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
【摘要】如今的時代,我們倡導素質(zhì)教育,終身教育,“人”的教育,語文也就成為了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需要。語文教育愈加重要,其中文字閱讀與寫作的地位也跟著提升,但是作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許多語文老師頭疼難解的問題,也是許多學生厭之避之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作文教學愈加重要,成為擺在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面前的一個全新話題。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經(jīng)驗。
【關鍵詞】參與性;真;激勵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一、以情激趣,突出學生參與性
從新課標來看,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不斷發(fā)展、提升的一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活動和思考的空間。俗話說: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中尤其要注重這一點。
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每次作文都是教師單一講解,學生也就像一個布袋一般被動接受知識,這樣學生會失去自己的參與性,積極性,逐漸地失去對作文的興趣;同時也就失去了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寫作能力永遠不可能得到提升。
新課程提倡在教學中實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作文教學中我想是同樣有效的。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產(chǎn)生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在作文教學中,我會適時選擇一些有疑問,有爭議的問題,或者是奇異、奇特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這些從多角度思考的題目,讓學生思考可從哪幾個角度入手,再把學生分成幾個討論小組,布置“誰的角度好”或“誰的觀點好”的討論,讓學生在課前充分準備。學生為自己的觀點而努力,分頭查找論據(jù),進而分析,進行論證。課堂上再讓學生形成文字。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不一定面面俱到,有話多說,無話少說,但必須要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其實已經(jīng)開始有序地構思自己的作文,他們?yōu)榱俗约旱慕嵌?、觀點能夠更具有說服力,往往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形式,讓他們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一次次的討論發(fā)言總結,讓每一個學生的大腦都動起來,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鍛煉。
二、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寫出“真”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對寫作的本質(zhì)進行了透徹的闡述:“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瓕懳恼虏皇巧钌系囊环N點綴,一種裝飾,而就是生活的本身。”思想與情感是來自生活,是寫作主體對生活的認識與經(jīng)驗,“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切的藝術都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對于學生來說,必須走進生活,才能寫好作文。
在作文教學的生活化過程中,應豐富和積累作文的素材,讓學生變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不至于無病呻吟,胡編亂造。 言為心聲,文貴情真。寫真實的自我,抒真摯的感情,是作文的靈魂。關注學生作文的生活化和社會化,使作文走向生活。身邊發(fā)生的一切事,存在的一切物、一切現(xiàn)象都將成為敘述的對象,看了一場電影、一部電視、一本好書,就有了觀后感、讀后感;得到一份喜愛的禮物,看到喜歡的物品,便有了一篇充滿了欣喜的狀物文章??梢哉f教師們都反對學生無病呻吟,胡編亂造,瞎說一通。當一部好的作品在我們的腦海中緩緩流淌的時候,不只是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還會讓我們感動地流下眼淚,這是因為作品中的感情與讀者內(nèi)心的感情引起了共鳴。有意義的事、悲痛的事、激動的事,包括生活中的種種瑣事,日常成長的煩惱,父母的嘮叨,同學好友的交往,乃至匆匆一見的陌生人,短暫經(jīng)歷都成了描摹的對象,一切引起喜怒哀樂,引起情緒變化的事,一經(jīng)通順具體的描寫,都成了感人至深的佳作。
在如今的作文教學中,我總是在保證學生學習生活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積累他們的生活感悟,為他們的寫作提供創(chuàng)作的靈感。大自然的飛禽走獸、蟲魚花鳥、日月星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怨都能打動學生敏銳的心靈,學生往往也需要渴望通過一種方式來傾訴自己的情感。這時作為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關注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寫作這種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緒,真實感悟,寫出了真摯感情的文章方能稱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三、評改結合,激勵學生進步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作文的批改與講評都是教師一手包辦的,這樣一來語文教師的工作量就變得很大,面對眾多的作文,教師不可能也沒用那么多精力做到一一的精批細改,即使辛辛苦苦改完,發(fā)到學生手中評講的時候?qū)W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積極性也調(diào)動不起來。
原本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能力只能是在不斷地歷練中形成并得到提升。為更好的貫徹新課改要求,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將作文批改及講評由傳統(tǒng)的教師包辦改為還交于學生,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改變,而且是新課標下的觀念的變化,真正做到了“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使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主角,而教師退到了幕后,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同時“改”、“評”結合,不僅是寫作訓練的重要步驟,而且能夠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學生在評改講評他人的作文時,往往要不斷推敲,回憶教師講解或者是自己平時積累的作文要求,找出文中的不足與閃光點,使學生能夠在吸收他人寫作長處的基礎上很快知曉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為快速提高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提供了很大可能。同時魏書生曾說:“學生批改作文的積極性高,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關注教師的批語的程度?!睂W生在互改的時候關注點可能更為細致,包括格式是否正確、卷面是否整潔、錯別字幾個、有幾處病句、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錯誤。另外評講時,學生的興趣會更加濃厚,也能更好地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別人作文的閃光點,吸收別人的長處,避免出現(xiàn)別人的缺點短處。這樣一來學生的作文水平會在無形的積累中逐步改進、提升。
總之,新課改把語文中的作文教學從“要我寫”轉(zhuǎn)換成“我要寫”更加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在作文教學實施過程中側(cè)重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關注日常生活,注重學生的參與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不僅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有著很好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