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要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而我們在課堂上如火如荼地進行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貫徹了這一理念,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進取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成為了高中語文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在合作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種新現(xiàn)象,剛開始實施小組合作探究時,學生熱情高漲,參與積極,不管是組內或是組與組之間爭論熱烈。但是當每一個學科在每一節(jié)課重復著某種討論模式時,慢慢地我們也會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有的小組一直由學習好的同學唱“獨角戲”,其他人無動于衷;有的互相推諉,死氣沉沉;還有的在“熱熱鬧鬧”的廢話中耗掉時間,不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并不能流于形式,那么該如何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扎實有效的學習,保持小組合作學習熱情的持久性呢?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不可否認,一些班級在座位的安排上較少考慮學生性別、個性、氣質等因素,受成績和身高的影響極大。這樣,簡單的把前后桌的同學分成一組后,日常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小組的討論非常熱烈,而后排的一些小組沉默寡言,表達小組意見時,隨便說幾句敷衍了事。這顯然是各組之間水平不均造成的。弱勢學習小組在合作過程中就會不斷受挫而成為旁觀者,對合作學習越來越失去興趣。組內成員之間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學習優(yōu)秀或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fā)言,思維活躍,儼然是小組中的“權威”,其他學生則似乎成了“多余人”,懶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如此下去,學生的參與熱情越來越低,小組合作學習也只是流于形式。
因此,“讓每一個人都動起來”才可能使合作學習的熱情保持下去。分組時完全不必拘泥于座次,應該按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等分組,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組長輪流當,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合作意識。組內每一個成員的職責都有具體的分工,輪流負責搜集材料、整理、做記錄、代表發(fā)言等工作。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干,讓每個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小組是不可替代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差異互補,就會產生強烈的內驅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去。
其一,通過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氛圍,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倦。”因此,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合作氛圍,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以生為本,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習唐詩宋詞時,課前讓學生輪流朗誦詩歌(現(xiàn)代詩歌或古詩),把學生情感帶入詩歌的氛圍之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當代流行歌曲中對古典詩詞的引用。再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之前,給學生播放屠洪剛演唱的歌曲《孔雀東南飛》,在哀婉的樂曲聲中,學生很受感染。接下去讓學生課下分小組合作表演話劇,有的小組也找來了一些曲子,在課堂上配樂表演。通過展示分享,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極高。通過豐富多采的學習活動,落實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教學目標,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他們主動參與的空間,學習效果才能得到增強。
其二,合作學習的問題的設計要注意技巧。問題缺乏思維容量,或過多過濫,或缺乏梯度,或操之過急,或脫離語文的特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論的問題都無法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那么,究竟什么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才適宜合作學習呢?一是有一定探索性、挑戰(zhàn)性的內容。在教學《蜀道難》時,設疑:“為什么同一句話要在文中出現(xiàn)三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二是某些方法、結果容易出現(xiàn)分歧的內容。比如《虬髯客傳》一文,設疑“你認為虬髯客、李靖、紅拂女、李世民哪一個是小說的主人公?三是方法不確定、答案不惟一的開放性內容。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討論“小說刻畫黛玉所運用的方法及黛玉的性格特點?!彼氖钦n內向課外適當擴展和延伸的內容。比如第一冊第三單元的專題是“走進自然”,在解讀《荷塘月色》與自讀《荷塘風起》后,設計一題“自然的現(xiàn)狀如何?環(huán)境的變化給你怎樣的反思?”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感覺有發(fā)揮思維的空間,他們很高興能夠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勢必形成一種討論熱烈,爭先恐后發(fā)言的課堂局面,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其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給更多的學生展示精彩的機會。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一節(jié)課下來我們非常辛苦,緊趕慢趕,生怕這節(jié)課的任務完不成,于是很多時候不得已地將學生的熱烈發(fā)言生生打斷,學生也只能跟著我們的節(jié)奏草草收場。應在預設時把這部分時間充分考慮進去,而且留有一定的機動時間,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否則,將會泯滅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與其這樣,還不如減少一、兩個知識點或某些環(huán)節(jié),集中探討某個問題,多留點時間給學生。如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一節(jié)課只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林沖的性格是如何變化的”,學生依據(jù)文本,在合作中洞悉了林沖的性格由一忍再忍到忍無可忍的轉化,進而抓出了 “官逼民反”的主題。只有保證了時間,才能讓有深度的問題得到解決,有爭議的問題得到統(tǒng)一,有探索的問題得到創(chuàng)新,有策略的問題得到發(fā)展。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真正掌握知識,給更多的學生展示精彩的機會,學生才能體驗到探究、合作的樂趣。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而應是組織者、參與者。對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及時進行指導和幫助。以一個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有困難的小組中去,指導他們學習,并在小組交流時,有意識地給他們創(chuàng)造多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完善小組合作,形成合力,以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斗志。例如文言文學習初期比較困難,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在他們遇到困難、思路受阻時,適當啟發(fā)、點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待、欣賞、鼓勵、理解和幫助無處不在,讓每一個小組都能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從而產生進一步合作的欲望。
要使每個同學都能持久地保持參與小組學習活動的熱情,必須有可作為動力的評價機制。首先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小組發(fā)言者最起碼的尊重。引導學生敢于修正他人的觀點,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反饋評價時讓小組間進行自評和他評,讓學生內心有一種被關注的強烈感覺。其次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合作的情感、態(tài)度、表現(xiàn)等及時進行恰當?shù)狞c評,不能簡單的用“好”“不錯”“差不多”這樣的語言概括,學生的合作成果得不到恰當?shù)狞c評,勢必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逼喗苷f:“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這些精辟論述都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保持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就可以使合作學習富有情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得到落實。讓我們師生共同努力,保持這種合作學習的熱情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