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性惡》引“孟子曰”疏證

      2012-08-15 00:43:30
      邯鄲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孟子曰性善性惡

      梁 濤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荀子·性惡》是針對孟子性善說的一篇檄文,其中文中三引“孟子曰”,以此為的,展開批駁,系統(tǒng)闡發(fā)自己的性惡說。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荀子所引用的“孟子曰”均不見于今本《孟子》之中,且與我們所了解的孟子思想有一定的距離,引起學者的種種猜疑。如徐復觀先生認為,“我根本懷疑荀子不曾看到后來所流行的《孟子》一書,而只是在稷下時,從以陰陽家為主的稷下先生們的口中,聽到有關孟子的傳說;所以在《非十二子》對子思、孟子思想的敘述中,有‘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話;在近日有關子思、孟子的文獻中,無此種絲毫地形跡可尋,害得今人在這種地方,亂作附會。而他對于孟子人性論的內容,可說毫無理解。假定他看到了《孟子》一書,以他思想的精密,決不至一無理解至此。”[1]273韋政通先生也說:“《性惡》本針對孟子性善說而發(fā),但細案荀子所傳述孟子意,亦盡屬誤解。先秦儒家在孔子以后,唯孟荀兩大儒,何以荀子對孟子竟如此疏隔?此誠難以索解矣。我懷疑,荀子一生,根本未見孟子一書,所述者或多據失實之傳聞。但復可疑者,依據傳聞而定人之罪,雖小智者,其誣妄亦不至此,荀子何獨屑為?此亦不能索解者。”[2]280不過也有不同意見,如龍宇純先生認為,“建立在仁義禮智四端的性善說,本來幾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一句話也可以講個大概,即使荀子果真不曾讀過孟子,也不可能對性善說‘毫無理解’。說這種話,不僅是污蔑了頗有科學精神的荀子,也太看輕了齊國的稷下先生?!盵3]74說“頗有科學精神的荀子”不至于道聽途說,據傳聞而定人之罪,無疑是有道理的。特別是隨著簡帛《五行》的出土,徐先生所舉的思孟五行之例,恐怕只能當做反例了。但龍先生所論,并沒有回答荀子何以對孟子的思想有如此“疏隔”、“誤解”的質疑??磥?,對于《性惡》“孟子曰”的問題,還需要另辟蹊徑,做出進一步探討。

      一、《孟子》的成書與外書四篇問題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一書乃孟子晚年與弟子萬章等人所作。

      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亦說:

      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司馬遷說“作《孟子》七篇”,趙岐說“著書七篇”,都是強調《孟子》一書乃孟子所“作”或所“著”,二者看法是一致的。不過趙岐又說:

      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

      說明在《孟子》七篇之外,另有外書四篇,這樣《孟子》一書實際有11 篇。這在其他文獻中也有反映,如《漢書·藝文志》:“《孟子》11 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薄讹L俗通義·窮通》亦說:“又絕糧于鄒、薛,困殆甚,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仲尼之意,作書中、外十一篇。”這里的“中、外十一篇”即是指《孟子》七篇與外書四篇,二者相加正好11 篇。

      據趙岐的看法,《孟子》七篇與外書四篇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是孟子所著,而后者非出于孟子之手,乃后人的依托。故《孟子題辭》開篇稱:“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壁w氏之說影響很大,后來學者受其影響,多在七篇乃“自著”上做文章。如朱熹稱:“觀七篇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闭J為《孟子》七篇非后人的編輯,與《論語》性質不同。“《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①《朱子語類》卷十九。朱子關于《孟子》與《論語》的對比,引起學者的共鳴。元代何異孫《十一經問對》稱:“《論語》是諸弟子記諸善言而編成集,故曰《論語》,而不號《孔子》。《孟子》是孟軻所自作之書,如《荀子》,故謂之《孟子》。”(焦循《孟子正義》引)認為《孟子》乃“自作之書”。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說:“《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強調《孟子》“成于己手”。魏源《孟子年表考》亦說:“七篇中無述孟子容貌言動,與《論語》為弟子記其師長不類,當為手著無疑。”認為《孟子》是“手著”。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出于成見,似是而非,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說《論語》“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而《孟子》“首尾文字一體”,并不恰當?!墩撜Z》各章時有長短,這是事實,但《孟子》也同樣如此。《孟子》各章有些長達千字以上,有些僅十余字,且穿插在一起。如著名的“知言養(yǎng)氣”章長達一千余字,而下面的“以力假仁者霸”章則不到百字。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有興趣者可以找本《孟子》翻翻,不難得出結論。至于說《孟子》“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恐怕也值得商榷。試以《萬章》、《告子》兩章為例,前者主要為孟子與弟子萬章間的對話,話題以古代圣賢的出處去就為主。涉及論舜的孝行,堯舜“禪讓”及“傳賢”、“傳子”的問題,以及伊尹、孔子、百里奚的進身、周代的爵祿制度等等。后者主要記載孟子與告子著名辯論,涉及“大體”、“小體”,“天爵”、“人爵”,“人皆可以為堯舜”,義利之辯,“王霸之辯”等內容,二者內容上不僅有很大不同,文字風格上也有一定差異。有興趣者同樣可以對讀一下,這兩章恐怕就是“綴緝”而成,前者是對孟子、萬章言論的“綴緝”,后者是對孟子、告子辯論的“綴緝”。

      其次,說《論語》“記圣人容貌甚悉”,而《孟子》“無述孟子容貌言動”,同樣是不準確的。《孟子》其實有很多章是描述“孟子容貌言動”,試舉兩例。一是《公孫丑下》“孟子將朝王”章,孟子準備去朝見齊王,齊王卻派人來說,本該親自拜訪孟子,但因為染了風寒,不能吹風,希望第二天臨朝時孟子能來拜見自己。孟子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钡诙靺s去東郭氏家吊喪。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這樣的描寫不能不說是很傳神的。還有《公孫丑下》“孟子去齊”章,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過夜。有人想為齊王挽留孟子,坐著與孟子交談。孟子“不應,隱幾而臥”。寥寥數筆,孟子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其實,《論語》除了《鄉(xiāng)黨》篇比較特殊外,描寫孔子“容貌言動”的內容并不多,以此判斷作品是否“自著”,沒有說服力。

      還有,說《孟子》是孟子自作,類似《荀子》,也是不能成立的?!盾髯印犯髌饕獮樽h論體,除了少數篇有文字拼合的痕跡外,每篇基本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論述,首尾一貫,有理有據,是一篇完整的議論文,這些文字自然是作者“自作”或“手著”。而《孟子》為記言體,體裁更接近《論語》,與《荀子》顯然有所不同。為說明《孟子》乃“自作”,而將其與《荀子》類比,顯然不合適。

      其實,從各方面看,《孟子》都與《論語》更為接近?!墩撜Z》為“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漢書·藝文志》),《孟子》也主要記載孟子應答弟子、時人之問,以及孟子的思想、言論;《論語》為記言體,每章多以“子曰”的形式出現,《孟子》亦為記言體,每章前常冠以“孟子曰”。二者所不同者,《論語》編訂于孔子之身后,而《孟子》成書于孟子在世之晚年。蓋孔子在世時,并未想到要將自己一生的言論編訂成冊,傳之后世??鬃尤ナ篮?,“弟子恐離居已后,各生異見,而圣言永滅。”(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序》)于是通過“相與輯而論纂”的形式編訂了《論語》。到了孟子這里,情況則有所變化。孟子自稱“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他想要向孔子學習的,恐怕就包括編著一本像《論語》那樣可以傳之后世的著作。這一點趙岐已經注意到了,他說:

      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孟子之書,則而象之。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孔子答以俎豆。梁惠王問利國,孟子對以仁義。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稱“天生德于予”。魯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孟子題辭》)

      趙岐認為《孟子》的編訂,是“則而象之”,刻意模仿《論語》,故多有相似的章節(jié)設計,可謂頗有見地。了解了這一點,則《孟子》的成書及外書的問題就容易理解了。蓋《孟子》一書乃孟子晚年“退自齊梁”后,與弟子萬章等人共同編訂。編訂的過程也大致與《論語》相似,首先是搜集孟子與弟子、時人的答問,以及孟子平時的思想、言論,這些或是靠弟子幫助回憶,或是來自弟子平時的整理、記錄,然后是對這些材料整理、選擇,挑出代表性材料編訂入冊,最后是孟子的審定、修改、潤色。有學者稱,“《史記》謂退而與萬章之徒作七篇者,其為二人親承口授而筆之書甚明?!保ㄎ涸矗骸睹献幽瓯砜肌罚┱J為是孟子口授,而萬章等人筆錄,恐怕并不準確?!睹献印穱栏裾f來是“編”,而不是“作”。以往學者多在“自作”、“手著”上做文章,未必合適。其實,《孟子》的成書與《論語》相似,所不同者,孟子參與了《孟子》的編訂,而《論語》結集時,孔子已不在人世,不能參與其中了。

      然而,正如《論語》結集后,仍不斷有《論語》類文獻出現一樣,《孟子》編訂后,仍有弟子繼續(xù)編訂“孟子曰”,甚至假托孟子的言論,這應該就是外書四篇的來源。有學者稱,“孟子內書七篇,或是出自孟子之手,或是經門人整理,孟子作了修改、潤色、審定的;而孟子外書四篇,則是由孟子門人整理而成,未經孟子修改、潤色、審定的?!盵4]101應該是有道理的。那么,孟子外書大概編訂于何時呢?由于資料缺乏,不能詳考,只能確立大致的范圍。據《孟子題辭》,“孟子既沒之后,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惫释鈺南孪迲诳尤迨录ㄇ?12年)之前,而上限應為孟子的第一、第二代弟子,也就是孟子卒后的20 到40年間。孟子的生卒有不同的推斷,流行的說法是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則外書的上限應為前269 至249年間。據《史記·孟軻荀卿世家》,“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贝荷昃溆诔剂型醵迥辏ㄇ?38年),荀子此后客居蘭陵,不久去世。由于蘭陵(山東蒼山縣)距孟子故國鄒(山東鄒城市)不遠,且孟子、荀子都有弟子活躍于當時的學術中心齊國稷下,若外書是編訂于孟子第一、二代弟子之手的話,那么,荀子是完全有可能讀得到的,不過這已是其晚年的事情了。

      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前三篇也有斷作《性善辨》、《文說》、《孝經》。南宋孫奕《履齋示兒篇》稱:“昔嘗聞前輩有云,親見館閣中有《孟子》外書四篇:曰《性善辯》,曰《說文》,曰《孝經》,曰《為政》?!奔床捎眠@種讀法。南宋劉昌詩《蘆蒲筆記》說:“予鄉(xiāng)新喻謝氏多藏古書,有《性善辯》一幀?!盵5]南宋史繩祖《學齋占畢》亦說:“《孟子序》謂有外書四篇,《性善辯》居其一,惜其不傳。”[6]都是認為外書中有《性善辯》一篇,這一看法影響了明代的姚士粦,其偽造《孟子外書四篇》時,即是以《性善辨》、《文說》、《孝經》為說。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按,《孝經》為獨立的一篇,其內容為“孔子為曾參陳孝道也”,并未涉及孟子,自然不應當做孟子的著作收于外書中。故從“孝經”處斷句是不正確的,只能是從“性善”、“辯文”、“說孝經”處來斷句?!墩f孝經》者,對《孝經》的解說也。其實東漢王充就曾見過《孟子外書》并提到其篇名:“孟子作《性善》之篇,以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亂之也’?!保ā墩摵狻け拘浴罚┩醭洌?7 至約97)與趙岐(?至201)同為東漢人,且生活于趙岐之前,趙岐見過的《外書四篇》王充自然也曾見過,其稱“孟子作《性善》之篇”,言之鑿鑿,不容改易,故外書四篇只能斷為:《性善》、《辨文》、《說孝經》、《為政》。孫奕、劉昌詩所說的館閣、鄉(xiāng)中所藏外書,即便存在,也是偽書,因不明斷句,露出馬腳。姚士粦誤信其說,偽造外書四篇,更是以訛傳訛,錯上加錯。有學者竟為此書辯護,殊為可笑!因外書中有《性善》之篇,故荀子有《性惡》之作,荀子《性惡》乃針對《性善》而發(fā)。王充稱“孫卿有反孟子,作《性惡》之篇”(同上),嚴格說來,荀子“反孟子”實際是反外書的《性善》篇。明乎此,圍繞《性惡》所引“孟子曰”的種種困擾便可迎刃而解了。

      二、《荀子·性惡》所引“孟子曰”評析

      《孟子》七篇中雖然有關于性善的論述,但不夠集中,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之中。而外書《性善》篇,從題目上看,應是專門討論性善,或至少有大量性善的論述。荀子要批判性善論,建構性惡論,由此入手,設為靶的,自然順理成章,簡捷便利。但外書沒有經過孟子的認可、審定,不一定與孟子的思想完全一致,有些可能代表了孟子后學的思想,學者感慨荀子何以對孟子的性善論如此“疏隔”、“毫無理解”,恐怕原因就在這里。蓋荀子所批判的是孟子外書的思想,而外書成于孟子弟子之手,其與我們所了解的孟子思想有一定的距離,并不奇怪的。先看《性惡》所引的“孟子曰”。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p>

      楊倞注:“孟子言人之有學,適所以成其天性之善,非矯也。與告子所論者是也?!睏顐姶俗ⅲ志?,特別是聯(lián)系孟、告的辯論,更是點睛之筆。楊倞所說,應該是指孟子“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之語。告子主張“性如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孟子·告子上》),認為人性好比杞柳,仁義好比杯盤;用人性成就仁義,就好比將杞柳做成杯盤。孟子并不否認這一點,但他強調,將杞柳加工為杯盤,恰恰是順應了杞柳的本性,而不是戕害了杞柳的本性。與此同理,用人性成就仁義,也是順應了人的本性,而不是戕害了人的本性。這個性當然是指善性。由此看來,《性惡》所引的第一個“孟子曰” 雖然不見于內七篇,但并非沒有根據。不過仔細分析,其與孟子的思想還是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突出了“學”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學”的原因是因為“性善”,反過來講,“性善”需要“學”來實現和完成。即,因為“性善”,所以要“學”;而“學”又促使了“性善”的實現,也就是楊倞所說的“適所以成其天性之善”。這在其他文獻中也有反映,如《說苑·建本》就曾兩引“孟子曰”,亦涉及到“學”的內容。

      孟子曰:“人知糞其田,莫知糞其心;糞田莫過利苗得粟,糞心易行而得其所欲。何謂糞心?博學多聞;何謂易行?一性止淫也?!?/p>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愈愚?!?/p>

      《說苑》所引的“孟子曰”不見于《孟子》七篇,應屬于外書軼文,或類似外書的文獻,反映了孟子后學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其提出了“糞心”說和“以學愈愚”說,均反應出對“學”的重視和強調。而孟子雖然也談及學,但他所謂的“學問之道”,不過是“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而“求放心”也就是要“思”,故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同上)。天賦予了我們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只要思就可以得到它,不思,就會失去它。這個“思”是反思,是“反求諸己”(《公孫丑上》),它與“孟子曰”所說的“糞心”和“以學愈愚”顯然有所不同。這說明,由于孟子提出性善論,其思想的重心轉向了人的道德自覺與自主。認為人有惻隱、羞惡等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是先天的道德稟賦,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道德實踐就是將四端之心“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公孫丑上》),“達之天下也”(《盡心上》)。認為“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故孟子性善論也可稱為是“性善擴充論”,而“擴充”主要是一種意志活動,是仁性的,而不是知性的;是由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當然,孟子也承認知性的作用,如,“孟子曰:舜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盡心上》)這里的“聞一善言,見一善行”就屬于知性活動,但在孟子這里,它是間接的、外緣的,孟子主要強調的還是內在善性(“幾?!保﹦莶豢蓳?,“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所以孟子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保ā峨x婁下》)“由仁義行”是內在仁義不容自已,由內而外,自主、自發(fā)的活動和表現;“行仁義”則是以仁義為客觀的對象與存在,去認知、實踐此外在的仁義。孟子又說:“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盡心上》)堯舜高于湯武,故由內而外、自主自發(fā)的“性之”,高于由外而內、后天人為的“身之”。

      學術的發(fā)展就是這樣,思想的創(chuàng)新,往往伴隨著形式的偏頗。孟子創(chuàng)立性善說,對儒學思想是一大貢獻,“功不在禹下”,但他在突出道德自主性的同時,多少忽略了學、知的作用。在發(fā)展儒家仁學的同時,多少弱化了儒家的知性傳統(tǒng),一定程度與孔子上形成了反差??鬃尤?、智并舉,被稱為“仁且智”(《公孫丑上》)?!墩撜Z》開篇就稱“學而時習之”(《學而》),孔子亦自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梢娖鋵W的重視?!墩撜Z》一書中四次講到“博學”,談“學”則有“學文”、“學干祿”、“學《易》”、“學《詩》”、“學禮”、“學道”等,談“知”則有“知人”、“知十世”、“知百世”、“知禘之說”、“知禮”、“知樂”、“知父母之年”、“知所以裁之”、“知過”、“知言”等。與孔子相比,孟子可以說是多仁而少智——指經驗性的“學”和“知”。更重要的是,孟子的“擴而充之”可能只適用于某些具體領域,對一切倫理、政治、社會的問題都想通過發(fā)明本心、擴充善性來解決,恐怕是不現實,也是行不通的。孟子的性善擴充說,在實踐上,可能更適用于孟子這樣的天賦異稟之人;在理論上,也不具有普遍性,無法應對所有的社會問題。對于這些,孟子后學不能不有所體會,并試圖有所糾正。其提出“以學愈愚”,就是認為擺脫愚昧不能僅僅靠擴充是非之心,還需要經過后天的學習和認知。其提出“糞心易行”,則是要將“博學多聞”和“一性止淫”結合起來?!安W多聞”屬于知性活動,“一性止淫”則屬于仁性和意志活動,其中“一性”指專一其性,此性當然指善性;“止淫”指禁止其淫,意近于孟子的“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盡心下》)。故實際是回到孔子的仁、智并舉,內外兼修。當然,不是簡單的回歸和重復。在孔子那里,由于沒有形成性善說,“學”與“性”的關系尚沒有得到清晰的表述,而孟子已提出了性善論,故其后學主張“人之學者,其性善”,認為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完成性善,是圍繞性善展開的,實際是將孟子的“性善擴充說”發(fā)展為“性善修習”說。荀子曾見過外書《性善》篇,他即便沒有對孟學內部的變化有如此清晰的了解,對孟子后學的觀點至少是知道的,故針鋒相對提出“性偽之分”,對其予以批駁。再看第二個“孟子曰”。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p>

      此段文字,可謂是《荀子》研究最有爭議的難點。楊倞注:“孟子言失喪本性,故惡也?!睋钭?,則這段文字是持性善論的孟子在解釋為什么又會有惡的存在。但此說顯然與“孟子曰”原文不符,故學者又認為原文可能存在錯漏,需改字、補字方可讀通。這實際是據楊注去改原文,而沒有去懷疑楊注的理解是否正確。如劉師培《荀子補釋》說:“據楊說,則‘將’字本作‘惡’。改‘惡’為‘將’,當在唐代以后?!绷簡⑿邸盾髯雍嗎尅贩Q:“據楊注‘故惡也’,正文‘故’下似奪一‘惡字’。”包遵信《讀荀子札記》則認為:“‘善’疑當作‘惡’。孟子道性善,謂人之性惡,乃以其不擴充其固有之善性,而使人失喪之也。楊注謂‘孟子言失喪本性故惡也’,是楊氏所見本尚未誤也。”[7]799這樣,關于此段文字,大致有三種不同意見:

      一、孟子曰:“今人之性善,[惡]皆失喪其性故也?!保▌熍啵?/p>

      二、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惡)也?!保簡⑿郏?/p>

      三、孟子曰:“今人之性[惡],將皆失喪其性故也?!保ò裥牛?/p>

      但以上說法的最大問題,不僅是據楊注去改動原文,更重要的是,與下面荀子的議論對應不上。在《性惡》中,“孟子曰”與下面荀子的議論是一個整體,“孟子曰”應如何理解,顯然應考慮到荀子的回應。至于千年之后的楊倞注,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顯然不能完全以此為據。按,上引“孟子曰”并不存在錯字、多字,應按原文來理解。今,假設連詞,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五:“今,猶若也。”將,連詞,猶則也。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卷八:“將,猶則也?!薄蹲髠鳌は骞拍辍罚骸皩t速及,侈將以其力斃?!薄秴问洗呵铩るx俗》:“期得之則可,不得將死之。”這兩句的“將”就訓為“則”。性故,即本來的性,指性之本然。故,本來?!督泜麽屧~》卷五:“故,本然之詞也?!惫蚀司湟馑际钦f:若人性善,則已經不是本然的性了。該句“孟子曰”乃緊承上一句而來,上一句講“人之學者,其性善”,認為性善是通過學而實現、完成的,那么,經過學而實現、完成的善性顯然已不是本來的性了,喪失了性的本然狀態(tài),故說“將皆失喪其性故也”??梢?,第一與第二句“孟子曰”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有著思想的內在關聯(lián),荀子的引用并非是隨意的。那么,孟子后學的這樣一種觀點與孟子是什么關系呢?在孟子的思想是否可以找到根據呢?我們知道,孟子有著名的“四端說”,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中: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的本意是開端、開始。惻隱之心是仁的開始、開端,故作為“四端”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與“四德”的仁、義、禮、智顯然是有所不同,是不能直接等同的。但問題是,孟子是否會認為仁、義、禮、智的獲得是喪失了四端之心的本然呢?似乎是不會!這主要是因為,孟子持性善擴充說,他強調的是,四端到四德需經過“擴而充之”的過程,而并非關注的是四端與四德有哪些差異和不同。在孟子那里,四端與四德的差異主要是量上的,而非質上的。但到了孟子后學這里,情況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提出了性善修習說,善性在實現的過程中已融入了所學、所知的內容,故作為善果的性與作為善端的性顯然有所不同的。經過“糞心”的心顯然已不同于原本的心,經過“以學愈愚”性也不同于原本的性,可以說“皆失喪其性故也”。故第二個“孟子曰”實際表達的是一種“性善完成說”,認為性善有一個實現、完成的過程,由于經過了“學”與“知”,故最終實現的性(善果)不同于本初的性(善端),“皆失喪其性故也”。“性故”指性的本然狀態(tài),“故”是對“性”的強調和說明,故說“失喪其性故也”,而不說“失喪其性也”。孟子后學的這一思想,在其他文獻中也有反映。如《韓詩外傳》卷五:

      繭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tǒng)理,不成為絲。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攜,內之以道,則不成為君子。

      《韓詩外傳》出于漢初文帝時博士韓嬰之手,雖然名義上依附于《詩經》,實際是雜采先秦諸子各家的著述加以編輯,主要是引《詩》以證事,而非述事以明《詩》。由于全書三分之一多的內容都可在現存先秦典籍找到出處,且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故嚴格說來是一部編著,而不是創(chuàng)作。全書引用《荀子》最多,達44 條,說明其對荀學較為重視。但對《孟子》也多有引用,特別是引《荀子·非十二子》文,則刪除子思、孟子,只列十子,可見其不薄孟子。故徐復觀先生說:“韓嬰雖受荀子的影響很大,而在他自己,則是要融合儒門孟、荀兩大派以上合于孔子的?!盵8]15是符合實際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韓詩》持性善說,故其人性思想應主要是來自孟學,而非荀學。上引文字可能就是引自外書,或受到孟子后學的影響。在《韓詩》看來,繭的性是可以抽成絲,卵的性是可以孵出雞,但這之間都需經過一個加工、孵育的過程。而繭抽成的絲,顯然已不同于繭;卵孵出的雞,顯然也不同于卵,可以說“皆失喪其性故也”。這說明,以上對于“孟子曰”的理解是有根據的,而楊注則是不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理解,才能與下面荀子的回應對應起來。據《性惡》,荀子的回應是:

      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該段文字的難點在于“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一句,以往學者多將該句的“生”理解為出生,故認為是說,“言人之性,一生出來就離其質樸,離其資材,那么,其質樸之美與資材之利的喪失是必然的?!盵9]543或認為是,“如果人的本性生下來就脫離了它固有的自然素質,那就一定要喪失本性?!雹俦贝蟆盾髯印纷⑨尳M:《荀子新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92 頁。作者可能感覺到以上解釋不通,又補充說:“荀況認為,人的本性是不可能脫離‘資’、‘樸’的,而‘資’、‘樸’是‘好利’、‘疾惡’、‘有欲’的?!边@些說法其實都是不通的。因為在荀子這里,所謂“樸”、“資”就是指人生而所具的稟賦,若說生下來就失去了先天稟賦,顯然是自相矛盾,不能成立的。按,此句的“生”不是“出生”之生,而是“生長”之生,該句是說:若人的性,在生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失去了先天的樸和資,就不再是性了。蓋因為“孟子曰”認為性善有一個實現的過程,而實現的善性乃“失喪其性故也”,故荀子針鋒相對,認為性只能是就樸、資而言,喪失了樸、資就不能稱作是性了。對荀子而言,性、樸、資是同一的概念,也就是“孟子曰”所說的“性故”。在荀子看來,只要搞清了性是什么?性善、性惡就根本不用爭論了,是非常清楚的。這當然還是以“性偽之分”來立論。荀子接著說:

      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

      這段文字是對“孟子曰”的進一步回應。蓋“孟子曰”認為,性有善端與善果,對于善果而言,已不是善端的本然狀態(tài),“失喪其性故也”。而荀子則指出,不是這樣。所謂性善,一定是就樸和資而言,不離開樸就可以表現為美,不離開資就可以表現為好,才可以說是性善。性與善的關系,好比眼睛與視覺、耳朵與聽覺的關系一樣,有了眼睛就能看,有了耳朵就能聽,不需任何的學習、培養(yǎng)。同樣,不離樸、資就可以表現出美、善,才能算是性善,若經過后天的學、知的培養(yǎng),都已經是“偽”而不是“性”了。這樣,荀子便從“性偽之分”的角度對“孟子曰”進行了批駁,同時說明,“孟子曰”一定是在討論性善的問題,而與惡無關,據楊注將“今人之性善”改為“今人之性惡”,或是在“皆失喪其性故也”一句中加“惡”字,都是不能成立的。

      [1]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2]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3]龍宇純.荀子論集[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4]劉培桂.孟子大略[M]. 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

      [5]劉昌詩.蘆浦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史繩祖.學齋占畢[M]. 北京:中華書局,1985.

      [7]董治安,鄭杰文.荀子匯注校注[M]. 濟南:齊魯書社,1997.

      [8]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3 卷[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9]李滌生.荀子集釋[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猜你喜歡
      孟子曰性善性惡
      《孟子曰》:講誠信,從一碗紅燒肉開始
      《孟子曰》:“虎媽”孟母的三次搬家
      國學周周讀
      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當代孟子性善研究綜述
      唐都學刊(2022年3期)2022-11-21 18:07:31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孔學堂(2021年4期)2021-12-31 23:12:57
      為善·為利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博覽群書(2020年11期)2020-12-03 13:58:49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題柿子樹
      從善的內涵論孟子性善
      宝丰县| 惠水县| 东乌| 辉南县| 开封市| 阿坝| 宁波市| 文登市| 富锦市| 巴彦淖尔市| 巴东县| 商水县| 米泉市| 湘潭县| 长治市| 五常市| 崇文区| 洪雅县| 隆德县| 宁德市| 山阴县| 诸暨市| 鄢陵县| 南江县| 台湾省| 藁城市| 扎囊县| 鄂托克旗| 太仆寺旗| 阜城县| 福建省| 朝阳市| 丹巴县| 武鸣县| 北辰区| 黑水县| 锡林浩特市| 云浮市| 友谊县| 襄垣县| 三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