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先
(蘇州市吳中區(qū)交通局,江蘇 蘇州 215128)
論蘇軾南下蘇杭的交通路線
馬占先
(蘇州市吳中區(qū)交通局,江蘇 蘇州 215128)
通過對蘇軾二度赴任杭州、六過蘇州的交通線路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以淮河為界,北宋時期,北方的交通線路基本以陸路為主,交通工具是以車馬為主,而南方因水系發(fā)達,河汊縱橫,基本上以水路為主,基本交通工具是船只。方便而低廉的水路運輸也是宋代經(jīng)濟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蘇軾;蘇杭;交通路線
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一生曾兩度在杭州為官,造福百姓。一度為湖州太守。甚至還買田置業(yè)于常州,終老江南。另外,蘇軾與蘇州有著比較密切的關(guān)系。施建平在《蘇軾“六次過蘇”考——兼與姜光斗教授商榷》[1]一文中認為:蘇軾共來過蘇州8次,基本上均為公務(wù)行為,但每次交通路線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以蘇州為視角,將其南下蘇杭的交通線路作一下梳理,就教于方家。
第一次是1071年11月(陰歷,以下月份皆是如此,不再注明),即熙寧四年辛亥。36歲的蘇軾因與當權(quán)者執(zhí)不同政見而在中央受到排擠,只好請求外任,神宗讓他到杭州做通判。蘇軾在荷花盛開之后的初秋離開都城開封,過陳州(現(xiàn)在的河南周口淮陽),至潁州(今安徽阜陽),取道廣陵(今江蘇揚州),從大運河一路走來,在900多年前的那個深秋時節(jié)的11月,蘇軾來到了蘇州。
從當時的驛站及蘇南發(fā)達的水系及運河來看,蘇軾走的應該是水路。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在宋代仍是一條交通干道。從今天運河的位置推測,蘇軾到蘇州的第一站是蘇州市區(qū)西北端的江楓洲,現(xiàn)如今已將楓橋小鎮(zhèn)開發(fā)為風景區(qū)。此地原為古鎮(zhèn),位于運河要道,商業(yè)發(fā)達,在江楓洲的北端至今仍有驛站的碑亭。
北宋時蘇州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都市,其地位可以與如今蘇州在全國的地位相媲美。草市(即小規(guī)模的鄉(xiāng)村集市和商業(yè)點)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現(xiàn)。從北宋中期起,隨著兩浙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商業(yè)活動由城市深入到鄉(xiāng)村,農(nóng)副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的生產(chǎn)規(guī)模和流通范圍不斷擴大。如太湖流域的蘇、湖、秀、常等州,是全國最著名的糧食產(chǎn)地和輸出地之一,民間廣泛流傳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之類的諺語。有人認為,“常熟”之地名由此而來。
蘇軾到蘇州之后的第二站,便是虎丘。有《虎丘寺》詩為證:
入門無平田,石路穿細嶺。陰風生澗壑,古木翳潭井。湛盧誰復見,秋水光耿耿。鐵花秀巖壁,殺氣噤蛙黽。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頑礦。當年或未信,異類服精猛。胡為百歲后,仙鬼互馳騁。窈然留新詩,讀者為悲哽。東軒有佳致,云水麗千頃。熙熙覽生物,春意頗凄冷。我來屬無事,暖日相與永。喜鵲翻初旦,愁鳶蹲
落景。坐見漁樵還,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咍,歸田行可請。
之后,蘇軾到了修建中的報恩寺塔。他捐贈了自己的一個銅龜子,據(jù)說是用來盛放舍利子的(見《舍銅龜子文》)。北宋這時還有以龜為飾的習慣。看完蘇州的名勝古跡,又去三元坊一帶的文廟看了前輩著名作家兼蘇州元和縣令王禹稱的畫像。這些畫像現(xiàn)在在滄浪亭五百賢祠中還可以看到。這次蘇軾是在1072年11月28日到的杭州。
因此,蘇軾第一次經(jīng)過蘇州時的交通線路是:從北往南先走陸路,通過驛站,開封—陳州—穎州—揚州,坐車或騎馬,一直到了揚州之后,才改走水路,揚州—潤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沿運河南下,直抵杭州就任。
1073年11 月。38歲的蘇軾,在一年之后,因為常州、潤州(鎮(zhèn)江)一帶發(fā)生了災荒,受朝廷之命,蘇軾又從杭州出發(fā),前去賑災。又第二次路過蘇州,不過這次由于公務(wù)在身,行色匆匆,未在蘇州久留。
他這次的行進路線是:杭州—平望—吳江—橫塘驛(姑蘇驛),可能還路過了報恩寺塔,即現(xiàn)在俗稱的“北寺塔”。這煥然一新的寺廟撩起了蘇軾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可能還寫信給四川老家的成都通長老,請他來作住持。
而后,沿運河北上,由江楓洲—滸墅關(guān)—望亭—經(jīng)走馬塘,由洛社—橫林—丹陽—潤州(鎮(zhèn)江)。
1074 年春夏之交。據(jù)《蘇州府志》載,蘇州的一些大河也干了見了底。可見當時災情之重。擔任救災巡視員的蘇軾重任在肩,這時他又匆匆從潤州(鎮(zhèn)江)往回趕到蘇州了。
39歲的蘇軾先生還在從潤州(鎮(zhèn)江)出發(fā),經(jīng)常州,路過蘇州—吳江—湖州,回到杭州。為什么在潤州(鎮(zhèn)江)待這么長時間呢?除了公事之外,可能還有私事。因為當時《資治通鑒》的副主編劉恕就在潤州(鎮(zhèn)江)。劉恕比蘇軾年長4歲,兩個人很談得來。
到了蘇州,蘇軾又游覽了虎丘寺。蘇軾去寺廟,并不是去觀光旅游,而是來祈求、禱告的。因為蘇浙一帶的災情非常嚴重,可能是百年一遇。當時的蘇州長官是王誨和劉孝叔。他們求了半天雨,無功而返,便和蘇軾在閭丘孝終家吃飯(現(xiàn)蘇州北寺塔前還有一條東西向的小弄堂,名叫閭丘坊)。有《和劉孝叔會虎丘時王規(guī)甫齋素祈雨不至二首》詩為證:
白簡威猶凜,青山興已秾。鶴閑云作氅,駝臥草埋峰。跪履若可教,卜鄰應見容。因公問回老,何處定相逢。
太常齋未解,不肯對纖秾。只遣三千履,來游十二峰。林空答清唱,潭凈寫衰容。歸去瑤臺路,還應月下逢。
然后經(jīng)過吳江時,他還為吳地名人范蠡、發(fā)“莼鱸之思”張翰、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畫像題寫了三首詩。如《戲書吳江三賢畫像》:
范 蠡
誰將射御教吳兒,長笑申公為夏姬。
卻遣姑蘇有麋鹿,更憐夫子得西施。
張 翰
浮世功勞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
不須更說知機早,直為鱸魚也自賢。
陸龜蒙
千首文章二頃田,囊中未有一錢看。
卻因養(yǎng)得能言鴨,驚破王孫金彈丸。
宋代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制度,叫磨勘。就是每隔3年,地方官員必須調(diào)任至另一地方。以防止朝廷官員與地方鄉(xiāng)紳勾結(jié),架空中央的政策。
1074年10 月,蘇軾40歲。他從杭州卸任,前往密州為官時第四次途經(jīng)蘇州,這是由于父母均已過世,兄弟情深而難以相會之故。當時其實他也有其他選擇。密州離他弟弟當官的濟南較近,所以蘇軾選擇了山東的密州(今諸城)。他在從杭州返回的船上,與張子野、李公擇、劉教叔、陳令舉、楊元素等在松江痛飲。后來用文追憶之。如《書游垂虹亭》:
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吾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詞聞于天下,作《定風波令》,其略云:“見說前人聚吳分,試問也,應傍有老人星?!弊蜌g甚,有醉倒者。此樂未嘗忘也。今七年爾,子野、孝叔、令舉皆為異物,而松江橋亭,今歲七月九日,海風駕潮,平地丈余,蕩盡無復孑遺矣。追思囊時,真一夢也。元豐四年十月二十日,黃州臨皋亭夜坐書。
在蘇州的聚會上,有人問:“此后還來不來?”他神色凄然。蘇州太守王規(guī)父請他作一首詞,以表紀念。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阮郎歸》。他在詞中不勝感慨,發(fā)出了“一年三過蘇”的慨嘆:
一年三度過蘇臺,清尊長是開。佳人相問苦相猜:這回來不來?
情未盡,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誰栽?劉郎雙鬢衰(一作摧)。”
因此,蘇軾此次的行進路線為:先走水路,杭州—湖州—平望—吳江—蘇州—無錫—常州—潤州(鎮(zhèn)江)—揚州—淮陰,然后從陸路至密州。密州即現(xiàn)在的諸城。
1089年6 月,五十四歲的東坡先生歷經(jīng)磨難與寵幸,無意于朝廷無休止的政治斗爭,一再要求下放到地方做官,終獲恩準,前往杭州。從南都(今河南商丘)出發(fā),取道商丘—宿州—淮陰,約6月中旬到蘇州。7月3日至杭州孔凡禮先生認為,也許就是這一次,蘇軾在蘇州驛路上的姑蘇臺上看到了一首才華橫溢的詩作:[2]
天長地久太悠悠,爾既無心我也休。
浪跡姑蘇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
他懷疑是僧人仲殊所寫,于是兩人結(jié)為好友。
從7月到10月份,東坡先生的日子還是比較舒服的。11月份,就一直忙于救災。《蘇東坡全集》中有《乞賑浙西六州狀》,把當時的災情反映得十分詳細。
蘇州這一年也大旱,據(jù)蘇州的方志《陽澄湖志》記載,這一年陽澄湖都干涸見底了。
元佑六年(1091),蘇軾自杭還朝,夜宿吳淞江,仲殊前來拜訪,蘇軾作《破琴詩并引》:
元佑六年三月十九日(1091年)予自杭州還朝,宿吳淞江,夢長老仲殊挾琴過。余彈之,有異聲,就視琴頗損,而有十三弦。予方嘆息不已,殊曰:“雖損尚可修。”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誦詩云:“度數(shù)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響泉?!庇鑹糁辛巳蛔R其所謂,既覺而忘之。明日晝寢,復夢殊來,理前語,再誦其詩,方驚覺,而殊適至,意其非夢也。問之,殊蓋不知。是歲六月,見子玉之子子文京師,求得其畫,乃作詩并書所夢其上。子玉名瑾,善作詩及行草書。復古名迪,畫山水草木,蓋妙絕一時。仲殊本書生,棄家學佛,通脫無所著,皆奇士也。
通過以上二度赴任杭州、六過蘇州的交通線路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北宋時期,以淮河為界,北方的交通線路基本以陸路為主,交通工具是以車馬為主;而南方因水系發(fā)達,河汊縱橫,基本上以水路為主,基本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只。方便而低廉的水路運輸也是宋代經(jīng)濟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施建平.蘇軾“六次過蘇”考——兼與姜光斗教授商榷[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7,24(3):72-74.
[2]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王子今.郵傳萬里:驛站與郵遞[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
[4]張英霖.蘇州古城地圖[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5]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I20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1-752X(2012)01-0039-02
2011-11-07
馬占先(1963-),男,河北唐山人,蘇州市吳中區(qū)交通局政工師。
王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