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楊麗君 葉大仁
2012年3月,在一次區(qū)級青年名師的大型教學活動中,有幸聆聽了李小雪老師執(zhí)教的閱讀課《廬山的云霧》。這是一堂設計精巧、充滿藝術魅力卻又施教無痕、本色質樸的課。在語文的“地盤”里,我們教師究竟應該如何耕作?要讓學生收獲到什么?這是我以及周圍不少老師長期以來頗感困惑的問題。聽了李小雪老師的這節(jié)課,我們深受啟迪。
閱讀課中的詞語教學往往容易被老師忽略,日常課中,一些教師只是為了“掃除閱讀障礙”而“浮光掠影”地帶過;不少教師常常竭力回避,原因是很難出“彩”。然而,著名李老師不但注重詞語教學,而且教法獨特,別具一格: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堂練習本來聽寫二組詞語。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聽寫,一人寫一組。(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寫,寫完后同桌互改)。
(教師用稍快的速度幾乎是一連串地報出如下的詞語)
第一組:變幻無常 瞬息萬變
第二組:大海 天幕
(黑板上,一生把“幻”寫錯了,另一生把“瞬”寫成了“順”,教師指點)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詞。你們看看應該寫在哪一組下面?——“絨帽”。
(學生在思考,黑板上二位同學最終寫完了)。
師(問第一位同學):噢,你為什么不寫上“絨帽”呢?
生:因為我寫的這組詞語都是屬于形容詞。
師:對,(風趣地)“絨帽”屬于名詞。(轉對第二位同學)你為什么寫)
生:我這一組的詞語都是屬于名詞的。
師:不錯,老師的問題沒有難倒你們。那么寫在哪兒呢?我們一起寫一寫。
(教師詳細指導“帽”字右邊的“冒”要上寬下窄,上部“冂”里面的兩橫懸空,不能與兩邊相連,是古“帽”字的象形,下“目”是眼睛,表示帽子戴在人的頭上,后加“巾”組成新的形聲字“帽”。
師:當我們把課文里的詞語這樣分類后,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比如,寫廬山云霧子方面形容詞可真多,有——(指示黑板上的詞語)
生:(齊讀)景色秀麗 騰云駕霧 彌漫山谷流連忘返
師:云霧里還藏著許多的——
生:(齊讀)戴在、纏繞、飄蕩、漂浮
李老師的這個詞語教學設計真是匠心獨運,扎實有效。將課文中的詞語進行分類聽寫,不僅檢查了預習情況,而且進行了類別歸屬的思維訓練,對易錯字“帽”作了形義析解和書寫指導,凸顯了漢字規(guī)律,能使學生形象地識記。隨后讓學生依據“云霧里有什么的提示按類別讀詞語,這樣的邏輯引讀新穎有趣,有別于日常教師們從頭到尾統(tǒng)讀詞語。通過這樣的分類聽寫和按類引讀后,學生們對詞語的理解更透徹了,對課文的基本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后面的課文閱讀作了很好的鋪墊。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中“老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的弊病始終難以消除,課堂上很難聽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瑯瑯讀書聲。然而,教學實踐證明,分析代替不了朗讀,朗讀的效應常常是分析無法企及的。李老師深諳此道,她的課堂不僅書聲瑯瑯,而且注意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
(學習課文二自然段,請一生讀,效果不好,沒有感情)
師:你是今天課堂上第一個讀書的同學,雖然感情還不太夠,但能正確地讀下來也很不錯了。下面我獎勵你推薦一位同學讀。
(該生推薦另一生朗讀)
生:“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該生讀得較有感情)
師:你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生:因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進了課文里,我一邊讀著,一邊就想象著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的情景,可能心進去了,也就讀好了。
師:真正有感情的朗讀都離不開想象,大家也學學這位同學,一邊想象,一邊朗讀。
師:現(xiàn)在,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請一生朗讀,但讀得不好)
師:你一邊讀,一邊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廬山的云霧像白色絨帽;像一條條玉帶;又像茫茫的大海和巨大的天幕。
師:那你現(xiàn)在腦海里就想著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樣子想象它就在眼前,再來讀一讀課文
生:“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
師:你比原來朗讀得好多了,有進步。還有誰是愿意讀?
生“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
(該生朗讀很有感情,聽課教師掌聲響起)
師:她的朗讀怎樣呀?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她的表情很豐富,和課文所寫的內容很相配。
師:看來,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都是讀好書的法寶。想象豐富了,朗讀起來表情自然也就會豐富了。同學們,咱們再來試試吧。
(學生進入情境,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李老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十分注意啟發(fā)學生想象云霧是具體可感的形象。使學生置身于課文的云霧意境中,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臉上的表情自然就會豐富起來。的確,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是讀好書的法寶。教者通過具體的指導,讓學生領會到了想象朗讀和表情朗讀的邏輯關系。這樣授之以法,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潘新和提出:“閱讀,指向言語表達、指向寫作。”學習一篇文章不僅要理解內容、領悟情感,而且要學習文章的表達方式。李老師對于這點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后,就帶領學生“指向言語表達、指向寫作”。
[片段一]閱讀。指向言語表達:
師:我們再把課文默讀一下,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寫出來的,“輕煙”又是怎么表現(xiàn)的,“銀河”、“白馬”“冰山 ”從哪些詞語流露出來。
(學生默讀思考)
師:讀著課文,你能體會作者的寫法嗎?哪些詞語、哪些句子你感覺很特別?
生1:(讀)“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睆倪@里我能感受到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作者寫“剛剛還是”“ 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瞬息變化之快,寫活了。
師:是啊,一切都是活的。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
生: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
師:轉眼間——
生: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師:明明是——
生: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
師:還沒等你完全看清——
生: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同學們,此時也許用再多的語言都難以表達作者對廬山的云霧贊美。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朗讀,讓我們的心與作者的心貼在一起吧。讓我們快拿起筆來,完成下面填空。
我看到廬山的云霧____;我是廬山的云霧___。
我聞到廬山的云_____;我是廬山的云霧______。
我模到廬山的云霧____;我是廬山的云霧____。
我聽到廬山的云霧____;我是廬山的云霧____。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同時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詞品句,也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詞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像作者一樣地去尋覓、去發(fā)現(xiàn)、去表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