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高等師范學校 肖希
新課程改革實行已有數年,其提出的要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也已深入人心,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如何在學生短短數年的求學過程中實現這個目標卻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每一次課后反思時,想到最多的總是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成果,關系到新課標的目標是否能按時實現。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無論教學思想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變化,教學方法如何改進,提高教學有效性才是其最終目標。那如何才能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我們知道,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指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 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fā)展。并且根據教育學研究,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tài)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象,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因此,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盡力去營造出輕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實現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要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英語課程的每個決策環(huán)節(jié)上都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這樣的話,教師的教學目標將不知不覺地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其學習的自覺性、熱情及效率都將得到大大的提高,最終都將體現為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還取決于課堂教育的基點。是基于教學的學習還是基于學習的教學。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們還要尊重個體差異。換而言之,要 讓每一個學生達到一個應該達到的水平層次。所以,學校、教師、課程等都需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在思考問題,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來出發(fā)。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理解需要來確定教什么,如何教等。否則,會導致教與學的脫節(jié),可能教學氛圍好卻沒有實效。
譬如,有教師在講授有關圣經主題的內容時,課堂教學設計為故事再現:化妝、道具、背誦臺詞……
面對如此的英語課堂,筆者不禁懷疑,這還是英語課嗎?符合學生對于英語課的期待嗎?是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素養(yǎng),實現情感目標了嗎?
筆者認為真正的有效的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只是簡單的讓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提高語言能力,還需要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獲得教師所提供的現成的知識內容。因此,僅僅依靠教師單方面的教學積極性,而不去關注學生在教師進行知識教學時所處的學習狀態(tài)是無法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互相作用的過程?!?/p>
有效的英語教學課堂是互動的。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奉送 真理”的模式,走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教材的互動。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在種種互動中發(fā)展學生的 思維,要讓學生學會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任務和實現目標。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需要針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靈活應對,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理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課堂的教學活動中涌現出了大量的學生活動,但其有效性值得英語老師關注。本人認為,為了提高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我們的前提是讓學生樂于活動,獲得積極的體驗;保障是科任老師的指導,讓學生善于活動;落腳點是通過正確的評價與激勵,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發(fā)展。
針對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新課標中特別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活動、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的機會,來擴充學生的直接經驗并提供感性認識,所以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這一變化固然是可喜的,可是如若我們僅僅將課堂活動視作為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僅僅關注課堂教學活動對于學生課堂活躍度的影響,而不去關注其有效性,我們將很難達到“以活動促發(fā)展”這一根本目標,就違背了現代教育關于“教育必須有效益觀念”的理念,并最終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
那如何確保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正如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一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當成為課堂活動的根本抓手。
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可以集體探討,可以小組探討;可以在師生間進行,也可以在學生與學生間進行……當然,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一、要探討合理的內容,不能將寶貴的課堂時間浪費在對于無意義內容的探討之上;二、要留有充足的探討時間供學生使用,要確保 學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三、要時時扣緊探討的目的,不能對學生的探討過程放任不管,避免學生借探討之名行閑聊之事;四、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完成 任務分工,明確具體要求,避免部分學生養(yǎng)成等、靠的不良習慣。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經說過 “討論追求的境界,應是學生求知欲高漲,心 靈得到解放,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激發(fā),同學對話、師生對話中觀點碰撞,對文本的理解、領悟往縱深發(fā)展。語言表達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啟發(fā)心智,令人 信服。”作為學習中心與主體的學生,他們在教師課堂教學中所習得內容的多與少才應該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標。我們要將課堂活動的實際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是追求課堂活動所帶來的表面熱鬧。
課堂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它的作用是要真實,有效地反饋教學效果。為了最大程度上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以外,還要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授課效果結合在一起,對課堂作業(yè)進行精心的綜合設計:
課堂作業(yè)的目的是盡可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課堂教學現實把握好作業(yè)的不同難度并設置好作業(yè)的梯度。作業(yè)難度如果過低,將會失去其實際意義;反之,難度過高的作業(yè)又會超出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會使得學生們失去學習的自信心和自我發(fā)展的機會。此外,如果作業(yè)的設置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而缺乏梯度,則會極大的降低作業(yè)的有效性。
在作業(yè)設置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立足教材為前提,參照學生與教師的實際條件。這樣可以在各種教材紛繁復雜的情況下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教材為立足點,可以保證學生能練習到自己應該練習的內容,確保課堂作業(yè)的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的一致性,進一步確保課堂作業(yè)的有效性。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并不取決于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方法是否高超,而是取決于學生習得了什么。圍繞著這個目標,我們若想提升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得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立足點,精心優(yōu)化設計自己的英語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有效的作業(yè)練習,鞏固課堂教學要求掌握的知識、技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擴展知識面、開拓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余晴.“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J].學生雙語報·教師版,2007(29).
[2]丁忠如.效果是檢驗教學的唯一標準[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4).
[3]朱紅霞.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研究中期報告[R].2011(12).
[4]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