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明 李 煬 王晶晶 藺興遙 劉喜平 任 遠
(1.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中藥藥理與毒理學(xué)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
藏藥熏倒牛為薔薇綱牦牛兒苗亞綱熏倒??浦参顱.iebersteiniacea的干燥地上部分,藏名譯音為明見賽保,民間又稱臭花椒、狼尾巴。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和四川(諾爾蓋)等地[1]。具有消炎止痛,清熱解毒,清血熱,祛風(fēng)毒的作用,用于治療各種炎癥、結(jié)核癥、丹毒、瘧疾、咽喉腫痛、胃痛、全身水腫、中風(fēng)、蟲蛇咬傷等[2]。對熏倒?;瘜W(xué)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已有報道[3-4],但用藥理效應(yīng)法評價熏倒牛提取工藝的研究尚未見報道。本實驗采用藥理效應(yīng)法評價熏倒牛的提取工藝方法,為其開發(fā)和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藥品與試劑:二甲苯(天津市德恩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70914);戊巴比妥鈉(北京化學(xué)試劑公司,批號060222);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熏倒牛藥材經(jīng)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藥用植物教研室陳垣教授鑒定為熏倒牛B.heterostemon。
1.2 儀器:RB-200智能熱板儀(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BT125D電子分析天平(北京賽多利斯儀器有限公司);KQ-100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技術(shù)有限公司);R-200旋轉(zhuǎn)蒸發(fā)儀(瑞士BUCHI公司);HH-601恒溫水浴鍋(金壇市恒豐儀器公司)。
1.3 動物:昆明種小鼠,體質(zhì)量(20±2)g,雌雄兼用,由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SCXK(甘)2011-0001;動物顆粒飼料由北京科奧協(xié)力飼料有限公司提供。
2.1 不同工藝提取物的制備
2.1.1 傳統(tǒng)水煎工藝提取物的制備:稱取熏倒牛藥材粉末200g,加15倍量水煎煮1.5h,濾取藥液,藥渣再用12倍量水煎煮1.5h,合并兩次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200mL,備用。
2.1.2 傳統(tǒng)水煎醇沉工藝提取物的制備:稱取熏倒牛藥材粉末200g,加15倍量水煎煮1.5h,濾取藥液,藥渣再用12倍量水煎煮1.5h,合并兩次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1:1(g·mL-1),攪拌下加入乙醇,使含醇度達70%,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后濃縮至200mL,備用。
2.1.3 醇提工藝提取物的制備稱取熏倒牛藥材粉末200g,加1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濾取藥液,藥渣再用12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合并兩次藥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后濃縮至至200mL,備用。
2.2 對小鼠熱板法致痛的影響:選擇痛閾值合格的雌性小鼠48只,隨機分為4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水煎提取組、水煎醇沉組、乙醇提取組。按熱板法測定每只小鼠痛閾值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給藥前痛閾值。各組分別灌胃給藥,每只0.2 mL(10g原藥材/kg),對照組給予等容量蒸餾水,連續(xù)給藥7d。末次給藥后1h測定各小鼠痛閾值,并計算痛閾提高率。各組痛閾值提高率分別為水煎提取物46.49%、水煎醇沉提取物36.99%、乙醇提取物102.04%,表明70%乙醇提取物鎮(zhèn)痛作用最明顯。結(jié)果見表1。
痛閾提高率(%)=(給藥后平均痛閾值-給藥前平均痛閾值)/給藥前平均痛閾值×100%
表1 熏倒牛提取物對小鼠熱板致痛的影響(x±s,n=12)
2.3 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小鼠48只,雌雄各半,隨機分為4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水煎提取組、水煎醇沉組、乙醇提取組。各組小鼠右耳涂藥1次,每次0.2mL(10g生藥/kg),空白對照組涂以等容量蒸餾水,連續(xù)3d,末次給藥30min后,各給藥組用蒸餾水洗去耳廓上的藥物,并于右耳的內(nèi)側(cè)均勻涂以二甲苯,每只0.05mL,左耳作為對照。30min后處死動物,用直徑8 mm的打孔器于左右耳對稱處打下耳片,分別稱重,計算各組動物的腫脹度,并計算腫脹抑制率。70%乙醇提取物能夠顯著抑制小鼠耳腫脹(P<0.01),水煎提取物、水煎醇沉提取物能夠抑制小鼠耳腫脹(P <0.05)。結(jié)果見表2。
耳片腫脹度=致炎側(cè)耳片質(zhì)量(右)-對照側(cè)耳片質(zhì)量(左耳)
抑制率(%)=(對照組平均腫脹度-給藥組平均腫脹度)/對照組平均腫脹度×100%
表2 熏倒牛提取物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的影響(x±s,n=12)
熏倒牛植化研究發(fā)現(xiàn)其干燥全草含多量鞣質(zhì)和多糖,在體外抗菌藥效的跟蹤研究中分離獲得了β-谷甾醇、傘形花內(nèi)脂、槲皮素、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山羊豆堿、反式-4-羥基山羊豆堿、甘露糖醇等6個生理活性物質(zhì)[3]。雖然熏倒牛在民間的藥用價值較大,但有關(guān)熏倒牛的研究報道并不多,并且多局限于成分分析的研究。我們通過藥理效應(yīng)研究熏倒牛的提取工藝,為其制劑提取工藝的優(yōu)選及新產(chǎn)品開發(fā)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1]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4:415.
[2]楊永昌.藏藥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263.
[3]王維恩,張曉峰,沈建偉等.藏藥熏倒牛化學(xué)成分研究[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9,21:199-202.
[4]唐榮江,閔照華,黨合群.藏藥熏倒牛的實驗藥理研究[J].西北藥學(xué)雜志,1988,3(3):8 -9.
[5]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942-3681.
[6]徐叔云,卞如濂,陳修,等.藥理實驗方法學(xué)[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