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托爾斯泰倫理化宗教哲學思想論析

      2012-08-15 00:53:48吳衍發(fā)
      關鍵詞:列夫托爾斯泰道德

      吳衍發(fā)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托爾斯泰倫理化宗教哲學思想論析

      吳衍發(fā)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列夫·托爾斯泰現(xiàn)實主義美學理論注重從倫理學的角度研究美學問題,把美和藝術與人類社會現(xiàn)象特別是宗教現(xiàn)象緊密相聯(lián)系。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基本上是他那個時代以及貫穿其一生的人格體驗的產(chǎn)物,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學說,而且此二者是相互關聯(lián)、彼此融通的。通過對人生意義的不斷叩問和探詢,托氏認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就是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最終達到與上帝的融合,這是一種至真至善,并將藝術視為追求生命意義的終極目的的重要手段。托氏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也無不與他對人生意義的艱苦探索和今生今世的執(zhí)著追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列夫·托爾斯泰;現(xiàn)實主義;倫理化;宗教哲學;人生意義;道德自我完善

      列夫·托爾斯泰現(xiàn)實主義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上有著重要影響。托氏現(xiàn)實主義美學思想始終受著世界觀中的道德理想主義傾向和宗教哲學思想的制約。他的宗教哲學思想基本上是他那個時代以及貫穿其一生的人格體驗的產(chǎn)物,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人生的意義”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學說,而且此二者是相互關聯(lián)、彼此融通的。通過對人生意義的不斷叩問和探詢,托氏認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就是通過道德的自我完善最終達到與上帝的融合,這是一種至真至善,并將藝術視為追求生命意義的終極目的的重要手段。托氏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和倫理化的審美理想,無不與他對人生意義的艱苦探索和今生今世的執(zhí)著追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其哲學思想光輝的燭照下,托爾斯泰開始了一生艱苦曲折的精神探索,那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chuàng)作,伴隨其一生的日記和往來的書信,便是他漫漫求索之路的鮮明印記。

      一、人生的意義

      托爾斯泰,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還總是孜孜不倦地反復探索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問題:人,為什么是這樣的,他活著是為了什么,他的生命有什么意義。托爾斯泰這一思想的探索,集中體現(xiàn)在《論生命》(1886—1888)和《天國在你們心中》 (1890—1893)及一系列文學著作中。它是托氏多少年來對人生意義這一問題的輾轉反側的苦苦求索和思想總結。

      (一)人的生命的基本矛盾

      在《論生命》一書中,托氏論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關于人的生命的基本矛盾和人類意識的兩重性。他認為,人有兩個“我”,一個是人身,即動物性的“我”,一個是理性的“我”。他這樣說:“動物性的我,他有求生欲。這個有求生欲的我得不到滿足;還有一個理性的我,他沒有任何求生欲,他只是批判地觀察全部并非真實的人生樂趣和動物性的我的情欲,而且全部加以否定”; “如果我屈從于第一個我,……我瘋狂地活著,并且走向災難,越來越深地陷于其中。如果我屈從于第二個我,理性的我,那么在我身上就沒有求生欲了?!瓰榱死硇砸庾R當然也可以活著,但卻無目的也無愿望”。[1](P301)

      托氏在日記 (1903年7月3日)中寫道,“我們知道自己身上存在著兩種生命,即我們通過內(nèi)在意識認識到的精神生命和我們通過外部觀察認識到的肉體生命”[2](P265)。既然人是具有兩重性的生命體,既是動物性的人,又是理性的人;同時人的生活也具有兩重性,既有肉體生活,又有精神生活;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具有兩重性,一是追求動物性的求生欲和情欲的滿足,二是追求離開動物人的幸福的真正人的幸福的感覺。這就是說,人的生命充滿著互相對立的矛盾。那么,這種矛盾又如何解決呢?托氏認為,“這種能解決一切人的生命的矛盾,能給人以最大幸福的感覺,是所有的人都有的,這種感覺就是愛”[1](P302)。愛是人唯一真實的行為,是理性對個體動物性的限制。愛是無處不在的。那些尚未展示愛的人也就表明他仍然處于動物性的支配之下。真正的愛是無私的,其目標直指他人的幸福。愛的本質(zhì)在于擁抱萬物,也意識著自我犧牲。當人將自己的時間、力量,乃至生命都奉獻出去時,那他就是真正的愛。正是由于愛,世界才得以存在。

      而托氏所說的愛,不是那種“為了解救個性而不斷擴展愛的范圍”,從而把“個體的愛”擴展到對家庭、對國家,甚至對全人類的愛。因此,托氏指出:“這個愛的對象,基督教不是從自我之外尋找的,也不是在眾多個人的集體中尋找的……而是在自我之中、在自己的個性之中、在上帝的個性之中來尋找”;這種愛“僅僅是人的心靈的一種本質(zhì)的天性。人去實施愛,不是因為他愛某一東西、某一人時得到了益處,而是因為愛是他的心靈的本質(zhì),因為他不能不愛”[3](P257-259)。

      由于俄羅斯民族的特質(zhì),一個典型的俄羅斯人,即使在干著罪惡的勾當,內(nèi)心依然有著至善的沖動。正如著名宗教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所說:“神圣俄羅斯始終有其反面——獸性俄羅斯?!砹_斯民族始終在天使的圣潔和野獸的低賤之間搖擺不定?!保?](P283)基于俄羅斯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托氏反對把人區(qū)分為善人和惡人、好人和壞人。他認為人都是既善又惡,既好又壞,具有兩面性的;而人身上的善與惡、好與壞又是會變動的。既然人身上同時存在著動物性和理性、獸性和人性、惡性和善性、恨與愛,而不是一些人只有動物性而無理性,另一些人只有理性而無動物性,那么人世間為什么又有好人和壞人、善人與惡人之分呢?他認為,“一切取決于意識的指引”。他說,引向獸性的我的意識扼殺、麻痹生命,引向精神的我的意識喚起、增高、解放生命;引向獸性的我的意識加強、煽動性欲,產(chǎn)生恐懼、斗爭、死的恐怖,而引向精神的我的意識把愛解放出來。他認為人應該使自己的動物性從屬于理性。他不要求根本棄絕人身,而要求使人身服從理性意識?!安粭壗^人身,而棄絕人身幸福,并且不再把人身認作生命,這就是人為了恢復一致性,為了能夠達到構成他的生活宗旨的幸福所應該做的?!保?](P298)

      (二)人生的意義

      “人生就是追求幸?!保?](P305),這就是托氏在《論生命》一書的結論部分提出的關于人生目的的命題。人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是托氏長期探索的命題。對這一問題,托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回答,有時甚至是前后矛盾的。例如,他在1847年寫道,“人生的目的在于使人類得到全面發(fā)展”;在1852年寫道, “人生的目的是善”;而在1892年則寫道,“除了幸福,歡樂之外,生活不可能有別的目的。只有歡樂這個目的完全值得為之度過一生,退隱十字架、奉獻生命,這一切都是為了歡樂”。他在《懺悔錄》中曾解剖過自己的思想,論述了自己探索人生意義所經(jīng)歷的艱難歷程。他說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是把比別人更有名、更重要、更富有作為生活的目的。而在結婚以后,是把活得使自己和家庭盡可能地幸福作為自己的生活目的。但到了47歲時,覺得抱著這種利己主義的生活目的而活著,“我能夠吃、喝、睡覺、呼吸,但是生命不存在了,因為這樣的生命已經(jīng)使我厭煩”。他覺得這樣的生命毫無意義,而且產(chǎn)生了輕生的念頭。處在矛盾中的托爾斯泰,一方面害怕生命,力圖擺脫它,同時又對它抱有某種希望,不愿意自殺。這種精神的苦惱促使他繼續(xù)研究和思索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托氏是不會輕易屈從于絕望的。他竭力從包圍他的黑暗中尋求光明。最終,精疲力竭的、幾乎處于自殺邊緣的托爾斯泰,在俄羅斯純樸的農(nóng)民大眾那孩童般的信仰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鎮(zhèn)靜劑。他“發(fā)現(xiàn)了整個人類有某種我不承認的被我們忽視了的具有生命意義的知識”,“這種非理性的賦予10億人生命意義的知識是一種信仰”[5](P365)。

      托氏認為,只有在信仰中,才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自人類存在以來,信仰就發(fā)揮著將可能賦予生活的功能。所有信仰的基本功能都是一致的,即它將無限的意義賦予有限的生活;這種意義并不因苦難、自私與死亡而受損。因此,宗教是永恒的,它將永遠存在下去。沒有宗教,就不會有理性的生活。

      托氏對現(xiàn)世幸福的肯定、對幸福的本源——愛的肯定,是對70年代一度陷入的悲觀主義人生觀的否定。80年代后期,托氏從對叔本華的崇拜中最后解脫出來。在《論生命》中,他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否定性哲學家們 (叔本華、哈特曼),那樣否定生命、卻依然滯留了生命,從不打算拋棄生命的哲人,正是這樣不誠實地解釋生命問題的。”[3](P110)他這樣批判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世界觀:“悲觀主義,特別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我總覺得不僅是詭辯,而且是愚蠢,甚至是一極端的愚蠢?!視r刻想對悲觀主義者說:‘如果世界不合你的意,不要顯露你的不滿,你可以走開,不要妨礙別人?!保?](P227)

      “人的生命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保?](P198)托翁臨終前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人生不是兒戲,我們無權隨心所欲地拋棄生命”[6](P359),這是托爾斯泰始終不渝的堅強信念。在《懺悔錄》中,他這樣說: “如果我想活下去并理解生命的意義,我就不應該向那些已經(jīng)喪失生命意義并想自殺的人,而是向億萬前人和今人,構成生活并把自己的與我們的生活擔在肩上的人那兒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保?](P39)

      激光測徑儀可以用來測量塞規(guī)的直徑以及塞規(guī)的邊緣到某一參考邊界的距離。通過專用夾具1裝夾塞規(guī),平移臺帶動塞規(guī)沿x方向運動,測量塞規(guī)的邊緣素線上的各個點到測徑儀激光帷幕的邊界距離變化,即可得到該條素線的直線度信息。通過步進電機4帶動塞規(guī)繞x方向旋轉,測量塞規(guī)該截面各個角度的直徑數(shù)據(jù),經(jīng)過處理,可以計算出塞規(guī)圓度誤差。

      那么,真正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托氏認為,“真正的生命在于最大程度地接近每一個人在內(nèi)心中發(fā)現(xiàn)并意識到的天國的完美,在于越來越接近自己的意志同上帝的意志的融合”[3](P245)。也就是說,人人應該成為“生命之源,天父的參與者;在這個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和天父的生命熔鑄在一起”[3](P242)。這頗近乎于中國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關于人的生命力的減退、粗糙化、衰弱、老化以至死亡,托氏認為,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死亡方式,也是他向往的死亡方式。他主張對死亡應該持一種不恐懼、不憂傷的平靜的態(tài)度。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感到死亡已經(jīng)臨近,非常之近,迫在眉睫,而我是平靜的,覺得很好,既不高興,也不憂傷,更不恐懼。”[2](P329)他甚至說,死亡是一種令人高興的、向好的過渡,一種大變化的臨近?!吧菍κ澜绲膽B(tài)度,生命的運動是確立新的、最高的態(tài)度,因此死亡是進入新的態(tài)度?!保?](P303)

      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它當然是一種悲哀。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死亡。但是,有生必有死,這是人生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這是一條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面對死亡,任其自然,持泰然自若的樂觀態(tài)度,這是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

      托爾斯泰把人的努力、人的追求、人的幸福和人生的意義完全訴諸切切實實的今生今世。他說:“人無論怎樣努力使自己相信……說生命在死后才可能是幸福的,理智的,人還是不能相信這一點?;钪鵀榱藖硎赖纳顔?如果這個生命,即我現(xiàn)在的生命,必須是毫無意義的,那么這不僅不能使我相信另一世的合理的生命的可能性,相反,這會使我相信:生命實際上就是毫無意義的,除了毫無意義的生命之外,不可能有別樣的生命?!保?](P43)

      這是一種對現(xiàn)實生命意義的積極態(tài)度:始終把現(xiàn)實世界視為唯一可以獲得終極幸福的世界。幸福不在別的超越世界,不待于來生,不乞乎神靈,完全靠人自己的努力而實現(xiàn)于現(xiàn)實的。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與中國古典文化中肯定現(xiàn)世人生是相契合的。

      由以上這些看來,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托爾斯泰現(xiàn)實主義美學思想,無不與他對人生意義的艱苦探索和他對今生今世的執(zhí)著追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托爾斯泰的人生理想指導著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而其創(chuàng)作實踐又指向現(xiàn)實人生。

      托氏以藝術家和道德家的眼光觀察世界,他深刻描繪的社會的種種悲劇令人震顫。他的很多作品思考人生哲理,挖掘人性內(nèi)涵,透過現(xiàn)象傳達深刻的人生意義。列夫·托爾斯泰中的“列夫”,在俄語里是“獅子”的意思。宗白華先生說:“托爾斯泰的腦額之下一雙獅子的眼睛,透射進世界上每一片形相,和人心里每一個角落?!保?](P300)

      二、道德的自我完善

      俄羅斯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曾經(jīng)特別指出,“朝圣”是俄羅斯民族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并且認為,俄羅斯文化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代表者都是朝圣者?;蛟S是對彼岸世界的向往,或許是自發(fā)性的俄羅斯民族的傳統(tǒng)心理,在驅趕他們尋求真理,追求天國,向著遠方,而在人間,沒有自己逗留的城市。托爾斯泰就是這樣一位精神朝圣者。

      (一)精神的朝圣者

      幼年的生活環(huán)境和道德教育,使托氏執(zhí)著于“對愛的精神享受”,形成了“他整個一生的宗旨就是——自我完善”[8](P437)的道德理想主義。這種傾向在托氏的世界觀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并在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愈益強烈。它既決定著托氏一生的道路及最終歸宿,又明顯地制約著其美學思想的發(fā)展。

      通過對人生意義的探尋,托爾斯泰認為人生的頭等大事是通過道德自我完善走向和上帝的融合,是“生命的精神化”即精神生命對肉體生命的不斷否定,人生的事業(yè)就是“以你的生命多多少少促進普遍的精神化,即完善”[2](P355)。盡管托氏竭力高揚現(xiàn)世人生的意義,始終關注著社會人生,但是他總是力圖把社會問題歸結為個人內(nèi)心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以求得“在這個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和天父的生命熔鑄在一起”。他曾經(jīng)說神靈的意志就是善,而為履行這個善,就應該有一個人法則,這個法則就是人們的永恒的道德法則;只有履行這個法則才能使生命成為真正的生命。托氏所說的道德,不是指為社會經(jīng)濟基礎服務的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形式——行為規(guī)范,而是指人內(nèi)心的良心。他認為良心是人們最好的、最正確的指南,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他的道德意識的主要內(nèi)容是關于善、克制、忍耐、自我犧牲和不以暴力抗惡的意識。而這些道德意識都是上帝通過意識表現(xiàn)在人們心里的。我們知道,托爾斯泰就是要建立一種道德化和精神化的宗教,一種把上帝引入人們心中,從而把上帝和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宗教。所以,他的道德自我完善的這種宗教倫理觀,一方面是與基督教原罪意識衍生出來的罪孽感和苦難意識、懺悔意識分不開的;另一方面是對絕對的善和人類愛的追求,是對慈善、寬恕、忍讓、無怨無怒、消極無為的推崇。

      如前所述,在托氏看來,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兩面性,即動物性和人性。人如果不時時警醒、不嚴加修煉,就會被他身上的動物性所控制,陷入自私、墮落的泥淖;然而人如果能經(jīng)常懺悔,不斷反省,就能克制自身的動物性。即使有罪,也可以通過懺悔和贖罪,接近心目中的天國。在托氏的性格及其宗教觀中,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懺悔,這也是他進行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種方法。他在自己的《懺悔錄》中,認真、坦白而真誠地進行懺悔。他一生一世一直堅持寫日記,可以說,日記是他的另一本懺悔錄。托氏認為有沒有懺悔之心是人與人最重要、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有懺悔之心的人會不斷進步,沒有進步的原因是沒有懺悔之心。在創(chuàng)作中,懺悔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他的一系列自傳性主人公都是在反省、懺悔中走向成熟的,反省、懺悔成為他們性格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復活》中,托氏以基督教的理想作為其美學追求的最終目的,熱衷于以道德的力量去凈化主人公們。他一方面嚴格遵循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以現(xiàn)實主義的巨大力量揭示著人民飽受蹂躪的種種原因,使其作品獲得了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另一方面,其筆下的主人公,無論是聶赫留朵夫、卡秋莎、瑪絲洛娃,還是那些革命者的政治犯,其靈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德的“凈化”。例如:聶赫留朵夫,當他在法庭上與多年前被他欺騙、引誘的瑪絲洛娃不期而遇,瑪絲洛娃的冤獄特別是被生活所完全扭曲的精神狀態(tài),強力地震撼著他,使他的良心感到不安,他到監(jiān)獄中看望瑪絲洛娃,為他的案子奔走……由不安到懺悔再到贖罪,心靈在懺悔中得到升華,從而最終走向心靈的“復活”。從此,在他的心理“開辟了一條愛的激流,原先這種愛找不到出路,現(xiàn)在卻在向他所遇到的一切人涌去”[9]。

      (二)美與至善

      托氏終生都在追求著美和“至善”,其創(chuàng)作一貫遵循“作品的宗旨應該是……道德”,“作品的主題必須是崇高”[10](P355)的美學原則。在其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中,他努力遵循著道德完善便是“崇高”的原則,著力在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歷史性題材中挖掘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崇高”——純樸、善良、真誠、勇敢,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美與至善。如上所述,托氏認為,人類的每一個時代總存在著一種對于人生意義的了解,它代表著當時的人所致力達成的“至善”的見解。而表現(xiàn)這一見解的藝術,則“傳達著正面的感情,即上帝和他人的愛;同時也傳達反面的感情,即眼見這種愛遭到破壞時的憤怒和恐懼”[11](P285)。因此,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托氏必然將“上帝和他人的愛”生發(fā)成為崇高感的真諦;然而,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盡管作家對安娜那溫雅端麗的迷人風采和真摯熱烈的感情追求予以濃墨重彩的渲染,對其現(xiàn)實的遭遇寄予了某種程度的同情,但是,當這一人物沿著典型性格發(fā)展的必然邏輯,走上拋夫棄子、堅定地去追求個人幸福,勇敢地與伏倫斯基結合在一起,共同營造愛的伊甸園時,這種置封建社會的法律和道德于不顧,就必然遭到憤怒與抗議。這也就顯然悖離了托氏那陳腐的婚姻家庭觀和道德純潔的原則。于是托氏便毫不猶豫地對其施行懲罰,先是讓她在追求愛情的旅途上飽受精神折磨,繼而又無情地把她推到了火車輪下。

      托氏儼然是一位道德勇士,他試圖建立一種通過個人道德自我完善最終走向全人類完善、全人類幸福的新的宗教。這種通過完善道德來救濟世道的思想,無疑是一種烏托邦思想。然而,在傳統(tǒng)價值分崩離析的世紀交替時期,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秩序,把人類社會的前途和希望寄寓其上,就有著特殊的意義。

      不僅如此,托氏非常重視文學藝術的道德價值和藝術家的道德修養(yǎng)。他反對把“一切有用的東西”都視為藝術的藝術觀。他認為這種功利主義藝術觀是人類早期的藝術理論,不足為取。他更反對把“美”視為藝術本質(zhì)的藝術觀。他非常贊同基督教把善視為藝術理想。他認為藝術應該是善的、好的、有道德的東西。他說,“美學是倫理學的表現(xiàn)”?!耙话闼囆g的標志是新穎、明晰、真誠。真正的藝術的標志是新穎、明晰、真誠的善”[2](P145)。他還認為,藝術的目的是善而不是享樂,藝術應該是區(qū)別善惡的手段。藝術的目的是善,必然要求藝術要普及到最大多數(shù)人中間去,所以他主張藝術要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藝術家必須竭盡全力去追求善。他還說,藝術表達藝術家心中的感情,如果藝術家的感情美好高尚,藝術也是美好高尚的。如果藝術家是個有道德的人,他的藝術也會是有道德的。

      而且,在托氏試圖把基督教轉化為一種道德化的宗教,而把人生的終極追求從一種宗教境界變?yōu)榈赖戮辰缰畷r,他那充滿道德理想追求的藝術探索就必然成為他實現(xiàn)其道德理想的重要手段。他堅信文藝作用于人的道德情感的強大功能,把它視為聯(lián)合人們的心靈、取代政治暴力而實現(xiàn)地上天國的手段。他認為,任何一種作品的宗旨應該是效益,這種效益就是道德。他把藝術定義為:“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12](P47-48)

      同時,他更指出藝術的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即他要藝術擔當起取消暴力的社會作用:“藝術的任務是巨大的:藝術,真正的藝術,在宗教所領導的科學的協(xié)助之下,應該做這樣的工作:用人類的自由而愉快的活動來求得人們的和平共居的關系,而這種和平共居的關系現(xiàn)在使用外來的措施——法院、警察局、慈善機關、作品檢查等等——來維持的。藝術應該取消暴力?!保?2](P201)

      并且,托氏著重指出:“只有藝術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凡是現(xiàn)在不顧暴力和懲罰的可怕而仍然使人們可能共同生活的一切,……都是藝術所使然的。如果藝術能夠移風易俗,能夠教人怎樣處理宗教事務,怎樣對待雙親、兒女、妻子、親戚、陌生人、異邦人,怎樣對待長者、上司,怎樣對待受苦者,怎樣對待敵人、對待動物,如果這些風俗習慣不但毫無強制性地為世世代代的千百萬人所遵循,而且除了藝術以外他們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所搖動,那么藝術同樣也能夠形成其他更切合現(xiàn)代的宗教意識的風俗習慣?!保?2](P201)

      由于托氏主張“勿以暴力抗惡”,傾向于用文藝的道德教化取代政治斗爭,這無疑又是一種“烏托邦”思想。然而,在文藝的道德教化作用、文藝對人的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和陶冶的作用上,其積極意義還是應該肯定的。

      三、結語

      托爾斯泰關于人生意義的探索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學說,與其畢生所追求的終極人生審美境界和終極道德倫理境界是統(tǒng)一的、吻合的。托爾斯泰終其一生都在進行著這種精神探索,他那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chuàng)作,伴隨其一生的日記和往來的書信,都是他漫漫求索之路的鮮明印記。托氏關于人生意義的探尋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學說,盡管帶有一定的唯心主義色彩和烏托邦思想,然而,在人類社會價值、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日益淪喪的今天,在紛紛呼吁人文精神回歸的今天,托爾斯泰學說,作為一種終極追求的精神支柱,對于全世界范圍內(nèi)人文精神危機的拯救,有著非常現(xiàn)實的意義。誠然,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言:“在托爾斯泰主義的道德說教后面,隱藏著對于應當在這里、在人間,并且在現(xiàn)在實現(xiàn)天國的追求。同時,按照他的說法,現(xiàn)在應當開始的天國的理想是無止境的。”[13](P280)

      [1]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15卷[M].陳馥,編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9.

      [2]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17卷[M].,陳馥,鄭揆,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3]列夫·托爾斯泰.天國在你們心中[M].李鄭榮,王佳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8.

      [4](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俄)尼·尼·古謝夫.托爾斯泰藝術才華的頂峰[M].秦得儒,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16卷[M].周圣,單繼達,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7]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8]托爾斯泰婭.列夫·托爾斯泰長女回憶錄[M].晨曦,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9]列夫·托爾斯泰.復活[M].汝龍,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0]伍蠡甫.西方古今文論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11]列夫·托爾斯泰.列夫·托爾斯泰文集:第14卷[M].陳榮,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12]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3](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M].雷永生,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5.

      On Tolstoy’s Ethical Phylosophy of Religion Thought

      WU Yan-fa
      (School of Art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Leo Tolstoy pays attention to research aesthetic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and thus beauty and arts are linked closely with human social phenomena,especially with the religious phenomena.Therefore,As personal experience product,his religious philosophical ideas belong basically to his ages,and throughout all his lives,among them,“the meaning of life”and“moral self- improvement”theory have a greater impact,moreover,the two are associated and transferred each other.Basing on making enquiries and hunting constantly for the meaning of life,Tolstoy think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e life is to mix together finally with God by means of moral self-improvement,which is perfectly true and perfectly goodness.And he also regards arts a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seeking the meaning of life.And his realism thought in creation is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his hard exploration of the life meaning and his lifetime persistent pursuit

      Leo Tolstoy;realism;ethical;philosophy of religion;the meaning of life;moral self-improvement

      I01

      A

      2095-0292(2012)02-0107-06

      2012-01-05

      吳衍發(fā),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美學、藝術學理論。

      [責任編輯 薄 剛]

      猜你喜歡
      列夫托爾斯泰道德
      忘記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爾斯泰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七顆鉆石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母親的餐桌
      潤·文摘(2018年4期)2018-05-14 09:01:41
      不甘平庸的螞蟻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愛我所有
      汪清县| 德格县| 北辰区| 保德县| 芮城县| 文化| 延津县| 柘荣县| 元氏县| 锡林浩特市| 大宁县| 安义县| 莱芜市| 张家口市| 岢岚县| 横峰县| 庆元县| 汉阴县| 厦门市| 昭通市| 鹰潭市| 南宁市| 苏尼特左旗| 安陆市| 青河县| 滨州市| 旬邑县| 天峻县| 贺兰县| 中卫市| 三门峡市| 芦山县| 大埔区| 陈巴尔虎旗| 中江县| 武威市| 延安市| 汉寿县| 柞水县| 德惠市|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