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輕
(鞍山市立山區(qū)中華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所謂“故事教學”,就是以故事為載體,將詞匯、語法融于其中,利用學生對故事的熱愛,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故事、閱讀故事、演故事等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會話交際等能力。故事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許多單詞、語法的重復都表現得非常自然,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語言方面的困難可以隨之迎刃而解。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人主張先教授詞匯和語法,然后進行故事教學;有人則主張先進行故事教學,然后重點學習故事中出現的重點詞匯和語法現象。
以上兩種方法,前者側重的是詞匯與語法的教學,首先對于詞匯、語法進行感知、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故事教學;后者側重的是故事教學,通過理解感知故事情節(jié)和內容,從中體驗理解詞匯與語法。我認為兩種做法各有利弊,應該根據教材、學生、教師、教學環(huán)境等實際情況而定。其實英語教學和語文教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們可以借鑒語文教學中的“集中識字”和“隨文識字,無論“集中識字”還是“隨文識字”,各有各的好處和不足,這可以完全取決于教師對課堂及文本的靈活運用。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應先進行單詞教學還是故事教學,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考慮。
小學生的年齡跨度較大,一到六年級的差距也很大,在教學方法上當然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對于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特別是三年級學生,他們剛剛接觸英語,掌握的詞匯量少,他們的認知水平還達不到聽懂故事,閱讀故事,講故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故事教學而教故事,就只能是教師講述得多,學生參與的少,就違背了故事教學的初衷,只會適得其反,只會徒增學生的感知壓力。相反,如果此時先通過歌謠、游戲、競賽等有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詞匯之后,再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詞匯編故事,哪怕是只說一句話,哪怕是中英文渾搭編故事,老師都要給予表揚。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樹立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其“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隨著學生詞匯的不斷積累和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到了小學高年級這個階段,孩子們對語法事態(tài)和詞匯的積累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對于簡單的小閱讀基本上就理解了,除了極少數的生僻單詞和語法不能理解之外,已經能基本接受英語小故事的大體內容,這樣在老師的講解和帶動下,就會慢慢地融入故事當中,學習興趣也就會越來越濃。這樣,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就能更好地學習詞匯和語法項目了。而且,故事這個形式也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輕松閱讀英語的興趣,這樣的方式更適合高年級教學。
有的文本內容適合把詞匯提煉出來,比如說同類單詞集中的文本,就可以把詞匯集中進行學習,在理解詞義之后再進行文本學習。
說明性質的文本,如介紹自己的課程新標準英語第三冊(一年級起點)第三冊中的We have English in the morning.這一課中,就要通過看實物或聽音拿書等活動,先集中處理English,Maths,Music,Chinese,Science等科目類的單詞,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句子和課文,由淺及深,這樣學生的思維清晰,掌握的知識比較系統(tǒng),效果非常好。
有的文本內容適合在文中理解詞匯的含義和語法的運用,這樣的文本就適合在閱讀中學習,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更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我在教學新標準英語第八冊第四模塊:“wolf,wolf”時就遇到了這樣的一個例子,這篇文章生單詞比較多。整篇文章都是過去式形式,學生在記憶新詞匯shout,field,once upon a time時遇到了困難,由于這個語言故事的漢語版本學生們很小就聽過了,所以對故事大意并不難理解,所以我就讓學生在自己理解每幅圖的故事大意的基礎上猜出了詞義,并且順理成章的記憶了下來。
又如,在新標準英語第一冊第八單元涉及到Is it…這一句型,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小貓釣魚的故事,故事中幾處出現Is it…學生對這個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致,了解了故事也學會了故事中的單詞和句形。通過運用故事教學,學生順利掌握了本課時的學習重點。同時,由于故事教學的趣味性,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學習情緒十分高漲。本次故事教學中,我們對以往學習的一些句型進行了復現(如Wow!It’s so…/I can see…/I can hear…),對舊知進行了鞏固;運用故事教學,學生聽、說、讀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利用故事情節(jié),組織學生表演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單詞教學和故事教學兩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單詞教學和故事教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單詞教學是故事教學的基礎,故事教學是單詞教學的拓展?!肮适陆虒W法”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好的方法。先學詞匯,還是先學故事,要因課制宜,因學情制宜,不能片面理解,盲目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