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王琳
我國把訴訟時效制度納入實體法范疇,有關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散見于《民法通則》及相關實體法中,《民法通則》對訴訟時效制度規(guī)定得比較籠統(tǒng)、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人民法院在具體審理案件過程中對涉及訴訟時效制度理論缺乏統(tǒng)一認識,從而導致司法實踐中對有關訴訟時效問題存在一些爭議。
我國《民法通則》及其他法律都規(guī)定訴訟時效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我認為該規(guī)定存在以下問題:
1.在一些情況下,侵害事實發(fā)生后債權人可能馬上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卻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知道具體的侵害人,或是無法確定債權的具體數(shù)額(如損失無法很快確定),此時債權人無法主張自己的權利,對類似情況人民法院就不宜從債權人知道權利被侵害而開始確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始時間,否則必對被侵害人不公。
2.“權利被侵害”做為訴訟時效起算的標準過于狹隘,無法包含其他“權利未被侵害”時的訴訟時效的起算等問題。如在無因管理之債中,就不存在誰“侵害”了誰的權利,這種情況下如何適用權利被侵害的標準?
3.人民法院在適用“知道”或“應當知道”標準來認定訴訟時效期間起算時有很大隨意性,“應當知道”包含過多主觀判斷的內容,易引發(fā)爭議。一起案件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起算點,最終導致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直接影響案件的實體結果。因此,對已知或應知情形應當盡快做出明確規(guī)定,特別對應知的范圍要有一個明確具體的解釋。
《民法通則》第140條規(guī)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笨梢姡鹪V訟時效中斷的事由有三種:起訴、請求、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因時效中斷將產(chǎn)生已經(jīng)過的時效期間歸于無效,并開始重新計算時效期間的法律后果,故如何重新計算時效期間的起始時間至關重要,但現(xiàn)行民法的規(guī)定存在明顯缺陷。特別是起訴這一時效的中斷事由發(fā)生時,應如何重新計算訴訟時效期間,爭論較大。是從原告提起訴訟時還是從相關部門做出決定時起算呢?從條文的字面來理解應是從提起訴訟時開始起算。然而從理論上分析,該理解存有不合理之處:第一,提起訴訟是訴訟程序的開端,在此后的訴訟過程中,原告為自己的訴訟請求能獲取法院的支持,參與庭審調查和辯論,提供證據(jù),均體現(xiàn)著其行使和實現(xiàn)權利的愿望及決心。若在提起訴訟時即重新起算時效期間,則會出現(xiàn)權利人正行使權利而訴訟時效期間卻不中斷的結果,有悖訴訟時效制度的立法宗旨。第二,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審限的規(guī)定,一個案件若適用普通程序,通常應在6個月內審結,若需要,可由本院院長批準延長6個月。仍無法審結,報上級法院批準仍可延長。依此,審判實踐中存在不少疑難、復雜案件審限超過1年或超過2年。若從起訴時重新起算時效,極易出現(xiàn)原告請求權已過時效而法院仍要審理、作出判決之荒唐現(xiàn)象。因此對該規(guī)定的表述有修改明確之必要。
對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時效的期限前后曾有二個不同的規(guī)定,《條例》規(guī)定為六個月,以后頒布的《勞動法》規(guī)定為60日,不論從“新法優(yōu)于舊法”還是從“高位階法優(yōu)于低位階法”的角度,勞動爭議案件仲裁時效是60日應該沒問題。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只是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時效”,而不是勞動爭議案件的“訴訟時效”,但非常遺憾,由于《解釋一》第三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根據(jù)《勞動法》第八十二條之規(guī)定,以當事人的仲裁申請超過六十日期限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書面裁決、決定或者通知,當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確已超過仲裁申請期限,又無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的,依法駁回其訴訟請求”,使得“仲裁時效”等同于“訴訟時效”?!秳趧臃ā肥潜Wo勞動權的,勞動權的上位權利是生存權,其他債權的上位權利是發(fā)展權,但是,本應受到優(yōu)先保證的生存權卻只有60天的訴訟時效,而保護力度理應差一點的發(fā)展權卻是2年的訴訟時效,顯然極不合理。
目前,理論和實務界對沒有約定履行期限的債權的訴訟時效起算問題,主要有“權利可行使說”和“權利主張說”兩種觀點。“權利可行使說”認為,訴訟時效的本質是對權利的限制,針對的是權利而非義務,因此應從權利可行使時開始計算。沒有約定履行期限的債權,權利人在債權成立后可以隨時主張權利,應從債權成立之日起算?!皺嗬鲝堈f”認為,沒有約定履行期限的債權,權利人可以隨時主張權利,義務人也可隨時履行義務,在權利人沒有主張權利以前,義務人沒有履行義務,不能確定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因此,訴訟時效應從權利人第一次主張權利時起算。
基于以上分析,對于沒有約定履行期限的債務,應根據(jù)具體情況確定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1)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并向債務人明確履行期限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明確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2)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債務人明確拒絕履行債務的,訴訟時效應從債務人明確拒絕履行債務時起算。既然債務人明確表明其不履行合同義務,權利人毫無疑問應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訴訟時效自當由此開始起算。(3)債務人向債權人出具履約計劃,債權人沒有提出異議,從履約計劃載明的最后履行期屆滿之日起算。沒有履行期限的債務,債權人和債務人可以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確定債務的履行期限,債務人單方提出履行計劃,債權人沒有異議,視為債權人默認。此時,債務的履行期限基于雙方的意思表示發(fā)生變化,由不確定轉變?yōu)榇_定。債務的履行期限已經(jīng)確定,與一般有明確履行期限的債權并無兩樣,自當從履行期限屆滿后起算訴訟時效。
【1】李仁玉主編.民法原理與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元述偉.“論債權履行期限與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人民法院報,2003年10月5日。
【3】劉貴樣.“訴訟時效若干理論和實務問題研究”.法律適用,2004年第2期.
【4】龔維梁,程勇.“消滅時效制度研究”.研究生法學.2003年第12期.
【5】崔建遠.“合同無效與訴訟時效”.人民法院報,2002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