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佳
醫(yī)院在引進一臺或者多臺的血液分析儀之前,應該組織相關操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在崗前培訓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血液分析儀的使用方法、操作原理、注意事項以及儀器的維護、細胞分布直方圖的制作,并能夠熟練掌握 ICSH所推薦的校正方法[1]。除此之外還應該對操作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方面有一定的培訓,培養(yǎng)相關人員的事業(yè)心以及責任心。
由于血液分析儀屬于一種精密的電子儀器,其使用的測量電壓十分之低,極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干擾,因此為了保證分析儀性能的良好,在進行安裝時應選擇一個遠離熱源以及電磁干擾源的地方,且其放置的試驗臺要十分堅固。對于實驗室室內的要求主要包括實驗室的環(huán)境要保持清潔,且儀器所在位置要禁止陽光直射、禁止潮濕、保持通風的良好。
在確定血液分析儀器的校正方法后,應詳細記錄人工微粒制品或者是新鮮血液校正儀器這方面的參數(shù)。如果沒有確定儀器的標準值,則在儀器投入使用的半年內實施手工校正。
可以使用 PLT、WBC、RBC 的校正方法[2]。實施這一校正方法時,首先要對標本進行稀釋,再使用“推式”的蓋片法進行校正。與此同時還應該注意系統(tǒng)誤差方面的控制。由于系統(tǒng)誤差的出現(xiàn)主要來源于蓋玻片、血紅蛋白吸管、計數(shù)池等設備的標準化。蓋玻片要選擇兩面光滑、無裂痕的專用血液計數(shù)蓋片,蓋玻片兩面的誤差應保持在0.005mm之內;用卡尺法來測量計數(shù)池的深度,其誤差應控制在5%之內;使用水銀法對血紅蛋白吸管進行檢查,其誤差應保證在3%以內[3]。在實際校正或者是測試時,實驗室的溫度應該保持在16~23℃之間,尤其注意不能低于13℃或者高于28℃。在完成對新鮮血液標本的10次檢測后,取其平均值來作為儀器的標準值。
在使用血液分析儀對血液進行檢測時,應采用有較好抗凝效果的靜脈新鮮血液,不能使用末梢血或是穿刺采血(排除嬰幼兒患者之外)。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持操作人員以及血液容器的絕對安全與清潔,嚴格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采血工作。針對所收集到的、符合檢驗標準的血液標本,在完全結束采血之后要立刻送檢,應在采血過后20分鐘到2個小時之間進行檢測,并且在檢驗之前應添加一定的抗凝劑。
在使用血液分析儀對標本進行檢驗后,其質量控制的結果出現(xiàn)在質控圖的+4S之外,則應當引起操作中的重視,若測定結果出現(xiàn)在+5S之外,則說明儀器失控。一旦出現(xiàn)儀器失控的狀況,則應立即報告給相關的負責人員,告知當天的相關的血液檢驗報告不能發(fā)出。另外,告知儀器維護人員對失控的原因進行調查,并給予及時的糾正。具體糾正的方法如下:1.分析事故出現(xiàn)時檢驗結果與常規(guī)結果的不同,對失控原因有一個初步的估計。2.綜合分析室內質量控制圖,質控結果若是出現(xiàn)在+5S之外很遠的地方內,屬于過失性誤差,則要從質控物的污染方面著手來考慮失控的原因[4]。
分析血液的基礎是使用顯微鏡對血細胞形態(tài)觀察。雖然在目前的血液實驗室中,血液分析儀的功能十分強大,但卻無法撼動顯微鏡在病理檢查方面的地位,并且一些特殊的情況下,顯微鏡的診斷更具醫(yī)學價值[5]。對于血液細胞的分類,顯微鏡的使用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手工記錄血細胞分類的數(shù)據(jù)結果,然后將手工記錄的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比較出顯微鏡檢測與血液分析儀器檢測之間差值的平均數(shù),然后在與實驗室內的靶值做對比。在評估血液分析儀的特異性與敏感性方面,顯微鏡的使用也具備一定的價值。
總而言之,在使用血液分析儀對血液標本進行檢測時,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嚴格控制儀器的室內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黃惠芳,周志英,程振螽.血液分析儀的室內質控方法探討?J?.臨床檢驗雜志,2003,21(4):233.
2 王文娟,王佩佩,李雪芬,等.新鮮血比對方法在血液分析儀室內質量控制中的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7(1):88-92.
3 徐春芝,吳繼明,王蕾,等.室間質量評價不合格項目的實例分析及方法體會?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8):2113-2115.
4 遲戈,李非,王亞南,等.血液分析儀用校準物和質控物標準解讀?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08,14(9):78-80.
5 Rabinovitch A,Barnes P,Curcio KM,et al.Validation,verification,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automated hematology analyzers;approved standard-second edition?S?.CLSI document H26-A2,Vol.30,No.14.Wayne,Pa.:CLSI.2010: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