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琳(復旦大學 上海 200433)
本研究通過借鑒國外相關理論與方法,借鑒國外相關模型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模型結構,通過分析在陽光體育過程中內外途徑協(xié)同作用,探索符合體育教育“學理”的內外途徑并進的發(fā)展陽光體育思想方法。
2.1、文獻綜述法:通過查閱國外相關研究資料和瀏覽中國期刊網(wǎng)CNKI、Sport Disc檢索有關“體育”、“教學模式”、“中學生”等相關文章,以及部分教育科學的研究成果,確定所研究的內容。
2.2、實踐總結法:通過多年的體育課程和中學生體育課程的教學實踐總結,總結和歸納和在陽光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確定研究的基本思路。
2.3、邏輯分析法
分類法:運用對體育發(fā)展所涉及的內外途徑并進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中學生陽光體育的系統(tǒng)及相關結構進行必要的分類和研究。
歸納法:借鑒內外途徑并進發(fā)展的體育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歸納有關要素和特征,探討中學生陽光體育的內涵與基本規(guī)律。
學生的陽光體育發(fā)展依賴于教育者內部和外部的知識源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學生陽光體育的發(fā)展必須要求教育者懂得相應的內部知識源,形成獨特的教學內生化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必須了解有關陽光體育發(fā)展的必要知識,在廣泛吸收各方面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跟上最新的教育發(fā)展趨勢。
本研究按照“教學學理”和“能力元”發(fā)展相結合的“內外途徑并進發(fā)展”的研究思路,來研究和評價中學生陽光體育形成的問題,分析和探究發(fā)展學生陽光體育中的不確定因素和模糊性問題,逐步從定性描述過渡到定量描述。希望對我國學校體育的陽光體育的教學提供直觀、簡便、實用、科學的方法。
“教學有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從1903年從德國來的體操和從日本來的“體育”第一次出現(xiàn)在中國時,就有了對教學方法的研究。至今104年對于體育學理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從來沒有間斷過。然而如何進行體育教學一直是一個爭議的問題。翻閱歷史,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在20世紀的20年代,留日歸國學者程登科先生曾針對當時的體操課程的教學方法的低劣憤然撰文“只知跑跳、不明學理,貽害青年”、“徒重術科,輕視學理直等江湖賣藝,安能望其對學校及社會有所貢獻?”用詞雖激烈,語言雖尖刻,但所言卻是不可辯駁之事實。
“只知跑跳、不明學理,貽害青年”,“徒重術科,輕視學理”,文中多次提及“學理”二字。不禁讓我們體育工作者深思,多少年來,在體育教學中,我們一般多討論教學方法,但是從未聽說過“學理”一詞。我們通過對“學理”二字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認為“學理”乃“學之道理”。明知“學理”,才有“方法”,明知“方法”才有“手段”。難怪在中國百年體育教學歷史長河中,我們一直不清楚在體育教學中的“學之道理”的真諦,難怪體育道理不明,教法不暢,學理尚不明確,當然體育學科使命難以明確,發(fā)展體質促進身心一體發(fā)展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在陽光體育構成與積累途徑中,按照人體運動生理學的觀點,在中小學生身體發(fā)育的“敏感期”,通過適當?shù)陌l(fā)展陽光體育眾多能力要素中重要的“能力元”,可以對陽光體育學習和發(fā)展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由于陽光體育的多層面性、交叉性等表現(xiàn)形式,使得其運動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為一個不斷積累、發(fā)展、共振和異化的非線性動力性的非平衡態(tài)系統(tǒng),教學活動在這個非平衡態(tài)系統(tǒng)必然在充滿創(chuàng)造的演化中不斷躍遷,否則就會面臨著弱化與消亡?,F(xiàn)實體育教學正處于各種思想觀念的交融和“漲落”之中,只有通過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才能找到進化的出路,這出路就在于重構陽光體育的新學理理念和方法。所謂新學理是指在遵守“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學觀和陽光體育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觀框架下,根據(jù)不同教學目標的需要對陽光體育的相關組成及要素進行適當?shù)呐判?,在充分保留陽光體育固有游戲內涵的基礎上合理劃分技能單元,使技能單元體現(xiàn)出運動參與與運動快樂的雙重功能,使陽光體育的教學對廣大學生的未來生活有用。新的教學學理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技能要素與技能構成維度、單元有序與全面發(fā)展結合、合理適用與串編整合結合。
根據(jù)陽光體育的表現(xiàn)特點,在運動中首先涉及的就是人體的運動,由于運動之間共同作用所組成了多層次的相互交叉、相互聯(lián)系、錯綜復雜的特性,在運動中必定經(jīng)過一定的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在各種技能活動中。人體的技能運動或行為這一行為系統(tǒng)通過一系列的技能活動構成的是一個開放不可逆的耗散結構系統(tǒng),由于系統(tǒng)的特性是非線性的,其發(fā)展必須通過與外界的能量、信息交換改變自身狀態(tài),使系統(tǒng)中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或關系也隨之改變,使系統(tǒng)功能逐漸改變,體現(xiàn)在活動行為上的運動協(xié)調技能程度的表現(xiàn)。
我們知道,由于人體的技能要素是構成運動的基本元素,其中的要素組成構成了運動中的實際表現(xiàn),在人體的技能要素中,速度是構成要素的核心,而力量是構成要素的基礎,而柔韌是構成要素的前提?;谝陨峡紤],在發(fā)展學生陽光體育時,除了加強前提要素的同時,首先發(fā)展其核心要素,是有效開展教學的必要措施,同時注重基礎要素的增強。是有效陽光體育的保證。
4.1、在陽光體育學習中,應該按照符合體育教育“學理”的教學思想方法,根據(jù)陽光體育的“會能度”分類學理進行教學。按照學生需要掌握的陽光體育的不同分類進行教學。
4.2、在陽光體育構成與積累途徑中,應該按照人體運動生理學的觀點,在中小學生身體發(fā)育的“敏感期”,通過適當?shù)陌l(fā)展陽光體育眾多能力要素中重要的“能力元”,通過優(yōu)先發(fā)展以速度性協(xié)調能力和發(fā)展以承受自身體重為主要內容的基礎力量身體能力要素,是實現(xiàn)陽光體育質量的有效保證。
4.3、本研究提出的陽光體育新學理是指在遵守“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教學觀和陽光體育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觀框架下,根據(jù)不同教學目標的需要對陽光體育的相關組成及要素進行適當?shù)呐判颍诔浞直A絷柟怏w育固有內涵的基礎上合理劃分技能單元,使技能單元體現(xiàn)出運動參與與運動快樂的雙重功能,使陽光體育的教學對廣大學生的未來生活有用。新的教學學理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技能要素與技能構成維度、單元有序與全面發(fā)展結合、合理適用與串編整合結合。其運動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為一個不斷積累、發(fā)展、共振和異化的非線性動力性的非平衡態(tài)系統(tǒng)。
[1]Andreu R and C. Ciborra . The role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knowledge in the breakdown of a complex motor skill under pressure[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57(3):P343-358.
[2]Alexander Romiszowski "Modeling competitive squash performance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Human Performance, 1999,2: 113-129.
[3]Wheatcroft,A &Lin,J..Implicit learning of unique and ambiguous serial transition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distracter task[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3(2).P217-278.
[4]Alexander Romiszowski "Modeling competitive squash performance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Human Performance, 1999,2: 113-129.
[5]車曉波.中學生全面陽光體育發(fā)展的要素結構與教學聚類手段模型評價[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6): P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