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穎
(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97)
在日常交際中虛假言語行為是廣泛存在的。本文僅對虛假拒絕言語行為進行嘗試性解釋。
虛假拒絕言語行為通常指的是說話人表面上表達了一個拒絕的言語,但是說話人不是認真的,內(nèi)心不是真實想要拒絕的,聽話人意會說話人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經(jīng)常發(fā)生。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立即接受別人的邀請或幫助是膚淺不禮貌的。他們喜歡一開始假裝拒絕對方的邀請或提供的幫助,即便實際上他們心里很想接受。但使用這種言語行為想要實現(xiàn)有效的交流的前提是雙方必須達到共識,即雙方需明白對方心里真正所想。這種非誠摯的拒絕言語行為就是虛假拒絕言語行為。
從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定義不難看出,虛假性是虛假拒絕言語行為最突出的特性。在虛假拒絕言語行為中,拒絕者假裝拒絕對方的幫助或請求,以滿足社交禮節(jié)上的需要。請看下例:(情景:A與B是好朋友,B要過生日了,并且B很早以前就看上了商場的一塊手表,A準備買下這塊手表當做生日禮物送給B)
A:這不是你看上的那塊手表嗎?你快過生日了,我買了送給你吧!
B:不要了!你看那么貴!
A:哪里貴啊,你帶上肯定好看。
B:那好吧!謝謝嘍!
在這個例子中,B明明很想要那塊手表,但一開始卻拒絕了A,在一番謙讓之后又接受了B的好意。B不可能真的拒絕A的原因有二:一是A和B是很要好的朋友,好朋友之間送禮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二是B心里很喜歡那塊手表。事實上,A知道B很喜歡那塊手表,如果買了送給她,B也一定會接受,B一開始的拒絕只是禮節(jié)上的推辭,并不是心中所想的。B也相信A知道她很喜歡那塊手表,她的拒絕只是禮貌上的謙讓。該言語行為的虛假性體現(xiàn)在B在拒絕A的禮物時,相信A知道她不是真心實意的拒絕,A一定會再次提出讓她收下這個禮物。
虛假拒絕言語行為除了虛假性之外,還具備共識性。如果交際雙方對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虛假性沒有達成共識,那么該言語行為就無法順利實施。
在上面的例子中,B知道A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虛假拒絕,所以做出虛假拒絕的言語行為;正是A的確意識到B的拒絕只是一種禮節(jié)上的拒絕,所以再次要求B接受禮物,通過雙方的共識,交際行為得以正常進行。如果雙方缺乏這種共識性,A可能真的接受了B的拒絕言語行為,不給B買手表了,從而使得B不高興,認為A很虛偽,不是真心實意想為自己買禮物。這種共識性對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至關(guān)重要。正是這種共識性使虛假言語行為與“撒謊”言語行為得以區(qū)分。
心理的矛盾性是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另一特性。在實施虛假拒絕言語行為時,拒絕者本不想拒絕,但又不能不拒絕,因為不拒絕往往給人一種“厚臉皮”的感覺,正是處于這種矛盾心理,交際者才發(fā)出虛假拒絕言語行為來滿足交際的需要。如:
A:媽,你明天過來吃午飯吧。
B:不了,你那么忙,我來太麻煩了。
……
這是星期六早晨,婆婆從徐州到南京來看孫女,晚上又想看望一下她南京的朋友,準備第二天回徐州。上面兩句話是婆婆離開兒媳家時,婆媳間的對話。在這個例子中,婆婆B處于矛盾心理:婆婆其實是很想在兒媳家吃飯的,畢竟兒子家在南京,不可能經(jīng)常過來,但是由于經(jīng)常不在一起,婆媳關(guān)系并不是那么親密,不好直接答應(yīng)。正是處于這種矛盾心理,B才實施了該虛假拒絕言語行為。
非公開性是交際目的的非公開性。人所共知,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nèi)部動因或動力。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受某種隱含的交際意圖所驅(qū)動,旨在表達某種隱含的潛在信息,達到某種隱含的交際目的,而這種隱含的信息與目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具有典型的非公開性。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字面意義具有公開性;底層是隱含的某種交際意圖,具有非公開性。
拒絕可分為真拒絕和假拒絕兩類。區(qū)分真與假,首先要了解實施真拒絕言語行為的合適條件。塞爾(Searle)把實施言語行為的合適條件歸納為命題內(nèi)容條件、前提條件、真誠條件和基本條件等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具有普遍意義,可使用于各種言語行為。根據(jù)這個模式,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條件可以概括為:1)命題內(nèi)容條件:拒絕者拒絕請求者的請求或幫助。2)前提條件:拒絕者相信請求者能夠明白他不愿意接受他的請求和幫助。3)真誠條件:拒絕者的確不想接受請求者的請求或幫助。4)基本條件:拒絕者的話語算作是一種試圖,使請求者明白他要拒絕請求者的幫助或請求。實施拒絕言語行為時,如果具備這四個條件則為真拒絕,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條件是假拒絕。
言語行為理論使人們認識到,言語行為不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為”。語言不僅能夠用來以言指事,而且能夠以言行事。虛假拒絕言語行為的實施主要是體現(xiàn)人際功能,用來建立、維系、發(fā)展和諧友善的人際關(guān)系,以滿足社交的禮節(jié)性。
有些虛假拒絕言語行為是拒絕者對請求者開的玩笑。比如兩個關(guān)系很好的同學(xué),下面是這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A:我頭發(fā)太濕了,你電吹風(fēng)拿來給我用用?
B:電吹風(fēng)啊,我實在不想給你用,你又不付報酬……
A:鉆錢眼兒里吧,你!我付啊,不就一毛一次么……
很明顯,B和A之間的關(guān)系很親密,B實施的虛假拒絕行為只是B所開的一種玩笑話,這種玩笑使得人際交往增添了許多樂趣。這種虛假拒絕行為只適用于關(guān)系較親密的人之間,否則對方會誤以為真,妨礙了交際。
一個言語團體中的人們的交際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因此人們的言語行為必定受到該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中國文化的形成、積淀及發(fā)展受孔子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儒家思想實際上是一個強調(diào)倫理和道德的體系。漢文化注重含蓄美,中國人認為沒有必要說出一切,因為大多數(shù)信息都能夠從環(huán)境獲得,他們在交往時很注意迂回。Hall把類似于中國的文化叫“高語境文化”。在這種高語境文化中,根據(jù)中國的傳統(tǒng)禮節(jié)禮貌習(xí)慣,在別人提出邀請或幫助時立即接受是不禮貌的,因此人們更喜歡采用在假裝拒絕一次或數(shù)次后再接受對方的請求的虛假策略。
這種虛假拒絕言語行為在西方文化中幾乎是不存在的,西方的文化是Hall所提出的“低語境文化”。他們強調(diào)個人主動、獨立,表達方式比中國人直接。他們珍視清晰語碼,輕視迂回方式,相信詞語應(yīng)該用來表達他們的意圖,人們應(yīng)該明確的陳述自己所想,因此虛假拒絕這種言語行為他們很少使用。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通常我們把拒絕言語行為和禮貌原則及面子理論聯(lián)系在一起。拒絕往往被視為損害對方面子的行為,但虛假拒絕行為作為拒絕行為的一種,它并沒有損害到對方的面子,因為對方知道拒絕者不是真心的拒絕,只是禮節(jié)上的謙讓或是一種玩笑式的言語。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xué)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顧曰國.禮貌、語用和文化[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2,(4).
[3]李瑩瑩.漢語言語交際中的拒絕策略[J].科技信息,2008,(29).
[4]趙英玲,李詩芳.虛假邀請言語行為研究[J].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