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覯《禮論》中“禮”之思想考論*

      2012-08-15 00:54:40劉寶強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2年10期
      關(guān)鍵詞:忠信孔子

      劉寶強

      (1.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2.咸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人文旅游系,湖北 咸寧 437100)

      《李覯集·自序》云:“至于妖淫刻飾尤無用者,雖傳在人口,皆所弗取?!保?](P2)故李覯著述不是太多,而以往研究李覯(尤其是關(guān)于其思想方面)的文章也少,這是一種缺憾。李覯所著的《禮論》雖然只有一卷七篇,卻是李覯閱讀經(jīng)籍之后的參悟之文,非常值得學界研究。

      《禮論·并序》先指出《禮論》的目的,是要“推其本以見其末,正其名以責其實。”[1](P5)李覯對于“禮”的理解非常自信,認為不同于自己對“禮”的理解的先儒們都是不知禮而妄言的。《禮論》有載:“以予度之,先儒之意,當若是也。若是,則善矣?;虍愑诖?,則先儒之言者,皆不知禮而妄言也。予何咎哉!’”[1](P16)當然,李覯也認識到學說畢竟有不完美之處,因此對自己“禮”之學說也留有一定余地,他說:“凡予所言者,大也,不及其細也;略也,不及其詳也?!保?](P17)

      李覯《禮論》中對“禮”的論述包括了以下幾方面:

      一、“禮”之概念、范圍及重要性

      李覯在《禮論》第一篇第二句就解釋了自己心中的“禮”。他說:

      “夫禮,人道之準,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于禮而已矣?!保?](P5)

      李覯認為“禮”是人世間道德最重要的準繩和教育的最主要目標,圣人之所以能把國家治理好,修正自己的身心,主要依靠的是“禮”。李覯解釋了“禮”的范圍和重要性。他說:

      “禮、樂、刑、政,天下之大法也。仁、義、禮、智、信,天下之至行也?!嬍常路?,宮室……禮之本也。曰樂,曰政,曰刑,禮之支也。而刑者,又政之屬矣。曰仁,曰義,曰智,曰信,禮之別名也。是七者,蓋皆禮也?!保?](P5-6)

      李覯認為,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夫婦、父子、長幼、君臣、上下、師友、賓客、死喪、祭祀等事物是“禮”的根本。而作為天下之大法的樂、政、刑是“禮”的三支,作為天下之至行的仁、義、智、信是“禮”的四種別稱。仁、義、智、信七者都屬于“禮”。李覯把樂、政、刑、仁、義、智、信比擬成手足筋骸,從而烘托了“禮”的重要性,他說:

      “言乎人,則手足筋骸在其中矣;言乎禮,則樂、刑、政、仁、義、智、信在其中矣?!保?](P7)

      李覯《禮論》完成十五年之后,有人持學者章望(歐陽修有《章望之字序》)之論一篇來,以李覯為好怪,率天下之人為禮不求諸內(nèi),而競諸外,人之內(nèi)不充而惟外之飾焉,終亦必亂而已矣。李覯于是做《禮論·后語》,指出章子言論之惑,對“禮”進一步給予解釋: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圣人之于禮,其言蓋參差:言其大則無事不包,言其小則庶事之一耳?!保?](P25)

      二、“禮之本”

      李覯《禮論》認為,飲食、衣服、宮室、器皿、夫婦、父子、長幼、君臣、上下、師友、賓客、死喪、祭祀,這些都是“禮”的根本。李覯用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這些“禮”之根本的事物出現(xiàn)、存在的原因。他認為饑渴寒暑是老百姓的大患,所以有了飲食和衣服;居橧巢,有顛墜之憂;入營窟有陰寒重膇之疾,所以有了棟宇;手足不能做所有的事,飲食需要東西來盛放,所以有了器皿;如果夫婦不正,男女就沒有差異了,如果父親兒子都不親近,人就根本的東西都喪失了,如果長幼不分,則強弱就會互相侵犯,所以有了婚姻來正夫婦,有了奉養(yǎng)老人來親父子關(guān)系,有了伯仲叔季來分長幼。如果君臣不辨,則事無統(tǒng),所以有君臣之辨;如果上下不列,則群黨爭,所以有上下之列。人不學會糊涂,于是有了學校和師友之立,人不接觸交往就離散,于是有賓客之交。對待死者必須優(yōu)厚,所以有了奉死喪。神是人的根本,不可以不侍奉,所以有了祭祀。他說:

      “饑渴寒暑,生民之大患?!谑且悦懠漓?。”[1](P6)

      北京奧運會上人浪展示出來碩大的一個“和”字是中國留給世界的一個印象,而如何能真正天下大“和”,千年前的李覯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所有的“禮”之根本性的事物關(guān)系都處理好了,天下才能夠大和。他說:

      “飲食既得,……而天下大和矣?!保?](P6-7)

      在現(xiàn)實社會的今天,如果理順了李覯上面所提及的那些關(guān)系,天下又怎會有戰(zhàn)亂、沖突和不安寧呢?

      三、“禮之三支”

      李覯《禮論》中對“禮之三支”、“禮之四別名”的分析篇幅最多,因為“禮之三支”、“禮之四別名”說既是李覯之獨創(chuàng),又是最易引起爭鳴的復雜問題,李覯自然要精于研究,并花費大量篇幅詳加論述。

      對于“禮之三支”樂、政、刑,李覯先解釋樂、政、刑作為天下之大法出現(xiàn)存在的原因。然后又用比喻的方式指出了“禮之三支”樂、政、刑的重要性。他說:

      “節(jié)其和者,命之曰樂;行其怠者,命之曰政;威其不從者,命之曰刑。此禮之三支也?!д撸┲T手足焉,同生于人而輔于人者也。手足不具,頭腹豈可動哉?”[1](P7)

      接著他詳細的描述了樂著、政成、刑行的表現(xiàn),他說:

      “以范五行,調(diào)八風,均百度,象德行,明功業(yè),觀政治,和人神。此禮之一支,樂著矣?!俑饔惺?,事各有程。先后有次,遲速有檢。以辨國之大家,以平天下之民,以躋至治。此禮之二支,政成矣?!p有其等,重有其常。用之有地,決之有時。所以懲天下之人,使皆遷善而遠罪。此禮之三支,刑行矣。”[1](P8)

      李覯認為,真正的禮者是需要有為有節(jié)的,而作為“禮之三支”的樂、政、刑無法自成,也應當有為有節(jié)。有為有節(jié)對現(xiàn)代執(zhí)政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李覯采取了反面論證的方法,列舉了不為不節(jié)的一些現(xiàn)象,已經(jīng)使樂、政、刑無法顯現(xiàn),然后得出樂、政、刑三者必須為而節(jié)之者才能成能治的結(jié)論。他說:

      “夫所謂禮者,為而節(jié)之之謂也?!埐粸橐?,不節(jié)也,則十二管不作……如此,則何以見樂哉?不為也,不節(jié)也,則號令不出,官府不立……如此,則何以見政哉?不為也,不節(jié)也,則不義不伐,不庭不侵……如此,則何以見刑哉!由是而言,故知三者果有為而節(jié)之者,然后能成也,能治也。[1](P9)

      正因為樂、政、刑需要為而節(jié)之者才能成能治,而真正的禮者是需要為而節(jié)之的,于是李覯進一步論證了自己的結(jié)論:

      “則三者果禮之支也,而強其名者也?!保?](P9)

      李覯又指出樂、政、刑雖為“禮之三支”,但也有非禮之樂、非禮之政、非禮之刑。并指出了非禮之樂、非禮之政、非禮之刑出現(xiàn)原因是因為妄為妄節(jié),君子不會把這些行為作為“禮”。他說:

      “諧笑顛亂,以動人耳目,移人心氣,若是類者,非禮之樂也?;蛑匦瘫?,變法律,伺人小過……若是類者,非禮之政也……剝面夷族,以威天下,若是類者,非禮之刑也……先王之所以為而節(jié)之者,非妄也……不念古昔,不師先王,是皆妄為也,妄節(jié)也,君子不以為禮也?!保?](P13-14)

      既然樂、刑、政都是“禮”,為什么先儒的著述當中不僅僅說到禮,還說到了樂、刑、政呢?李覯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回答,在李覯看來,樂、刑、政雖都統(tǒng)一于“禮”,但圣人既讓它們的稱謂有所區(qū)別,而且傳世已久,只說到“禮”,則恐怕人們不知道樂、刑、政、為了使人們都能用到故分別提出。當然,首要的還是“禮”,樂、刑、政屬于從屬地位,都統(tǒng)一于“禮”。為了進一步加深該問題的理解,李覯舉文、行、忠、信為例,忠信也是行,但如果只說到言行,恐怕人們不知道忠信,因此將它們四者并列。先有行,再才能談忠信,忠信都統(tǒng)一于“行”。他說:

      “樂、刑、政雖統(tǒng)于禮,蓋以圣人既別異其名,世傳已久,止言禮,則人不知樂、刑、政,故并列之,使人得以兼用……蓋以止言行,則人不知忠信,故并列之。然先之以行,而次以忠信,謂忠信咸統(tǒng)于行也?!保?](P14)

      樂、政、刑、仁、義、智、信似乎都是禮之別名,那為何樂、政、刑被稱為“禮之三支”而強其名,仁、義、智、信則作為禮之別名”呢?李覯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是:作為“禮之三支”的樂、刑、政和作為“禮之別名”的仁、義、智、信是有區(qū)別的。樂、政、刑之物與“禮之本”之物只是名目上有差異,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而仁、義、智、信卻沒有具體的物。先要有仁、義、智、信然后有法制,有了法制才有了具體的禮、樂、刑、政,法制的具體事物就是禮、樂、刑、政。沒有了具體的禮、樂、刑、政,就看不到法制,而沒有法制,也就顯示不出仁、義、智、信了。有了禮、樂、刑、政這些具體的事物,端正了法律,仁、義、智、信才能夠真正彰顯出來。他說:

      “樂、刑、政各有其物,與禮本分局而治。十二管……樂之物也;號令官府,軍旅食貨,政之物也;斧鉞刀鋸,大辟、宮、刖、墨、劓、剕、鞭、撲、流、贖,刑之物也……夫仁、義、智、信豈有其物哉?……而后仁、義、智、信炳然而章矣?!保?](P16)

      四、“禮之四別名”

      對于天下之至行的“禮之四別名”仁、義、智、信,李覯先進行了解釋。然后指出仁、義、智、信和“禮”的一致性。認為四者同生于人只是稱呼不同。他說:

      “在禮之中,有溫厚而廣愛者,有斷決而從宜者,有疏達而能謀者,有固守而不變者。是四者……溫厚而廣愛者,命之曰仁;斷決而從宜者,命之曰義;疏達而能謀者,命之曰智;固守而不變者,命之曰信。此禮之四名也……四名者,譬諸筋骸之類焉,是亦同生于人而異其稱者也?!保?](P7)

      李覯進一步解釋仁、義、智、信,闡明了心中的仁、義、智、信之道,而李覯闡釋的仁、義、智、信之道對當代執(zhí)政者和領(lǐng)導人也是頗有啟發(fā)意義的。李覯認為,讓百姓不饑不寒,達孝悌、正喪紀,修祭祀、征伐有節(jié)、誅殺有度,做溫厚而廣愛者,是仁之道;上下級都主好本職事,男女有別、長幼有序,興廉讓,財不茍取、位不妄受,立諫諍、設(shè)選舉、正刑法,做斷決從宜者,是義之道;使人不乏用、不興亂、窮奸詐、使寇賊不作、尊重老師,廣泛求學,做疏達而能謀者,是智之道;少欺騙、少相犯、人不疑、事不儋,天下率從,做固守而不變者,是信之道。他說:

      “百畝之田,不奪其時,而民不饑矣……此溫厚而廣愛者也,仁之道也。

      君為君焉,主政令,必生殺,不得不從矣……此斷決而從宜者也,義之道也。

      為衣食,起宮室,具器皿,而人不乏用矣……此疏達而能謀者也,智之道也。

      號令律式,以約民心,蔑有欺矣……此固守而不變者也,信之道也。”[1](P10)

      李覯認為既然不能把上面的仁、義、智、信之道稱為非禮,則仁、義、智、信四者就理所應當是“禮之四別名”了。他采取反問的方式,“謂之非禮可乎?”[1](P11)

      李覯也論述了非禮之仁、非禮之義、非禮之智、非禮之信,說明了非禮之仁、非禮之義、非禮之智、非禮之信出現(xiàn)的原因,他說:

      “知乎仁、義、智、信之美而不知求之于禮。率私意,附邪說,蕩然而不反,此失其本者也。故世有非禮之仁矣,有非禮之義矣,有非禮之智矣,有非禮之信矣,是皆失其本而然也。”[1](P12)

      他認為即使懂得了仁、義、智、信的美德,但不懂得到本者“禮”中去尋求這些美德,率私意,附邪說,就會失其本,也就出現(xiàn)了非禮之仁、非禮之義、非禮之智、非禮之信。然后他指出了非禮之仁、非禮之義、非禮之智、非禮之信的具體表現(xiàn),他認為奪人常產(chǎn)、廢農(nóng)民農(nóng)時、重人賦稅、憲章煩密,官吏貪贓嚴酷,軍隊到處打仗,這一類的事都是非禮之仁。背棄君親、疏遠兄弟、諂諛機巧,自己有惡不改卻專門攻擊別人的短處還以為自己強直,對百姓的愚昧不教育,卻用酷刑來對待他們還以為遵循法律辦事,這樣的一類事是非禮之義。有智慧而不制民用,修世教,起政事以治人,這樣的一類是非禮之智。不統(tǒng)一號令,區(qū)別對待不同的人,這樣的一類是非禮之信。他說:

      “奪其常產(chǎn),廢其農(nóng)時,重其賦稅,……憲章煩密,官吏枉酷,軍旅屢動,流血滿野,民人疲極,不知喪葬,……若是類者,非禮之仁也?!羰穷愓?,非禮之信也?!保?](P12-13)

      李覯還認為,樂、刑、政只是“禮之支”,雖可與“禮之本”并列,但“禮之道”并未完成。而仁、義、智、信才是“禮之道”的完成,仁、義、智、信是實用的,而禮是虛稱,法制之總名。之所以人們把禮和仁、義、智、信并列,是因為仁、義、智、信這些天下之大行都必須以禮制為基礎(chǔ)。他說:

      “樂、刑、政者,禮之支也,未盡于禮之道也……雖有仁、義、智、信,必須以禮制中而行之乎”[1](P14)

      宋初提倡儒學的柳開曾說:“吾之道,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文?!保?]卷一在柳開看來,孔、孟、揚雄、韓愈之儒學應是一脈相承的,這也是大多數(shù)儒者們的傳統(tǒng)觀念。而李覯卻對孟子諸多質(zhì)疑?!叭绻阎袊糯幕扔鳛闋N爛的星空,那么,儒家文化則是一顆明亮閃爍的巨星,但它絕不是星空本身?!保?](P37)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極度復雜性,李覯不拘泥于舊說,成為宋學中“非孟”思潮的先驅(qū)者。李覯《禮論》中對孔子無限尊崇,對孟子卻不以為然,《常語》中他明確疾呼:“孔子死不得其傳矣!彼孟子者,名學孔子而實偝之者也,”[1](P512)李覯認為孔子死后學說并沒有傳承下來,孟子表面上學習實際上背離了孔子,《常語》通篇對孟子背離孔子的言行進行了解釋分析,這種學術(shù)精神給我們當代學者治學不無啟發(fā)。任何學術(shù),一定要善于思考,敢于思考,并且要轉(zhuǎn)益多師,敢于求異,“在互補互動,交融整合中構(gòu)建批評的核心體系?!保?](P18)

      當然,“古今不一定相同,需要以我們的智慧,在傳承前人有價值的思想的基礎(chǔ)上,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今天的任務是對自古以來的有價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進行現(xiàn)代詮釋,創(chuàng)造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新學說、新理論?!保?](P32)古人留下的思想之精華的真正現(xiàn)實意義根源于此。

      [1]李覯.李覯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柳開.河東先生集[M].四部叢刊本

      [3]曾棗莊.儒學十題[J].文史哲,2011,(1).

      [4]張利群.論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核心價值取向的多維構(gòu)建[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5]湯一介.儒學與“和諧社會”建設(shè)——紀念〈中國社會科學〉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J].中國社會科學,2010,(6).

      猜你喜歡
      忠信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百歲“武癡”
      百歲“武癡”
      旁觀者之眼:外媒視角下的吳忠信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0
      聯(lián)墨雙馨
      對聯(lián)(2017年2期)2017-05-22 06:12:41
      十室之內(nèi),必有忠信
      讀者(2017年9期)2017-04-12 18:22:38
      篆刻
      對聯(lián)(2015年3期)2015-06-12 04:27:58
      孔子在哪兒
      固阳县| 固始县| 乌鲁木齐市| 儋州市| 通山县| 玛沁县| 拜城县| 托克逊县| 连山| 连城县| 富裕县| 峨山| 永善县| 雷山县| 仙游县| 平陆县| 平定县| 阿合奇县| 榆树市| 四川省| 凤阳县| 潮州市| 长岭县| 仁化县| 北宁市| 台江县| 普陀区| 寻甸| 贡觉县| 营口市| 阿克苏市| 马山县| 宜州市| 阿克苏市| 烟台市| 瑞昌市| 呼图壁县| 夏邑县| 浦东新区| 通州区|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