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
(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肌內效貼在體育科學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王 東
(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運用文獻資料、統(tǒng)計分類的方法,歸納了30多以來國內外關于肌內效貼的研究和應用現(xiàn)狀。結果發(fā)現(xiàn),近年來關于肌內效貼在運動康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肌內效貼在康復和預防運動損傷方面對人體的幫助已得到國外的一些研究的證實,但在對肌肉力量輸出、神經元傳遞速度和對肌肉疲勞方面的影響國外研究較少,且結論不一,其中蘊含的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此外,到現(xiàn)在為止,國內尚沒有系統(tǒng)開展對于肌內效貼的研究。未來肌內效貼的研究將會更多地致力于針對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輸出、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及肌肉的疲勞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在利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控制對運動能力的提升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
肌內效貼;體育科學;生物力學;研究現(xiàn)狀
彈性運動膠帶在醫(yī)學上又稱肌內效貼,由 Dr. Kenzo Kase 于1973年始創(chuàng)。其厚度類似人類皮膚,它可以延伸到原來縱向長度20%~40%,其部位貼法主要是促進身體自然康復機能,亦同時支撐及穩(wěn)定肌肉與關節(jié),而不會妨礙身體的活動。
近幾年,我們可以在運動場的各個角落發(fā)現(xiàn)它的痕跡, 肌內效貼的不斷發(fā)展及其在維持肌肉功能、減少運動損傷、提高運動能力方面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研究者們的關注。本研究綜述了肌內效貼布在國內外體育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相關應用研究,并結合該研究領域的若干熱點問題,分析了肌內效貼在體育科學方向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運動裝備的創(chuàng)新研發(fā)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
人體的肌肉不僅控制肢體的運動,而且對靜脈、淋巴流動的循環(huán)和體溫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失去正常功能的肌肉可能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肌內效貼是根據(jù)人體自身康復的原理而設計發(fā)明的。它的設計多為波浪狀顆粒,具有彈性的貼布適用于皮膚,它對皮膚提供了一個拉力,從而為筋膜和軟組織創(chuàng)造更多的空間,通過提升筋膜和軟組織空間來激活神經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達到治療的目的。又由于這種方法基本上是源于運動學的科學,故名“肌內效”。
傳統(tǒng)體育的膠帶是對關節(jié)進行大范圍的、固定的包裹。這樣的做法,一方面限制了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發(fā)揮,另一方面會妨礙血液循環(huán),不利于關節(jié)的康復。相比之下,肌內效貼布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新的治療神經、肌肉和器官的方法。肌內效貼布法主要是通過皮膚而作用于肌肉,從而減少疼痛和炎癥,并放松過度使用的肌肉,在運動中給予肌肉一定的支持。
肌內效貼是以趨近皮膚物理特性為基礎而設計的,采用高級棉質的黏性材質,因此具有低過敏性、防水且透氣的特點。一般常見膚色、藍色、黑色、粉紅色4種顏色。
肌內效貼粘貼時根據(jù)不同的目的、部位采用不同的粘貼方式,大致可分為“I型、Y型、X型、燈籠型、爪型”(表1)。在粘貼時需要考慮肌肉的大小、貼布的功能、動作的功能、肢體的活動度、粘貼的順序、治療的目標等,因此在國外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具有為運動員粘貼肌內效貼的資格。
3.1 國內外肌內效貼在醫(yī)療和運動康復中的研究現(xiàn)狀
根據(jù)具體研究方向的不同,國外有關肌內效貼大多數(shù)涉及到肌內效貼在運動康復和醫(yī)療方面。(表2)
由此可見,肌內效貼布的效用可能主要是利用貼布的粘彈性質與力學的方向,配合肌動學及生物力學原理,針對特定的肌肉給予強化或放松。此外,Kenzo聲稱肌內效貼的生理作用還包括減少疼痛或感覺異常,支持運動的肌肉,消除阻塞淋巴管,其原理可能是由于拉力增加了肌肉與皮膚之間的空間,便促進皮膚下的血液和淋巴流體循環(huán),達到治療的目的。然而,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的結論,如西倫等通過對42個肩袖肌腱炎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布僅僅提供了對活動的關節(jié)的支撐,并沒有達到改善疼痛的目的。綜上所述,肌內效貼布作為一種較新的技術,雖然常常被應用到醫(yī)療和運動康復方面,但是在這方面的文獻較少,并且一些文獻也指出由于病人不同的身體狀況、患病程度和治療的需要,無法進行完全的隨機分組,此外由于肌內效貼具有多種規(guī)格和研究者對肌內效貼的不同理解,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高估或低估肌內效貼布的作用。
表1 不同肌內效貼粘貼時的力矩走向
表2 肌內效貼在醫(yī)療和運動康復中的研究
表3 肌內效貼能增強肌肉力量的研究
表4 肌內效貼在對增強肌肉力量不明顯的研究現(xiàn)狀
3.2 肌內效貼對力量表現(xiàn)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
隨著最近幾年人體工效學科的發(fā)展,肌內效貼在運動表現(xiàn)方面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一些文獻表明,肌內效貼可以促進肌肉收縮。(表3)
然而,在證明肌肉力量增加方面的文獻是非常有限,并且這方面的研究對象多為肌肉有一定癥狀的病人或測試的肌肉是股內側的肌肉,大多數(shù)的文獻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對肌肉力量的增加并不明顯,而是通過刺激皮膚而提高了力覺。
由此可見,雖然此前已有研究報道,相對普通膠帶具有彈性的肌內效貼布能夠對運動員的力量輸出產生一定的積極效果,其闡述的可能機制包括:(1)可能因其皮膚不同敏感度和皮脂的厚度使其粘貼的不同部位肌肉可能產生不同的收縮效果;(2)通過增加肌肉的本體感覺,來使肌肉的收縮力量增加。此外,有研究表明肌內效貼對健康人力量的增長不明顯,其內在的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與此同時,依然存在大部分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的積極作用。據(jù)此推估,針對力量輸出的影響,也不能排除許多研究因為采用不同緊度和材質的肌內效貼而得到不同的結果。
3.3 肌內效貼布對運動神經元的影響的研究
目前,肌內效貼的效果缺乏科學證據(jù)。最近幾年大多數(shù)提出的理論都強調肌內效貼產生的機制,可能是通過刺激皮膚產生本體功能及觸覺輸入。觸覺輸入是指通過對皮膚的觸覺刺激,神經元傳遞來達到增強或放松肌肉的目的。例如,Morrissey的報告指出,當肌內效貼布應用到一塊力量較弱的肌肉時,由于其本身的彈性,會產生相應的拉力使其肌肉收縮。亞力山大和托賓等人認為,肌內效貼布在肌纖維上進行交叉粘貼,可以降低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減少肌肉活動達到放松肌肉的目的。
然而Moon Hwan Lee在《肌內效貼布對運動神經元傳導速度的影響》中通過對17名健康的參與者(男9,女8)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肌內效貼布與不粘貼的對照組相比,神經傳導速度略有增加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肌電的潛伏期、振幅顯示略有增加,但沒有任何顯著性差異。然而,作者指出使用更強的觸覺刺激可能使肌肉活動發(fā)生變化。
3.4 肌內效貼布對關節(jié)靈活性影響的研究
關于肌內效貼布對關節(jié)靈活性的影響的文獻較少,Ayako Yoshida曾在《肌內效貼布對下肢軀干運動幅度影響》中通過對30名健康的人(男15,女15)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應用肌內效貼可能會增加下肢軀干屈伸運動范圍,并用2種理論進行了解釋:一種理論認為肌內效貼增加了下肢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并且這種生理變化可能影響到肌肉和肌筋膜的功能;另一個理論是肌內效貼刺激了肢體局部的皮膚感受器從而對下肢軀干屈伸的范圍產生了影響,由于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其中蘊含的機制仍不明確,進一步利用肌電圖儀和紅外線來檢測肌肉的興奮性和溫度的變化,從而來解釋其生理變化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伴隨全球化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先進的運動裝備在運動員比賽與人們的日常健身活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最近幾年肌內效貼布無論在體育賽場還是在健身人群中普遍應用,但其內在的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在肌內效貼在不同部位的粘貼對肌肉力量的影響和對運動疲勞的研究,此外采用在運動科學和醫(yī)學領域的研究中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肌電圖技術以及另一種近年來才發(fā)展起來的非侵入性生物信號獲取工具-肌動圖手段來綜合研究肌內效貼對肌肉(或軟組織)的影響,特別是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控制以及在預防運動損傷、提高運動能力、引領大眾健身等方面的研究。
[ 1 ] Kase, K.Wallis, J&Kase, T.Clinical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the Kinesio Taping method [M]. Tokyo, Japan: Kinesio Taping Association. KenIkaiCo.Ltd,2002.
[ 2 ] 蕭宏裕.肌能貼布使用手冊[M].臺灣:易利圖書有限公司,2006.
[ 3 ] Erkan Kaya & Murat Zinnuroglu & Ilknur Tugcu.Could Kinesiotapereplacethe bandagein decongestive lymphatictherapy for breast-cancer-relatedlymphedema? A pilotstudy [ J ].Tokyo, Japan: Kinesio Taping Association. KenIkaiCo.Ltd,2010.
[ 4 ] Birgit Kumbrink, "K-Taping: EinPraxi shandbuch. Grundlagen, AnlagetechnikenIndik ationen"[ J ].Springer(2002).
[ 5 ] Kase K, WallisJ, Kase T Clinicaltherap euticapplications ofthe kinesiotaping method [ J ].KenIkai CoLtd, Tokyo(2003).
[ 6 ] Erka n Kaya & Murat Zinnuroglu & Ilknur Tugcu Kinesio taping compared to 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J ].JOrthop Sports PhysTher,2010,38(8):375-384.
[ 7 ] Bragg R W, Macmahon JM, Overom EK et al Failure and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of adhesive athletic tape[ J ]. Med Sci Sports Exerc,2002(3):403-410.
[ 8 ] Thelen MD, DauberJA, Stone man P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kinesio tape for should erpain: arand omized, double-blinded, clinical trial[ J ].JOrthop Sports PhysTher,2008,38(7):389-395.
[ 9 ] Vithoulka, A. Beneka, P. Malliou: The effects of Kinesio-Taping on quadriceps strength during isokinetic exercise in healthy [ J ].athlete,2011(18):1-6.
[ 10 ] Stupik,A, Dwornik, M, Biaoszewski, D, &Zych, E.Effectof Kinesio Taping on bioelec tricalactivity of vastus medialis muscle [ J ].Preliminary report,2007(9):644-647.
G804.3
A
1674-151X(2012)08-04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8.017
投稿日期:2012-06-25
王東(1987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