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勃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系,陜西西安 710100)
淺談社會功利化思想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張 勃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系,陜西西安 710100)
功利化思想對學前教育的影響,讓家長在子女教育方面變得越來越盲目,超負荷的教育讓家庭和孩子苦不堪言。本文從學前教育表現的功利現狀及教育誤區(qū)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探討學前教育健康發(fā)展或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之路。
功利性;教育誤區(qū);個性化教育
學前期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此階段是人體骨骼、大腦及各器官發(fā)育最旺盛的時期,此時的兒童就如同一張白紙,天真無瑕、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很好奇。做好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yǎng)成、智力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學前教育的功利化讓人擔憂,各種學習班傳單滿天飛,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不要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前教育功利現象愈演愈烈。本文從教育功利化的背景和學前教育的現狀及功利化帶來的后果等方面作了粗淺論述和分析。
“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子榮父貴等傳統(tǒng)觀念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中國很多家長將對子女的教育當成任務來完成,很少從孩子的自身成長需要來考慮,教育完全被賦予功利性質。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現在的家長已不滿足于孩子長大后有飯吃,而是追求工作得更好、生活質量更高,對孩子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在目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從幼兒期就非常重視,再加上市場上一些書刊過分強調兒童的學習潛能,誘導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家長也期望孩子在學前就能掌握小學知識或更多的文化知識,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學習好的孩子作比較,強迫幼兒整天完成大量的學習任務。種種跡象顯示,從家庭到社會,學前教育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強烈,雖然政府明令禁止,但暗地照辦不誤;還有一些小學招生實行入學考試,考查幼兒的語文、英語和數學等知識,依據考試成績進行錄取,或對高分學生單獨編班……這些做法更加劇了學前教育的小學化。
接受教育是幼兒的權利和社會及家長應盡的義務,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使學前教育功利化,家庭和社會把自己的意志強行轉嫁到兒童的身上,很少顧及孩子的意愿和身體心理發(fā)育狀況特點,用成人的思維和態(tài)度對待學前教育,把兒童變?yōu)樗麄儗崿F個人意愿的工具,結果會得不償失。幼兒期正處在身體和大腦發(fā)育最旺盛的時期,身體骨骼還比較嬌嫩,不適合長時間保持坐立或同一姿勢,如果讓幼兒上各種學習班長時間保持坐姿或進行超過年齡范圍的學習,天長日久勢必影響孩子的骨骼和身體各器官正常發(fā)育;還有,兒童期很難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強迫性的學習必然影響孩子的情緒,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致和求知欲望,甚至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造成今后學習的思想障礙。
家長教育的追名逐利,加上浮躁的社會心理,必然會影響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判斷,從小在思想中就把金錢放在第一位,在心里早早就埋下拜金思想的種子;大學畢業(yè)后,好高騖遠、貪圖享受,不愿意腳踏實地干工作,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家長和社會的反思。
目前,社會上對于學前教育存在幾大認識誤區(qū)。誤區(qū)一,認為學前教育越早越好,認為讓孩子早學、多學才能更好地挖掘幼兒的大腦潛能,盲目高估小孩大腦的可塑性。美國教育學家約翰·布魯埃爾在“早期教育和大腦發(fā)育”國際研討會上指出,以往認為0~3歲是嬰幼兒智能開發(fā)的最關鍵時期,但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他認為,過分開發(fā)3歲以下嬰幼兒的智力并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布魯埃爾說,目前并無科學依據證實受過特殊智能訓練的嬰幼兒比別的孩子聰明。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只要在正常的家庭環(huán)境下接受普通的啟蒙教育就足夠了。布魯埃爾說,神經科學已經證實,人類生命的最初3年是腦神經細胞形成樹突的關鍵期,而樹突網絡的密集程度是人類智能的決定因素。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在這個階段能學得更多更有效,因為很多種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年齡大一些的孩子通常會學得更快。智利兒童神經學家阿曼達·塞斯佩德斯也指出,在沒有認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基礎的情況下,一味給孩子進行智力訓練是危險的。有很多家長輕信所謂“0~3歲教育黃金期’的說法,企圖教給孩子一些完全不適合他們年齡的知識,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當然,有些能力是適宜早期開發(fā)的。適度教育打下的良好基礎對今后的學習大有裨益。另外,掌握語言、學會交流也十分重要。有研究證實,人類接觸外語的年齡越早,就越容易學會這門語言。這些說明適度的語言學習是科學和有幫助的。誤區(qū)二,認為學習成績好最重要。在家里,為了讓孩子學習,學習以外的任何事也不讓孩子做,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高分低能,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不足。誤區(qū)三,認為孩子的教育是老師、幼兒園或學校的事,把孩子的教育推向社會。這種態(tài)度和做法既不負責任,也忽視了孩子成長的社會屬性。其實學校課堂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社會知識需要家長言傳身教和社會實踐,這在校園里是學不到的。這兩種知識缺一不可。誤區(qū)四,認為自己文化程度低,教不好孩子。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學前教育重在啟蒙,是經驗的積累和語言交流能力的提高。塞斯佩德斯指出,3歲之前的兒童應著重培養(yǎng)開發(fā)能力,即通過自身經驗進行學習,比如戶外活動、玩水、玩泥巴和追趕小動物等體驗性的玩耍。這些都是正常家庭能夠做到的。
個性化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尊重人才成長的教育,是充分發(fā)掘個體優(yōu)點和興趣并不斷強化使其健康成長而實施的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是充分展示個人教學風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行為。個性化教育應該能兼顧這兩方面因素,為個性化人才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家長對待教育的功利化,反映出其對目前教育的擔心;名牌大學效應,說明人才培養(yǎng)的單一和其他學校教學質量不令家長滿意。美國開端計劃倡導為每個兒童提供兼顧兒童發(fā)展與文化適宜性的早期教育,倡導多元文化教育與全納教育,值得我們借鑒。
在公平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下,使每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消除家長顧慮和對孩子將來的擔憂,必然會使教育走上科學發(fā)展的軌道上來。社會各界都應該朝著這一目標努力,改革和完善教育培養(yǎng)體系,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擔起責任。
[1]許云鵬,趙凱.美教育學家:對于兒童智力的開發(fā)并非越早越好[J].成才之路,2007(25).
[2]蔡雯,趙麗娜.淺談美國開端計劃及其價值取向[J].青年文學家,2010(1).
G619.2
A
1008-178X(2012)08-0130-02
2012-05-22
張 勃(1972-),男,陜西西安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工系助理實驗師,從事實驗室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