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波
【摘要】黨內文化從新的視角折射出黨的先進性,通過結合科學發(fā)展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線思想,黨內文化建設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要求黨的建設工作應該有更多有意義的新途徑。對黨內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對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黨內文化 政黨建設 意義 途徑
黨內文化建設是黨建的必然要求
在中國近代革命時期和建設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不斷倡導和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也隨著歷史的印記不斷地在加深和繁衍。新時期的黨建項目內容,應當尤其重視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
黨內文化,是一個政黨在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自己獨有的生存狀態(tài),政黨在其中活動,受其約束和規(guī)范,同時又從中獲得活力。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始終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這是由黨的性質、綱領及其目標、任務所決定的。黨內文化既有文化的特殊性又有其一般特點。①積極倡導和發(fā)展黨內文化,是黨的“先鋒隊”性質和黨的綱領的必然體現。黨內文化是領先于一般文化的先進文化,具有很高的覺悟性和貫徹性,有利于黨帶動整個國家來發(fā)展。黨內文化來自于社會實際生活,來自于政黨的實踐活動,其宗旨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實踐來證明黨的文化的可靠性。任何一個政黨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視黨內文化建設,都會滿腔熱忱地用先進的黨內文化團結教育自己的人民,推動社會歷史進步。
作為一種標志,黨內文化對黨的全部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它直接反映著這個黨的政治傾向與本質屬性。一個先進的黨,必然也是在思想文化上進步的黨,只有思想上的先進才能帶動黨的文化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建設國家和政權。只有這樣的黨,才能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fā)揮進步作用。相反,一個黨如果思想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都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tài),甚至已經腐朽、沒落,那就決不可能對社會歷史的進步起推動作用。黨內文化從新的視角折射出黨的先進性,通過結合科學發(fā)展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線思想,黨內文化建設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問題都對黨的建設工作的推進,提出了更多有意義的新途徑。對黨內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對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全面建設和發(fā)展黨內文化必須在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始終不渝地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面對新形勢,如何豐富黨內文化,把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推向高新領域,是一個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加強黨內文化建設是一個更系統、更帶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視角,是黨內和諧、政治和諧、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是執(zhí)政黨建設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重視黨內文化建設意義深遠
黨內文化建設是推進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百年大計,是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途徑。黨內文化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點,首先,黨內文化是領先于一般文化的有著先進性特點的文化,所以,在建設和改革時期要對其進行客觀的辯證分析。其次,在把握我黨文化特點后,要在其規(guī)律的基礎上將它引向能建設黨內健康生活,引導全社會發(fā)展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黨內文化建設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推進黨內文化建設就是要運用文化的方法,借助文化的魅力,促進黨員對黨內文化的認同,引導黨員逐步形成共同的理性認識、價值觀念,求得黨內思想上、政治上、價值取向上的一致。②
一個政黨的文化來源于這個政黨長期思想教育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由此,黨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為其成員認同,一旦形成就對這個黨的全部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思想文化上進步的黨,才能打造以博愛為軸心的人文環(huán)境,培育以文明為主體的社會風尚,促進形成和諧創(chuàng)業(yè)、富民興市的局面。
“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的典范?!叭齻€代表”表述的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因而首先是對黨自身的要求。把先進文化作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內容之一,表明了黨內文化不僅有其本身的重要性,而且還直接與黨的先進性相聯系。黨的自身文化先進與否,關系到黨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抓好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其必然,搞好黨的自身文化建設也是其中重要內容。
準確把握黨內文化建設的內涵
黨內文化建設要圍繞黨的目標和根本任務來進行。1964年2月,中國共產黨全國第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就正式把實現我國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作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和任務來奮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實際情況和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宗旨判斷出中國現階段國情,開始積極倡導和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發(fā)展黨的文化事業(yè)。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對于我國而言,現階段準確地把握黨內文化建設的內涵是至關重要的。黨內文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一般說來,黨內文化包括價值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三個層面。黨的指導思想、綱領路線、組織體系、行為作風、規(guī)范體系、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都屬于文化范疇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類別。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理性文化、社會習俗文化等也都具有文化的性質和特點,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觀念而形成的。所以,黨在制定自己的新路線和新方針政策,確定賴以遵循的制度紀律的時候,都會受一定的文化觀念所支配,這也體現著一定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風格。新時期建設黨內文化,關鍵就是與時俱進地加快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科學發(fā)展觀思想,形成一套主導價值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領導計劃經濟的黨轉變?yōu)轭I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執(zhí)政黨,確立了我們黨新的歷史方位。這給我們黨帶來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對于黨所面臨的這一深刻轉變,大量新情況新問題出現,因此從更加系統、更加本源的角度思考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及其事業(yè)發(fā)展提出的客觀要求。
把黨內文化放到重要位置上來研究
黨內文化的建設對于一個政黨的發(fā)展極為重要,位于全局建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上。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文化走過了光輝曲折的歷程:“五四”運動奠基了黨內文化,延安整風升華了黨內文化,“文革”禁錮了黨內先進文化,改革開放激活了黨內先進文化。因此,黨內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黨內和諧的必然要求。但是,黨內文化建設和黨的文化建設是不同的概念,在加強文化建設和改革的同時要注意把握方向的準確性和建設性,致力于拓展有利于我黨發(fā)揚光大的文化建設。黨從誕生至今,不同時期產生了不同的黨內文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實踐相結合,相繼誕生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既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是黨內先進文化的結晶。文化管理,是最高級、最自覺的管理。
中國共產黨建構黨內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民族、國家的維系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組織、政黨的發(fā)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從中國共產黨的光輝90年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黨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至今天黨員8000多萬人的原因正是由于我們的光榮奮斗歷史、艱苦樸素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是這樣的責任感成就了多年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zhí)政黨,更是一個有著深刻文化內涵的黨,政黨文化是一個政黨延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標識,是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相當關鍵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要更好地鞏固執(zhí)政地位,提高執(zhí)政能力,增強凝聚力和社會影響力,不僅要注重文化的傳承,更應當注重新文化的建設,建構富有特色的政黨文化。在長期的黨的建設實踐中,我們的確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是我們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財富。但是,執(zhí)政黨不同于領導革命斗爭的黨,領導市場經濟的黨不同于領導計劃經濟的黨。這兩個不同,要求我們改變思維方式,從全新的角度審視我們黨作為一個現代政黨的運作,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④可以十分明確地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就是在這種理論創(chuàng)新的推動下取得的。這種理論的實質就是黨內文化的升華。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風雨九十年,作為我國的執(zhí)政黨,必須堅持黨內文化建設,才能從根基上鞏固,不斷地提升執(zhí)政力,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
注釋
①王長江:“把黨內文化放到重要位置上來研究”,《光明日報》網絡版,2007年2月14日。
② 肖鐵肩,余國華,張道平:“政黨文化的研究現狀及其思考”,《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③盧先福:“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06年第4期。
④盧少求,程增?。骸包h在延安時期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經驗”,《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