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代前中期西北四鎮(zhèn)邊糧來源淺探

      2012-08-20 05:09:30喻堰田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0期
      關鍵詞:屯田西北陜西

      喻堰田

      (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 歷史教研室,甘肅 白銀 730900)

      明代在西北邊防線上,邊軍的糧餉供應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是整個北邊防御體系的物質(zhì)基礎,是軍隊能否長期駐守并在軍事沖突中制勝的重要因素。關于明代邊軍糧餉供應途徑,吳晗和王毓銓兩位先生在研究明代的軍兵、軍屯、軍費和邊餉時有所提及,①見吳晗《明代的軍兵》,載于《吳晗史學論著選集》卷2,人民出版社,1988年;王毓銓《明代的軍屯》,中華書局,1965年,等等。但未做進一步研究。拙文僅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明代前中期西北四鎮(zhèn)的邊糧供應途徑做進一步探析,以期有益于明代西北軍事史和明代糧食供應的研究。

      一、西北四鎮(zhèn)與邊糧

      明初為了鞏固北方邊防,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關于九邊學界尚無定論,拙文采信《明史·兵志》的說法),[1](P2235)構(gòu)筑起了萬里防衛(wèi)體系。其中西北防線獨占四鎮(zhèn),西起甘州亙寧夏,迄陜西要域以扼守西疆,羈糜西番,充分顯示了西北邊防在整個國家防御體系中的重要性。明廷在西北布置重兵防御蒙古鐵騎,但重兵防御帶來了邊餉供應的困難。明初西北四鎮(zhèn)的兵員及餉銀供應簡況見表1。[2]

      明初的邊餉供應多以實物為主,主要包括邊糧和餉銀,其中邊糧主要包括月糧和行糧。月糧即明政府每月發(fā)給軍士供全家生活的食糧。關于月糧的數(shù)額,洪武時期“令京外衛(wèi)軍月支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軍一石。城守者如數(shù)給,屯田者半之”[1](P2064)。據(jù)此可知,一般軍士月糧為一石(約等于今天的141.6斤),但軍士(特別是邊軍)的月糧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馬軍為每月二石,防軍為每月一石,實際上,在西北地區(qū),多按照年景好壞和官兵家庭人口變化等情況確定糧食供給數(shù)額,如宣德十年(1425)山西行都司衛(wèi)所旗軍無家小者月糧六斗,調(diào)來操備者五斗,有家小者八斗[3](P744);正統(tǒng)二年(1437)陜西等衛(wèi)邊軍有家小者月支糧六斗,無者支四斗五升[3](P745)。本來明初為了防御西北強敵駐守的軍士就很多,政府除了供養(yǎng)軍士外還要供養(yǎng)軍士的家眷,月糧無疑是朝廷的沉重包袱。行糧指供給士兵本身的糧食,也稱口糧?!胺残屑Z馬草,專為從征軍馬而設?!保?](P730)對邊防部隊而言,專指他們在執(zhí)行赴京操備、出哨、追剿、守墩、燒荒、修邊、防秋等任務時,由政府支給的自身食用糧。行糧按路程和時日支給,亦無定規(guī)。一般來講,出行于百里以外,五日以上時,方準支給,其數(shù)目按地域、路程、差遣種類,日支一升至一升五合或月支五斗不等。[4]

      表1 明初西北四鎮(zhèn)官軍及邊餉數(shù)目表

      月糧是軍費開支中的固定部分,戶部可以根據(jù)四鎮(zhèn)匯報的軍士人數(shù)做出預算,而行糧則視部隊調(diào)動情況而定,故很難做出預算,往往要臨時上報并調(diào)撥。四鎮(zhèn)邊軍是明廷保衛(wèi)西北邊疆的最主要力量,邊糧則是維系邊軍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其在明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生活中有著重大意義。

      二、明初西北邊糧供應的主要途徑

      戶部是明代邊糧供應的中央管理機構(gòu),掌握各地的軍馬與所需錢糧,統(tǒng)籌邊餉分配和調(diào)度。隨著明王朝國力的變化,對西北民族的軍事政策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殘酷的軍事斗爭環(huán)境下,供給西北的邊糧除了糧料本色或折色的差別外,主要通過軍屯、民運、鹽引、京撥年例四種途徑解決。

      (一)軍屯糧

      明初,在“強兵足食”思想的指導下,西北邊軍一邊從事防御,一邊從事屯田。由于屯田者多數(shù)是士兵,故稱軍屯。明朝政府設立專管屯政的屯田官,并以屯田多寡、屯糧多少定政績。經(jīng)過屯田官兵的努力,屯田面積不斷增大,明初陜西都司與行都司的屯田數(shù)額約為四萬兩千多頃。[3](P329~340)這樣的數(shù)字在鼓勵墾荒的措施下,自然不能代表軍屯在西北的整體發(fā)展情況。到宣德年間(1426~1435),甘肅鎮(zhèn)的軍屯已達11691.5頃。

      史書對明初軍屯的贊譽之詞頗多,然懷疑其作用的學者亦不少。①見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01頁;王毓銓《明代的軍屯》,中華書局,1965年,第210頁;張松梅《試論明初的軍餉供應》,《東岳論叢》,2004年第6期。由此可見,軍屯的實際作用是有限的,且軍屯的發(fā)展是受諸多因素制約的。明代的軍屯事實上是一種耕戰(zhàn)合一的制度。衛(wèi)所官兵的本職是守邊,至于屯田只有分配人力輪番耕戰(zhàn),加上調(diào)動頻繁,故軍屯的效果并不理想。西北四鎮(zhèn)的邊糧仍多仰仗內(nèi)地轉(zhuǎn)送,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僅損耗巨大,且嚴重影響了軍民的正常勞作,故太祖令五軍都督府更定屯田法,“凡衛(wèi)所系沖要都會,及王府護衛(wèi)軍士,以十之五屯田,余衛(wèi)所以五之四屯田?!保?](P2910)除了重要衛(wèi)所外,加大了地方軍士投入屯田的比例。在勞動力缺乏的地區(qū),則加派官軍屯墾,如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二月調(diào)陜西西安右衛(wèi)及華陽諸衛(wèi)官軍八千余人到甘肅屯田,由官府發(fā)給農(nóng)具和種子,[5](P3087)目的自然是為了增加軍屯糧的產(chǎn)量。永樂年間,甘肅因屯墾效果不明顯,軍餉仍多靠涼州、鞏昌、莊浪等衛(wèi)或陜西布政使司轉(zhuǎn)運供給。明成祖為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調(diào)撥莊浪與陜西、河南衛(wèi)所軍力支援屯墾外[6](P560~561),還采納陜西行都司都指揮丁剛的建議,令總兵官費獻將所率領的一萬馬步官軍分成三班,更番往來甘肅一帶備御,并于輪番時自帶衛(wèi)倉糧米以緩解軍糧供應的壓力。[6](P2099)

      另外,土地肥力的不足、降雨稀少、生長期短等自然條件也嚴重制約了西北軍屯的發(fā)展。甘肅地區(qū)土地貧瘠,除西寧衛(wèi)的部分田地可耕種外,其他衛(wèi)所田地由于肥力不足只能種一年歇兩年,有的要三到四年才種一回。而甘州、山丹等六衛(wèi)由于氣溫低寒,到四月時雪才融化完,且夏季較短,因此收成極低,由此引發(fā)軍隊缺糧就是常事了。[5](P3607~3608)邊儲依靠陜西布政使司供應,不僅國家財政負擔極重,且陜西百姓每困運糧,輾轉(zhuǎn)數(shù)月,耕種失時,對民生和邊防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甘州等衛(wèi),因道路遙遠,多命守軍輪番到?jīng)鲋葸\糧,往返路程上千里,軍士不得已向當?shù)馗缓澜栀J,扣除高昂的利息后,每月僅得兩三斗糧食,生活維艱,特別是有家眷的生活更加艱難,故逃亡的官兵逐漸增多。[7](P1201)至于寧夏一帶,成祖即位以后,再次設置寧夏左、右、中、前四屯衛(wèi)。永樂元年(1403)二月,四衛(wèi)馬步旗軍共40213人,屯田軍占14184人,共墾田8237頃,規(guī)模雖略小于洪武時期,但維持了大部分的軍糧供應。[8]

      除了上述無法克服的障礙之外,人為的因素是軍屯瓦解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管屯官吏的失職及屯軍的懈怠,在宣宗早期的時候,軍屯的廢弛已經(jīng)很嚴重了。后來,豪強、衛(wèi)官、內(nèi)監(jiān)等的隱占和侵奪對軍屯的危害更大。宣德六年(1431)二月,陜西參政陳琰就意識到寧夏、甘肅的田地并非不可種,但因為肥沃點的田地都被豪強侵占了,只將卑瘠的土地交給屯軍,導致輸報官方的稅糧減少甚至無收,兵士因為屯糧虧欠而饑餓困頓,明明陜西衛(wèi)所軍士守城者少屯種者多,卻還是缺糧,有司疲于轉(zhuǎn)運,可能是“衛(wèi)官及管屯者,各圖己利,不顧公家,凡屯軍中有所差遣,不復撥補,即除其名而據(jù)其地”[7](P1069)。這種中飽私囊的現(xiàn)象較多,在史書中亦不乏記載。如宣德六年(1431)二月左屯衛(wèi)指揮使張?zhí)┳啵骸皩庩柡铌愴孕露曛廖迥?,與都指揮閻俊等盜賣倉糧一萬九千余石。……又私役軍種田三千余頃,奪民水力,歲收之粟,召商賈收糶中鹽。又與閻俊等遣軍車幾百輛,載大鹽池鹽往賣與西安、平?jīng)龅雀??!保?](P1071)

      軍屯糧在明代西北邊餉供應中一直處于主要地位。盡管軍屯的過度開墾雖帶來了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軍戶逃亡、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等弊端,[9]但對解決軍糧供應的難題,鞏固明初西北邊防,安定西北局勢所做出的貢獻,則是不能磨滅的。

      (二)民運糧

      邊糧供應在無法依靠軍屯之后,民運糧成了邊餉來源的主要渠道。所謂民運糧就是指由人民輸送糧食到邊境地區(qū),運送的物資主要是米、麥、豆、草、布紗、棉花等戰(zhàn)備物資。民糧起運始行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運輸方式主要是采取就近對撥,如延綏鎮(zhèn)由陜西、河南布政司供給,蘭州、涼州、河州、岷州、洮州、寧夏、莊浪、西寧、臨洮、甘肅、山丹、永昌等西北軍衛(wèi)的邊糧由陜西西安的平?jīng)?、鞏昌等府沿大路官倉納糧供給。民運糧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西北邊糧供應的困境。從表2就可以窺見民運糧對于邊糧供應的重要性。

      表2 明初陜西四鎮(zhèn)邊糧原額表

      但對于西北四鎮(zhèn)來說,民運糧卻是一種既費時費力又勞民傷財?shù)墓ぷ?,特別是將糧食運到部分邊遠衛(wèi)所。明初陜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關中平原一帶,距離邊境相當遙遠。比如從陜西運一石糧食到延綏鎮(zhèn),運費就高達銀3兩。為保障邊餉供應的順利,官府不得不發(fā)動大量的百姓運糧,這對陜西百姓來說是個極大的負擔。監(jiān)察御史蔡民玉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就意識到“諸府州縣以轉(zhuǎn)輸邊郡,道遠苦之”[5](P3573)的弊端。特別是甘肅鎮(zhèn)的很多邊倉都離軍糧供給地陜西有數(shù)千里遠,百姓要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把糧食輸送到邊倉。當時的榆林地區(qū)也是明朝的邊境地區(qū),這里到處都有沙漠,無法使用車輛運輸軍糧,只能依靠駱駝運輸,一般要三天才能到達,到偏遠的邊堡最少要十多天才能運到。用駱駝運輸?shù)臅r候還得準備駱駝的糧草,這無疑再次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明實錄》中關于因路途險遠給陜西軍民造成邊餉供應困難的記載很多。洪武三年(1370)九月河州指揮韋正看到這種情形后建議,可以讓百姓將高于糧食價值的棉布、茶葉等物資運送到邊境,讓邊境的軍士自行貿(mào)易以交換所需的糧食,以此來減輕轉(zhuǎn)運糧食的負擔。[5](P1098~1099)洪武十二年(1379)五月,朱元璋致函秦王,希望他體恤元末以來百姓的辛勞……如果宮室修筑已完成,其余不急之工役,可以先行延緩。[5](P1927)永樂十年(1412)五月,陜西秦州百姓張源說,鞏昌、臨洮等府的夏秋稅糧,本來是另用人民運到甘州,但兩地相距二千余里,都是用牛車運輸,中途的時候牛都累死了百姓也不愿運輸了,所以建議將夏秋二稅儲存于本處的糧倉,等到耕作閑時用鄰近州縣的百姓,將糧食運送到蘭州的倉庫,再從蘭州運到甘州,中間每50里設一個驛站,或用刑徒,或令官軍轉(zhuǎn)運,以減輕百姓的負擔。事實上,這種糧食的轉(zhuǎn)運困難,不僅存在于陜西四鎮(zhèn),也存在于整個北部邊餉供應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運糧輸邊是民戶的正役,由于邊地險遠,長途運輸浩費巨大,民運多派上等田地富裕人戶,為了減輕陜西地區(qū)民運糧的負擔,百姓常通過鄰近州縣百姓接力運輸;政府有時還派刑徒或軍人幫助轉(zhuǎn)運民糧,主要行于甘肅等地;或是對擔任邊糧運輸?shù)拿駪艚o予一定優(yōu)免,或免除差役,或免征民戶此年部分稅收等辦法做為補償,或轉(zhuǎn)運其他高于糧食價值的物資如棉布、絹、棉花、茶、鹽、農(nóng)器等物來減輕負擔,[7](P1660)甚至以輸銀兩代運糧,如宣德三年(1428)巡撫陜西隆平侯張信等言:“陜西西安、鳳翔諸府歲輸糧草于寧夏、甘肅洮河、岷州鎮(zhèn)衛(wèi),道路險阻,運致為艱。民往往赍金帛,就彼市納?!保?](P841)后來,隨著商品貨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又漸將納米色改為折銀。西北四鎮(zhèn)民運本色改為折色的大體情況是:延綏鎮(zhèn)在正德七年(1512)將西安、延、慶三府盡征折色,嘉靖三十三年(1544)本折兼用,隆慶二年(1568)盡復本色;寧夏鎮(zhèn)在正德七年(1512)坐派稅糧并折銀;甘肅鎮(zhèn)在成化八年(1472)又將徽州府小麥改征折色。

      (三)開中法

      當軍屯糧、民運糧仍不能滿足軍隊需求時,另外一種邊糧供應方式開中法應運而生。開中法就是政府召鹽商把政府需要的物資運到規(guī)定的地方,領取“鹽引”①“引”是鹽商販賣食鹽的合格憑證,是官方計量鹽數(shù)的基本單位。鹽的計量分大引、引,大引400斤(明朝的1斤大約相當于今天的590克),小引200斤。,憑鹽引到鹽場支取鹽,并在規(guī)定的地方銷售,這是開中法的基本運作方式。明代開中制分為邊倉納糧中鹽和召商運糧中鹽。開中法的實行大致有四個步驟,即定則例、編勘合、入粟中鹽、支鹽。

      首先,訂立則例,出榜招商。開中的前提是當各邊境地區(qū)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糧草時,由總兵官、巡撫或駐守該地的戶部管糧郎中向戶部請求開中。戶部根據(jù)需求地的米價或道路遠近等情況,擬定鹽糧交換的比例后向皇帝上奏,經(jīng)批準后,發(fā)出榜文,進行公開招標。

      其次,編訂勘合、引目和底簿。戶部在發(fā)出榜文前,要先編訂鹽糧勘合,交給需要的邊境地方布政司、都司衛(wèi)所及收糧的衙門。勘合上面清楚地記錄商人的姓名,所中米糧、鹽引的數(shù)目,每張勘合上的鹽引總數(shù)不等,但對商人的數(shù)目則規(guī)定不能超過20人。另外還有勘合的底簿和流通的記錄,這些都由管理運輸?shù)牟块T存檔。底簿是運輸管理部門與商人進行比對的憑據(jù)。流通記錄主要記載的是商人的姓名和應該支付的鹽引數(shù)目,作為年終查賬用。引目則由運輸管理部門交付給商人,作為販運食鹽的許可憑證。這些文件都由戶部統(tǒng)一印發(fā)。

      再次,商人入粟中鹽。商人按照榜文的規(guī)定,將糧草運到指定的邊倉交接后,拿到邊倉發(fā)給交貨的證明到管理糧食的衙門交管糧郎中查驗,如果查驗無誤則填發(fā)戶部所交的勘合,由領頭的商人將勘合交給運輸管理部門。運輸管理部門將底簿和流通記錄進行比對,按照交勘合的時間定支取鹽的先后順序,每年十二月一日為鹽商支鹽時間。

      最后,到鹽場領取鹽,再到規(guī)定的區(qū)域販賣。

      開中法是臨時性的措施,其實質(zhì)是商人以力役和實物等方式為政府服務,并向國家換取鹽的專賣權(quán)。[10]從洪武三年(1370)六月開始實行開中法后,由于各地衛(wèi)所缺糧的情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幾乎每年都實行開中,且次數(shù)漸趨頻繁。所謂的臨時措施變成了定制,開中與邊糧供應結(jié)成了緊密的聯(lián)系。

      開中法對于邊境開發(fā)有著特殊的意義。明代鹽法規(guī)定,各運司的鹽都有固定的行鹽地方,不許越境販賣,對于輸邊開中的引鹽也有具體規(guī)定。在西北四鎮(zhèn)開中的鹽主要是兩淮、兩浙地區(qū)的鹽。商人在邊倉納糧,必須承擔高昂的運費,如果糧食是從江南運來的話,基本上賺錢不多,稍不留神還會賠本。商人為了牟利,選擇在邊境地區(qū)召集當?shù)匕傩臻_墾荒地種糧,將所得糧食就近交納,商屯由此逐漸興盛。因為明朝一直重視西北邊防,商屯興起后,商人在陜西交納糧食方便多了,在邊塞屯種,既節(jié)省了運費,使商人更加富裕,也保證了邊防糧餉的供應。

      然而開中法無法保證糧食的固定收入,如果商人覺得無利可圖,或是過于偏遠等原因而不愿意納糧中鹽,朝廷就得想辦法鼓勵商人開中,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甘肅、山丹等衛(wèi)在開中后仍缺乏軍儲,因此命戶部減免中鹽則例,鼓勵商人到甘肅納糧,這才暫時解除了缺糧危機。[5](P3074)

      隨著明代邊防政策的改變,從主動出擊到攻擊性防御,再到消極性防守,邊境駐軍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軍糧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而且隨著邊事的吃緊,導致軍費大幅度上升,無法只靠屯田糧或民運糧來解決邊糧問題,對開中納糧的依賴日漸加深,且開中法的實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百姓運糧的負擔,開中法就成為邊糧供給的重要補充途徑。

      (四)京撥年例銀

      軍屯的廢弛使屯糧大量減少,邊儲匱乏,此外,陜北四鎮(zhèn)地區(qū)生產(chǎn)條件較差,光靠屯田糧的生產(chǎn)與民運糧并不能滿足駐軍的需求,且開中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朝廷為了解決邊糧供應不足這一問題,在正統(tǒng)三年(1438)從國庫中撥出??钯徺I糧食,后成定例,故稱年例銀。但早在永樂十七年(1419)時就有“以口外糧料數(shù)少,令于京倉支撥”支援陜西邊防糧料的先例。根據(jù)相關史料的記載,對各邊鎮(zhèn)撥發(fā)年例銀的時間分別是,延綏鎮(zhèn)天順八年(1464)、寧夏鎮(zhèn)成化二十二年(1486),甘肅鎮(zhèn)為成化二十三年(1487),固原鎮(zhèn)則到正德年間(1506~1521)始有年例銀。隨著京運年例銀的大幅度增加,西北四鎮(zhèn)的邊糧供給出現(xiàn)了一個以銀兩為主的局面,對西北糧食市場的形成及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撥發(fā)年例銀是朝廷實在沒有別的辦法補充邊糧時的最佳辦法。

      綜上所述,明初西北四鎮(zhèn)的邊餉供應,主要以軍屯糧和民運糧為基礎,開中法起著臨時性的補充作用,年例銀的出現(xiàn)并成為邊鎮(zhèn)糧餉的固定來源,在陜西地區(qū)則是天順年間(1436~1449年)或者更晚時候的事情。盡管明初政府的西北邊鎮(zhèn)政策不盡如人意,但這些邊糧供應措施保證了邊軍糧食的供給,是明代前中期西北邊防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霍冀.九邊圖說[M].國家圖書館藏,隆慶三年(1569)刊本.

      [3]李東陽.大明會典[M].南京:江蘇廣陵刻社,1989.

      [4]楊艷秋.明代初期北邊邊糧供應制度探析[J].中州學刊,1999(1).

      [5]李景隆.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6]楊士奇.明太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7]楊士奇.明宣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8]陳玲.明初北方邊防的經(jīng)營與邊患的研究[D].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1985.

      [9]侯穎.略論明代陜西沿邊軍屯弊端與啟示[J].開發(fā)研究,2004(6).

      [10]張麗劍.明代的開中制[J].鹽業(yè)史研究,1998(2).

      猜你喜歡
      屯田西北陜西
      晏福生:“堅持執(zhí)行屯田政策”
      陜西自貿(mào)區(qū)這四年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調(diào)陜西“十四五”
      當代陜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一座西北小城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念戰(zhàn)友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砥礪奮進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趕超越在陜西
      當代陜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
      西北望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23
      新竹县| 萝北县| 时尚| 华蓥市| 和静县| 安吉县| 敦化市| 兰州市| 河间市| 连平县| 淳化县| 大城县| 韶山市| 错那县| 临城县| 新沂市| 正宁县| 祁连县| 城市| 阳山县| 炉霍县| 大足县| 罗定市| 青河县| 宁晋县| 重庆市| 怀化市| 新宁县| 静乐县| 琼中| 鄯善县| 金昌市| 惠东县| 大田县| 平陆县| 尉犁县| 洪泽县| 深水埗区| 惠州市| 咸阳市|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