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華
(平輿縣雙廟鄉(xiāng)前張小學,河南 平輿 463400)
語文是人們之間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質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因此,讓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是語文教師的責任。
一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費力,學生吃力”,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低效。我認為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低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提問不精。
課堂上的提問缺乏精心設計,表現(xiàn)為:一是沒有廣度。問題只面向少數(shù)學生,學生參與面窄。有的教師先把學生叫起來再提出問題,造成的直接結果是:被提問的學生由于緊張,不知所措,難以很好地回答問題,而其他的學生只能當看官——沒有思維活動的參與。二是沒有難度。教師一提問人人舉手,沒有提問的必要。有的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提問成了一種裝飾,白白浪費學生大量的課堂時間。三是沒有梯度。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沒有一定的梯度,學生根本無法解決,造成“萬馬齊喑”。這樣的問題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影響了課堂氣氛,效果當然很差。
(二)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首先,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持久性是導致語文水平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希望取得好成績,可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愿多動腦、動手、動口等,學習沒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一曝十寒”、“偷工減料”等自欺欺人的情況。其次,不恰當?shù)膶W習方法是造成學生語文水平低的又一原因。素質教育已推行很多年,可是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只盲目地學“課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背和記,不能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造成學生知識積累少,課內(nèi)外知識不能很好地結合,語文學習與生活脫節(jié),學生學習出現(xiàn)厭學情緒。最后,一部分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與生活相脫節(jié),使語文學習缺乏生活來源。
(三)大段板書。
農(nóng)村小學很多教師平時教學不主動使用多媒體技術,甚至懶用小黑板。大段的文字、圖表、例題在課堂上板書,白白浪費了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時間。新課程提倡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其目的之一就是解決這類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敬業(yè)、愛業(yè)、樂業(yè)的教師都應主動鉆研新技術,使用新手段,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獨唱與灌輸。
一些教師像音樂家舉辦音樂會一樣,課堂上一人獨唱到底,學生只需要欣賞。教師講得唾沫橫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沒有參與,沒有感悟,沒有探究,沒有興趣與成就感,當然也就沒有知識的構建,課堂教學也就效果不佳。
(五)越俎代庖與放任自流。
該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問題,教師迫不及待地把結論說出。這種替蝶破繭的做法只會導致學生思維的惰性,影響思維品質的形成。該由教師點撥指導的,教師卻缺席退位,從而使學生自主難能化、合作泛濫化、探究無意化,課堂也就變成了牧場。
(六)目標不明,重點不清。
學生對課堂目標不明,學習方向把握不準,偏離教學目標,探究無意義;教師教學平均用力,沒有重點,白白浪費時間,干擾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挫傷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造成了課堂教學低效。
(七)知識多,情感少。
一些教師把課堂教學等同于知識傳授,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師生情感與信息交流。這些教師常常上“目中無人”的課,只專注于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師生情感、學科情感培養(yǎng)”這一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二
那么,如何改變課堂低效的現(xiàn)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應采取以下幾個應對策略。
(一)確定適合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目標。
目標是一個人經(jīng)過努力達到的一個結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最近發(fā)展區(qū)”,說的就是如何給學生制定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有些困難的學生,目標要低一些,一天只要學會一個字,就是進步,教育家魏書生能讓一個只考6分的學生經(jīng)過一學期學習成績達到60多分,這就是進步。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降低標準,以字詞句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對于其他理解性的內(nèi)容可以不強求;對于思維靈活、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和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每天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并且只要經(jīng)過努力,每個學生就能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進步的成就感。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后能進行總結,總結出自己進步的方法,進一步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鞏固學習的成果。
(二)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激勵學生,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就是一種溝通與理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同時教師要與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走到學生中間;教師在教學中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對于學生回答錯誤的答案不要輕易否定,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讓學生理解問題的實質。
(三)重視文本內(nèi)容的品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充分地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資源最重要的就是語文教科書。語文兩大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xiàn)和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脫離了語言文字,“工具”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所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就是語文教師必須鉆研、理解文本,明確文本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而挖掘教學訓練的要素,選取符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的教學方法。反之,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不能吃透,不了解文本的編寫意圖,就會造成教學目標不明、重點不詳,教學中就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小學一年級教材《家》這一課,它就是一首兒童詩,只有兩句話,第一句話用學生在自身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事物作比,讓學生聯(lián)想出自己頭腦里固有的那個小家,對“家”先有大致的認識;第二句話啟發(fā)學生由小家聯(lián)想到“祖國”大家,沒有祖國的哺育和培養(yǎng),我們這一代就不可能幸福、健康地成長,也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對“家”有深度的理解。教師讀懂了文本,才有可能指導學生認識教材、理解教材。
(四)精煉課堂教學的語言。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語言越簡潔,越能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精心預設提問語。同一個問題,提問的方法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教師不恰當?shù)靥釂枙绊憣W生答題的質量,同時也影響學生答題的速度,進而減少有效的教學時間。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節(jié)課時,有的老師設置這樣的問題:“鳥的天堂好在什么地方?”由于問題所設疑問太寬,小學生接觸到問題時不知該怎樣回答,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換一種問法:“鳥的天堂在本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四次,為什么文中有的地方加引號,而有的地方卻不加引號?”這樣就把學生思維的焦點集中在“有沒有加引號”上,學生思考問題的目標就具有針對性,就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2.錘煉講授語。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但這并不是不要教師的講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讓學生理解文中的情感,感知作者的意圖,因此講授法在新時期的課堂教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教師該如何讓講授的語言發(fā)揮較大的作用,做到精講、少講,教學中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講?教師首先要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使自身的教學語言簡潔、明了,能在課前設計好的要先設計好;其次要轉變教學思想,教學中盡量少講,讓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巧用評價語。教學中教師簡潔的評價語能激發(fā)學生無窮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聽了同學們的讀書,我想起古人的話: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答得非常好,繼續(xù)努力?!薄澳闷鸸P,不理解的做個記號,打個問號?!薄翱凑l提的問題多?”等等,這樣學生更能配合教學完成學習任務。
(五)追求高效課堂要以學生為本。
語文教學的根本就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掌握學生的學情,學情是教學的起點,而學生的發(fā)展則是教學的落腳點。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要依據(jù)課程標準、年級要求,認真、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學情,這樣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才能體現(xiàn)“以學定教”。教學如果脫離學生實際,追求“時髦”,就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低效現(xiàn)象,當前全國正在探索提高課堂高效的做法,作為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們?nèi)沃氐肋h,“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相信會有更多的教師能夠探索出先進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激活他們的潛能,放飛他們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