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現代作家的社會文化理想類型分析

      2012-08-15 00:52:14劉建秋
      關鍵詞:儒家文化老舍沈從文

      劉建秋

      (武漢紡織大學 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中國現代作家的社會文化理想類型分析

      劉建秋

      (武漢紡織大學 傳媒學院,湖北 武漢430073)

      中國現代作家對社會文化理想的建構大致是沿著這樣兩條軌跡進行的,一是以批判與反思的方式,積極執(zhí)著的姿態(tài)重構社會文化理想;另一則是以認同與迷戀的方式,悠游閑適的姿態(tài)營造和諧的樂園。它們之間有諸多相異之處,并且分別蘊涵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但它們的旨歸卻是大體一致的:希望構建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理想世界。

      中國現代作家;文化理想;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現代文學3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其實質上就是中國現代作家作為中國人的代言人,表達人們與命運抗爭,改變命運的愿望,探尋和追求社會理想和文化理想的過程。這一批中國作家雖來自于不同階層,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但他們都以積極的姿態(tài)、高度的熱情,訴說著他們對這個社會,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期望和理想。不過,由于在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中國社會文化的洞察和理解也出現了分歧,因此在社會文化理想的構建及方式上出現了明顯的區(qū)別。本文通過現代文學史上魯迅、老舍、廢名、沈從文等作家的小說作品的考察和分析,試圖歸納中國現代作家的社會文化類型的內涵、特征、表現形式,挖掘社會文化理想類型之所以形成的歷史文化淵源。

      一、兩種理想,異樣表達

      參照王一川教授對中國現代小說形態(tài)的分類,他認為“在過去百年來的小說寫作中,……可以約略梳理出三種基本模式,一是文化批判模式,二是學院田園模式,三是大眾通俗式?!雹俦疚耐ㄟ^對新文學作家魯迅、老舍、廢名、沈從文等小說作品的梳理,把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相繼出現的較典型的社會文化理想類型分為批判反思型和認同迷戀型。

      (一)批判反思型

      五四新文學作家中,魯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在小說中反映出的社會文化理想總體來說,是以批判為主來審視和反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義無反顧、直面現實的態(tài)度建構著自己的文化理想。他們基于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的不滿,由此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魯迅以《狂人日記》為首的許多小說都帶有濃厚的文化批判性,“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性”。②他敢于大膽的質疑和顛覆中國封建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積弊,從家庭、婚姻、祭祀,到子嗣、族規(guī)、宗教、死亡等觀念、習俗展開了較為詳盡的考察和思考;從制度到思想,從物質到精神對中國封建文化展開了無情的批判。如對阿Q式精神勝利法的批判,對祥林嫂式的貞節(jié)觀念、迷信思想的批判;對狂人所控訴的“吃人”禮教傳統(tǒng)的批判,對閏土式的麻木精神的批判,對孔乙己式的迂腐而愚昧的文化傳統(tǒng)積習的批判;對華老栓式的愚昧迷信的批判,③對看客的冷漠無情的精神狀態(tài)的批判都體現了魯迅對中國封建文化的不可妥協的決絕態(tài)度。魯迅正是以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破”的方式出發(fā),達到文化理想“立”的歸宿點,即徹底解構中國封建文化,重塑中國國民的理性人格,構建理想的文化,先“立人”,而后“立文化”。“只有通過‘立人’,才能使未來之‘真的人’去創(chuàng)建出充滿活力的新的民族文化,而‘立文化’理想的完成也必將使國民性的痼疾得到徹底的療救,并最終使國民性格與民族文化之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文明的代代相傳、生生不息?!雹茉谶@種文化形態(tài)中,人們應該有民族獨立意識和抗爭精神,有反抗強權的個性主義精神,具有同情心和悲憫意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老舍的文學世界里,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和反思。與魯迅不同在于,老舍是立足傳統(tǒng),以世界性的眼光,明確的現代意識,溫和的態(tài)度,反思傳統(tǒng),力爭對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進行轉化和創(chuàng)新。從早期的《老張的哲學》到《離婚》再到《四世同堂》等都是通過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風習、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心理特征等來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建構自己的文化理想。老舍站在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上,以世界性的眼光,準確地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腐朽的民族性格:奉行“錢本位而三位一體”哲學的老張,不學無術、虛偽浮滑、庸俗淺薄的趙子曰,封閉保守、毫無國家民族意識的馬則仁,敷衍茍且、因循怯懦的張大哥,一盤散沙、貪圖享受、萎靡頹唐的貓國子民,茍且偷生、奴性十足的冠曉荷、祁瑞豐等等。相應地,老舍同時也看到了國民性格中值得贊賞的一面:勤勞善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堅忍不拔;正道直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敢于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高尚氣節(jié)。老舍正是在對這一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的思考中腳踏實地地建構起自己的文化理想的: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民族文化中腐朽衰老的心理痼疾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而對傳統(tǒng)中一些優(yōu)秀的遺產則應該進行選擇性的繼承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就像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中借錢默吟之口所說的:“詩人與獵戶合并在一起,我們才能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它既愛好和平,而在必要的時候又會英勇剛毅,肯為和平與真理去犧牲”⑤,而這樣的一種文化理想還應該有它“自衛(wèi)的刺”:“一朵花、一座城、一個文化”,如果“缺乏保衛(wèi)自己的能力”,便會“折斷”、“死滅”?!啊倒宓闹腔鄄粌H在乎它有色有香,而也在乎它有刺”⑥。而在戲劇《大地龍蛇》中,老舍又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他此前所建構的文化理想,融合“東方的義氣、西方的爽直,農民的厚道,士兵的紀律”。只有這樣,健美的新文化才能夠生根發(fā)芽。而這樣的文化理想則源自于老舍獨特而開放的文化觀念:“一個文化的生存,必然它有自我的批判,時時矯正自己,充實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執(zhí)地拒絕更進一步,是自取滅亡,……必須看到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⑦

      (二)認同迷戀型

      與批判反思型的文化理想類型相對的,則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廢名(馮文炳)開創(chuàng),經沈從文等作家傳承并深化而來的“認同迷戀型”。相對于前者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角度來闡釋文化理想不同的是,后者則多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去表現和建構自己的文化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親密無間。

      廢名20世紀20年代發(fā)表的作品,幾乎都是以家鄉(xiāng)淳樸的人物為藍本所寫的短篇小說,那里山青水秀,那里人們純樸厚道,這些成為他全部文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地。他小說中勾畫的是一個簡單淳厚的“鄉(xiāng)土世界”,這里生活著仁慈勤勞而被流言擊傷的洗衣婦(《浣衣母》)、唱木頭戲為生而愛門前柳樹的老爹(《河上柳》)、種菜打魚之家出來的文靜美麗少女三姑娘(《竹林的故事》)、相依為命的種桃父女(《桃園》)、采菱角的聾子長工(《菱蕩》)等等。這個世界以秀美的田園風光,安詳靜謐的生活情趣打動人心,很容易讓常處于人世喧囂、名利紛擾的都市人沉醉其中,產生高度的認同感。而小說中透露出凄美的情調又讓讀者心生絲絲悲涼的意味。廢名以他獨創(chuàng)的沖淡的、寧靜的風格構筑了屬于他自己的“世外桃源”——一個他自己真正創(chuàng)造的,“具有強烈的個性,不和時代為伍”的“永生的角落”、“少數人流連忘返的桃源”。⑧

      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創(chuàng)作巔峰狀態(tài)的沈從文更是把這樣一種文化理想渲染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在小說《邊城》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tǒng)一的“湘西世界”的美麗圖畫,他以精致的筆觸構建著屬于自己特有的人性理想、文化理想。這里有常年翠色逼人的幽幽竹篁,有明亮澄澈的清清溪水,有憨厚樸實、慷慨豪爽、純美善良的人們,更有濃郁醇厚、友好和諧的風俗人情。在這里,沈從文予以更多關注的是人性,一種健全、完美的人性:“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座神廟供奉的是‘人性’。”⑨體現在小說中,讀者則非常清楚地看到了,無論男女老幼,也不管農商軍民,甚至于吊腳樓上的妓女,都閃爍著人性之美,他們善良、淳樸,熱情;他們單純,率真,自然。這一切都和那充滿著靈性的自然山水融為了一體。試問,有誰會不陶醉于這樣一種平靜淡泊、無欲無求的生活境界中,又有誰會不迷戀這在現代社會中難以尋覓的化外之境呢?雖然,在《蕭蕭》、《丈夫》、《柏子》等小說中沈從文不乏對湘西世界中原始落后、貧窮粗鄙的生活方式有深沉的擔憂、焦慮和質疑,但統(tǒng)觀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留給讀者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孕育出“優(yōu)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純美的湘西世界,一如《邊城》、《三三》、《長河》等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而沈從文則是以一種緬懷、迷戀以及高度的認同姿態(tài)來描繪他的湘西世界的,因為沈從文是遠離故土多年后回望“湘西世界”的,可以說,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他筆下永遠只有一個留存于記憶中的美麗的湘西世界,“心靈的湘西世界”。這樣,對于沈從文小說中彌漫著的“美麗總是愁人的”悲涼意味,讀者應該不會感到奇怪了。

      廢名和沈從文所構建的“世外桃源”式的文化理想,多有共同之處,都傾向于回歸自然、純樸的生活環(huán)境,欣賞和贊美樸素、純真、自然的人性,追求和向往寧靜、和諧的生活方式,共享人與自然親密融洽的美好勝景。

      二、兩種理想,不同文化歸因

      這兩類文化理想類型在表達方式、形成原因等方面都大異其趣,但最根本的在于這兩種文化理想分別投射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雖然中國現代作家們接受的大多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讀的是流傳于世的儒道釋的經典,但在思想上,在內心生命意識和精神氣質上,他們又各有側重。批判反思型的表達方式比較直接、熱烈,有強烈的現實性。魯迅和老舍等人直陳民族文化的痼弊,勇敢的批判,理性的反思,積極的建構,充分應和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敢于面對現實,勇于擔當的膽識和勇氣。迷戀認同型的表達方式則傾向于平和圓潤,而建構的理想內涵也趨向于理想化,透露出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厭倦現實而無力回天、回避現實但又心有不甘的失落乃至絕望的文化心態(tài)。

      (一)批判反思型是儒家文化精神的體現

      批判反思型的文化理想構建模式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深刻烙印,是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文化精神的反映。

      魯迅最早接受的是儒家經典的教育,也廣泛接觸其他傳統(tǒng)文化典籍,從魯迅的思想和個性氣質上來看,其所想、所作、所為卻更多的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人格??梢哉f,“儒家思想是他整個知識建構的堅強底座,盡管后來他猛烈抨擊以孔子禮樂體系為基礎的儒家倫理道德模式,反對‘不攖人心’的奴性文化,痛恨不敢反抗的‘不爭之民’,但這種種激進的姿態(tài)歸根結底還是緣于魯迅骨子里以挽救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治天下’思想,而這恰恰與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入世’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雹庠诿鎸γ褡逦ky、國民愚弱、社會政治黑暗的時刻,敢于直面現實、毫不退縮、積極抗爭的精神正是儒家文化中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精神的高度體現;在小說中深切的關注和思考國民性問題,不遺余力的批判和揭露中國封建文化的弊端是魯迅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的體現;在散文詩《野草》中強調的堅持不懈、永不倒下的戰(zhàn)斗精神正是儒家思想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高尚品質的體現。雖然,魯迅對道家文化、佛禪文化中一些精華也不無贊賞,但從批判和建構文化理想的方式和態(tài)度來說,魯迅在潛意識中卻暗暗遵循著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靠善人資助才得以接受教育,后又游歷英美的老舍身上有多種文化精神的融匯,如儒家、佛教、基督教文化等,但他的個性氣質上更加契合于儒家的理想人格:講道德,守秩序,重氣節(jié),正直善良,親和仁愛的精神和品格。而且他的文學世界中一以貫之的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一方面,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困境的毫不回避的態(tài)度,以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痼疾的正面交鋒,并采取激烈的批判和理性的反思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文化積極入世、直面現實、勇敢前行的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老舍對傳統(tǒng)文化采取溫和和寬容的態(tài)度,并不時地表現出肯定和認同,乃是儒家中庸忠恕之道的體現。在此基礎上建構的“詩人與獵戶相結合”的文化理想既體現老舍對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歸依,又顯示出儒家文化在老舍思想、生命意識、精神氣質等方面的深厚積淀。

      (二)迷戀認同型是道、禪文化精神的回響

      廢名和沈從文所建構的文化理想類型更多的是佛禪、道家文化思想的折射和回響。佛教禪宗禪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終極意義在于通過修行使人日漸向善,凈化心靈,追求公平正義、誠信友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則是追求虛靜無為,超然物外,返歸自然,知其不可為而安之若素。

      廢名的小說中經常出現和尚或尼姑、廟宇,使得小說彌漫著濃郁的佛禪氣息,使讀者不得不推想廢名內心深處難以化解的佛禪情結,其作品中的人和事以及由這人事所構成的藝術境界無一不是他所崇拜的禪宗文化的具象映現?!八類鄱U宗之學,家鄉(xiāng)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傳統(tǒng)給了他‘心’的滋潤與‘意’的養(yǎng)護。他深諳禪思之學,將它視作精神伴侶,加之歷代文人思想承傳的影響,當面對現實,內心淤結許多失望與惆悵的時候,當正視人生,化解不了哀郁的苦悶與凄迷的時候,禪宗之道便成了他思想的蔽所?!庇谑悄恰鞍查e舒靜的情調、幽謐淡遠的自然、古樸純美的人倫、除卻私欲的天性、超脫世俗生死與人生紛擾的理想人格追求”,便成為了廢名希求心靈安歇,擺脫現實束縛,取得真正“自我”存在的人生追求,從而為自己也為塵世中精神疲憊的人們構建了桃花源式的精神家園,并深深迷戀于自己營造的禪味十足的相對封閉的世外桃源中。

      而沈從文的小說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及道家思想及文化,可是沈從文所營造的如世外桃源般美好的湘西世界里,自然風光美,人性純樸美,鄉(xiāng)情風俗古樸美,這些似乎又暗暗應和了道家文化中回避現實社會的名利紛擾,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核心思想。老子師法“自然”,強調真,反對異化。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寧靜,“以神秘的精神生活為人生之最高境界。由無為而逍遙,以游心于四海之外,而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莊子的理想生活?!崩锨f思想其最終目標就是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再回過頭來看,沈從文的小說世界不正是一個高揚著自然人性的旗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世界嗎?

      綜上所述,中國現代作家在國家民族的危難之際,社會格局動亂之時,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構建著極具個性化特征的文化理想,但這些文化理想類型在個性和共性上又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在歷史的洪流中涌現出的諸多文化理想中最顯著的兩類是批判反思型和迷戀認同型,這兩類理想在內涵特征和表達方式上存在著諸多差異,但它們的形成都體現了悠久深遠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前者是儒家文化精神的高度體現,后者則是道家、佛禪文化精神的歷史回響。如此相對的文化理想,如此迥異的文化淵源卻又恰恰印證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骨子里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結,和中華文化儒、道、釋互補共存的多元的文化格局,這或許可以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未來發(fā)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吧。

      (注:本論文為湖北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文學視野中的文化理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b242)

      注 釋:

      ①王一川:《文學理論》,四川大學出版社,第417頁。

      ② 賓恩海:《試論魯迅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第40頁。

      ③ 皇甫曉濤:《現代中國新文學與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頁。

      ④ 周菡:《兒童群像與文化符號——試論魯迅筆下的兒童群像與民族文化理想》,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

      ⑤ 老舍:《老舍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244頁。

      ⑥ 老舍:《老舍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第241頁。

      ⑦ 老舍:《大地龍蛇序》,見《老舍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288頁。

      ⑧ 李健吾:《畫夢錄》,何其芳先生作,《咀華集 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4頁。

      ⑨沈從文:《沈從文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342頁。

      ⑩ 周菡:《兒童群像與文化符號——試論魯迅筆下的兒童群像與民族文化理想》,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2期,第86頁。

      猜你喜歡
      儒家文化老舍沈從文
      北平的秋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周恩來與老舍肝膽相照的友誼
      華人時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4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節(jié)選)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老舍的求婚
      北廣人物(2018年10期)2018-03-20 07:16:02
      老舍給季羨林“付賬”
      華人時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中國儒家文化視角下的跆拳道運動
      體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06
      平南县| 高密市| 探索| 河西区| 拜城县| 凌云县| 周宁县| 静乐县| 布尔津县| 肥乡县| 岗巴县| 尉氏县| 裕民县| 郓城县| 农安县| 巩留县| 韶关市| 阳原县| 柳州市| 伊春市| 肇源县| 井陉县| 巩留县| 穆棱市| 隆化县| 松溪县| 东乌珠穆沁旗| 遂溪县| 云霄县| 酒泉市| 英吉沙县| 建湖县| 孟连| 汝南县| 浪卡子县| 治县。| 乌兰察布市| 阿瓦提县| 公安县| 沈阳市|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