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2012-08-15 00:44:16林賢明
      關鍵詞:宗教觀費爾巴哈恩格斯

      林賢明

      (1.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農(nóng)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潮中,在信仰問題上,我們強調要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信仰武裝自己。而在談到馬克思主義信仰時,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宗教信仰,想到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態(tài)度,即不相信鬼神,否定宗教。這種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識是不全面也不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只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中的一個部分,本文主要闡述馬克思宗教觀的形成過程,并經(jīng)后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大貢獻在于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充分地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問題。這一方法從始至終一直貫徹在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之中,使得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理論上具有徹底性和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形成和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即:有神論的少年時期,對宗教的理性批判,唯物史觀無神論思想的確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發(fā)展。

      一、有神論的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的馬克思相信宗教,最初信仰猶太教,后來改信基督教,這對擁有上千年基督教信仰傳統(tǒng)的德國人來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對宗教表現(xiàn)出強烈的熱情和希望,這種熱情和希望還在于他認為宗教能讓人善良美好,使人更加道德,可以實現(xiàn)人類自身的完善和幸福。這在他中學時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在馬克思中學考試宗教作文中,老師出了一道題為《根據(jù) 〈約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節(jié)論信徒同基督結合為一體,這種結合的原因和實質,它的絕對必要性和作用》的作文,在作文中,馬克思不是從宗教迷信的角度論述信徒與基督的一致,而是從道德的角度探討問題。他認為,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同基督的一致,是為了探索真理,追求正確的認識,使內心變得高尚,在苦難中得到安慰,有堅定的信心和一顆不是出于愛好虛榮,也不是出于榮譽欲,而只是為了基督而獻給了博愛和一切偉大與高尚萬物的心。可見,和基督一致所得到的是這樣一種快樂,這種快樂“能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崇高”。[1]

      少年時期的馬克思已經(jīng)有獨立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中學時期就寫下了自己的墓志銘。1835年秋天,馬克思中學畢業(yè)前夕,寫了一篇名為 《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的作文,發(fā)表了一些重要見解,表達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在之后漫長的斗爭歲月中,他始終不渝地忠實于少年時代的崇高理想。他的一生,就是為人類服務的最光輝的榜樣。在寫作 《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時,馬克思還是一個 “清教徒”,還受著傳統(tǒng)基督教教育,但他對宗教有著不同于傳統(tǒng)教義的理解,更多地傾向于宗教的道德化,將上帝視為使人達到完善和幸福的引領者,相信基督本身就是為人類解放而獻身的楷模。正是這種為人類解放服務的崇高理想的驅動,使馬克思后來遠離宗教信仰而成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

      二、對宗教的理性批判

      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就表現(xiàn)出了對宗教信仰的理性思考。而馬克思對宗教開始理性的批判,是在大學時期。1835年10月,馬克思考入波恩大學,開始了人生的新歷程。大學期間,他完成對宗教進行理性主義批判。批判的前提是懷疑。馬克思與其父親的通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大學時期的馬克思對宗教信仰的懷疑。1837年,馬克思19歲,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 “帷幕降下來了,我最神圣的東西已經(jīng)毀了,必須把新的神安置進去。我從理性主義,……轉而向現(xiàn)實本身去尋求思想。如果說神先前是超脫塵世的,那么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成為塵世的中心?!薄跋惹拔易x過黑格爾哲學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歡它那種離奇古怪的調子。我想再鉆到大海里一次,不過有個明確的目的,這就是要證實精神本性也和肉體本性一樣是必要的、具體的,并且具有同樣的嚴格形式?!薄拔疫@個不知疲倦的旅行者著手通過概念本身、宗教、自然、歷史這些神性的表現(xiàn)從哲學上辯證地揭示神性?!保?]此后,宗教神性的東西都受到了馬克思理性主義的懷疑和嚴厲批評。

      馬克思對宗教的理性思考,主要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在大學期間,馬克思因病休養(yǎng)期間閱讀了大量黑格爾及其弟子的著作,結識了許多青年黑格爾派的朋友,并加入 “博士俱樂部”,這期間馬克思完成了幾篇哲學筆記和博士論文。這些文章主要圍繞反對神學和論證自我意識哲學。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馬克思深受伊壁鳩魯學派和費爾巴哈理論的啟發(fā)。

      伊壁鳩魯學派是希臘化時期宗教潮流的抗擊者,嚴厲否定宗教神秘主義。伊壁鳩魯?shù)恼軐W體系有三個部分組成:準則學 (關于認識的學說),物理學 (關于自然的學說),倫理學 (關于人生目的的學說)。在這個體系中,準則學為物理學確定了認識的前提,準則學與物理學一起為倫理學奠定了基礎。整個體系的中心是倫理學。這個體系后來被恩格斯稱作 “希臘古典哲學的最終形式”。[2]他從原子論出發(fā),用原子的運動來解釋一切現(xiàn)象,否認超自然的原因,直接導致了無神論的結論。由于時代的局限,他沒有直接否定神的存在,但卻十分聰明地 “把諸神趕到太空中去,也就是趕到無人居住的宇宙空間中去”。[3]他認為神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他居住在各個世界之間,是一個不朽的實體,從不干涉自然事物和人間事務。神對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絲毫也不發(fā)生影響,我們對神也不必抱著敬畏、恐懼的心理。因此,伊壁鳩魯?shù)挠^點實質上是一種無神論。他號召人們從對神的恐懼中解放出來,這對于抗擊當時流行的宗教潮流和宿命論思想起著積極的作用。[4]

      馬克思在宗教觀上深受伊壁鳩魯這種思想的影響,這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選擇伊壁鳩魯哲學作為研究對象,正是因為伊壁鳩魯反對宗教、主張神學無用論或神人無關論,而且是機械決定論的最堅決反對者、最徹底的自我意識哲學家。伊壁鳩魯通過原子偏斜說賦予原子以個性和目的,克服了德謨克利特的局限,發(fā)展了希臘哲學中的無神論理性傳統(tǒng),把自我意識原則貫徹到了自然哲學領域,實現(xiàn)了原子論的自然哲學向自我意識人生哲學的轉變,說明了主體對客體世界的影響,克服了機械決定論,使 “應有”和“現(xiàn)有”無法統(tǒng)一的矛盾得到解決,因為自我意識就是哲學改變現(xiàn)象世界的中介。從伊壁鳩魯那里,馬克思得到啟發(fā),賦予了自我意識哲學以歷史主體的地位,把創(chuàng)造和改造世界的角色從神那里奪了回來。

      另一位影響馬克思宗教觀的是費爾巴哈。盡管馬克思在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其進行批判,但這并不代表馬克思否定和抹殺費爾巴哈在宗教研究史上的巨大影響。如果沒有費爾巴哈,當代的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對宗教的研究,尤其是弗洛伊德和弗洛姆論宗教的著作,都是難以想象的。如果沒有費爾巴哈,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不可想象的。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本是黑格爾哲學的忠實信奉者,是費爾巴哈使其擺脫了黑格爾但又意識到了黑格爾哲學思想中的深刻真理;是費爾巴哈使他們對宗教的批判上升了一步。費爾巴哈學說起了在黑格爾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搭橋的作用,也起了轉變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作用。

      英國學者麥克萊倫說,費爾巴哈的全部著作都服從一個總的思想,那就是宗教研究。費爾巴哈本人也說:“我所有的著作——只有一個目的,一個意志和思想,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正是宗教和神學,以及與之有關的一切東西?!辟M爾巴哈的這一個思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黑格爾的批判;另一個是把基督教還原為哲學人類學,而這兩個方面又是緊密相關的。[5]馬克思、恩格斯所受到的影響也包含這兩個方面,即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和對費爾巴哈把宗教歸結為哲學人類學的接受。但是費爾巴哈在把宗教還原為人之后就止步了,他沒有去揭示和批判人的社會環(huán)境,更不可能從人的環(huán)境出發(fā)去尋找宗教的根源,因為他所謂的 “人”,是一種 “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他還沒有意識到人就是 “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的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是針對費爾巴哈的這一局限性進行的批判。費爾巴哈把天國歸結于塵世,把上帝歸結于人,但是他沒有把人降到現(xiàn)實的社會結構實體之中,而是把人降到還未形成社會的大自然的懷抱中,降到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 “愛的宗教”的夢幻之中。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沒有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它只是關于人的生理學、心理學和道德學。而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作為自己新的宗教觀的一個起點,把它轉向了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把人歸結于人的社會、人的國家,得出了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世界的批判,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了對塵世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這種批判之實質性的轉變就在于,馬克思已經(jīng)認識到,在宗教世界觀背后有一個顛倒的世界,那就是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有時候想想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感覺它就像是離婚協(xié)議書,標志著馬克思與費爾巴哈的徹底分手。

      因此,馬克思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边@正是舊唯物主義者的寫照,而且以往哲學家們的目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釋世界”,而馬克思的目的,是要 “改造世界”。馬克思以這種目標的不同而使自己完全不同于他們之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從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克思在宗教問題上對費爾巴哈宗教觀的超越。

      在對宗教的批判中,馬克思是非??陀^和理性的,他的批判不是不加區(qū)別、不分場合地否定一切。馬克思特別反對把一切社會問題都歸結為宗教、神學問題,把斗爭的矛頭局限于宗教領域,并使之抽象化、神秘化。他對宗教的批判,直指宗教的本質和根源。馬克思認為,就人自身的思想意識、心理根源而言,“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己或已經(jīng)再度喪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6]就人與社會關系而言,宗教是顛倒的時候的世界意識;就宗教本質的特性而言,“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xiàn)”,“是虛幻的太陽”。[6]

      三、唯物史觀無神論思想的確立

      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的批判,處處體現(xiàn)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談宗教的“本質”,即談 “這一虛幻的本質的物質基礎”,那么,他就應該既不在 “人的本質”中,也不在上帝的賓詞中去尋找這個本質,而只有到 “宗教的每個發(fā)展階段的現(xiàn)成物質世界中去尋找這個本質”。這句話最根本地表明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宗教論述的核心。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的批判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世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就是存在決定意識,馬克思恩格斯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也就是用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來解釋宗教的本質,即宗教的世俗的本質。

      對待宗教,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边@句名言的重要性在于怎樣看待宗教。這句話明確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恩格斯鮮明的、毫不含糊的價值判斷,即宗教是虛幻的。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是徹底的無神論者。這從他們的一些主要著作中可以看出。

      馬克思恩格斯的 《神圣家族》,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開始從現(xiàn)實的、歷史的角度考察人,把歷史理解為人類的生產(chǎn)發(fā)展史,把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同該時期的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情況直接聯(lián)系起來,關注 “生產(chǎn)方式”這一歷史發(fā)展的基礎。正因為歷史觀和方法論上的這種成熟,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中學時代,馬克思傾向于宗教的道德化,而經(jīng)過了對宗教的理性認識以及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的確立后,在宗教道德方面,馬克思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性的思考。他認為宗教道德的內容決定了其本質只能是違反和摧殘真正美好的人性,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棄世、禁欲等,其目的是讓人厭惡俗世,把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愛轉化成對宗教神的愛,把對現(xiàn)實幸福的追求轉化為對神圣靈光的渴望。宗教道德讓人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對現(xiàn)實不合理的社會無動于衷,這就維護了現(xiàn)存的不合理社會。所以,宗教道德并不能真正為人類的完善和幸福服務。

      而馬克思無神論思想的確立,基于對費爾巴哈的超越,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認識。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義,明確闡發(fā)人的本質,說明宗教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內在聯(lián)系,指出人的本質是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的 “社會關系”指人與人在人類物質生產(chǎn)中所結成的關系以及由此關系所決定的其他社會關系,如政治關系、階級關系、倫理關系、家庭關系等等。馬克思以社會關系為基礎,揭示人的本質。

      馬克思無神論思想的最后確立,體現(xiàn)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共產(chǎn)黨宣言》中。這兩本著作中體現(xiàn)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原理,對宗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了宗教與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認為宗教和一切社會意識一樣,是為階級斗爭服務的。宗教會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消亡而消亡。世界上沒有神靈的存在,宗教神靈不過是人的意識,受著人的生活條件、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隨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立,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四、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發(fā)展

      馬克思從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分析和總結宗教的本質,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符合其時代的現(xiàn)實,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特征。但時代在發(fā)展,宗教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也應與時俱進。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關鍵在于繼承馬克思的研究方法,結合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來分析宗教事物和宗教現(xiàn)象。我們應該做的是借鑒和運用馬克思的方法,而不是固守著他的一些理論和觀點,畢竟理論具有時代的特征,具有時代的局限,我們只能參考和借鑒,而不能照搬。

      后來人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豐富和發(fā)展,主要是列寧的宗教觀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宗教持否定的態(tài)度,堅信世界無神,但在對待民眾宗教信仰方面,卻是客觀寬容的。馬克思恩格斯為了使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群眾團結起來,為爭取本階級的徹底解放,對宗教采取信仰自由的政策。馬克思、恩格斯總的主張是:教會與國家分離、教會與教育分離,將宗教轉入私法范圍,使其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在宗教政策上的信仰自由。列寧在 《社會主義和宗教》一文中指出:“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宗教,或者不承認任何宗教,就是說,像通常任何一個社會主義者那樣做一個無神論者。在公民中間,完全不允許因為宗教信仰而產(chǎn)生權利不一樣的現(xiàn)象?!保?]并進一步指出:“每一個人不僅應該有相信隨便哪種宗教的完全自由,而且應該有傳布隨便哪種宗教和改信宗教的完全自由,哪一個官吏都管不著誰信的是什么教;這是個人的信仰問題,誰也管不著?!保?]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在立足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基本觀點和看法,結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基礎上形成的適應新時代和新社會的宗教理論。表現(xiàn)在,一是將宗教納入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二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國的宗教具有自己的特性,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復雜性并存。針對中國宗教的五個特性,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國對宗教的政策,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普遍性,又符合中國宗教的特性,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chǎn)黨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中國宗教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歷史的演進證明,宗教是長期積累的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是一種與特定的時代相聯(lián)系,具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和豐富內涵的社會性的精神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我們提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主要是應該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優(yōu)勢,不斷修正和完善,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適應。馬克思的宗教觀具有時代的特征,是時代的體現(xiàn)。我們繼承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方法,即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分析社會現(xiàn)象和問題。

      縱觀全世界,宗教至今對社會還發(fā)揮著影響,有時甚至是重大的影響。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宗教不僅要長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正確處理宗教問題,還直接關系著我們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tǒng)一。我們只有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作指導,才能真正領會和自覺貫徹黨的宗教政策,才能避免在宗教問題上犯錯誤。中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求我們必須注意幾點:一是宗教與科學社會主義在世界觀上是對立的。二是不能用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禁止宗教。三是宗教對于國家來說是私人的事情。四是徹底實現(xiàn)宗教信仰自由。五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無神論宣傳。[9]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宗教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在建設與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加以認真總結的理論產(chǎn)物,是宗教學理論的寶貴精神財富。用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去研究、探討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宗教問題意義十分深遠。

      五、總結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宗教持批判的態(tài)度:宗教提供的世界觀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它是顛倒世界借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遍依據(jù);宗教所謂的精神補償只是虛幻的花朵,是麻醉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執(zhí)政黨應該是無神論的。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過程中,中國人走出了一條有創(chuàng)造性的道路: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結合中國歷史和宗教的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理論,實行了切實可行的宗教政策??梢哉f,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宗教問題的新探索,對宗教問題的妥善成功處理,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當代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10]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這使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具有徹底性和批判性。培養(yǎng)和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意義,在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深刻認識到整個世界是唯物辯證的。

      馬克思站在前人肩膀上,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思想精華,分析了宗教的本質和規(guī)律,指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方向,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的宗教理論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也有著時代的局限,我們在批判地繼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同時,更應繼承馬克思的研究方法,結合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來分析具體的社會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這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方法論上的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22,1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51.

      [4]羅曉穎編譯.菜園哲人伊壁鳩魯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40-56.

      [5][德]路德維?!べM爾巴哈著,榮震華,李金山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上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89-99.

      [6]國家宗教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宗教問題著作選編及講解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1,2.

      [7]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 (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3.

      [8]列寧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5-426.

      [9]余可平,李慎明,王偉光.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宗教觀研究 [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4-30.

      [10]曾傳輝.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

      猜你喜歡
      宗教觀費爾巴哈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再評價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少兒美術(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重審中國宗教信仰缺失論——兼談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費爾巴哈與孔子“愛”的差異及當代意義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xiàn)象學的分析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30
      藏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困境及路徑分析
      絲路藝術(2018年6期)2018-04-01 19:34:34
      杜詩中的道教法術與杜甫的宗教觀
      桐庐县| 屯门区| 安阳市| 利辛县| 建湖县| 海城市| 忻州市| 永清县| 稷山县| 武定县| 本溪市| 元江| 遂平县| 汪清县| 黄石市| 洪泽县| 桂阳县| 丰都县| 碌曲县| 崇州市| 沙雅县| 莒南县| 盘锦市| 嘉荫县| 曲松县| 金塔县| 定日县| 永修县| 赣州市| 八宿县| 手游| 故城县| 邢台市| 沈阳市| 万年县| 化德县| 嘉峪关市| 开封市| 清徐县| 宿州市| 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