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風祥 馬云霞
(伊犁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高校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寓德育于體育教學之中,可以加強新疆各民族青少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團結,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可以培養(yǎng)各民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團結互助以及為社會做奉獻等高尚情操,進一步提高各民族學生團結、友愛、勇敢、堅毅、不怕困難、拼搏奮斗、追求完美、進取向上的優(yōu)良品質。體育的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物化或外化過程,它通過人們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把人體的潛在技能逐漸發(fā)展起來,使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從而在生產力發(fā)展和變革過程中發(fā)揮其作用。體育的這一功能,可以概括為體育兩個方面的社會作用,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社會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對我區(qū)高校兩個文明建設以及和諧校園的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新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學校體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huán)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wèi)生保健等手段,對教育者實施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機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德智體等幾個方面都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起著積極的作用。學校體育不僅要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逐步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技巧,養(yǎng)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努力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樹立勝不驕、敗不餒、勇敢頑強、不畏強手、尊重裁判、遵守規(guī)則的優(yōu)良體育道德作風。德育既道德教育,學校德育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以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為基礎,同經過人類選擇的文化,特別是一定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處世準則、行為規(guī)范相互作用,經過自己的感受、判斷、體驗、從而生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德育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育德,既能滿足學生的道德需要,啟發(fā)學生的道德覺醒,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實踐,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
學校體育是完整的教育活動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德、智、美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在一起,全面擔負起培育人的職責。在歷史上,最早是亞里士多德從促使人和諧發(fā)展的角度,將教育分解為德育、智育、體育;并認為和諧發(fā)展的人一定是受過和諧教育的人。這樣,學校體育就不單純是身體的運動和訓練,它還滲透著德育、智育的因素,是和諧教育、全面發(fā)展人的教育必不可分的一部分。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經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育皆寄予體,無體是無德也?!薄绑w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鄙羁痰亟沂玖梭w育與德育、智育的密切關系。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集體行動,有眾多道德和意志行為為教師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寬廣的時空閾限,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能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同時可以發(fā)揮德育資源優(yōu)勢,進行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思想素質和德育品質教育,使之滲透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
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不少教育工作者由于對德育的復雜性及其體現(xiàn)的基本規(guī)律和原則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往往采取了某些簡單的、表面化的做法,影響了德育的實際效果。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滲透,必須遵循德育過程的基本原則。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個體品德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為依據(jù),概括了德育實踐的寶貴經驗,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性。德育原則對組織與開展德育,提高德育實效具有指導意義。要正確選擇德育的內容,有效運用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恰當處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學生個人與集體、知識與生活、外界影響與自我構建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種德育問題,都可以從德育原則中得到一些啟示。德育來自德育實踐,它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學校德育實踐的豐富和人們對德育過程規(guī)律的認識深化而發(fā)展、充實。中外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不少德育的要求或原則,這些寶貴的歷史經驗仍值得我們繼承。不過,今天的學校德育工作,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面臨許多新問題,學院我們與時俱進,發(fā)展創(chuàng)新?,F(xiàn)階段我國的德育原則主要有:理論與生活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在集體中進行教育原則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等。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德育教育,切實提高德育的實際效果必須遵循其德育的基本原則。
新疆普通高校學生民族成分呈多樣性,不同民族的學生都有著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性格特征,為了加強各民族學生間的團結。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各高校都進行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德育活動,這些德育活動都為新疆各民族學生之間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良好平臺。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進一步拓展,為使此項工作做的扎實有效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是一面具有最大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介紹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光輝歷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洛杉機奧運會上許海峰金牌"零"的突破到北京奧運會賽場五星紅旗的頻頻升起,“百年奧運,百枚金牌”中國體育實現(xiàn)百年的奧運夢想。這些歷史見證了中國體育發(fā)展的坎坷,也見證了中國的不斷強大。通過介紹我國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中為爭奪祖國榮譽而奮力拼搏的事跡,從而激勵學生,頑強拼搏,奮勇向上。用中國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迎來全世界人民的矚目,用我國運動員高舉五星紅旗站在領獎臺的歷史瞬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培養(yǎng)各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現(xiàn)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商品經濟社會,未來社會是競爭更加激烈的多元化社會。因此對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性格培養(yǎng)寓于協(xié)作性、對抗性強、競爭激烈的體育項目教學活動中,不但從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了學生勇敢頑強、機制果斷、團結協(xié)作、遵守紀律、不畏艱難、誠實、自控、拼搏奮進等優(yōu)良品德,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以便于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學校體育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性。無論參加哪一項體育活動的評比和競賽,都面臨著一個為集體爭取榮譽的問題。即使是單項個人競賽,也都要納入團體總成績之中。在體育競賽活動中,任何一個成員,無論他在競賽活動中充當什么角色,當他盡到了自己應盡的義務,為爭取集體榮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時,他就能充分體驗到內心的愉快和滿足,他所承擔的義務和自己內心的需要結合起來。在競賽活動中有主力隊員,有替補隊員,還有吶喊助威的“拉啦隊”隊員,他們都在為集體榮譽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握住這些特點,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體意識。
體育活動具有表現(xiàn)性強的特點,學生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平時被意識控制或掩蓋著的心理活動思想意志的真實性便表現(xiàn)出來。有的穩(wěn)健、有的沉著、有的急躁、有的自信心堅定、有的膽小懦弱、有的自尊心極強而且勇敢頑強,有的知難而退不上進,有的個人主義思想占上風,有的熱愛集體而不惜犧牲個人得失,有的認真負責,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蠻不講理,不講文明等等。這些都會失去掩蓋,不自覺的表現(xiàn)出來。這就給教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從語言、態(tài)度、行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有的放矢及時給與誘導。
體育教學是一項有嚴格組織紀律的集體活動。課堂常規(guī)教育是體育教學的要求,建立和貫徹體育課堂常規(guī)教育的過程也是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的教育過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種嚴密的組織形式,通過嚴格的課堂常規(guī),有條不紊的進行身體練習,培養(yǎng)學生雷厲風行的作風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風,一般課堂常規(guī)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多種形式,無論哪種常規(guī)對教學效果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不可忽視的,平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嚴格執(zhí)行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和訓練。如請假、著裝、衛(wèi)生、安全、紀律等制度,凡是讓學生有章可循,有規(guī)可依,使學生逐漸建立整體意識和養(yǎng)成集體觀念,通過常規(guī)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履行道德義務所需要的自我控制力。
德育過程中品德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德育過程中教育者的品德發(fā)展水平受到不同年齡段身心發(fā)展特征的制約,呈現(xiàn)出品德發(fā)展的階段性。大學生多數(shù)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決定了他們不再像中學生那樣眼光向外,對外界的事物感興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環(huán)境,急于顯示自己的獨立,想做環(huán)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內,注重對自己進行體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為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現(xiàn)實的我。注意內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內心世界,力圖理解自己情感、心理變化,自覺地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設計自我的模式。一方面,他們關心社會發(fā)展,這種關心是拋開切身利益,以大視角來進行的,注重的是整個社會的提高與進步。他們熱衷參與社會,對社會輿論愿意獨立思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使他們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因此學校體育在寓德育于體育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年齡特征的研究。
[1]潘紹偉,于科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06
[2]蔡寶忠.中國學校體育發(fā)展的未來[M]遼海出版社出版.1999.0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05
[4]鄧西勒.寓思想德育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J]思想政治教育.2006.01
[5]何瑞菊.趙國榮.淺談《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體育教學.2002.03
[6]徐興國.體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3
[7]懷欣.寓德于體——談體育教學之德育滲透[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01
[8]冒建國.學校體育教師的德育缺失與對策[J].新課程(教師).2008.02
[9]李宜威.淺談德育過程與規(guī)律[J].西安社會科學.2010.06
[10李廣英.論高校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J].新西部.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