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古代政府中掌管火事的部門早已有之,周朝時稱司煊、司耀,宋朝有軍巡鋪和防隅,元明時期出現(xiàn)了“救火兵丁”,清朝初年有“防范火班”。到了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消防”一詞從日本傳入我國,消防隊之稱才誕生了。
我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出現(xiàn)在宋朝,宋仁宗即位后,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挑選精干軍士,建立軍巡鋪。為激勵消防隊員在滅火中奮力向前,宋朝政府還制定了嚴格的獎懲制度:對那些勇敢滅火的“支給犒賞”;對那些在滅火中受傷的“差醫(yī)診治”,休假療養(yǎng);對“玩忽職守,不聽命令,貪生怕死者,定依軍法治罪”。
宋朝對火災肇事者的懲罰也比較嚴厲,并且對負有領(lǐng)導責任的失職官員也予以治罪。軍巡鋪的職責,既在滅火,更在防火。為有效地防止火災發(fā)生,朝廷實行了嚴格的燈火管制,規(guī)定“將夜分,必滅燭”。
此外,智慧的人民也在長期的實踐中還擁有了自己的防火裝備,譬如水袋、水囊、水缸、機桶等。蘇軾在杭州任職時,曾建立了叫做“潛火隊”的官府消防隊,配置斧、鋸、旗號、火籠、火背心等簡易消防裝備。明朝官府設置防火鋪,配有水桶、云梯、火鉤等救火器具。
據(jù)《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nèi)曾有大缸308尊,稱之為“門海”,每尊大缸可貯水3000多升,由幾十個太監(jiān)專門負責管理,隨時準備救火。清光緒時,朝廷購置了“洋車式水龍”一架,簡稱“洋龍”,裝有輪盤推動,后發(fā)展至用馬達發(fā)動噴水,改稱“機龍”,多用于較大的火災。
周文燕摘自《汕頭特區(qū)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