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超,劉明坤
(云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鄉(xiāng)試是明清科舉選拔考試中的第一級,參加的士子基數(shù)大,范圍廣,若得鄉(xiāng)試取中者,其科名和身份便與從前截然不同。鄉(xiāng)試三年一次,于鄉(xiāng)試年八月舉行,又稱秋試,中試者為舉人。明清小說作者科名較低的一半還多,但參加鄉(xiāng)試者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大,故此他們對科舉中的鄉(xiāng)試最為熟悉,小說中出現(xiàn)的有關鄉(xiāng)試的內容也最多,幾乎鄉(xiāng)試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同時,由于小說作者與史官不同,他們站在應試者的角度,以其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對鄉(xiāng)試的具體過程和細節(jié)進行描述,因此更具真實性和普遍性。
初次應考之人往往對鄉(xiāng)試特別重視,進場之前的準備也尤其充分,這不僅表現(xiàn)在考試前夕廢寢忘食的苦讀中,還表現(xiàn)在他們對科場所需物品的準備上。
舉子應鄉(xiāng)試要自備諸多東西,特別是清代考試每場三天,在科場內的時間較長,準備更要齊全??婆e制度規(guī)定舉子可以自備一些用具,攜帶考籃進場,商衍鎏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說:“入場各攜考籃,載筆墨食物”,[1]11至于考籃中究竟還帶了些什么并未詳說,現(xiàn)有的科舉文獻和文人筆記也未曾載錄,明清小說對此卻有詳盡的描述?!赌鹾;ā分杏校?/p>
公坊再三的道謝,一面也叫小僮松兒、桂兒搬了理好的一個竹考籃,一個小藤箱,送到雯青面前道:“胡亂的也算理過了,請雯兄再替我檢點檢點吧!”雯青打開看時,見藤箱里放的是書籍和雞鳴爐、號簾、墻圍、被褥、枕墊、釘錘等。三屜槅考籃里,下層是筆墨、稿紙、挖補刀、漿糊等,中層是些精巧的細點,可口的小肴,上層都是米鹽、醬醋、雞蛋等食料,預備得整整有條,應有盡有。[2]26
無獨有偶,《兒女英雄傳》中也講述:
只見里頭放著的號頂、號圍、號簾,合裝米面餑餑的口袋,都洗得干凈;卷袋、筆袋,以至包菜包蠟的油紙,都收拾得妥貼;底下放著的便是飯碗、茶盅;又是一分匙箸筒兒、合銅鍋、銚子、蠟簽兒、蠟剪兒、風爐兒、板凳兒、釘子、錘子之類?!ò怖蠣敚┑溃骸按送膺€有你自己(安驥)使的紙筆墨硯,以至擦臉漱口的這份東西,……帶的餑餑、菜,你舅母合你丈母娘給你張羅呢;米呀、茶葉呀、蠟呀,以至再帶上點兒香啊、藥啊。”[3]620
舉子們所帶的東西特別細致、周全,吃的、用的均十分齊備。不但有筆墨硯臺,考試期間的食物也一應俱全,甚至連米鹽、醬醋等食料及漿糊等也要提前準備。此外還另有諸多項目,如銚子、釘子、錘子、手爐、壁燈之類的用具,考籃中所裝之物非衣、食、住三個方面不能容納。對比兩部小說記述的考籃發(fā)現(xiàn),安公子所帶的東西要比公坊的更加齊全。公坊藤箱里準備的與安公子考籃底下放著的大致相同,如釘錘、手爐等,《儒林外史》中的湯由、湯實二人應考時也有準備,“大爺、二爺才住下,便摧著尤胡子,去買兩頂新方巾;考籃、銅銚、號頂、門簾、火爐、燭臺、燭剪、卷袋,每樣兩件。”[4]578這表明,這些東西是鄉(xiāng)試考籃中必備的物品,用于收拾號舍和煮飯之用,另外筆墨紙硯也相差不多。安驥還帶有洗漱用品,及香、藥、茶等物件,可見,各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所帶的東西,安驥作為富貴之家的公子對此更考究一些,即使如藥、香等非必需品他也有所準備。
雖然考籃內的物品幾乎無所不包,但科舉制度還是有一定的限制,正所謂“士子所攜考具、衣物俱有定制?!盵1]61商衍鎏總結了清代不同時期的規(guī)定,“北京鄉(xiāng)會試,順治時定士子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雍正、乾隆時復禁攜帶木櫃木盒、雙層板凳、厚褥裝棉、卷袋裝裹,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鏤空,水注用瓷,蠟臺單盤空心通底;糕餅餑餑,各要切開;氈毯無裹,皮衣無面,入場攜格眼竹柳考籃,只準帶筆、墨、食具、油簾之屬?!盵1]58在小說詳細的敘述中,也可以看到實際考籃所盛之物與規(guī)定的異同?!赌鹾;ā分泄凰鶐У南浜涂蓟@均是藤竹質地,以便搜檢,與規(guī)制相符,但上述三部小說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卷袋,這說明雍正、乾隆時的這一規(guī)定在其他時期并未作為禁例。《續(xù)紅樓夢新編》中也有:
取了卷票回來。王夫人、寶釵替他備下號簾,油綿的雨簾,高麗油紙遮頂。叫焙茗備置考籃、小棕帚、雕空折腿的板凳、銀炭、銅銚等物。又備沒面小毛狼皮褥一床,細絨薄氈一件,桌面小紅氈一條,卷袋、蠟袋、鐵錘、鐵鉗、大小釘子、壁燈、蠟臺,應用各事。薛姨太太送吃食之物最多。閔師父送了茶腿二只,板鴨四個,細茶食四斤,頂好八寶菜二罐。周侯爺、梅夫人處皆送食物。蘇又卿送了下場水筆十枝,墨一笏。董姑爺送了柏油燭四斤,銀炭八斤,及別樣點心數(shù)匣,火腿二只。周巧姑爺送了香碧稻米二包,各樣小菜二盒。其余親友皆有饋送。王夫人備了人參二大枝,用荷包裝了,替芝哥兒帶上。又備了龍眼膏一塊。凡食用之物,無不備具籃內。[5]216
這里所敘的相對上述三部小說更加詳細,不但寫出考籃中準備的東西,還對其中幾件加以說明,如小毛皮褥是沒面的,氈是細絨薄質的,板凳是雕空折腿的,這些均與規(guī)制符合,而芝哥兒所帶的食物更是花色繁多,甚至連人參也帶了二枝。
從小說中考籃內物品的準備來看,可以推知科舉考場內的大致情形。號簾、油紙遮頂、雨簾、墻圍、釘錘等是人人必帶的,說明號舍特別簡陋,根本不能擋風遮雨,甚至連號頂也不過是虛設,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舉子必須準備這些物件,進場后首先將號舍收拾一番,芝哥兒更帶了小棕帚,更加說明雖然有號軍等專人打掃號舍,但多是應付,仍需舉子自己動手清理場地,方可考試。對于舉子們而言,考試環(huán)境本身已經(jīng)十分惡劣了,如果遇到不好的天氣,舉子們的考場生活就可想而知,故此,安公子帶藥進場,正是以防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病,帶香進場,蓋因為號舍位置不同,如遇溷號,即廁所附近,他帶的香就要派上用場了。
這幾部小說都不約而同地寫到了科場考籃所帶之物,一方面表明這類科舉資料存在于小說中的豐富程度,另一方面從它們大同小異的描述中可知,小說所述的有關科舉的內容屬實不虛,可以作為了解當時科舉情況的直接文獻來源。
明清鄉(xiāng)試的場規(guī)比較繁雜,與考試密切相關的大多在科舉文獻中都有記載,至于一些禮節(jié)和儀式不是特別詳細,科舉文獻或記錄簡略,或省去不載。科場儀式有固定的要求,但在實際的舉行過程中難免形成一些規(guī)矩,不是制度規(guī)定,卻是約定俗成,這些內容在科舉文獻中不適合記載,也無法作為制度載錄下來。鄉(xiāng)試進場之前的儀式從科舉文獻中就難以查到相關記錄,小說對此進行了補充。
鄉(xiāng)試進場時,舉子們要提前在貢院門口等待點名、領簽入場,而考官當然需要在此之前就進入貢院,他們不僅僅要準備科舉的相關事宜,還要在貢院開門之前舉行一個儀式。《儒林外史》對此記述最詳,在第42回湯實與湯由講述科場時談及于此:
六老爺問道:“大爺、二爺這一到京,就要進場了?初八日五更鼓,先點太平府,點到我們揚州府,怕不要晚?”大爺?shù)溃骸澳抢锞忘c太平府!貢院前先放三個炮,把柵欄子開了;又放三個炮,把大門開了;又放三個炮,把龍門開了。共放九個大炮?!胚^了炮,至公堂上擺出香案來。
應天府尹大人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立起身來,把兩把遮陽遮著臉。布政司書辦跪請三界伏魔大帝關圣帝君進場來鎮(zhèn)壓,周將軍進場來巡場。放開遮陽,大人又行過了禮。布政司書辦跪請七曲文昌開化梓潼帝君進場來主試,請魁星老爺進場來放光?!堖^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書辦就跪請各舉子功德父母。……每號門前還有一首紅旗,底下還有一首黑旗。那紅旗底下是給下場的人的恩鬼墩著,黑旗底下是給下場的人的怨鬼墩著。到這時候,大人上了公座坐了。書辦點道:‘恩鬼進,怨鬼進?!瘍蛇咠R燒紙錢。只見一陣陰風颯颯的響,滾了進來,跟著燒的紙錢滾到紅旗、黑旗底下去了?!盵4]575-576舉子們點名進場之前,考官在貢院內首先要舉行一個儀式。先放九枚炮,將柵欄門、大門、龍門打開,即頭門、儀門、龍門三個門;之后在至公堂,即主考所在地,擺出香案,各級官吏相繼參拜,按小說中的大爺所述,又是跪請三界伏魔大帝、周將軍,又是跪請文昌帝君、魁星老爺,實際的目的應該是祈求科場秩序嚴整、可以真正遴選人才,這與主考、提調、監(jiān)臨、巡察等官員的職責相關;擺香案祭考神之后是祭旗,即書辦樹起紅旗、黑旗,同時高喊“恩鬼進、怨鬼進”,小說中的“只見一陣陰風颯颯的響,滾了進來”,蓋揮動旗子所致,而講述之人往往喜歡大肆渲染;之后旗子插到號舍四角的望樓,束而不放,有變則放以警眾而求外救援。
商衍鎏曾提到:“相傳點名畢有祭旗之舉”,但祭旗與祭考神應是在同一時段相繼進行,似乎小說中所說的更準確一些,不是在點名之后,而是在點名進場之前。原因之一是這一儀式表達的意愿是希望科場清平、選拔的舉子德才兼?zhèn)?,出發(fā)者應是考官而不是舉子;原因之二是據(jù)小說中頻頻提及的點名、搜檢入場,之后找號舍,打掃號舍,在封號之前可以隨處走動,找自己認識的人,封號之后等待出題一系列的活動,從敘述的事項以及時間的安排上來看,點名進場開始已經(jīng)沒有時間再安排祭考神或祭旗諸事,因此,于情于理這一儀式都不可能發(fā)生在舉子進場之后。
在這一祭旗儀式中到底是否有揮動旗子,高喊恩仇相報之舉,科舉文獻未載,商衍鎏也說未曾見到,當然僅憑《儒林外史》中對此煞有其事地一番描摹,不能就此論斷真假。然而《廣陵潮》第12回何其甫對此也有描述:“鬼神如何不真?莫說別的,就是進場的前一天,夜深人靜,各位主考大員點著陰森森的香燭,向空禱祝,手下人便把幾面黑旗子招展起來,高聲喊著:‘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畷r間,便見那黑團子滾滾向貢院里跑進去,還聽見噓噓的叫呢?!碑斅彗娦柕溃骸斑@些招鬼的人倒不怕?”時,何其甫說:“怕有什么法兒呢,訂的規(guī)矩如此,敢違反么?”《廣陵潮》所述與《儒林外史》幾乎相同,而且何其甫說此舉是按“規(guī)矩”進行,這一“規(guī)矩”蓋約定俗成而不是制度。《兒女英雄傳》中也曾提及:“那時正是秋風初動,耳輪中但聽得明遠樓上四角高挑的那四面朱紅月藍旗兒被風吹得旗角招搖,向半天拍喇喇作響,青天白日便像有鬼神呵護一般。無怪世上那些有文無行、問心不過的等閑不得進來;便是功名念熱,勉強進來,也是空負八斗才名,枉吃一場辛苦?!盵3]632從作者對旗響與鬼神的聯(lián)系和他對恩報的態(tài)度來看,上述兩部小說中的敘述似確有其事,并且很多小說都寫到了科場內的果報,如《子不語》中的《常熟程生》、《柳樹精》等篇。從中可以推知,鄉(xiāng)試進場之前的儀式應該如小說所敘。
明清鄉(xiāng)試進場的時間較長、事項較多,在點名、領簽、搜檢諸事之后,舉子便進入到科場中了,他們只需要找到各自的號舍,對號入座、收拾打掃、等待考試即可。對于考生搜檢過后到進入號舍這一環(huán)節(jié),科舉文獻有所記載,但大多如《欽定大清會典》一樣,照例載錄:“……給卷,各歸號舍?!盵6]248科舉文獻記載只是按程式列出,不對具體情形加以描述。查找小說可知,這一過程并不像科舉文獻記載一樣十分有序?!秲号⑿蹅鳌返?4回中講道:
他幾個也領了卷,彼此看了看,竟沒有一個同號的,各各的收在卷袋里,拿上考具,進了二層貢院門,交了簽?!菚r候正值順天府派來的那一群佐雜官兒要當好差使,……“‘成’字六號?!眳谴笕嘶仡^指道:“這號在東邊極北呢?!薄瓉碡曉阂詢葞Р贿M跟班的家人去,都是跟班的老爺跟著;這位老爺?shù)墓倜凶鳌按鸸K”。吳大人便向他道:“答老爺,奉托你罷,把我這學生送過柵欄去?!薄终f道:“大兄弟,你瞧,起腳底下到北邊兒,不差什么一里多地呢。我瞧你了不了,這兒現(xiàn)成的水火夫,咱們破倆錢兒雇個人就行了?!盵3]631
以上一段是對搜檢過后進入號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描述,它與科舉文獻的記載全然不同。明清貢院內的號舍很多,按《千字文》順序排列,號舍遠近位置不同,這些科舉文獻中都有記錄,但是,從舉子們領卷之后到找到號舍之間,以及對號入座前后還大有文章,遠非一句“給卷、各歸號舍”所能概括。應試舉子們自帶的東西較多,又十分沉重,跟班的不準進入貢院,如果距離號舍稍遠,一里多的路程對他們來說不免有些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考場內的“水火夫”應運而生,他們的服務項目就是挑擔運送東西,舉子可以雇傭他們送到相應號舍。小說以二人的對話談及于此,這是科舉文獻中從未記錄的。
接下在找到號舍至封號口柵欄這段時間內,又是另一番場景:
這個當兒,這號進來的人就多了,也有搶號板的,也有亂坐次的,還有諸事不作、找人去的、人來找的,甚至有聚在一處亂吃的、酣飲的;便是那極安靜的也脫不了旗人的習氣,喊兩句高腔,不就對面墻上貼幾個燈虎兒等人來打。……看看午后,堂上的監(jiān)臨大人見近堂這幾路旗號的爺們出來進去,登明遠樓,跑小西天,鬧的實在不像了,早同查號的御史查號,封了號口柵欄?!贈]人敢任意行動。[3]633
入號舍的人多了,舉子們搶號板、亂坐次、亂吃、酣飲、出來進去,考場的情形雜亂無章,完全不像科場中秩序井然的樣子。然而這樣的描寫并不僅此一例,李涵秋在《廣陵潮》第 12回中描述道:“八月初八這一天,大家領了卷子,攜了考籃,紛紛擠著進場,各人尋了坐號。可巧楊老先生便同我在一個號里,我喜歡得什么似的?!蠹乙捥柊?,釘門簾,忙了一會,其實離著封門的時候尚早。我收拾停當,便去尋覓別的朋友。恰好在明遠樓底下遇著,大家圍在一處談笑。”他沒有從整體的視角進行全景概述,而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寫了一個場景,但是仔細對比發(fā)現(xiàn),其實兩者所敘幾乎不差分毫,進號舍的舉子先把號簾等釘起來,趁著還未封號,“我”也出去尋覓朋友,卻見大家在明遠樓下一處談笑,說明舉子進場之后還是十分隨便的,與《兒女英雄傳》中的“出來進去”相同,科場內仍很混亂。
從搜檢之后到封號舍之前,小說作者對這一段時間科場內的情形作了生動描寫,令人仿佛親臨當時的科舉考場。雖然與科舉文獻中的規(guī)定出入較大,但很明顯,小說作者們不但對此有著共同的描述,甚至對其中的細節(jié),如找人的、跑去明遠樓處聚談的,都未曾產(chǎn)生過分歧或矛盾,這足見小說所敘是當時科場的真實再現(xiàn),而這種真實性誠非科舉文獻所及。
[1]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3.
[2]曾樸.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文康.兒女英雄傳[M].杭州:西湖書社,1981.
[4]吳敬梓.儒林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海圃主人.續(xù)紅樓夢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6]允裪.欽定大清會典:殿試[M]//四庫全書:第6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