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寧
(德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探討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如何進行文化輸入
◆齊寧
(德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大學英語是大學教學中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而大學英語聽說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一部分,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現今的大學英語聽說課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學生對于一些文化內容的缺失,導致學生在學習英語聽力以及口語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困難。所以,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適當地進行文化輸入,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去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他們的聽力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大學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學科,與其語言背后的文化息息相關。因為語言學科的學習不僅僅需要學生對語言系統(tǒng)地完全掌握,還需要去了解這個語言賴以生存的文化以及在這個語言產生的地方的風俗習慣。因為只有了解了這個語言背后的文化以及語言產生地方的風俗習慣,我們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了解這門語言,才能夠在實質上抓住它的特點。所以,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加強對文化知識的輸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當然,學習英語并不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能夠使用英語與別的國家的人進行流暢的交流。然而,在我國的一些高等院校,雖然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很強,但是在聽說方面卻是一個很大的弱點,并且由于對一些英語文化的不了解導致了學生在理解方面的偏差,并且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現了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從而招來了別人的誤解。
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來不斷地加強文化的輸入,從而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語言背后的文化,并且明白英語及其所屬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當然,老師在進行文化輸入的時候,也不能夠盲目地使用一些方法或者是手段,而應該要遵循以下的幾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的文化輸入一定要注意實用性,而不是把那些不實用的文化輸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也就是說,輸入的文化應該跟學生所學的英語聽說的內容緊密相關,這樣才能夠通過文化的輸入,讓學生更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例如,在學到美國的電影這個聽說部分的時候,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下為什么美國所制造的電影都是那些大片,并且在里面都有著英雄,說一下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崇拜英雄的文化觀。這樣,一方面,學生就會在學習的時候了解美國的電影;另一方面,對美國人的一些文化觀也有所了解。
2.系統(tǒng)性原則
在教學中,老師還應該注意這樣一點,就是把英語背后的文化專門設置一個系統(tǒng)來分不同的時間段來講解,最好是在學生學到一部分的時候講一部分,循序漸進。這樣就會避免老師在講解中的混亂,并且也有助于學生及時地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
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進行適當的文化輸入,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還能夠讓學生在文化的理解中漸漸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能夠在訓練他們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英語的綜合素質。那么,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如何實現文化的輸入呢?
1.從文化背景入手進行文化的輸入
任何一件事情的產生都有著其特定的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背景,而通過對文化背景的了解來學習一門語言,相對來說簡單一點。所以,在聽說課堂中加入文化背景資料的輸入,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另一方面,也會引起學生學習、探知的興趣。當然,在這里,老師就一定在講解的過程中記得對文化背景知識的準確把握以及及時地講解了。比如,在涉及到一些圣誕節(jié)的文章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在課前設置一些問題。例如: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kind of holiday was it at the beginning?等等,然后,再將一些關鍵詞寫在黑板之上跟同學一起分享,借助這些提問與關鍵詞,可以對背景知識講解,然后讓學生提升自己的興趣,并且不斷地進行英語文化的接收。
2.從詞匯入手進行文化的輸入
在大學英語的聽說課堂中,除了背景文化的輸入,還應該重視詞匯文化的輸入。因為詞匯就是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載體,任何的語句都是由詞匯組成的,并且英語中的很多詞匯與中國相比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如有些詞匯在中國的文化中明顯的是罵人或者是不好的字眼,但是到了英語中就會完全不是那個意思,有時候還會出現贊賞的可能。例如,在中國我們不喜歡用“狗”這個詞,就像是有些詞如狐朋狗友、狗腿子等都是罵人的話,但是在英語的文化中“狗”卻代表的是忠誠,并且英美人更是將狗看做是寶貝。所以,在他們的文化中就會出現“a lucky dog”“Love me and love my dog”這些語段,可能對于不懂他們文化的人來說,這兩句話無疑是在說,一個幸運的狗,還有愛我就像是愛狗一樣,這樣會讓人感覺是在罵自己。其實,這兩句話在英語的文化背景下,就是幸運兒跟愛屋及烏的意思,是含著褒義的詞匯。所以,對于這些文化的差別,在課堂中老師要告訴學生,以免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出現一些差錯,鬧出一些不愉快或者是笑話。
3.從日常交際入手進行文化的輸入
語言文化的交流離不開日常的交際,而日常的交際方式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在大學的聽說課堂中,老師進行文化的輸入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更加得心應手,并且在交際的時候沒有什么不規(guī)范的地方。當然,日常交際包括問好、打招呼、致謝、打電話,等等,也包括用餐禮儀,等等。當然,由于漢語言與英語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導致在這些交際用語中的不同。就像是在中國人們之間的問好喜歡謙虛一下,要么說自己的水平有限請多多指教,要么就用一些比較恭維的話抬高對方。而這樣的一種問好的方式,在外國人看來就完全不懂,他們會覺得真的是我們不如他們,而不是說我們是在謙虛。在交際中,英語文化主導下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談論他們的隱私,如在交際中他們不喜歡別人問他們的年齡、畢業(yè)的院校,等等,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侵犯了,而中國人則不然,他們很熱衷這些問題的探討,等等。所以,老師在進行文化講解的時候,要記得對學生日常交際方式以及語言的文化輸入,從而讓學生更加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綜合能力。
總之,大學英語語言教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想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就必須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文化輸入,在學生了解英語這門語言背后的文化的基礎上,而慢慢地去適應這個文化,然后再進行跨文化的交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交際的過程中把握英語文化背后的內涵,也才能夠在交際的過程中得心應手。
[1]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英語的教和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l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