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華 高鳳蘭
(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是世界心理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產生至今先后出現了三大主要學派,即上個世紀60~70年代產生的“言語活動”理論;80年代產生的“語言個性”理論;20世紀初的“言語個性”理論。以А.А.Леонтьев為代表的“言語活動”理論側重研究言語生成和理解過程本身,而不是結果;以Ю.Н.Караулов為代表的“語言個性”理論重點研究言語思維活動作品——話語(тексты)構建者的綜合特點;以В.В.Красных為代表的“言語個性”理論則主要研究在交際條件下,通過交際策略和表達手段的選擇來分析言語活動主體的個性心理特點。本文旨在探討在言語交際中直接表現俄羅斯民族個性特點的“言語個性”理論。
目前,“言語個性”理論還是一門新型學科,無論在它的發(fā)源地——俄羅斯,還是在世界其他國家,它都尚未被視作心理語言學的主流理論。但是在俄羅斯,這一理論已得到少數人的青睞。為此,本文將從其產生的淵源、其形成的理論基礎和未來發(fā)展方面對俄語“言語個性”理論進行討論。
言語個性,顧名思義,是“言語”和“個性”兩個詞構成的詞組。但是它又不是簡單的詞匯組合,它代表了語言學與心理學研究的交融過程。言語個性理論的產生是語言的靜態(tài)研究轉向動態(tài)研究的必然趨勢;是外部語言學研究轉向內部語言學研究的必然結果?!把哉Z個性”的概念是在“語言個性”理論構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把哉Z個性”是在言語交際中實現自己,它是選擇并實施某種交際策略的個性,是在交際中選擇并運用某種表達手段的個性(既可以是語言學的手段,也可以是超語言學的手段)。言語個性理論是通過交際媒介——語篇分析言語主體個性特點的理論。言語個性理論屬于言語心理語言學范疇。
言語個性理論是隨著言語語言學的產生而產生的。言語語言學理論的建立要追溯到索緒爾時期。索緒爾是第一個把語言和言語分家的學者。在分析言語活動過程時,索緒爾注意到,語言充滿了令人困惑的自相矛盾。不管你持什么觀點,語言總是具有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語言和言語。語言:(1)不是說話者的一種功能,它是個人被動記錄下來的產物;(2)從來不需要深思熟慮,思考也只是為了分類的活動才進行的;(3)是能夠分出來加以研究的對象;(4)是言語活動事實混雜的總體中十分確定的對象;(5)是同質的:它是符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只有意義和音響形象的結合是主要的;符號的兩個部分都是心理的。
與語言相對應的言語是個人的意志和智能行為,其中區(qū)分為:(1)說話者賴以運用語言規(guī)則表達他個人思想的組合;(2)使它有可能把這些組合表露出來的心理、物理機構;(3)言語是異質的。因此研究言語的語言學、不僅是次要的,而且沒有完整的獨立的、同質的對象[1]。
索緒爾在強調語言和言語區(qū)別時,也指出了兩者的密切關系是互為前提。雖然,索緒爾意識到語言和言語是語言學領域的兩個“分叉”,但他的“言語分叉”是“無個性的”。盡管如此,索緒爾的“言語”還是為后來“活的語言”研究提供了動力。
動態(tài)言語的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的主流方向,盡管那時系統結構現象還占主導地位,但是學者們在重視語義研究(功能語言學)的同時,開始強調交際(語用語言學)內容。于是產生了言語行為理論和言語交際理論。這類理論的出現使語言學研究與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聯系起來。所以,研究語言中“人的因素”,研究與人類活動相關的語言,研究語言中的人和人的語言成為語言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在此背景下,“說話人”相應地也成為語言學研究中非常熱門的術語。研究語言的功能、語言的修辭和語言的應用似乎都能與“說話人”發(fā)生關系,但人們更傾向于把這一術語看做言語行為理論的“專利”。言語行為是言語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言語行為與言語交際都在言語活動的框架內[2]。交際中的言語活動既是“說話人”與社會發(fā)生關系的外部活動,也是“說話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因此言語活動理論中分離出研究內部心理活動的心理語言學坐標和研究外部交際活動的語用學坐標,兩者統一為“言語活動”的社會學。其中作為內部坐標的心理語言學承擔的主要任務是交際過程中的語言個性——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社會心理特點。它只是分析言語活動交際內容的抽象模式。所以純粹的心理學科會促進心理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作為外部坐標的言語交際本身既有語言內容,也有人的內容,言語交際實現了語言與人相互作用的思想,解決了心理語言學解決不了的社會學問題。
語言中“人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語用學范疇的言語交際理論和心理語言學這兩個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能夠反映語言學對人——個性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這兩個學科都把語言和人的問題提到了總體理論平面:心理語言學解決了言語生成的問題;語用學解決了作為活動的語言和人使用語言的交流問題。這兩種理論提供了從語言視角重新認識“人的個性”這一概念的可能性,即提供了重新看待語言學理論客體的可能性。
研究者們認為,個性聚合體理論應該在語言反映世界圖景(картинамира)的問題中充分發(fā)揮一體化的作用[3]3-39,因為“無個性”的聚合體(歷史、社會、心理和系統結構聚合體)理論無法解決這類問題。根據Карауров的思想,“個性”聚合體的引入會促進很多語言學悖論的解決,其中可以照顧到語言中集體和個體的關系;照顧到語言以怎樣的方式發(fā)揮作用的問題。
個性聚合體理論讓人們發(fā)現,語言中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從說話人的立場去研究,比如詞語、句子、篇章。然而,這些語言單位一旦進入交際,便又成為言語表達的手段。同一個手段在不同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相應地,同一個意思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手段得以傳達。通過言語交際手段選擇的策略,又可以發(fā)現說話人內在的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個性心理特點。這樣,在言語交際條件下,通過交際媒介——語篇,研究人的理論——言語個性理論就應運而生了。
言語個性理論本身既有心理學特點,也有心理語言學特點。這說明,該理論在形成之前,無論是心理學還是心理語言學都為其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1.心理學基礎
“個性”這一術語是俄語學界的習慣稱謂,俄文名稱是личность;在英語學界稱“個性”為“人格”,英文名稱是personality。為了確定這一術語的準確性,作者通過查詢《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4]和《俄漢大辭典》[5]對personality和личность兩個詞進行了比對,發(fā)現兩個詞都有“人格、個性”兩個含義。
“個性”是一個含義豐富,又極為抽象的概念。個性是與人密切相關的極其復雜的內容,它“蘊蓄于中,形諸于外”。通常我們越是想完全了解一個人,就越是不知所措。因此有人說“所有人都是謎團,直到我們從語言和行為上發(fā)現通向他們的鑰匙,才能明白他們的言行?!保?]1
人格特質理論認為,個性是“由多種人格特質構成的系統,且這些特質不因情境而改變?!被谶@一理論思想,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基本的人格特質,這么看來,個性是具有穩(wěn)定特點的性格特征。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Sigmund Freud提出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人格中原始的、無序的、天生的部分。自我是人格中平衡本我欲望與外在現實的沖突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我是人格的“執(zhí)行官”,做出決策、控制行為,進行思考并解決問題。超我是人格結構的最后部分,它代表著社會的是非標準、價值觀和社會理想。在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身上三者應該是同一的。我們知道,意識是人腦的最高機能,意識指支配人的行動,因此弗洛伊德的“自我”可以理解為意識。那么他理解的個性應該包括本能、意識、是非標準和價值觀等。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格就是個體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總和。從個體所做的眾多事件中我們能夠總結出人的思維方式特點。所以,個性是一種思維方式。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格是人的認知——思維、情感、期望和價值觀等。米歇爾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格是“調節(jié)個體如何進行選擇、解釋以及加工社會信息并生成社會行為的穩(wěn)定的系統?!边@里又讓我們看到,個性是穩(wěn)定的系統,是思維、是情感、是期望和價值觀[7]。
А.Н.Леонтьев(1975)的活動心理學認為,個性,只有人才有。它好像是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基因特點成熟過程的結果。所以個性是自然個體在社會關系的體系中獲得的特殊品質,它包括意志力和對人的態(tài)度[8]。
綜上所述,個性是人的個體心理特征,是獨一無二、相對穩(wěn)定的個體心理品質(思維、意識、知覺、情感、意志力、信念、態(tài)度、觀念、價值觀、情緒、性格等)的總合。
2.心理語言學基礎
在“言語個性”理論形成的過程中,“語言個性”理論的研究起著里程碑的作用。因為,沒有語言個性研究的崛起,言語個性研究的興趣就無從提起。在探討言語個性理論的形成時,有必要回顧一下“語言個性”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
在俄羅斯心理語言學領域,“語言個性”的研究始于蘇聯語言學家В.В.Виноградов。他以文學作品為語料,研究作者語言個性和作品人物語言個性的描寫方法?!罢Z言個性”這一術語,在維諾格拉多夫的著作《論文藝散文》中首度問世。
目前,“語言個性”這一概念在俄羅斯語言學界已受到諸多語言學家,如 Ю.Н.Апресян,Г.И.Богин,В.Г.Гак,Ю.Н.Караулов等人的關注。在20世紀80~90年代,蘇聯學者們從不同立場對“語言個性”進行了諸多解釋。以Г.И.Богин為代表的語言教學觀認為,語言個性是“從準備生產言語行為的角度研究的人”;以馬斯洛娃(Маслова)為代表的語言文化學認為,語言個性存在于語言、不同層面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科學、日常生活)、習慣用語和規(guī)范以及物質文化物件等反映出來的文化空間;Ю.Н.Караулов為代表的心理語言學給語言個性下的定義是:語言個性是決定建構和再現言語作品(話語)的、人的能力和特點的總合。
語言個性的研究在20世紀末已經相當普及,這主要從那段時間里出現的碩博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可見一斑。不過,幾乎所有研究語言個性的論文里都會出現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Караулов??梢哉f卡拉烏洛夫的語言個性理論對后來的“言語個性”理論的形成影響深遠。
1987年,卡拉烏洛夫的著作《俄語與語言個性》問世,書中提出了最完整、最系統的語言個性理論。這是蘇俄心理語言學領域“語言個性”理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卡拉烏洛夫在該書中提出了三層面語言個性結構:(1)詞語——語義層(вербальн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йуровень),(2)認 知 層(когнитивныйуровень),(3)語用層(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уровень)。
(1)詞語——語義層,這一層面對于承擔者來說要求正常掌握自然語言,而對語言研究者來說要求從傳統角度描寫表達一定意義的形式手段。
(2)認知層,即每一個語言個體形成的某種有序的、系統化的、反應價值層次的“世界圖景”。概念、思想、觀念是認知層面的單位。語言個性結構的認知層及其分析要求擴充意義并向知識轉化,也就是說包括個性的智力范圍,是研究者通過語言、通過說和理解的過程走向人的知識、意識和認知過程。
(3)語用層,它包括目的、動機、興趣、目標和意向。這一層面保證了語言個性分析中,從評價語言個性言語活動向理解世界現實活動的合理、又有條件地轉化。
由此可見,語言個性結構的三個特點中,尤其是后兩個層面,基本上包含了心理學的范疇和客體。在卡拉烏洛夫的“語言個性”理論中心理方面顯得尤為突出,不僅后兩個層面——認知層和語用層滲透了心理特點,而且第一個層——詞語語義層也具有心理特點,因為第一層建立的基礎是心理學聯想——詞語網形式的詞匯語義組織。當然用語言學手段呈現的語言個性的心理特點不能與心理學呈現的個性深度相比。因為語言學家在訴求語言個性時,把心理學認為最重要的個性(不是把個性作為人的集合概念來揭示,而是作為具體的個體來揭示。)方面排除在自己的視域之外。
Караулов希望通過篇章“重建個性世界觀”。他認為,世界觀是認知層面與語用層面聯合的結果,是個性價值體系,或者“世界圖景”與其生成的篇章中體現出來的生活目的、行為動機和宗旨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重建世界觀的篇章“不一定是連貫的獨白,它可能是對話中、不同情境的一段話,幾個句子長的語句等”。把這類材料稱為語篇。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言語個性”與“語言個性”兩個概念交叉使用,甚至被混為一談。可是,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決不能相提并論,就像語言和言語一樣,二者雖為同源現象,但在語言學大本營“分叉”后卻“各司其職”?!把哉Z個性”與“語言個性”在內涵上既有聯系,又有明顯的不同。
1.理論特點
當代語言學的發(fā)展走過了從靜態(tài)語言到動態(tài)言語、從動態(tài)言語到言語在語境中應用的路程。毋庸置疑,每一次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和研究視角的轉變都是一次進步。但是“不考慮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承擔者和使用者,就不可能認識語言本身。”因此研究“人的語言”和“語言中的人”成為21世紀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罢Z言個性”和“言語個性”兩術語并存的現象代表了研究者們對語言學中“人”的思考。奉行“語言個性”路線的研究者們側重的是“人的語言”,研究與認知、思維相關的語言,如語言的語義、語言修辭、語言的語用、語言的文化;奉行“言語個性”路線的研究者則關注“語言中的人”,如人的性格、態(tài)度、倫理道德、思維方式、氣質風貌、價值觀等心理特點。
1987年“語言個性”理論建立之后,“語言個性”和“言語個性”兩個概念混淆的現象一直持續(xù)到2001年。因為,只是在那一年КрасныхВ.В.才在自己的專著《心理語言學基礎與交際理論》中首次提出“語言個性”作為“交際的人”應該包括“言語個性”和“交際個性”的觀點[9]。從此,研究者們才在自己的研究活動中明確了“語言個性”和“言語個性”兩術語的認識。
由此可見,“言語個性”理論是“語言個性”理論的“分叉”。言語個性理論強調的重點是,言語生成者在選擇交際策略和交際手段時折射出的語言個性?;凇把哉Z個性”的內容,我們可以認為,該理論有如下特點:
(1)該理論是“語言個性”理論的“分叉”,他與“語言個性”結構的第三層面,即與交際——語用層面重合。(2)該理論屬于心理語言學范圍的言語心理語言學范疇。(3)該理論的研究對象是作為言語思維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語篇。(4)該理論堅持的分析方法是:通過言語語篇的風格探究說話人的個性心理特點。(5)運用該理論研究語篇時,既要考慮語言學參數,也要考慮超語言學參數。
2.理論展望
任何一個理論的產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條件的變化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根據該理論的性質,我們認為它會有如下發(fā)展前景:
(1)研究對象的多元化
我們已經知道,言語個性理論本身面向交際中的語篇,而語篇與言語活動有關。言語活動離不開場合,言語主體也不可能只在一個場合中活動,因此言語主體的言語作品會隨著場合的變化而變化。這樣一來,作為交際的媒介,語篇會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如日常生活語篇、演講形式的語篇、科學會議的語篇、課堂教學的語篇、商務會談的語篇、不同歷史時期的語篇等等。所以言語個性理論具有研究對象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2)理論應用的多領域化
作為與人類個性特點相關的理論,言語個性理論不僅能夠用于語篇研究,還可以用于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可用于心理咨詢,心理醫(yī)生通過患者的言語,了解他的問題所在;可用于企業(yè)管理,管理者運用該理論,通過員工的言行,可以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還可用于國家外交,不同國家領導人運用該理論可以增進彼此的了解,建立和鞏固外交關系。可見,言語個性理論不僅僅用在普通大眾語篇分析領域。
(3)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總體上看,言語個性理論主張通過言語主體選擇表達方式的策略和語言表達手段特點來確定言語主體的個性特點。實際上還可以通過聯想實驗來分析言語主體的個性,比如我們讓全班同學寫作文,同一個題目會寫出不同的風格和內涵,有的同學言語犀利,說明他很認真、具有正義感;有的同學文風幽默風趣,說明他活潑開朗、善于交際;還有的同學寫出的作文比較枯燥呆板,說明他不善讀書、與外界事物接觸很少。假如與此同時將作文的風格連同字跡一起分析,比如字體工整或潦草,字體大或小,就更能夠增加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1]費爾迪南· 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2-39.
[2]ТарасовЕ.Ф.Статусиструктуратеориирече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Проблемы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C].М.:Наука,1974:225.
[3]Карауров.Ю.НРусскийязыки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M].М.:КомКнига,1987:3-39.
[4]張方杰.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84:848.
[5]劉澤榮.俄漢大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419.
[6][美]大衛(wèi)·C·范德.人格謎題[M].許燕,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1.
[7][美]羅伯特·費爾德曼.心理學與我們[M].黃希庭,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232-233.
[8]ЛеонтьевА.Н.Деятельность.Сознание.Личность[M].М.:Политиздат,1975.
[9]КрасныхВ.В.Основы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итеор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M].М.:Гнозис,20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