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錚
(南京外國語學校)
《經(jīng)濟生活》復習攻略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學案例
◆陳錚
(南京外國語學校)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國經(jīng)濟常識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其為學生日后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是高考考點之中重要考核內容。為了更好地加強“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課程的學習,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進而促進學生加深對于此節(jié)課程內容的把握,并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做到自覺運用。
對于基本知識、基本概念,進而適當?shù)哪芰Πl(fā)揮,往往是高考政治之中常見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具體的備考過程之中,我們要能夠從“雙基”入手,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高考之中對于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核?!鞍磩诜峙錇橹黧w,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知識點的考查一直是歷年高考之中的必考考點。因此,在復習之中,我們要對于此考點進行深入的研究。
對于“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知識點而言,其是高中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通過2012年相關考題來看,對于該考點的考查與其他年份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區(qū)別。其綜合了高中政治其他的知識點進行的綜合考核,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之中,要以一個全局的系統(tǒng)來進行講解,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對于高中政治框架知識的把握。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政治教學之中如何讓學生們參與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之中來,這是我們當代政治教師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以教師的問題為中心,加強學生回答問題的力度,可以較好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能力。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一課為例,我首先列出如下題目:
社會再生產包括哪些環(huán)節(jié)?它們關系如何?
什么是真正的按勞分配?
為什么我國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
按勞分配的優(yōu)越性或作用有哪些?
剛開始,由于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往往不喜歡回答問題,此時我主要點名讓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回答,同時,邀請其他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當進行過幾次討論后,課堂氛圍得到很好改善。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較大的提升,進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我還注重對于小結的總結,每講一個相關問題后,我會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總結,總結出一句較為完整的話,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記憶。例如,在講解“什么是按勞分配”時,我會總結到“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范圍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社會以勞動為尺度,向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边@樣,則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講解后得到一個完整的認識,進而加強記憶。
(福建惠安中學2012年高三月考三28)43.材料一:“十一五”期間,國家開展了多項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2011年“兩會”前夕,半月談社情民意中心開展了民生改善建設滿意度調查并進行賦分平均操作發(fā)現(xiàn),民眾對“十一五”期間的民生改善建設選擇“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樣本總量比率累計超過60%。在收入分配方面,“非常不滿意”(13%)與“不滿意”(18%)的比例累計超過三成,民眾希望縮小貧富差距的訴求非常強烈。(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調查統(tǒng)計結果如下圖:
材料二:推進民生建設,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绊攲釉O計”概念來自工程學,是一個系統(tǒng)論的方法,要求從全局出發(fā),對工程項目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tǒng)籌考慮。將這一概念引入制定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層面,意在強調對待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一切問題要探究最根本原因,追根溯源,在最高的層次上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理念指導下,中央經(jīng)濟工作會議在對2011年各項的具體部署中,將收入分配改革放在首位。會議明確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以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shù)。
溫家寶總理在談到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時指出,“如果說把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責任,那么,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運用所學政治生活知識,談談為什么說“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責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10分)
【答案】①政府具有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的職能。(3分)發(fā)展經(jīng)濟,不斷增加社會財富,是政府職責所在。(2分)②我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3分)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分好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讓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維護好、發(fā)展好、實現(xiàn)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2分)(若從政府性質角度分析,也可酌情給3—4分,總分不超過12分)
【解析】本題是綜合題,但是也要分步完成。用政治生活分析如何解決收入分配問題,我們要政府的性質、宗旨、原則等知識來分析。
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一課講解過程之中,筆者遇到了較多一些教學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首先,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過程之中,要促進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更好的促進其基本技能的成長。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一課之中,通過對相關概念的界定以及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之中可以較好的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但是,筆者在提問過程之中發(fā)現(xiàn),如果將相關知識點放到具體的題目之中,則很多學生則不能夠很好的選擇正確的答案。究其原因,筆者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由于很多學生在概念界定與講解過程這中,并沒有將所有的心思集中聽教師講解知識點,而是過于注重其他細節(jié)。例如,教學案例之中與教學無關的因素、教師的教學動作,等方面,這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進而導致了學生對于相關概念理解的不深入。
第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一
課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呈現(xiàn)。其中,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xiàn),但是,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之中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回答問題。可能是因為不太習慣、也有可能是性格特征使然。我們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進行具體分析,從不同的學生的實際進行把握。但是,作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對較少,對于不同的學生的了解程度相對較少,那么如何才能夠正確處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呢。眾所周知,構建和諧的師生觀,需要必要時間的接觸才能夠最終實現(xiàn),筆者認為在實際的政治教學過程之中,要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組織學生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