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華
(廣東科貿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一)文化的范疇。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通常指人類社會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1]從物質財富講,它可以指文化現象,是顯性存在的;從精神層面看,它是一種文化內涵,是隱性存在的。顯性存在的文化可以直接感知,隱性存在的文化難以直接感知,須經歷時間沉淀后被感知或體驗或洋溢于外在活動。隱性文化具有某種潛移默化性,所以在人才培養(yǎng)進程中,要注重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對于個體而言,文化教育的效果體現了個體的素質,具體表現在內涵與修養(yǎng)上。
(二)顯性與隱性的所指。內涵與修養(yǎng)可以展示個體的文化特征,但需通過知識的掌握與學習慢慢培育而成,知識又有顯性和隱性層面。顯性知識常指那些可以系統(tǒng)歸納、準確表述、易于交換,亦即可格式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傳播的客觀知識;隱性知識指那些因高度個性化、無序化、分散化而難以表述、記錄、存儲、傳播的主觀知識。[2]在顯性與隱性知識層面,可在三個方面找到區(qū)別:一是能否可見性,二是傳播渠道,三是個體是否直接感知。文化是通過知識集成來發(fā)酵的,在具體內容方面是與知識互通的。
(一)宏觀話語下的文化建設要求。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要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在這種大背景下,高校在培養(yǎng)優(yōu)秀社會人才的同時,更應以先進、健康、積極的文化為導向,促進學生的成長。
(二)微觀知識結構下的素質要求。學生的成長,是綜合各種因素共同醞釀而成。人才培養(yǎng)進程中,學生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也是思想、道德、法律、文化、做人等其它方面的學習。德國教育家Hartmutvon Hentig指出,教育要致力于“為成長的人性服務”,要使學生具有一種在專業(yè)的、日常的、社會的、倫理的和政治的各個維度整合行動的能力,從而使其在未來持續(xù)變化的職業(yè)情境與生活情境中,能獨立地和負責任地行動。[3]日常的、社會的、倫理的和政治的維度,都可以通過專業(yè)之外的文化知識進行,在文化的范疇內找到注解,這不是單一強調學習專業(yè)技能的知識就可以造就的。
(三)高素質與高技能并重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高職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非常明確,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高素質與高技能并重。高素質體現在德智體美方面,在這些層面,它可以通過文化知識的教育與學習來實現。單一地強調高技能而沒有文化素養(yǎng)做鋪墊,人才也可能成為機械與技術的代名詞。
(一)隱性文化知識的局限
1、專業(yè)設置與目標定位偏重理工科。高職人才培養(yǎng)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yǎng)生產、建設與服務領域的一線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現代產業(yè)體系格局下的專業(yè)設置必須緊密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市場經濟強調供需,它的最大特點是以經濟利益為杠桿,注重當下,由于工業(yè)經濟發(fā)展較快,專業(yè)設置多數是以理工科為主。廣東的高職院校重視工科的發(fā)展,如果把教育資源以蛋糕來比喻,工科占了大頭,文理醫(yī)農生化類,只是很少一部分。理工科專業(yè)屬性的特點強調實用性,這種實用性在某種程度上是與文化不匹配的,而文化注重精神建設的特點恰恰與之相反,強調素質,它的最大特點是熏陶與感染,與經濟利益沒有直接聯系。在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設置中,這種偏理工輕文史的現狀給文化建設留下了伏筆。
2、課程設置上文化公共課欠缺。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中,通常來說高職三年的課程安排約40至50門,理科可能偏多一點,包括三個模塊:基本素質與能力課、職業(yè)核心能力課、職業(yè)拓展能力課,總學時約為2550左右。在這些課程中,文化課程內容主要覆蓋在基本素質與能力課程模塊中,約13門左右,學時為600左右,在整個高職課程設置上約占24%,在課程設置中反映出文化教育的實際情況。此外,嚴格意義上講,文化教育在所有課程教育中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為基本素質與能力課程,相較于職業(yè)核心能力課、職業(yè)能力拓展課,并沒有提到應有的重視程度,總是做為專業(yè)課的輔助性或任務性教學。在提升文化素養(yǎng)方面,也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兩課、就業(yè)指導課、心理健康課,純粹文化建設的課程只乎沒有開設。
3、課程教學中實踐比例的擴大縮少了理論課中文化知識的教育。高職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指導意見中,理論知識遵循“夠學夠用”的原則,在課程教學設計中強調實踐的重要性,2012年教育部明文規(guī)定高職高專類學校實踐教學比重提高,要求不少于50%。[4]在同一堂課上,教學設計要向實踐傾斜,而恰恰有的課程,因為課程屬性的特點很難用實踐教學來發(fā)揮出效應,比如中外建筑簡史、植物學基礎、管理學概論、文化概論類似的理論課程,課程教學就應以教師講述為主,如果課堂設計中劃分一半的時間用于實踐探索,那該課堂的學習無異于舍本逐末。理論文化知識講究潛移默化,而理論課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主要場所,理論文化知識在課堂教學設計的時間縮少,在一定程度上縮少了文化知識傳播的比例。
4、講座或報告偏少。講座是文化的一種符號,講座次數的多少很能體現出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對學生的文化熏陶非常重要。在高職院校,講座幾乎是件奢侈的事情,在校園內很少見到講座的海報。一些以經文論道的大師級人物講座,更是很少。高職院校見得較多的講座,也多是一些心理課或就業(yè)指導課。
(二)顯性文化知識的欠缺
1、文化建設基礎薄弱。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方面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文化歷史基礎的普遍缺失。高職院校大多數由一些中?;蛑屑紝W校轉制而來,這些學校文化建設本身就有難以避免的不足。比如中專學校的初中生源基礎,成人學校的松散型管理,都使學校無法形成較濃的文化氛圍。二是學校內部未培育統(tǒng)一的文化標準。由于學校對于文化建設的輕視,使得學校的文化建設往往成為口頭形式上的東西,上層沒有統(tǒng)一的核心文化帶動,下面各個分支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習慣。三是個體文化意識的淡薄。許多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由于閱歷有限,視野不夠開闊,對于學校建設和教學普遍地缺少文化意識。隨著辦學條件的降低,大量的資金涌入到高職辦學領域。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的規(guī)模和效益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更沒有資金及精力投入到文化建設方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對于文化的漠視。這三方面共同構成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基礎。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近幾年國家不斷明文規(guī)定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配備專職教學隊伍與設施,組織學習與交流;重視增強學生體質,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要求高校配備專業(yè)藝術類教學人員。從大的方面講,這些屬于素質提升的內容,也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但是,涉足到真正純人文素質類的課程,政策上沒有找到根據,比如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修養(yǎng)、哲學與人生、電影鑒賞、音樂欣賞等,這些課程最容易培養(yǎng)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內涵,然而在當前的高職院校,幾乎沒有開設,即使做為選修課來開設的也沒有。高職院校純文化課的老師配備也少,文化課程讓步于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實用課程。
3、校園硬件設施缺乏文化氛圍。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同樣塑造人?!毙@的一山一水一標志都能找到相應的文化符號,比如建筑大樓、教室設計、文化長廊、路線標志、操場、假山等。高職校園建設在這方面明顯底氣不足,一是教育經費總體投入過少、政府對高職的投入遠遠低于本科;二是高職成長時間較短,校園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
關注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的基本屬性,人的發(fā)展是全方位的,在知識結構中要體現高素質與高技能平衡。學習結構論中指出,人的學習包括技能學習、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和社會學習等方面。[8]高職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亦可從這幾方面著手,技能學習可以從專業(yè)領域方面獲取,那么認知學習、情感學習、社會學習可從學習文化知識切入。
(一)認知學習。顯性文化知識的教育可以增加學生的認知學習,高中之前的教育,由于學生年齡的特點,其認識事物的主觀能動性正在形成,認識學習主要側重在書本知識。在高職階段,認知學習可以傾向于課本知識之外,比如藝術大樓的設計處處體現出藝術的風范,機械大樓的圖案體現工科的動手能力,辦公大樓的標志體現出辦公的嚴謹與務實,學校在校門入口設置特別的建筑以體現學校的專業(yè)與行業(yè)特點。這些符號或標志的存在皆屬于顯性文化,是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文化教育。
(二)情感學習。隱性文化知識可以通過情感學習來進行,它主要的學習渠道可以是課程、講座、影視、參觀學習等,這些可以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具體內容中,加強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上的職業(yè)素質與能力模塊內容,目前此塊內容占所有高職課程比例約為24%。如果按照當前實踐教學比例要達到50%計算,外出參觀學習可以納入到實踐教學比例內,這樣既提高了隱性文化知識的學習比例,也拓寬了隱性文化知識學習的渠道,打破了實踐學習是與專業(yè)技能對接的傳統(tǒng)學習觀念。
(三)社會學習。顯性與隱性文化知識都可以融入社會軌道學習,高職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重點在校外頂崗實習階段。教育部規(guī)定,高職學生必須參加校外頂崗實習時間至少半年以上,多達一年,學時一般為425或以上(總學時2550),約占整個高職人才培養(yǎng)總學時的16%,如果按一年頂崗實習時間計算可達到30%。隨著學校與行業(yè)或企業(yè)的合作加深,許多在課堂上的專業(yè)課程,可以放在企業(yè)或行業(yè)中去,即可計算為頂崗實習階段。這樣一來,在學校學習專業(yè)課程的時間,充分轉移到企業(yè)或行業(yè)中去學習,其頂崗實習的時間也可以由一年擴至兩年。
[1]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商務印書館,2005.
[2] 吳全全,姜大源.隱性知識管理[J].中國培訓,2005(3).
[3] 姜大源.職業(yè)教育的學習結構論[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7.
[4]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育部,教思政[201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