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利, 王子彥
(1. 大連理工大學 人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4; 2. 哈爾濱學院 政法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經(jīng)濟倫理化是中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的主要特征。從先秦諸子百家,一直到明清大儒,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呈現(xiàn)出德性主義、功利主義兩種具有不同特征的主要派別。德性主義經(jīng)濟倫理思想注重“仁義”,反對惡利,反對“足欲”,強調國家經(jīng)濟管理中的以德為道;而功利主義經(jīng)濟倫理思想主張“利主義從”,注重求利致富,強調經(jīng)濟活動中的經(jīng)濟利益目標。作為歷經(jīng)明代四朝皇帝的重臣,徐光啟主張既從儒家正統(tǒng)的德性之道也兼顧民生國富之利來挽救貧弱的明末政權和衰頹的社會意識,使他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呈現(xiàn)出德性主義與功利主義的雙重維度。
明朝中后期,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開始逐漸走向解體,東南沿海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經(jīng)濟領域的這些變化使既有的經(jīng)濟思想以及社會價值觀念受到?jīng)_擊,這種沖擊反映于社會生活中就是“牢籠世界,桎梏生死,以身殉物,悼往悲來,戚戚然若無所容”[1],世人浸溺于生死之慮、名利之憂而難以自拔。面對經(jīng)濟領域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道德精神的迷失,徐光啟指出“道之精微,拯人以神,事理粗跡,拯人以形”[2]67,道德精神雖然無形,但它的確立可以拯救人的靈魂與精神,事理有形但粗顯,可以從外在形式上滿足人的需要。因此,道德精神的確立是挽救晚明頹勢的第一要義。徐光啟回歸到傳統(tǒng)儒學,把儒家的德性主義思想作為拯人之神的道德精神。他強調貴義重義,崇公黜私,并且以身踐履,凸顯了他作為儒門之士的德性主義底色。
徐光啟從小習讀儒家經(jīng)典,儒家的德性主義倫理思想對其產(chǎn)生深刻影響,使他的義利觀具有鮮明的德性主義特色。關于何者為“義”,徐光啟繼承了前代儒家的觀點,把“義”與仁結合起來加以闡述?!坝兄液穸嬲闭?如言仁則義在其中是也??傊叻嵌锒?。”[3]徐光啟認為仁與義的關系就像正直與忠厚的關系一樣,二者本為一體,談及“仁”時,“義”的含義已涵蓋其中。仁與義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核心,從孔子的“仁義禮”系統(tǒng)到孟子“仁義禮智”四端,再到董仲舒將其擴展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儒家一直把“義”作為圣賢之德的重要因素加以強調。按照孟子四端之說,“義”乃羞惡之心,即對自己或者他人的不合道德性的行為感到羞愧和厭惡,將其推拓至社會經(jīng)濟關系中就是禁止非正當性的獲利行為?!叭省蹦藧烹[之心,就是對他人要心存仁愛,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心生憐愛,出手相助,而不是只考慮個人私利,應用至社會經(jīng)濟領域,則要求濟貧扶弱,不為私利而傷害他人。可見,有仁愛之心必然有重義之舉,正如徐光啟說的,言“仁”則“義”在其中。在古代的義利之辯中,“利”是相對于“義”而存在的,它主要是指主體對物質利益以及與物質利益相關的對象的客觀需求。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國家對物質財富的需要,即社會之公利;二是指個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即個人之私利。徐光啟的德性主義義利觀主要體現(xiàn)于后者,即作為經(jīng)濟主體的個人,對義與利的取舍。他主要從兩個角度加以闡述,一個是獲利方式的正當性,另一個是個人的價值取向,即義與利,道德需要與物質利益,誰更為重要,更為根本。
首先,徐光啟強調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的合道德性,把追求物質利益的非正當性行為稱為“奸富”,斥為不義。他指出:“奸富者目前為我大蠹,而他日為我隱憂,長此不已,尚忍言哉!”[4]228徐光啟倡導正當獲利,排斥作奸犯科與不勞而獲。他在《毛詩六帖講義》中說:“稼穡而得禾也,吾安之。稼穡而不得禾也,吾甘之。若不稼不穡,何以得禾?即有之不愿也?!盵5]他認為盡力于稼穡之事,則收獲多少都心安理得,不稼不穡而得到豐厚的收獲,那便是非分之得,則心有不安。在《屯田疏稿》中,徐光啟對鹽商的“蓋欲待行鹽地方鹽斤缺乏,價值勝貴,然后啟行,以邀重價”[4]254的囤積居奇行為以及“某商摻和沙土,民不堪用”[4]257的摻假獲利行為“敕下本處寧司勘理,即地方不得容寬假,有司不得顧情面”[4]257,主張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嚴格把關,有犯必懲。在禁止私鹽的過程中,徐光啟認為見利忘義,非法獲取財富的不僅僅是奸商,更重要的是為官之人,即“凡壞鹽法者,皆行鹽法之官也”[4]254,“蓋官引之雍,私販之行,大抵皆鹽官為之,而天下鹽官之宦橐,皆私販之余潤也”[4]257。針對鹽官的以權謀私,非法獲取余潤的行為,徐光啟主張“必于司鹽之官,大有更張。若一官未當,即一病之根未除”[4]254。
其次,關于義與利,道德需要與物質需要,哪個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問題,徐光啟主要是通過對先祖重義行為的贊揚性描述中闡述自己貴義賤利、重義輕利的德性主義義利觀。徐光啟的先祖徐緒曾棄農(nóng)從商,但他并非唯利是圖,徐光啟在《先祖事略》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先祖,“生平和厚,與物無竟,……逐什一之利,絕無市心,廉賣五之,竟以是或饒。然遇有窮乏者輒施與之,弗吝也”[6]。從徐光啟的措辭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商人一般都有市心,重利而輕義,但他稱贊先祖能不慕于物,見利思義,用所得之利接濟窮人,表現(xiàn)出君子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同樣,徐光啟的先祖母“既而家漸饒,則佐府君為義,施舍無倦色”[7]。徐光啟的父親和母親繼承了前輩的重義品質,父親徐思誠“好施與,先世稍有遺資,親故或稱貸,負去輒不問”。“族黨親戚有貧者、老者、孤者、寡者,輒收養(yǎng)衣食之。中年食貧,即疏糧與共飧,終不以貧故謝去?!盵8]他的母親“晚年貧甚,而好行其德不倦,有告急者,解衣脫簪猶故也”[9]。徐光啟出生以后,伴隨其成長的常常是令徐家陷入窘境的貧困,即便如此,父母親好德善施,重義輕利的德行仍給他提供了很好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在古代,義利之辯與公私之辯是緊密結合的,“義利云者,公與私之異也”[10]。二程認為,義利之辯實質上就是公私之辯。德性主義者在義利關系上主張貴義賤利,相應地在公私關系上主張崇公黜私。徐光啟對公私關系的闡述也體現(xiàn)了他的德性主義思想特色?!八^公者,天下之所共也,天下之所共者是達道也”[11]506,徐光啟認為公就是天下共有的通達之道,那么,什么是通達之道?“今夫,君令而臣行,父坐而子立,兄先而弟后,朋友先施而夫婦遠別,事必勞勤而動有規(guī)矩,此所謂達道非乎?”[11]506徐光啟把儒家君臣、父子等宗法等級之序以及行事之規(guī)矩稱為達道,其實質就是儒家倡導的“禮”,而如孔子所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義是君子之禮的本質,是內在根據(jù),而禮是義這一本質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是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天下應該共同遵守宗法之禮,也就是公有之義,可見,徐光啟的崇公與貴義思想是統(tǒng)一的。何者為私呢?徐光啟認為“所謂私者一人之所獨也,一人之所獨者恒情也”?!澳坑?耳欲聲,口欲味,鼻欲嗅,四肢欲佚,于之則戚而從之如流,此所謂恒情非乎?”[11]506徐光啟把個人對感官享受的欲求和好逸惡勞稱為私,也就是個人私利。個人的享樂和欲望滿足是簡單和快樂的,而實現(xiàn)天下之公利卻是艱難和辛苦的,但“古之圣賢,若堯舜周禮,非獨樂于其所謂難且淡者,拘且苦者,乃去彼而就此也;以為不去彼而就此,必不足以為世道故也”[11]507。古代圣賢不是樂于艱難、清貧與勞苦,而是要去彼就此。徐光啟這里所謂的去彼就此實際上就是指去除利己私心而致力于建立天下公有之義,其實質就是崇公黜私,他認為這樣做才是行事之道,才是應確立于世的道德精神。
晚明士林,一部分人溺身于生死名利場,爭權奪勢,爾虞我詐;還有一部分人醉心于心性之學,作意成妄,希求頓悟。雖然這些人的最終目標不同,但其本質都是要滿足個人對物質和名利、對個人心性修煉的私欲。因此,徐光啟主張“欲學圣人者如何?必自去欲始,……是謂作圣,是謂褒赤子之心?!坪??不為不欲,存心養(yǎng)性而已”[12]510??梢?徐光啟針對于晚明的道德頹勢,主張去欲滅私,重返傳統(tǒng)儒家相傳之矩矱?!按嫣炖?滅人欲”,這是程朱理學的核心,而徐光啟把去欲滅私作為褒赤子之心的唯一途徑,由此可見,在道德論域中,他并未超出程朱之藩籬,而是仍把正統(tǒng)儒家的德性主義思想作為拯救晚明的不二法門。
徐光啟不但在理論上主張崇公黜私,而且,他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思想。“弱冠補諸生高等,食餼學宮,便以天下為己任”[13]552,中舉以后,徐光啟雖已“名噪南北,猶布衣徒步,陋巷不改。惟閉戶讀書,仍以教授為業(yè)。尤銳意當世,不專事經(jīng)生言,遍閱古今政治得失之林”[13]552。他在任左春坊左贊善時,曾奉命冊立慶王,“王具二百金并幣儀等物追送至潼門關,先文定謝簽有云‘若儀物之過豐,例無冒受;惟隆情之下逮,即衷切口銜’等語,遂委婉謝辭。”[13]553這種不為利動,取予不茍的義舉和當時許多貪官假公濟私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正如徐驥在《文定公行實》中所評價的“文定利于己者無一不讓諸人,利于國者無一不任之己”[13]561,甚至在病逝前,仍“只以疆圍多故為念,一語不及于私”[13]561。
徐光啟的思想底色是儒家正統(tǒng)的德性主義,但針對當時國弱民貧的社會現(xiàn)實,他在《泰西水法序》中提出“人富而仁義附焉,或東西之通理”[2]67的思想,認為人的道德倫理精神,即仁義,是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的。他擯棄了前代恥言功利的思想,跳出道德論域,開始關注國家財富與百姓的日用民生,使其經(jīng)濟倫理思想又具有了功利主義的維度。
富國是徐光啟一生最重要的政治主張,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核心。徐光啟的富國論是以他的財富論為基礎和出發(fā)點的。關于何者為財,徐光啟指出“古圣王所謂財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故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也’”[4]237。中國古代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溫飽一直是國民生存的第一要義,因此,徐光啟把粟帛看成是真正的社會財富。既然粟帛是真正的社會財富,那么發(fā)展農(nóng)業(yè)便是富國的必由之路,因此,他提出“富國必以本業(yè)”的重農(nóng)主張。“用水而生谷多,谷多而以銀錢為之權。當今之世,銀方日增而不減,錢可日出而不窮?!盵4]238興修水利是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基礎,而只有農(nóng)業(yè)發(fā)展了,生產(chǎn)的糧食多了,作為財富權衡標準的銀錢才會增多,國家才能富足。相反,“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錢而不勤五谷,宜其貧也益甚”[14]15。徐光啟當時已經(jīng)看到,自唐宋以來,由于“國不設農(nóng)官,官不庇農(nóng)政,士不言農(nóng)學,民不專農(nóng)業(yè)”[15],導致財政匱乏,國家貧困,這使他腐心扼拳,感嘆“財之拙也”,因此提出“富國必以本業(yè),強國必以正兵”的主張?!皦ɑ淖闶?萬世永利,而且不煩官幣?!盵4]226“國家之治財賦,凡出納、勾稽、巡視、查盤之類至慎矣,獨鹽法一事,所出入金錢最多?!盵4]257“國家財富,多出于東南,而東南財富,皆資于水利”,徐光啟提出的屯墾、禁私鹽、興修水利等主張的最終的目的就是“不煩官幣”,使國庫無憂,無不充滿著功利主義色彩。特別是在禁私鹽一事上,他認為販私鹽者都是富商大賈,“所浚者皆民膏,所闕者必國課耳”[4]257,因為傷及到國家的財力,所以必須嚴禁。徐光啟還介紹了曬鹽法,他所例舉的曬鹽五利,即“免于煎熬,所省功力,……可以寬貧窮也”,“不用煎熬,所省柴薪無數(shù),價值倍賤,江淮浙直民窮,咸被其利”,“所入倍蓰”,“今不用柴薪,又免煎煮,鹽價可減三分之二”,“淮浙之鹽亦不用薪,其價倍賤”[4]260-261。這都是從國家經(jīng)濟利益的角度考慮的,功利主義目的更是顯而易見。
徐光啟強調富國的同時也兼顧“民利”,主張“浚河筑堤,寬民力,祛民害”[14]17,他將海外傳入的甘薯推廣到北方種植,認為它不但可以豐年救饑,還可以使百姓獲利更多?!按说雀叩?既不堪種稻,若種吉貝,亦久旱生蟲。種豆則利薄,種藍則本重,惟用種薯,亦勝稻田十倍,……此亦任土生財之一端耳?!盵14]424徐光啟從經(jīng)濟收益的對比中得出種甘薯的優(yōu)勢,并號召北方百姓種植,增加他們的利潤。“但慮豐年谷賤,公家折色銀,輸納甚艱。民間急宜多種桑株育蠶,擬納折銀可也”[14]426,徐光啟還主張百姓在豐年谷賤之時多種桑養(yǎng)蠶,增加收入。徐光啟破除“唯風土論”,多方引種異地良種,認為百姓如果“輕信傳聞,捐棄美利者多矣”[14]437,可見,他也是從使百姓“美利”的功利主義角度主張打破風土界限的。
伴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當時的江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很多工商業(yè)繁榮的城市。商品經(jīng)濟的利潤使傳統(tǒng)的重本抑末思想受到?jīng)_擊,很多農(nóng)民開始棄農(nóng)從商,一些士大夫也涉足商海。徐光啟處于封建統(tǒng)治的中樞,對經(jīng)濟領域的這種變化具有最直接、最便利的獲曉渠道和更為敏感的知覺神經(jīng),而且他本人“惟好經(jīng)濟”,面對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實際情況,他在重農(nóng)的同時也看到了國家財政對工商業(yè)的依賴性在日益增強,因此,提出“末富未害”的主張。
徐光啟的重商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他沿用漢代司馬遷對于“本富”“末富”“奸富”的劃分,提出“末富未害也,奸富者目前為我大蠹”。他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社會之大害是非法致富,而工商之富對國家無害,可以不加抑制。其次,徐光啟認為“工與賈農(nóng)之自出”[16],農(nóng)業(yè)是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即農(nóng)可“資”商,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反過來又會促進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即商可“利”農(nóng)。對農(nóng)、工、商關系的闡述也體現(xiàn)了他的重商思想。他從此思想出發(fā),致力于棉紡、制鹽等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積極改進棉花種植技術與制鹽技術,目的是提高棉花與鹽的產(chǎn)量,一方面為棉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充足原料,另一方面促進棉紡織品與鹽的商品交換,為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奠定物質基礎。徐光啟的對外貿(mào)易觀是他重商思想的主要體現(xiàn)。徐光啟認為“有無相易,邦國之?!盵17]37,主張開放對外貿(mào)易,使國與國之間互通有無。但自明初以來,由于政府實行海禁和“市舶附于貢舶”的制度,中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受到重重阻礙,特別是??茉龆?私商泛濫。針對這種情況,當時存在開海派與禁海派的激烈爭論,而徐光啟對倭寇泛濫的形勢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官市不開,私市不止,自然之勢也”[17]37。他反對禁海派關于通商招致倭寇入侵的觀點,認為海禁恰恰是引致私商泛濫的罪魁禍首,因此,他提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謀倭”[17]48,只有解除海禁,中日通商,才可以知敵制敵,徹底肅清倭寇。“除盜而不除商,禁私販而通官市”[17]38,徐光啟的這種將抗倭與通商區(qū)別視之的做法明智而正確,也反映了他對通商之利的重視。
在中國古代,德性主義經(jīng)濟倫理思想與功利主義經(jīng)濟倫理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基本處于對立的地位。它們可以出現(xiàn)于封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也可以出現(xiàn)于同一階段的不同思想派別,但在徐光啟的思想中同時出現(xiàn)這兩種維度,這是他所處時代的特殊性及其思想的獨特性所決定的。
徐光啟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逐步走向瓦解的時期,經(jīng)濟、政治以及思想領域發(fā)生的一系列變化成為徐光啟經(jīng)濟倫理思想出現(xiàn)雙重維度的外在條件。經(jīng)濟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凋敝,務農(nóng)人口大量減少,國家財政緊張,國庫空虛;政治上,宦官專權,黨爭不斷,沿海地區(qū)倭患頻發(fā);在思想領域,陽明心學的發(fā)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思想的解放,但卻使士人過分沉溺于空疏之學而忽視現(xiàn)實生活的踐履,使社會風習發(fā)生了空前的變動,特別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出現(xiàn),使既有的經(jīng)濟價值觀念受到強烈沖擊。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明末政權以及空疏頹敗的思想界,特別是價值觀念的迷失,徐光啟一方面主張在道德上重返“堯舜周孔以來相傳矩矱”[11]505,挽救晚明的價值分裂和行為失范;另一方面又對沉迷于心性之學的學術思想進行糾偏,開始專注于國富民生等實際問題。因此,徐光啟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呈現(xiàn)出德性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雙重維度,而此雙重維度也反映出徐光啟試圖從道德與民生即精神與物質兩方面挽救晚明社會的路徑選擇。
徐光啟自身“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取向是他的兩種維度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得以圓融、統(tǒng)一的基礎。徐光啟飽讀儒家經(jīng)典,從小就受到修齊治平等儒家入世思想的浸染,立志“治國治民,崇正辟邪,勿枉為人一世”[18]108。但由于他曾師承致力于心性之學的黃體仁,早期思想又受到陽明心學的不小影響。明朝末期,陽明心學被畸形發(fā)展為逃禪出世、華而不實的玄虛之學,中了進士的徐光啟意識到心性之學的流弊,開始對其進行批判?!叭肆曈谟匦抟匀胧?自然之勢也,侈口見宗日當下即是,作意妄成,如是以求赤子之心,去孔孟遠矣?!盵12]510正是在對陽明心學逃禪之流弊的批判中,徐光啟的治學精神和思想取向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更加致力于“經(jīng)世致用”之學。他突破思想界長期以來對治心之學的沉迷,開始關心農(nóng)田、水利、歷法、軍事等治世之實學,強調學術思想的功能有效性,把有用或者無用作為辯學的標準。在《刻紫陽朱子全集序》中,徐光啟指出:“此其是非邪正,深言之即更仆未罄,然而竊衷之以兩言曰,有用與無用而已矣”[19]95。他以此為標準,認為朱子之學才是“實行實功,有體有用”之學,而佛老二氏之學則“果無所用于世,……而彼為逆取”[19]95。
正是以“經(jīng)世致用”為核心理念,以有用與無用為治學標準,兩種本應對立的經(jīng)濟倫理思想能融于徐光啟一身才會得到合理解釋。徐光啟的一生都是在求富國強兵,求良好的道德政治,簡言之,就是求儒效。只要利于從道德與實踐,從精神與物質兩方面挽救頹敗的晚明,徐光啟便不會拘于古人,陷于窠臼。面對當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凋敝,國庫空虛,民生艱難的狀況,他認為能富國利民的措施就是有用之策,因此在提出“富國必以本業(yè)”主張的同時又強調重視工商業(yè)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重本抑末的德性主義倫理思想又具有了重商的功利主義維度。關于義利之辯,徐光啟既強調重義輕利,但又指出“人富而仁義附焉”,兩種觀點看似矛盾,但在當時,伴隨著江南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場機制初步形成,在經(jīng)濟運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囤積居奇、摻假、不勞而獲等投機獲利行為,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使既有的價值觀受到?jīng)_擊,因此,徐光啟一方面主張重義貴義,強調為善去惡,希望以傳統(tǒng)的儒家德性主義倫理觀來挽救經(jīng)濟領域中的行為失范;另一方面,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又使他重民利,重國家財富之增長。因此,徐光啟并非死板地拘泥于某種倫理觀念,在社會經(jīng)濟領域中,他認為,只要能“益于德,利于行,濟于事”,只要能“經(jīng)世致用”,就要去倡導和實踐,因此德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兩種經(jīng)濟倫理觀在他的思想中實現(xiàn)了圓融、統(tǒng)一。
徐光啟在強調“經(jīng)世致用”的同時,也主張“權時制而為變通,……審機宜而善繼述”[20]。凡事審時度勢,不因循古人,不守成不變,因時因事,權宜變通,這是徐光啟思想的另一顯著特點,也是他的兩種看似對立的經(jīng)濟倫理觀能融于一身的又一思想基礎。徐光啟早期思想雖然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但心學對徐光啟的影響并未使他走上逃禪出世之路,“這種影響大概只限于使他的思想具有基于善疑的開放性,從而使他既不拘于正統(tǒng)權威之說,亦不拘于自己已接受并較為偏愛的理論(指王學)”[18]137。徐光啟一生由心學到實學,再到西學,他的學術思想的轉變完美詮釋了其不因循舊制,權宜變通的治學品質。在經(jīng)濟倫理觀上也如此。徐光啟熟讀孔孟經(jīng)典,著意追求儒家正統(tǒng)道德精神的確立,因此主張貴義重義,崇公黜私,并希望以此建立經(jīng)濟行為的合道德性規(guī)范。但針對心學的玄虛成枉,徐光啟又因時變通,批判當時王學末流對道德話語的一味沉迷,而主張富國利民,從強調構建物質生活的功利主義角度提出一系列“經(jīng)世致用”的主張??梢?經(jīng)濟視閾中的德性主義與功利主義在徐光啟的思想中又以因時因事的變通為基礎實現(xiàn)圓融、統(tǒng)一。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是中國由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明開始向近代社會文明轉變的過渡時期?!爸袊r(nóng)業(yè)文明的核心觀念是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為內涵的封建意識”[21],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占有主導地位的儒家正統(tǒng)貴義賤利、崇公黜私、重本抑末等德性主義經(jīng)濟倫理觀念,而近代倫理思想則以“實功實力”“合私為公”“工商皆本”為主要特征。徐光啟經(jīng)濟倫理思想的雙重維度恰好反映了由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過渡性特征,而這種過渡性特征也反映了徐光啟在經(jīng)濟倫理觀上既有進步的思想,又深受儒家傳統(tǒng)道德影響的雙重性特點。
參考文獻:
[1] 王畿. 自訟長語示兒輩[M]∥龍溪王先生全集. 濟南:齊魯書社, 1997.
[2] 徐光啟. 泰西水法序[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 徐光啟. 正直忠厚辯[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515.
[4] 徐光啟. 屯田疏稿[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5] 徐光啟. 毛詩六帖講義:上[M]∥朱維錚,李天綱. 徐光啟全集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78.
[6] 徐光啟. 先祖事略[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524.
[7] 徐光啟. 先祖妣事略[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525.
[8] 徐光啟. 先考事略[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526.
[9] 徐光啟. 先妣事略[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527.
[10] 程顥,程頤. 二程遺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8.
[11] 徐光啟. 與友人辯雅俗書[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2] 徐光啟. 赤子之心與圣人之心若何解[M]∥徐光啟集.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3] 徐光啟. 文定公行實[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4] 徐光啟. 農(nóng)政全書·凡例[M]. 羅文華,陳煥良,校注. 長沙:岳麓書社, 2002.
[15] 徐光啟. 擬上安邊御虜疏[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8.
[16] 徐光啟. 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15.
[17] 徐光啟. 海防迂說[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8] 孫尚揚. 利瑪竇與徐光啟[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9.
[19] 徐光啟. 刻紫陽朱子全集序[M]∥徐光啟集. 王重民,輯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0] 徐光啟. 詩經(jīng)傳稿[M]∥朱維錚,李天綱. 徐光啟全集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87.
[21] 汪潔. 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濟倫理研究[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