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丁 偉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 上海 200062)
化學反應熱效應是高中化學必修的,而且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僅靠學生死記硬背無疑是不明智的,對應的僅有一個課堂實驗用來幫助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nèi)容的,若課堂實驗現(xiàn)象不夠明顯,不能被全體學生清楚觀察到,就會導致學生更加焦躁,不利于學生學習。本實驗設計結合碘-淀粉溶液的可逆熱色性原理,溶液顏色由藍色→無色→藍色的變化,實驗現(xiàn)象色彩化,全體學生都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現(xiàn)象,感知化學反應熱效應。
淀粉具有遇碘變藍的特性,這是由淀粉本身的結構特點決定的。淀粉有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實驗室常用的可溶性淀粉為直鏈淀粉,直鏈淀粉溶于水為鏈狀,并非線性結構;淀粉分子中各單糖單位有游離羥基,因此可以形成分子內(nèi)氫鍵而形成螺旋狀結構,加入碘液后,碘液中的碘單質(zhì)便嵌入淀粉螺旋結構空隙中,并借助范德華力與淀粉形成大分子絡合物,該絡合物能夠比較均勻地吸收除藍光以外的可見光,因而呈現(xiàn)藍色。當藍色碘-淀粉溶液遇熱后,氫鍵被破壞,螺旋結構張開,碘單質(zhì)被釋放出來,絡合物分解,藍色就會消失;當溶液遇冷后,絡合物又重新形成,藍色又顯現(xiàn)。
碘淀粉絡合物結構
50mL燒杯、150mL燒杯,玻璃棒、酒精燈,小試管,10%的氫氧化鈉溶液、濾紙、滴管、可溶性淀粉、鎂粉、碳酸氫銨固體、稀鹽酸、碘水(含碘化鉀)、蒸餾水。
配置5g/L的淀粉溶液:用天平稱取0.5g可溶性淀粉,倒入小燒杯,滴加幾滴水攪拌成糊狀,倒入沸騰的100mL水中,煮沸十幾分鐘。靜置冷卻至室溫,取清液待用,此溶液用前配置。
先取一支小試管,加入約2mL新配置的淀粉溶液,滴加1~2滴碘水振蕩,淀粉溶液由無色變成藍色,該小試管待用。
實驗一:放熱反應
(1)實驗步驟
a.取一個150mL的燒杯,倒入稀鹽酸(溶液高度約為2cm),將盛有藍色淀粉溶液的小試管放置于該燒杯中。
b.蓋上沾有NaOH溶液的圓形濾紙。
c.向燒杯中加入約一藥匙鎂粉,靜置于桌面,觀察現(xiàn)象。
(2)實驗現(xiàn)象
a.燒杯中劇烈反應,產(chǎn)生大量氣體。
b.小試管中的藍色溶液迅速褪成無色。
圖1
實驗二:吸熱反應
(1)實驗步驟
a.取一個150mL的燒杯,倒入稀鹽酸(溶液高度約為2cm),將實驗一中已經(jīng)褪色的小試管置于該燒杯中。
b.蓋上沾有NaOH溶液的圓形濾紙。
c.向燒杯中加入1~2藥匙碳酸氫銨固體,靜置,觀察現(xiàn)象。
(2)實驗現(xiàn)象
a.燒杯內(nèi)劇烈反應,產(chǎn)生大量氣體。
b.小試管中溶液由無色瞬間變?yōu)樗{色。
教材中用溫度計測量反應溶液的溫度變化,教師告訴學生溫度升高或者下降,讓學生知道反應是吸熱反應或是放熱反應,然而全體學生不可能都清楚觀察到溫度計的變化,從而比較迷惑、被動地接受實驗結果,這樣便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該實驗設計更利于課堂演示教學,優(yōu)點如下:
(1)實驗現(xiàn)象色彩化(由藍色→無色→藍色),全體學生都能清楚觀察到講臺上的實驗現(xiàn)象,從而有利于學生對反應熱效應的感知理解。
(2)實驗裝置簡單,可操作性強,且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實驗裝置相同,整個實驗過程耗時短,現(xiàn)象明顯。
(3)若封好小試管口,“顯色工具”還可以反復使用;蘸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濾紙可以吸收反應中放出的氣體,綠色環(huán)保。
(4)實驗更具趣味性,放熱反應中,藍色的碘-淀粉溶液褪成無色;緊接著在吸熱反應中,褪色的碘-淀粉溶液又立即恢復藍色,整個過程像變魔術一樣,顏色變化很明顯,對學生形成視覺沖擊,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實驗探究興趣。
此外,放熱反應還可以用氧化鈣與水反應,吸熱反應還可以用碳酸氫銨與稀硫酸反應或硝酸銨與水反應,這些反應都可以用該實驗裝置在較短時間內(nèi)達到同樣的效果。
[1] 田久沛,張秀英.淀粉遇碘變藍之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07):41
[2] 田宗學.碘遇淀粉變藍質(zhì)疑—記一則有趣的可逆熱色性小實驗[J].化學教育,2006,(03):54
[3] 張曉星,丁偉.開發(fā)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新實驗[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1,(05):17-18
[4]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必修)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