設服務;否定“政治運動”,反對一切社會動亂,以“穩(wěn)定”作為治國的大局;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治國的中心任務,把改革開放作為發(fā)展生產力的根本途徑;否定“人海戰(zhàn)術”,走科技興國的道路,把知識分子作為治國的第一依靠力量;否定“平均主義”,用“致富”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用“允許先富”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有學者概括出其治國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六點:一、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總綱領和總戰(zhàn)略;二、堅持不搞運動,在改革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以強調穩(wěn)定為前提,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根本;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核心;四、注重制度建設,推行現代化、制度化、法律化,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根本之法;五、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根本方針和領導方法;六、治國先治黨,緊緊抓住共產黨的建設,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關鍵。這種觀點是從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整個科學體系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張旭光從鄧小平治國目的、依靠力量來分析,指出:“鄧小平同志的治國思想,一個最鮮明最根本的特色,就是人民性。”有學者認為鄧小平的治國思想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始終堅持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點,這顯然是從發(fā)展觀的角度宏觀地分析問題,從總體上指出了它的特征。鄧劍秋將其擴展為人民性、務實性、開放性和時代性四大特色。此種觀點是從各個方面總結提煉的,較為全面地概括了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特色。
牛玉峰在其《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治國思想主要有五個特點:一、變“運動治國”為“穩(wěn)定治國”;二、變“抓革命、促生產”的“革命治國”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治國”;三、由“建國立國”到“富民富國”;四、從“封閉治國”到“開放治國”;五、從“務虛治國,墨守成規(guī)治國”到“務實治國,開拓創(chuàng)新治國”。這兩種觀點都是通過與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思想相比較而得來的,是從一種發(fā)展的視角來分析其特征的。
以上是學術界比較有代表和集中的幾種觀點。綜合而言,人民性、開放性、務實性、創(chuàng)新性、時代性是學界公認的鄧小平治國思想的基本特色。
治國方略是治理國家的謀略、方式和途徑,治國思想要通過具體的治國方略的實施來體現。鄧小平的治國方略是其治國思想的外在體現,因此鄧小平的治國方略是其治國思想的重要內容。學術界對鄧小平的治國方略也有很多的研究。
1.關于鄧小平治國方略的形成條件。學者們普遍從歷史的經驗積累與現實的需要出發(fā)來尋找鄧小平治國方略的萌生因素。鄧劍秋、陳建華在其書中指出鄧小平治國方略產生的三大條件:一是以史為鑒,即鄧小平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盛世的希冀與追求以及對中國近代社會的革命與建設的反思;二是現實的比較,即鄧小平通過比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而得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認識;三是時代的呼應,即鄧小平對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的審視而明確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陳先奎指出鄧小平的政治智慧來自兩種新思維方式:站在巨人毛澤東肩上的縱向思維和全方位地借鑒外國經驗的橫向思維。關于鄧小平治國方略形成的歷史方位中,王光也有相類似的總結:中華民族爭取富國強民的百年歷程是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對國際、國內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其形成的理論淵源;對世情、國情和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是其形成的客觀基礎;長期革命實踐和政治生涯的積淀是其形成的重要基點。
以上三種觀點,能夠較全面地概括鄧小平治國方略形成的條件,鄧小平的治國方略是來自對歷史經驗的反思,汲取國內國外治國的經驗教訓以及個人的雄才偉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與鄧小平個人豐富的人生閱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鄧小平的成長經歷深層次地闡明鄧小平偉大智慧的來源。
2.關于鄧小平治國方略的主要內容。鄧小平的治國方略的主要內容就是鄧小平具體怎樣治國,通過哪些具體的方針政策來治理國家?!耙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分“三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是鄧小平治國方略的總框架。鄧小平的許多治國具體方略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
有學者從戰(zhàn)略的角度將鄧小平的治國方略概括為:一、治國總戰(zhàn)略: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立足現實,開展反傾向斗爭;三、穩(wěn)定中求發(fā)展;四、兩手抓,正確處理兩個文明建設的關系;五、治黨是治國的前提。同時,有學者將鄧小平的治國方略要旨包括為:民族本位的政治思維,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戰(zhàn)略,“三個面向”的民族、國家發(fā)展的參照取向,“兩手抓”的戰(zhàn)略方針,以法治國的法治主義,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及從嚴治黨的思想。
鄧劍秋、陳建華著重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具體政策上概括出主要治國方略。在其《鄧小平治國方略》一書中系統(tǒng)地論述了十大治國方略,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鄧小平治國方略的主要內容,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鄧小平作為20世紀中國的三大偉人之一,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其近80年的革命生涯,充滿著傳奇色彩。這種傳奇,既體現在他治國的非凡膽略和超群才能上,也體現在他極富魅力、獨具特色的高超治國藝術上。關于鄧小平的治國風格,學者們都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但論者的論述卻各有側重點。
鄧劍秋認為鄧小平在長期的治國實踐中形成了極富魅力的治國藝術,主要包括:一、“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治國風格;二、“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治國魄力;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治國韜略;四、“柔中有剛,綿里藏針”的治國涵養(yǎng);五、“面向世界”,“對外開放”的治國視野。徐鳳琴認為鄧小平治國韜略與領導藝術突出表現在:一是立足現實,著眼大局的治國謀略;二是開拓進取,敢字當頭的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抓住中心,統(tǒng)籌兼顧的辯證統(tǒng)一;四是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謀略藝術。丁士峰認為著眼大局,精心經營戰(zhàn)略、抓住關鍵,善于舉重若輕、善于開拓,力主改革創(chuàng)新、慎重穩(wěn)妥,過細地做工作是其領導藝術的基本特征。有的論者用靈活務實來概括鄧小平的治國風格。也有學者堅持“鄧小平的治國風格豐富多彩,但是概括地說最突出的風格還是舉重若輕這一條。
以上幾種觀點比較一致地指出了鄧小平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高瞻遠矚,著眼于大局,柔中帶剛,講原則而不囿于陳規(guī)的領導藝術。此外,毛澤東、周恩來、陳云等,他們的治國藝術也十分獨到,我們只有在比較中才可能更加準確、全面地把握鄧小平的突出治國風格。
鄧小平的治國方法也是鄧小平治國思想的重要體現。研究鄧小平治國思想固然離不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但是理論始終是用來指導實踐的,研究理論的方法論意義有利于我們將理論外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治國實踐,因此學術界許多學者著力探究鄧小平的治國方法。
陳先奎認為按照經濟規(guī)律辦事,“以發(fā)展經濟解決問題”,抓經濟、講政治,以經濟方法管理經濟以及從制度入手實行集體領導,依法治國是其主要治國方法。也有學者提出類似觀點,認為從政治角度考慮經濟問題,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是鄧小平根據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深刻理解提出的治理國家的科學方法論。
以上幾種觀點是學術界討論比較多的鄧小平的主要治國方法,大都從治國理政的宏觀視角來總結鄧小平的治國方法。也有論者從鄧小平的具體工作來分析其領導方法,這些具體工作中總結的具體方法,筆者認為也可以看成鄧小平的治國方法。
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受命于“文化大革命”的危難之際,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代。鄧小平本人又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一份子,他與毛澤東有著密切的關系。同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人物,他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治國理政有太多的異同點。比較他們的治國思想無論是對我們把握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的發(fā)展,還是對理解毛澤東和鄧小平個人的治國思想都十分有益。
關于鄧小平和毛澤東的治國思想的比較,學術界形成了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鄧小平的治國思想與毛澤東的治國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鄧小平的治國思想是毛澤東治國思想的繼承、修正和發(fā)展,把毛澤東做錯的事情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了。郭德宏就指出,毛澤東與鄧小平治國的指導思想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治國道路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治國目標都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和外交方略上都有很多相同點,都注重黨的建設,都主張用和平方式統(tǒng)一中國;不同點是在治國的指導思想上、對階級斗爭和經濟建設的認識不同,在治國方式上對改革開放的態(tài)度不同,在治國途徑上對民主和法治的重視程度不同,在治國目標上理想和現實的成分不同。這種觀點,基本概括了毛澤東與鄧小平治國思想的關系,但是筆者認為毛澤東與鄧小平治國思想的最主要區(qū)別在于鄧小平實現了從人治向法治的過渡。在對毛澤東與鄧小平治國思想比較研究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注意從中找出鄧小平依法治國思想的萌生并能冠以執(zhí)行的深層次原因。
這些研究使我們進一步明晰和深化了對鄧小平治國思想的認識,有助于我們進一步開展對這一課題的研究。當然,迄今為止關于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全面。從研究成果分析中可以看出論者的觀點大同小異,而且多是重復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內容。此外對這個課題研究更多還是停留在從戰(zhàn)略的角度研究鄧小平的治國方略,條塊分割式地就鄧小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某一條具體的方針策略進行論述,缺少整體性、宏觀性的研究,或者就是片面地將治國方略理解為治國思想,將其各個方面的治國方略疊加堆砌。
目前從治國理政的角度系統(tǒng)研究鄧小平治國思想甚至整個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研究目前還是比較薄弱的,我們需要從更宏觀的歷史背景,從更寬視野和更長歷史的角度來進行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中國共產黨仍然在實踐中探索治國之路,治國思想也在前進中豐富和發(fā)展。總結研究前輩的治國思想并從中挖掘執(zhí)政治國的客觀規(guī)律來指導實踐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至關重要。
[1]牛玉峰.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2]謝維迎.鄧小平治國思想的若干特色[J].上饒師專學報,1994,(14).
[3]許耀明.鄧小平治國思想基本特征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1999,(06).
[4]張旭光.論鄧小平治國思想的特色[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1998,(02).
[5]王曉榮.協(xié)調發(fā)展——鄧小平治國思想的重要特色[J].陜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8).
[6]鄧劍秋,陳建華.鄧小平治國方略[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7]陳先奎.鄧小平治國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8]王光.鄧小平治國方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9]沈寶祥.論鄧小平的治國方略[J].科學社會主義,2001,(02).
[10]徐邦友.淺析鄧小平的治國方略[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5,(01).
[11]劉彤.鄧小平治國方略論[J].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6).
[12]鄧劍秋.鄧小平治國藝術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03,(02).
[13]徐鳳琴.鄧小平的治國韜略與領導藝術[J].學術論壇,2010,(02).
[14]丁士峰.鄧小平領導藝術探求[J].現代領導,1998,(12).
[15]郭乃碩.中國共產黨治國思想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16]孫立樵.鄧小平治國方法論小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2,(06).
[17]郭德宏.毛澤東、鄧小平治國方略比較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