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間行吟考察——對董湘琴《松游小唱》整理與研究的思考

      2012-08-15 00:49:00
      關(guān)鍵詞:阿壩州羌族古道

      張 起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四川成都610106)

      民族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形態(tài)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參與的結(jié)果,是各民族藝術(shù)經(jīng)驗相互交融與傳播的結(jié)果,這應是研究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學時堅持的基本觀點。少數(shù)民族詩人、藝術(shù)家乃至建筑師、工匠,他們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是中華藝術(shù)寶庫中的瑰寶。研究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不僅具有藝術(shù)傳播學價值,同時也具有民族傳播學價值?;蚩烧f,系統(tǒng)研究中國文學藝術(shù)的多民族元素構(gòu)成,應是民族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如晚清生活在川西藏羌回漢雜居地的羌族詩人董湘琴,借鑒民間曲藝的說唱藝術(shù)經(jīng)驗,把自己對川劇唱詞的學習,與傳統(tǒng)詩詞曲賦結(jié)合,創(chuàng)新出一種嶄新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通俗性、口述藝術(shù)特征、民歌特點的民間唱詞,名為《松游小唱》,展現(xiàn)了羌藏人民生活的松茂古道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近百年來成為流唱川西北羌族群眾中的羌族文學藝術(shù)的代表。從根本上說,董湘琴的《松游小唱》表達了羌人的觀念和情感愿望,反映了羌族人民對生存環(huán)境和自身文化的認同,才使它雖湮沒民間,卻沒有衰亡。

      松茂古道又叫茶馬古道,是舊時川西通往“蠻夷地區(qū)”的官道,是成都平原到松潘和茂縣的惟一通道。起于灌縣(今都江堰),止于阿壩州松潘古城,全長七百多里。沿途雜居著漢、羌、藏、回等民族,多民族的共生使得那里民風民俗奇異,加上獨特的山地自然風光與岷江河谷交錯,一直深深吸引著人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連接著藏羌地區(qū)與內(nèi)地的商旅交通,是溝通成都平原和川西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走廊,是聯(lián)結(jié)羌、藏、回、漢各族的紐帶。它還是軍事要道,安定阿壩州為歷代治蜀的頭等大事,所謂“穩(wěn)藏先安康”,川西北高原安定則成都安定。這條道路可以說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藝術(shù)的記憶。羌族詩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即為晚清流唱于阿壩州松茂古道的一首記游長歌,堪稱古代松茂古道的風情畫卷??梢哉f,記錄這段羌藏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的惟一文藝作品就是羌族詩人董湘琴的《松游小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長期湮淪民間,不為官方所知曉,歷經(jīng)百載,唱詞更是湮沒無聞。近年來,隨著國家重視羌學研究的推動和汶川大地震后對非物質(zhì)文化搶救與保護的重視,有學者開始關(guān)注、發(fā)掘和研究《松游小唱》與松茂古道的文化、藝術(shù)、旅游價值。

      董湘琴,字玉書,號香芹,約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卒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末理番廳貢生,為譽滿川西的少數(shù)民族詩人。大約在光緒七年(1881年)詩人受松潘總兵夏毓秀之聘,從軍入幕,時年詩人37歲,豪情勃發(fā),即賦《松游小唱》。據(jù)《清史稿》載:“光緒七年,松潘番蠢動,命(夏毓秀)署總兵治之?!毕哪撕叨媲偻!端捎涡〕芳丛娙烁叭瓮局袑λ擅诺郎贁?shù)民族地區(qū)所見所聞的風土人情的描寫?!端捎涡〕酚性娗靶⌒颍?/p>

      《松游小唱》者,松潘之游,隨游隨唱也。曷唱乎爾?自來名士從軍、才人入幕,就所閱歷,發(fā)為詩歌。如白玉蟾、朱桃稚輩,信口狂吟,自鳴天籟,托性情于一時,由來久矣。余自灌束裝,以迄抵松,途次無俚,輒欲將所見,以五、七字賦之。而又苦于裁對,聊復效顰,發(fā)為小唱,籍以消遣。音之高下,句之長短,所在不計。間有掛漏,亦略其所略。古人陽春白雪尚矣!下里巴人,何妨敝帚自享。二、三知己,謂為板橋《道情》可;目為盲女《彈詞》,亦無不可。

      夏毓秀平定邊患后,升四川提督,詩人亦隨領(lǐng)“藍領(lǐng)后補知縣”銜。但詩人秉性剛直,厭惡官場,終棄職回歸故里,攜家隱居。

      《松游小唱》傳出后,即輾轉(zhuǎn)傳抄于川西文人彥士之間,大有“洛陽紙貴”之勢。被后人譽為“飽含著詩、詞、曲之節(jié)奏和韻律。似詩非詩,似詞非詞,似曲非曲,而完全擺脫了詩、詞、曲格律之桎梏,自成一體。”①孫洪壽簽注,《<松游小唱>簽注》,自印,2006年,第13頁。但全國解放后,由于種種原因,作為舊式文人的創(chuàng)作不受重視,漸漸被湮沒幾至于遺忘民間了。

      改革開放的80年代末,才被人發(fā)現(xiàn),都江堰市文化名人李啟明批評說:“紛紛興起研討久負盛名之《松游小唱》,但各有抄本,各有不同,各執(zhí)一詞,以偽傳偽,爭先付印,終不免留下白圭之玷,為識者所羞也。”②李啟明,《前言》,《<松游小唱>簽注》,第12頁。指出了近年民間自印《松游小唱》的不足。

      一、關(guān)于《松游小唱》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對《松游小唱》的研究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松游小唱》版本展開的研究或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最早搜集整理《松游小唱》的是阿壩州汶川文管所,于1985年新出的內(nèi)部《文史資料》(第一輯)收錄了《松游小唱》(稱汶川本),但各種錯漏,使小唱文華黯淡。1993年都江堰中學退休教師何正泰不滿前作,著《<松游小唱>校注》(稱灌縣本),他在《校注筆札》中說:“本來百年滄桑,輾轉(zhuǎn)流傳,錯漏在所難免,然而木刻本、鉛印本、珍藏抄本,以訛傳訛,本本不同調(diào),家家視為秘籍。對此我們也有責任作一比較整理,力爭為后世留一較好的本子?!雹邸睬濉扯媲龠z著,何正泰校注,《<松游小唱>校注》,自印,1993年,第143頁。我們認為正泰先生的93版本,是迄今最好的本子。是從幾種流傳版本(手抄本)中??倍?,文質(zhì)兼美。但由于沒有正式出版,只自印少數(shù),錯漏仍多,只在朋友間流唱交流,幾無影響。2004年畫家張宗品出版《<松游小唱>繪圖本》,這是惟一一本正式出版的本子,但只是一本繪圖本,目的不在學術(shù)價值。它圖文并茂將七百里岷江河谷的山光水色,民俗風情,以繪畫的形式一一展現(xiàn),只具有觀賞性。2006年羌學學會理事、阿壩州理縣退休干部周禮富著《<松游小唱>辨誤》,首次對文本記載錯誤作辨正,亦是自印。2010年都江堰蒲陽鄉(xiāng)賢九十叟孫洪壽,以數(shù)年功夫簽注《松游小唱》,亦未得正式出版,只是朋友資助自印。其中何正泰本、周禮富本都是由都江堰市在全國廣有影響的《老年文學》、《玉壘詩刊》幫助印刷刊行的??梢?,民間整理《松游小唱》一直未曾間斷。

      二是對《松游小唱》文化價值的挖掘。對岷江河谷地域文化及其現(xiàn)實意義;人文景觀、羌族民風民俗;詩人與山川關(guān)系;搶救和留存;文化的多樣性展開研究。有張宗福的《董湘琴的<松游小唱>與岷江河谷地域文化》[1]和《<松游小唱>:與岷江歷史文化的對話》[2],兩篇論文從羌族詩人董湘琴《松游小唱》與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關(guān)系入手,論述了岷江河谷山川風物、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賦予《松游小唱》的特殊地域文化意義;同時,《松游小唱》又留存和豐富著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特色,進而論述了研究《松游小唱》對岷江河谷地域文化的搶救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端捎涡〕肥羌o行唱詞,詩人從灌縣到松潘,履足岷江河谷松茂古道,沿途的自然山水、豐富的民族文化隨時觸發(fā)詩人的靈感,與詩人形成超時空的對話。岷江河谷的歷史文化、藏羌民族文化在這一對話中得到鮮活的展示。

      三是對《松游小唱》的文本、文獻展開研究,有周正的《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成因簡析》[3]對清末貢生董湘琴的詩歌如何寫成作探討,詩人入番的歷史事件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作用,文本記錄歷史,歷史引發(fā)文本生成。此外,李清茂的《談<松游小唱>旅游詩的文獻價值》[4]則將《松游小唱》置于今天旅游開發(fā)以及汶川5.12地震災后重建的語境下,認識其旅游文獻價值的獨特性,在阿壩旅游文化開發(f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關(guān)于《松游小唱》的認識現(xiàn)狀

      近年隨著“羌學”的提出,“松茂古道走廊”研究的逐步開展,《松游小唱》的整理研究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著以下不足:首先,從時間上看,研究論文全部集中于汶川大地震后這兩年多的時間里,說明過去從未重視過對《松游小唱》及其作者的研究,是近代民間文藝研究的一大缺失;其次,《松游小唱》只出版了一本繪圖本,書旨又不在學術(shù),亟待出版一本有學術(shù)性的箋注本,搜集整理原始資料,為研究者提供工具;最后,從數(shù)量看,研究論文極少,只有四篇,數(shù)量遠遠不夠,談何質(zhì)量呢?

      現(xiàn)實是《松游小唱》由于問世時,傳播手段缺乏,流傳范圍又只在灌縣至阿壩州一帶,知道的人不多,時至今日,就更鮮為人知了。甚至連一些治巴蜀學的專家都不知曉。對西蜀民間的地方的文史了解不夠全面,是殊為遺憾的,自然遺忘和漏掉了董湘琴。例如近年出版的幾本《巴蜀文學》、《羌族文學》,均是文學史的角度研究四川文學,但所關(guān)注的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與巴蜀相關(guān)的名家,均未寫入晚清重要的地方民間文人董湘琴,對《松游小唱》的不提、不收采,不能不說是巴蜀民間文藝極大的損失?!肚甲逦膶W》又傾向羌族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究,而無暇顧及晚清詩人董湘琴。再如當代著名作家、90歲高齡的馬識途先生也是近年才知道有《松游小唱》的,據(jù)《四川日報》報道:當他讀了張宗品的《<松游小唱>繪圖本》后欣喜不已,當即揮毫題辭“詩既自成一格,畫出古樸精妙,裝幀尤美,可讀可臧”。作為四川的文化名人,近年才知道有《松游小唱》,實在遺憾。更說明了推廣介紹《松游小唱》的必要性了。

      1958年的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閱讀古典文學,他曾經(jīng)開出過一個書目,里面就包含了《松游小唱》。筆者專門查訪到了1957年的省圖古籍書目,黃絹紙油印7冊,但未見收錄。筆者又查《清人別集總目》,在下卷中找到董湘琴的著錄:“董玉書,蛻庵賦存一卷,光緒鉛印本(南圖)”,“湘琴遺著,民國25年孫紹康鉛印本(南大)”[5]。故,今人能夠看到《松游小唱》原貌的并不多。

      筆者認為松茂古道是羌藏民間文化集中反映的載體,《松游小唱》則是這一載體身上附麗的羌民族民間文學最美麗之魂魄。羌族民間有喊魂的傳統(tǒng),巧的是一百年前人們唱著唱詞,往來于這條古道,就是在用《松游小唱》為生活在這里的羌藏回漢民族喊魂。故阿壩州羌族文化研究系統(tǒng),必然包括松茂古道的研究和《松游小唱》研究以及羌族詩人董湘琴研究,這才是完整的體系。筆者主持的課題屬于民族地區(qū)民間文藝個案整理研究和實證考察研究,主要以《松游小唱》研究以及羌族詩人董湘琴研究為主,以四川阿壩州松茂古道為實證性考察對象,同時兼顧其他文化價值的發(fā)掘。汶川大地震之后,國家高度重視阿壩州民族地區(qū)的恢復重建,除了物質(zhì)層面的建設(shè),當然還包括文化的重建,社會和諧需要精神文化建設(shè),且日益重要,以“晚清松茂古道的一次民間行吟考察”為題,對董湘琴和羌族民間唱詞《松游小唱》整理與研究,對于整合阿壩州的民族資源、整理古籍、文化遺產(chǎn)開發(fā),提升旅游形象,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另外,《松游小唱》詩體形式的多方雜采,轉(zhuǎn)出新體,在古典文學中實屬罕見,立于文學史林而無憾,我們認為它的文學形式是具有“惟一性”的,這也是研究的意義。

      三、關(guān)于《松游小唱》整理和研究的思考

      首先以文學研究的方法切入,對《松游小唱》進行整理與研究,再拓展研究松茂古道的人文歷史文化積淀,建立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在對松茂古道的研究中深化對《松游小唱》的歷史記憶功能的再認識,對《松游小唱》的研究又促進了對松茂古道的文化載體功能的再認識。以達到發(fā)掘、整理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弘揚羌族民間文藝的目的。

      《松游小唱》的整理與研究,具體包括三方面:一是作家研究,晚清羌族詩人董湘琴生平事跡考證;董湘琴遺著輯佚。二是作品整理,《松游小唱》箋注。唱詞長達萬言,經(jīng)我們統(tǒng)計,中有120多個景點,18處歷史古跡,10多個掌故傳說,16處民族風情,因此,《松游小唱》可謂是羌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松茂古道的“百科大全”了。因此,整理時須利用阿壩州各縣、鄉(xiāng)地方志資料,作詳盡考證,每個“節(jié)點”數(shù)百字的人文、風光介紹,以還原晚清松茂古道沿途風貌。進而充實《松游小唱》的注釋,增加詩歌所提供給人們的審美附加值,豐富對《松游小唱》的認知。資料來源以阿壩州、都江堰及相關(guān)各縣方志為主①資料來源包括:民國版《灌縣志》、《龍溪鄉(xiāng)志》;《汶川縣志》;《松潘縣志》;《茂縣志》。阿壩州及各縣文管所或方志辦自編地方《文史資料》。成都學院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庫?!段氖焚Y料(第一輯)》阿壩州汶川文管所1985年內(nèi)部資料,收錄《松游小唱》(稱汶川本)。中華書局版兩唐書《地理志》、《宋史》、《清史稿》,巴蜀書社版《四川通志》。。三是作品研究,《松游小唱》與松茂古道結(jié)合研究,包括松茂古道走廊的歷史文化記憶;具有“惟一性”的羌族獨特行吟形式;“小唱”的“唱詞”藝術(shù);空間詩學下的《松游小唱》文本建構(gòu);“小唱”描寫的岷江河谷農(nóng)耕生活及羌族風俗;想象與意象地理中的《松游小唱》,以及松茂古道在歷史中的地理演變。

      其次還要認識到《松游小唱》中的羌地風俗文化及對保護原住民生態(tài)文化,具有現(xiàn)實作用。震后阿壩州人文、地理、歷史風貌的恢復,重建松茂古道文化旅游,有賴于從前輩先賢那里獲取早年的認識和文化營養(yǎng),這也是文化傳續(xù)性的要求,厘清它的文脈,才可以加以利用。因此,《松游小唱》作為文學作品就具有現(xiàn)實的文化啟示作用,具有了旅游開發(fā)利用價值,它對還原松茂古道的面貌給出了文化依據(jù)。不至于使我們的子孫后代建設(shè)者,盲目建設(shè)不倫不類的“古道景觀”。研究《松游小唱》的應用價值,也正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長期倡導的“古為今用”的文藝政策。

      最后,還應聯(lián)系地方戲曲,從《松游小唱》表述方式的口語體與書面詩體的結(jié)合,可以推知,董湘琴深愛川劇藝術(shù),受著川劇、曲藝的啟發(fā),從而轉(zhuǎn)出新體。

      筆者的研究,主要考慮以《松游小唱》的發(fā)掘整理與研究為主,為羌族學研究提供基礎(chǔ)的資料;在此基礎(chǔ)上,再涉及考慮《松游小唱》與松茂古道人文風情的關(guān)系、歷史地理空間對《松游小唱》創(chuàng)作的影響、《松游小唱》對地方戲曲的借鑒、《松游小唱》的民歌化傾向多個方面的研究,為羌族近代民間文學研究補充空白。

      四、關(guān)于《松游小唱》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路徑

      古籍的發(fā)掘整理工作繁多,要多種科研手段結(jié)合,諸如校勘中的分段標點、注釋評價、作者考證、版本比較、資料輯佚等等?!端捎涡〕吩诎倌昵霸诎魏痛ㄎ鞯貐^(qū)局部流傳,流傳的形式之一,就是民間口誦,因此還要運用民間采風的科研手段,現(xiàn)場筆錄。

      首先采用田野作業(yè)法,通過實地游走松茂古道的形式認知董湘琴的行走路線,通過沿途觀看、走訪等形式了解羌藏文化、岷江流域自然風光對詩人的或顯或隱的影響。運用實證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親身體會這種影響如何感染他的思想情感,形成創(chuàng)作激情。進而更深地理解作品。到目前為止,筆者已到阿壩地區(qū)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并已收集到一些文獻。在阿壩藏羌地區(qū),索觀瀛(桑吉悅希)家族作為當?shù)仡^領(lǐng),他的子侄輩索國光,解放后任汶川縣政協(xié)主席,與筆者的父親是故舊。筆者在都江堰某校執(zhí)教期間,曾來訪,談及《松游小唱》,他說,在藏羌地區(qū)非常流行,他年幼時便能熟讀,當時民間已將其作為“啟蒙讀物”,類同于漢區(qū)的《三字經(jīng)》、《百家姓》,影響非常大。都江堰市在全國很有影響的《老年文學》雜志,為發(fā)掘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影響,幾次組織作家、詩人、文化人關(guān)于《松游小唱》的座談。畫家張宗品繪圖本出版[6]也曾在都江堰市組織座談。筆者都曾參與會議,收集了大量材料。

      其次是運用文獻學方法,為校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如搜集、梳理《松游小唱》各種版本資料、董湘琴的生平資料、松茂古道資料、沿途各縣地方志資料、文管所資料,尤其注意那些民間的比較感性的描述性材料。目前已經(jīng)收集到了楊蕤林手抄本(俗稱“汶川本”)、董湘琴后人董玉珊轉(zhuǎn)錄本、蒲種薌手校魯靖洲編次的靈光室鉛印本、中學教師何正泰1993年自印校注本(俗稱“灌縣本”)、孫洪壽簽注本、無名氏本,等等。據(jù)筆者調(diào)查晚清灌縣、茂汶地區(qū)的多家私塾,均把它作為教材讓學生誦讀,這真是不錯的鄉(xiāng)土教材,在誦讀中自然了解松茂古道的風土人情、山川地貌。無名氏本,就是指這種教材。此外,實地走訪查閱縣鄉(xiāng)志、民族志等文獻資料也為必須,為校箋重要的資料采集途徑。

      第三綜合分析法,運用羌族學、地方戲曲藝術(shù)、人類學、文化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對《松游小唱》和松茂古道作拓展研究。嘗試引入西方文化研究中的空間研究成果,借鑒列斐伏爾、福柯、哈維、巴什拉等西方學者在空間研究方面的理論工具,研究《松游小唱》中的歷史地理空間、意象地理所構(gòu)建的詩性。

      筆者把課題研究的重點置于對民間流傳的《松游小唱》及董湘琴生平資料的收集、甄別,搜集散佚的董湘琴詩文有相當?shù)碾y度,但這是獲取全面認知的前提;利用輯佚資料重新修正、注釋《松游小唱》,解決各種手抄本、木刻本、鉛印本的爭議,以獲最接近原稿的認知;然后再作雜論,《松游小唱》與松茂古道的雙向同構(gòu)、對話關(guān)系;《松游小唱》的空間審美意識;董湘琴的地方戲曲經(jīng)驗與《松游小唱》唱詞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等等。

      自然,難點也是無可回避的,即資料奇少,畢竟許多是民間口頭流傳,征引困難。時間久遠,木刻本已佚失,抄本又私人收藏,需要走訪借閱,難度很大。解放后,又從未正式發(fā)掘整理過,所以文獻查閱是課題的難點。由于都是抄本自印,后人多有增刪改動,對文本的辨識工作則是課題的另一難點。再,將《松游小唱》唱詞與傳統(tǒng)戲曲唱詞比附研究,須十分熟悉川劇曲藝,實難,此前無人作過研究。

      五、結(jié)語

      《松游小唱》整理與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一是填補羌族文學空白,對晚清羌族民間詩人董湘琴及《松游小唱》的系統(tǒng)發(fā)掘、整理、保護為建國后第一次;二是屬于原生態(tài)的羌族民間文藝研究。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而言,作為地方文化先賢的遺作,反映羌藏回漢聚居地原住民文化生存狀態(tài)的宏大詩篇,也是應予以保護的,也是極具發(fā)揚光大的價值和必要性的。

      筆者祖母有羌族血統(tǒng),小學時曾從老師那里接觸到《松游小唱》,雖對內(nèi)容不甚了了,但小唱那種文學樣式,儒雅的文字,悅耳的音韻,進入了心靈律動的記憶。80年代末,大學畢業(yè)在灌縣工作,看到一些舊抄本,誤訛很多,隨意竄改。某縣1985年新出的內(nèi)部《文史資料(第一輯)》收錄了《松游小唱》,也是標點不對,詮釋不對,臆測杜撰,使小唱文華黯淡。本來百年滄桑,輾轉(zhuǎn)傳抄,錯漏難免,然而木刻本、私家珍藏抄本,以訛傳訛,異文甚多。那時就有整理校箋的想法。人到中年后仍不能釋懷,念念不忘它。尤其汶川大地震時,正好在都江堰,九死一生后,更加珍惜生命,珍惜這里人文山水的賜予,于是早年想為《松游小唱》做的工作迫在眉睫,這于筆者人生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為不使這一民間文人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佳作湮沒無聞,筆者多方搜求,著手煩雜艱巨的???、考證、注釋和評論工作,對比版本,改正錯訛,努力再現(xiàn)文華。這對古老的巴蜀文化,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羌藏回漢多民族聚居地文化的關(guān)注、發(fā)掘、搶救、保護都是有意義的事情。筆者在前期工作中,還發(fā)現(xiàn)了全新的材料,毛澤東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時得見原詩,十分興奮,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大眾化方向時,曾高度贊揚董湘琴的《松游小唱》,還隨口背出幾段精彩詩句來,對《松游小唱》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表示肯定。幾十年前毛澤東就認識到了詩歌形式發(fā)展到成熟后,會出現(xiàn)定體的現(xiàn)象,但它又往往形成新的束縛,當年毛澤東提到的詩詞創(chuàng)作問題和民歌方向,是有深意的,是包含了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今天看來我們對此的理解還不夠。董湘琴的《松游小唱》打破傳統(tǒng)詩的定格,賦予它嶄新的自由體,這也是毛澤東對古典詩詞向自由體發(fā)展的想法,因此引起了毛澤東的共鳴;《松游小唱》把川戲唱詞、川西曲藝引入詩歌,豐富了詩歌表現(xiàn)力的借鑒,也正好與毛澤東學習民歌文藝思想一致,所以引起了毛澤東的贊揚和喜愛。

      最后,文章稿成于2010年底,近日閱讀第五期《民族文學研究》,見到徐希平教授的《晚清川西民族風情的藝術(shù)記載——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述論》[7],此舉可謂開新,將阿壩州民族風情文學和羌族詩人董湘琴推介向全國,說明對董湘琴的研究已經(jīng)引起了國內(nèi)關(guān)注,與筆者的課題研究不謀而合。

      [1] 張宗福.董湘琴的《松游小唱》與岷江河谷地域文化[J].西華大學學報,2009,28(4):57 -61.

      [2] 張宗福.《松游小唱》:與岷江歷史文化的對話[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36(3):131 -137.

      [3] 周正.董湘琴《松游小唱》的成因簡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27(2):79 -81.

      [4] 李清茂.談《松游小唱》旅游詩的文獻價值[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25(9):33 -38.

      [5] 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下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175.

      [6] 張宗品.《松游小唱》繪圖本[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2004.

      [7] 彭超,徐希平.晚清川西民族風情的藝術(shù)記載——羌族作家董湘琴《松游小唱》述論[J].民族文學研究,2011(5):113.

      猜你喜歡
      阿壩州羌族古道
      阿壩州動物防疫工作措施
      走古道
      東方少年(2022年25期)2022-10-18 06:52:46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云南畫報(2021年10期)2021-11-24 01:06:54
      阿壩州:根治欠薪行動全力實現(xiàn)“兩清零”目標
      理縣蒲溪村羌族釋比戲文化初探
      56 個民族56 枝花羌族
      杭州市赴阿壩州開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羌族釋比文化略述及其保護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區(qū)為例
      訪茶馬古道
      數(shù)據(jù)篇:阿壩州60周年主要經(jīng)濟指標一覽
      四川省情(2013年9期)2013-04-29 02:29:35
      东阳市| 长汀县| 蓝田县| 新营市| 马龙县| 龙海市| 哈尔滨市| 磴口县| 晋宁县| 五指山市| 故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卢湾区| 桃江县| 涞源县| 马尔康县| 塔城市| 钟山县| 宜川县| 分宜县| 香河县| 宝坻区| 三门县| 夏邑县| 龙陵县| 司法| 行唐县| 宁明县| 陆丰市| 万全县| 思南县| 卫辉市| 阿克苏市| 金门县| 鄢陵县| 沙雅县| 六安市| 云霄县| 郁南县| 财经| 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