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地位、目標及實踐轉換*

      2012-08-15 00:44:08課題組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2年6期
      關鍵詞:大眾化話語馬克思主義

      課題組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馬克思主義是高度關注人的生存、發(fā)展與人類命運的現(xiàn)實性極強的理論?!榜R克思主義不是對‘彼岸世界’的一種論證,而是對‘此岸世界’的現(xiàn)實關注?!保?]這就決定馬克思主義必須掌握群眾,必須從觀念力量轉化為物質(zhì)力量。因此,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然屬性和內(nèi)在要求。從政治學角度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根本上就是一種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據(jù)以塑造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和政治信仰。政治社會化功能都是在既定的場域中進行,由相應的社會化機構來執(zhí)行和完成。作為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場所,高等教育機構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獨特優(yōu)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毫無疑義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宏偉使命進程中,應該更深化對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地位、目標的認識,深入探索其實現(xiàn)路徑,進而在實踐層面上更加重視和強化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作用。

      一、高校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現(xiàn)代大學擔負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傳承文化的重要社會功能。、除此之外,國民教育機構特別是高等院校(廣義上的大學)還承擔著重要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霸谡紊鐣?,學校系統(tǒng)顯然是最系統(tǒng)化的強有力的影響因素之一?!保?]P98高校在提供系統(tǒng)化的政治知識、培養(yǎng)政治情感和政治信念以及生產(chǎn)政治精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政治社會化的主場域和主要機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zhì)上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執(zhí)政理念的社會化過程。與其它社會化場域與機制如家庭、中小學、培訓機構、工作場所等相比,中國的高校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發(fā)揮著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從根本上說是由其擔負的重要功能所決定的。

      首先,高校是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精英再生產(chǎn)的最主要基地。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學校的首要目標和最重要功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zhì)較高的勞動者。精英(elite)意指精選出來的優(yōu)秀者?!叭瞬拧焙汀熬ⅰ笔菑牟煌慕嵌葘λ刭|(zhì)和能力較高的人的統(tǒng)稱,其意義是基本相似的。人才和精英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大體而言,評價人才和精英的標準主要在于知識、素質(zhì)和能力,與學歷高低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從現(xiàn)實中看,是否受過高等教育對于人才成長具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高校顯然是社會精英生產(chǎn)的主要途徑和主要基地。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無疑是人民大眾。但是,人民大眾是一個抽象的政治話語?,F(xiàn)實生活中的“人民大眾”是由無數(shù)異質(zhì)性的生命個體組成,并分化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是一個多層次的、多元綜合的范疇。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在深刻把握不同層次的、具有多元價值取向的大眾主體的結構性特征、地位、影響和作用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推行。換句話說,就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必須區(qū)分大眾化的具體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重點、分層次的進行。毫無疑問,青年群體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對象,有必要將其提到“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3]P487的高度來認識。而在青年群體中,又需要高度關注青年精英群體。青年精英群體的馬克思主義認同與信仰,對于保持社會政治穩(wěn)定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任務首先是武裝全黨,然后是教育人民。因此,各級黨政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要對象。在政治代際更換加快的今天,黨政干部的年輕化、知識化、高學歷化已經(jīng)成為普遍趨勢。高校已經(jīng)成為政治精英再生產(chǎn)的最主要基地。大學是大學生個人政治價值觀和政治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是確立政治信仰和培養(yǎng)政治能力的重要時期。在現(xiàn)行政治錄用機制下,高校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加入黨組織,對于進入政治體系無疑具有重要優(yōu)勢。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根本上關系到黨政精英再生產(chǎn)的問題。

      其次,高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在很大程度上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解決的就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實踐轉化問題,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掌握群眾的過程。實踐轉化的先導是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源于實踐,將豐富多彩的實踐素材上升為一般,進而形成理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將實踐上升為理論,特別是形成理論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的中介和推動者是理論知識分子。理論創(chuàng)新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熟知中國國情的、具有理論建構能力的知識分子和專家學者。與其他機構相比,高校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鎮(zhèn),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隊伍和研究人才最集中的地方。特別是實施馬克思主義建設與研究工程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物質(zhì)基礎、學科地位和人才保證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已經(jīng)成為馬克思主義基礎研究和創(chuàng)新理論的重要陣地。

      再者,高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從社會化主體的角度來講,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是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服務的過程。理論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最終要體現(xiàn)在理論服務上。理論服務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所謂理論服務,就是用各種生動的形式、有效的方法和科學的手段解釋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使其為人民大眾理解和掌握,進而內(nèi)化為價值認同和價值信仰。對于理論服務來說,最根本的是需要大量具有過硬的理論基礎和高超的理論解釋能力的人才,需要較完善的工作機制和宣教平臺。中國高等教育機構擁有一支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哲學社會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專業(yè)師資隊伍,并具有相對比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和各種論壇、學會、研究會、學生社團等宣傳平臺,可謂同時具備人才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和平臺優(yōu)勢。高校具有的諸多優(yōu)勢不僅使其能在高校范圍內(nèi)發(fā)揮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導作用,而且也能給全社會提供優(yōu)質(zhì)的理論服務。理論服務是高校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高校正是利用其人才優(yōu)勢,通過編寫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培訓黨政干部、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課題、開展理論講座和媒體宣講等形式宣傳和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主體。

      綜上可知,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對象、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資源和政治知識以及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服務和理論人才的重要功能,決定其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決定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進程和成敗。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目標

      對于任何政治體系來說,政治社會化都是影響政治態(tài)度、灌輸政治價值觀念以及把政治技能傳授給公民和精英人物的過程,據(jù)此達到形成特定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信仰并最終達到政治忠誠或政治支持的目的。對于任何政治角色來說,政治社會化都是持續(xù)和貫穿一生的過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政治社會化過程,需要通過不同的場域、機制和媒介來完成。對于不同的場域、機制和媒介,對于社會個體角色不同的人生階段,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都具有相對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對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對象—青年大學生來說,高校階段是其政治觀念形成乃至確立政治信仰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其思想活動最活躍、最易受多元思潮影響的時期。從場域來說,高校無疑又是各種思想激蕩、思想交流與交鋒最活躍的地方。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目標就必須具有比別的場域更為明確、更為緊迫的目標,那就是塑造認同、自覺信仰以及外化為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這三個目標是依次遞進的,并不能一步到位。

      首先是塑造認同。塑造認同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初步的、基本的目標。認同指的是一種心理傾向。產(chǎn)生心理認同傾向的原因既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因素。也就是說,認同的產(chǎn)生既可能基于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同時也可能基于理性選擇。因此,嚴格來說認同不一定是塑造而成的。但是,不管是基于非理性還是理性基礎上的認同,首先必須建立在對基本價值理念和基本理論有認同和了解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在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與現(xiàn)實選擇。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中國創(chuàng)新理論的認同肯定是基于科學理性的基礎之上,進而也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中國創(chuàng)新理論的學習、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之上。故而,以灌輸與教育為基礎,結合多種多樣的、生動活潑的形式,使高校青年大學生通過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邏輯和基本方法,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價值和基本內(nèi)容,塑造馬克思主義認同,進而在多元價值觀念世界中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無疑尤為關鍵。當然,對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價值理念的認同是十分復雜的,是建立在不同層面認同的綜合的基礎之上的。一般來說,對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價值理念的認同,是基本價值認同、邏輯認同、政策認同和有效性認同等的綜合。因此,就必須將高校青年大學生既視為大眾化對象又視為大眾化主體,通過教育、學習與實踐感知有機結合,真正把當代馬克思主義內(nèi)化為理性認同。

      其次是自覺信仰。僅有認同是不夠的,認同并不意味著信仰。認同和信仰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或問題。不管是價值認同、邏輯認同還是政策有效性認同,充其量只是意味著認同主體對認同客體的了解、同情和理解,而并不表示其確立了對認同客體的堅定信仰,更不表示其會外化為行動上的政治忠誠和政治支持。如果說認同更多地是基于理性,那么信仰最主要是基于情感,或者說是基于科學理性之上的情感。一般來說,認同并不一定持久穩(wěn)定,也容易發(fā)生改變。而一旦認同轉化為信仰,就會比較穩(wěn)固和堅定。革命年代,無數(shù)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惜犧牲生命也不改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最好的證明。從內(nèi)化的角度來說,信仰顯然比認同更高一層次。由于高校在人才培養(yǎng)特別是政治精英再生產(chǎn)方面的特殊作用,由于高校處在思想生產(chǎn)與思想交鋒的獨特地位,等等,就決定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還必須把塑造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進一步上升到自覺信仰的層面。只有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認同轉化為信仰,高校青年大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自覺踐行者。

      再者是外化為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嚴格來說,認同和信仰并不是政治社會化的最終目標,而只是必要條件,認同和自覺信仰最終要體現(xiàn)在行為上。也就是說,認同和信仰必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終目標就是將當代馬克思主義價值認同和價值信仰外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政治支持體現(xiàn)為政治資源支持和服從性支持,[2]即積極參與支持執(zhí)政黨和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物質(zhì)支持以及服從權威性政策,等等。政治忠誠體現(xiàn)為執(zhí)政黨忠誠、制度忠誠和政策支持等。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對于政治體系的良性運作和國家現(xiàn)代化轉型至關重要,它是“政治系統(tǒng)使人們產(chǎn)生和堅持現(xiàn)存政治制度是社會的最適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的重要標志。[4]P47因此,能否切實體現(xiàn)為政治支持和政治忠誠是檢驗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否具有效果的最終檢驗標準。

      三、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轉換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性、目標要求以及客觀挑戰(zhàn)決定其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持續(xù)推進。必須清楚地看到,雖然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已經(jī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面對全球化、信息化、世俗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多重挑戰(zhàn)和考驗,“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zhì)欠佳等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5年頒發(fā))因此,在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還必須在觀念、話語、機制、方式等方面進行轉換和創(chuàng)新。

      觀念轉換是實踐創(chuàng)新的前提。觀念決定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變遷甚至制度績效。觀念轉換是多方面的。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需在大眾化本體、客體兩個方面轉變和創(chuàng)新觀念。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說,其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即要求廣大人民群眾全面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龐大理論體系。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大眾化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從狹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則主要指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問題。[5]P42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主要對象是青年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特征決定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體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主要是后者。也就是說,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是要求青年大學生都精通和掌握系統(tǒng)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而是必須強調(diào)中國特色和時代特性。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前提。作為政治社會化過程,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主體和對象之間在一定場域內(nèi)進行的雙向互動,是“化大眾”與“大眾化”的統(tǒng)一。從客體上講,高校大學生并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shù)膶ο?,并不是純粹的大眾化對象,也不等同于一般的大眾化對象,而是具有比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的生命個體,是有比較高的理性自覺的實踐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說,大眾化客體同時也是大眾化主體,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認識這一點,對于提高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度非常重要。

      話語轉換對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非常意義。當代馬克思主義具有三種形態(tài),即“政治形態(tài)”、“學術形態(tài)”和“大眾形態(tài)”。[1]換句話說,當代馬克思主義存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三種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話語體現(xiàn)在政治文獻、政治場合以及官方話語體系中,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體現(xiàn)在學術文獻、學術場合中,而馬克思主義大眾話語應該體現(xiàn)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固然必不可少。但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要為人民群眾所接受、認同和掌握,就必須將政治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色彩較濃的政治話語、理論化和抽象化色彩濃厚的學術話語轉化為有針對性的、生動的、生活化的、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話語形式。大眾化不完全等于通俗化。與一般大眾相比,大學生具有相對較高的邏輯思辨能力。但是,純政治化話語、純理論說教激不起青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反而會引起反感和厭煩。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說,必須要將嚴謹?shù)恼卧捳Z和抽象的學術話語轉化為符合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規(guī)律的大眾話語形式。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務的根本?!保?]P9抓住根本就是要體現(xiàn)理論邏輯,邏輯的魅力也需要大眾話語來體現(xiàn)。因此,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更多的要體現(xiàn)生動通俗、現(xiàn)實論證和邏輯論證的有機統(tǒng)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和學者需要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大眾表述,需要結合現(xiàn)實,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的邏輯魅力和理論取向,展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取得實效,最終要落實在體制機制建設上。雖然高校大都建立了比較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組織體制和工作機制,但是從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要求與實際效果來看,還存在諸多不完善和不適應的地方,需要進一步加強機制創(chuàng)新。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機制不完善和不適應,主要體現(xiàn)在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協(xié)調(diào)合作機制、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平衡協(xié)調(diào)機制等方面。從評價機制來說,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標準本來就很難確立,沒有形成基本共識,由此客觀上影響到比較科學的成效評估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形成。為此,必須加強研究,形成共識,創(chuàng)新成效評價機制。實效源于動力?!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7]P103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除了理論本身要體現(xiàn)大眾的利益訴求,而且作為政治社會化過程,同樣需要建立包括利益激勵在內(nèi)的各種激勵機制。換句話說,就是要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解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臨的實際問題,加大理論研究和隊伍建設的資源保障力度,“激發(fā)和調(diào)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引發(fā)個體積極的行為,從而讓教育者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動者,讓受教育者自覺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接受者。”[8]在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方面,更是需要將兩者有機統(tǒng)一起來,因為實踐感知和理論教育同等重要。因此,建立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有效協(xié)調(diào)與聯(lián)動機制非常迫切。對于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平衡協(xié)調(diào)來說,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分屬于不同的管理系統(tǒng),加上高校對兩者的重視程度的差距,造成兩者很難協(xié)調(diào)一致,共同育人。所以必須從組織體制、人才保障、資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平衡協(xié)調(diào)機制。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需要在具體方式上進行轉換和創(chuàng)新。首先,在話語表述方式上,要由以重政治話語、理論話語灌輸為主轉到以大眾通俗話語為主,通過重邏輯、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地再現(xiàn)理論魅力。其次,在教學傳播方式上,要由重課堂理論教學轉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更加注重第二課堂,更加重視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感知。第三,在傳播手段上,要由以傳統(tǒng)教學手段為主轉到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手段相結合,更加重視多媒體教學和網(wǎng)絡傳播,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媒體的作用,管好網(wǎng)絡輿論陣地。第四,在傳播平臺上,要由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轉到將其與學術論壇、學術交流與對外提供理論服務有機統(tǒng)一起來。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但是理論研究是基礎,對外理論服務是其內(nèi)在組成部分。因此,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外,還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力度,創(chuàng)新對外理論服務的方式方法。

      作為政治社會化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與高校的主要功能與職責相互促進,相互協(xié)調(diào)。因此,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性轉換,還必須正確處理下述關系。

      首先,正確處理政治信仰與個人成才的關系。據(jù)前面所述可知,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解決政治認同、政治信仰與政治支持的問題。在推進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進程中,政治認同與信仰與國家的發(fā)展命運息息相關,也與個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個人成才并不矛盾。相反,在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將自身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認同、支持并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個人成才和真正體現(xiàn)自身價值的根本保證。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著眼于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涞暮细袢瞬牛瑢嶋H上就是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在體現(xiàn)。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和理念,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有力武器,正確處理認同與信仰、信仰與忠誠、信仰與成才的關系,是成長為中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合格建設者,進而成就人生的關鍵選擇。

      其次,正確處理理論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的關系。高校的首要功能是培養(yǎng)人才,青年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且是專業(yè)學習。專業(yè)是高校受教育者安身立命、提供社會服務之本,特別是在當代大學生面臨巨大的現(xiàn)實壓力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講,專業(yè)選擇和專業(yè)學習,對于大學生都至關重要。高校大多數(shù)學生很容易將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放在專業(yè)課程上,而忽視或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這是客觀事實。泛政治化時代一去不復返,泛政治化教育造成的危害非常大,是絕對不可取的。但是,忽視政治教育也是不足取的。因此,如何協(xié)調(diào)專業(yè)學習與理論學習、專業(yè)教育與理論教育的關系,是擺在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共同問題。對于教育者來說,必須擯棄“重專業(yè)教育、輕理論教育”的觀念,既重視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也重視政治素質(zhì)和思想品格的培養(yǎng),將兩者有機協(xié)調(diào)起來,形成兩條腿走路、全員育人的教育格局。對于高校受教育者來說,也需要正確認識專業(yè)學習與理論學習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完成專業(yè)化學習的同時,重視理論學習,重視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重視政治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第三,正確處理理論研究與理論普及的關系。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關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理論的普及問題。但是,理論研究是理論普及的前提與基礎,并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本身也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在組成部分。傳播者理應是信仰者。因此,必須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理論普及的關系。理論研究在根本上為理論普及服務。然而在高校,理論研究的動力強于理論教育與理論普及。由此必須改變重視理論研究、忽視理論教育與普及的狀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為理論研究與理論普及提供相同的條件保障,切實將理論研究與理論普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正確處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雖然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指的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但是并不意味著丟失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內(nèi)的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創(chuàng)新理論的基礎。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需要一大批專業(yè)化的學者在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并向學生展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理論研究的一大重要目標是為了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更是建立在理論傳承基礎之上。對于高校青年大學生來說,特別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專業(yè)教育者來說,需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承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關系,做到既要傳承經(jīng)典,更要求實創(chuàng)新。

      [執(zhí)筆人:戴輝禮,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科社(政治學)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1]韓慶祥,楊振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及其實現(xiàn)途徑[N].光明日報,2009-08-04.

      [2][美]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07.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美]西摩.馬?。钇杖兀稳恕蔚纳鐣A[M].張紹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

      [5]馮剛.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報告(2009)[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陳潔.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機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9,(23).

      猜你喜歡
      大眾化話語馬克思主義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zhì)量觀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昌黎县| 仪征市| 东丽区| 夹江县| 司法| 南汇区| 固始县| 延边| 景泰县| 平陆县| 竹溪县| 贡嘎县| 阿克| 黎城县| 鄂托克旗| 龙川县| 阳朔县| 嵩明县| 大石桥市| 孟津县| 竹溪县| 临澧县| 宣威市| 内乡县| 荣成市| 枣庄市| 福鼎市| 西乡县| 湖南省| 长武县| 百色市| 枣阳市| 宁德市| 威信县| 肥城市| 奉化市| 长岭县| 麟游县| 连城县| 军事|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