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收到的禮物,最有趣的是一本來自我的前德國同事Katja自己編輯成冊的美麗圖集。一年半前,Katja與先生同游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個月,將一路拍攝的照片精心編輯成冊,再托朋友的朋友從德國北方的一個美麗小城千里迢迢帶來。在上海寒冷灰暗的冬天,這樣一本充滿了雪山、大海、森林、河流和相愛的人放肆笑容的禮物是那么明麗動人。
幾天后和舊同事聚餐,提起已是一歲孩子媽媽的Katja的告別之旅,講起他們開房車橫跨大陸,偶爾住吊在樹上的旅館,水上漂流,潛水,釣魚,結(jié)婚紀念日在直升機上度過等經(jīng)歷。大家先是驚訝于長達兩個月的不帶薪假期,當聽到他們用盡了這兩年在中國工作積攢的16萬元去完成這段旅程時,更為驚訝,不約而同地叫起來:“還不如買部車!”“夠在莘莊付套房子的首付了!”大家臉上的表情是不解和替他們不值的惋惜,繼而甚至有了少許“怎么這么拎不清”的優(yōu)越感??粗@幾個和Katja同齡、甚至工資也差不多的同事,我心中不禁驚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如此截然不同。
我自幼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面對是買一臺冰箱還是去看海豚的選擇題時,總是選擇后者。曾有辭職去追隨心儀的人漫游若干月的經(jīng)歷,一路也被人喚作不實際,但從未為這些不實際后悔過。幸運的是,這么不實際的我,多年后,竟然也擁有了實際的人眼里羨慕的票子、位子和房子,但更令我驕傲的是這么多年做過的事、看過的風景和愛過的人。
我的前老板曾對我說過,趁眼睛還敏銳、味蕾還沒退化、感情還豐富的時候要多走、多嘗、多戀愛,否則老來悔之晚矣。當時以為他講的是“及時行樂”,現(xiàn)在才意識到,這樣的領悟要比“及時行樂”還更深一層。
最近微博上有一組很火的照片:一對夫婦,用6年時間環(huán)球旅游,走過了30多個國家。在每一個美景前,他們都會留下兩人“快樂的大腳”的照片,直到2011年,有第三雙小腳加入進來……這條微博讓我領悟到了前老板話中更深一層的意思——其實最寶貴的東西是體驗,在適當?shù)臅r候要有適當?shù)捏w驗,少年時的自由散漫,青年時的浪漫不羈,那些為愛而流淚的夜晚,“那些追過的女孩兒”,都是一去不復返的經(jīng)歷。錢和房子可以慢慢賺,而這些錯過了,就再也不會有了。
小時候看卓別林的默片《摩登時代》,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線將人變成了只會重復一種動作的機器人。再看看今天看似光鮮的白領生活,每天朝九晚五,倘若一天天在格子間的艱苦奮斗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只是為了盡早成為車奴、房奴或孩兒奴,跟卓別林所扮演的生產(chǎn)線上如行尸走肉般的工人有什么兩樣呢?剛畢業(yè)的青年就開始像中年人一樣為稻粱謀,背負中年人才該背負的責任,我不禁想,那些沒有年輕過的青春是多么可悲呀。
我的一個朋友,在美國常青藤盟校之一的達特茅斯學院念大一時,師從一位業(yè)已成名的作家教授,課上教授問:“如果讓你選擇,可以馬上拿學位走人或者學4年才畢業(yè),你會怎樣選?”課上一半學生選了前者,另一半選了后者。畢業(yè)時同學再聚,席間有人憶起這個問題,許多選前者的人表達了對4年大學生活的依戀,改弦更張,選了后者。
教授的問題可能并沒有標準答案,但肯定有所啟發(fā)。一年又一年,當每一年結(jié)束的時候,你希望自己可以回憶的,是工作的忙忙碌碌,是存折里增加的一個零,還是一些讓你微笑或落淚的事情?而在兒孫滿堂的時候,你是希望講講曾經(jīng)有過多少房產(chǎn)和包包,還是那些房子里的人、傷過的心、聽過的歌和走過的路?
(司志政摘自《女友·花園》)
作者簡介:
許璐,寫手,文章散見于各大報刊。如果讓你選擇,一邊是現(xiàn)實的票子、位子和房子,一邊是不切實際的漫游和或苦或甜的人生體驗,你將何去何從?人生旅途的終點,我們能給自己留下的,或許只是那些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