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其地位是不可否認的。閱讀是獲取知識的直接途徑,即使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迅速,但是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也只能對著這些信息望“網”興嘆。因此,對于初中的語文教師而言,如何處理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選擇好教學的切入點,保證教學從一開始就能讓學生把握重點。本文通過分析閱讀教學的特點和重要性,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切入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課改過后的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重視如何開啟、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這些都要求初中教師不僅擁有高尚的師德、淵博的知識,還要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具備特殊的教學藝術。而這些其實都離不開閱讀。
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生通過閱讀能夠美化他們的心靈,提高素養(yǎng),對于他們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閱讀也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積累語言及寫作素材,培養(yǎng)語文語感,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能力。初中生掌握了閱讀能力,對于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選擇切入點
對于不同類型的課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個性解讀文章,以獨特的方式將文章展示給學生。這些切入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情景切入法
情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中的某一特定的情景再現(xiàn)為切入點,通過情景再現(xiàn),讓學生融入到該情景之中,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這種情景,可以是文章主要內容的一點,也可以是一些小細節(jié)。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苯處熢谑褂眠@種切入法時,不能僅僅在切入點營造氣氛,更要在文章的任何一個板塊都保持與切入點一致,使學生一直保持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不僅僅獲得知識,更獲得心靈上的啟迪和震撼。
比如在學習《牡丹亭》時,可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一部情景劇或者舞臺劇,通過表演充分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纏綿絢麗的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同時通過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體會文字所帶來的震撼效果,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2.背景切入法
背景切入法就是以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歷史背景或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為切入點,將文章與時代結合起來理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而反映生活的文章更是離不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文章的背景,讓學生通過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人生觀、處事觀,進而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篇詩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fā)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通過了解背景,學生可以深刻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對于記憶這首詩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3.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就是指分析作文時以作者為了解文章的突破口。對于不熟悉的作者,教師應以其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引起學生對閱讀理解文章的興趣;而對于熟悉的作者,教師可以在了解其基本生平外,從學生不了解的方面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課外閱讀延伸的興趣。
比如,初一教材中《土地的誓言》一文的作者端木蕻良,初中生對他其實并不熟悉,甚至可能因為他的名字會誤以為他是日本人,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去了解,再推入課文解讀,達到新穎別致、深入人心的效果。
4.題目切入法
題目切入法就是指從不同角度對文章題目作出質疑,這些質疑對于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文章的題目多種多樣,有通俗易懂的,比如《阿長與山海經》;有包含文章內容的,如《談讀書》;有意蘊豐富的,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當然也有藝術性的,如《牡丹亭》等。對于不同的題目,教師應該區(qū)別對待這些文章。
在題目切入法中,可以通過提出類似“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等方面的問題,根據(jù)這些問題去閱讀理解文章。比如在閱讀《再別康橋》時,可以考慮“康橋是什么”、“誰再別”和“為什么再別”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文章的學習。因為帶著目的去閱讀會更加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與中心,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保證閱讀教學的成效。
5.結構切入法
結構切入法就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為切入點,詳細分析文章的藝術。一般現(xiàn)在初中語文的結構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總分總結構、總分結構、分總結構等。寫作技巧則是千變萬化,需要平常不斷積累。
在閱讀時,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進行閱讀時的一個步驟,即提問—要求學生找原文—歸納總結—拓展,可以在分析結構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內容,深入理解文章。
三、小結
不管在閱讀教學中選擇何種切入點,其閱讀教學的實質都不會改變,這些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都是為了更好地打出教學目標,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閱讀內容。今后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仍需不斷調研新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魯學峰.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J]. 中學語文. 2009(12)
[2]徐海平.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究[J]. 考試周刊.2011
[3]張霖. 對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思考[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0(11)洪國成.閱讀 對話 寫作——初中語文讀寫結合的實例研究[J]. 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09(12)
[4]代舟蘭. 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幾點方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1(10)
(責任編輯:劉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