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圖 羅時躍 成嘉廷 黃政芳 本刊記者 文葉飛
平凡中構筑精神豐碑
——追記江口縣官和鄉(xiāng)泗渡村后溪組村民組長羅興富
文 Ⅰ圖 羅時躍 成嘉廷 黃政芳 本刊記者 文葉飛
一個人的偉大,不一定要有驚天壯舉,在平凡中見證他的精神。羅興富用他平凡的大愛、用他不屈的信念,在百姓心中構筑起了一道精神豐碑。
青山含悲,溪水嗚咽。
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寨,沉浸在悲傷中。江口縣官和鄉(xiāng)泗渡村后溪組的鄉(xiāng)親們,仍深深地懷念著他們曾經的村民組長——羅興富。
三個多月前,羅興富因病去世,年僅39歲。村民們說:“他是為村里、為群眾累死的。”
“能讓我開心的事,就是幫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薄坝袝r候為群眾干了一件事后,心里就會感覺到一種踏實和開心?!?/p>
——摘自羅興富日記2011年5月5日
“小平走了,我們的電視機也‘死’了?!闭f話間,年過半百的村民楊樹花淚水涌出了眼眶。
小平是羅興富的小名,在泗渡村,他是遠近聞名的能人,安裝水電、修理電器,樣樣在行。十多年來,當地群眾哪家燈不亮了,找他;哪家電視壞了,找他;哪家水管漏了,找他……他去世后,村民的電視壞了好幾臺,卻還沒人會修。
初中畢業(yè)后,羅興富回到村里,一邊勞作,一邊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每天晚上或農閑時,他都會找來有關修理電器、安裝水電等書籍學習,掌握了多門實用技術。慢慢的,他成了村里的免費水電工、電器維修員。村民們說,“寨上村民有什么事,他從不推托,服務態(tài)度很好?!?/p>
不僅為村民們做點修修補補的“小事”,他還想著全寨的“大事”。后溪組地處偏遠,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2002年,在羅興富的動員組織下,后溪上下組200多名勞力,歷時整整三個冬天,修通了從泗渡至后溪1.46公里長的通組路,成為全鄉(xiāng)第一條通組公路。
修通了路,他又盤算著村寨里的飲水問題了。通過組織人畜飲水工程改造,讓組里300多口人全部喝上了自來水。他還主動擔任義務管水員,經常自掏腰包為村民買三通、龍頭等配件。
幫別家干活吃自家的飯,鄉(xiāng)親們對羅興富這個規(guī)則記憶很深。原來,曾經在外打工勞累,他不幸患上肺結核,由于擔心傳染給別人,他從不在別人家吃飯。
“群眾選我當組長,我就該當好這個帶頭人,雖然我病情十分嚴重,但我要用最后的生命為群眾再辦點實事?!?/p>
——摘自羅興富日記
百姓心中有桿秤。2009年,羅興富被選為村民組長。他不顧虛弱的身體,甩開膀子,把滿腔的熱血揮灑到為群眾服務的事業(yè)中去。
后溪組堰門口有一片農田,約60畝,雖在河邊,卻無法得到灌溉。羅興富上任后,組織村民投工投勞修建溝渠,從動員到測量再到施工,他帶頭苦干,風雨無阻,最終僅用5000元,便修通了兩公里長的溝渠,徹底解決了這片農田的灌溉問題。
羅興富的干勁與精神打動了鄉(xiāng)里和縣相關部門,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日元貸款援建的沼氣工程相繼投向該組。羅興富深知,“一事一議”工程量大、任務重,組里勞力又少,還涉及占地等問題,難度很大。他組織5名骨干成立“一事一議”項目施工領導小組。白天,對項目進行現(xiàn)場勘查設計;晚上,挨家挨戶說服動員村民。
2010年12月,項目正式動工。羅興富拖著虛弱的身體,帶頭沖在第一線。正值寒冬,他的病本需靜養(yǎng),不能接觸冷水和淋雨,大家不讓他上工。他卻說:“工程太大,人手太少,不要緊,等把工程搞完了再去治病?!庇捎谶^度勞累,羅興富的病情每況愈下,又累又咳,連走路都困難,多次昏倒在工地上。
看著羅興富日漸虛弱的身體,鄉(xiāng)親們心里很是著急。2011年2月,家人及鄉(xiāng)親們強行送他到銅仁地區(qū)(今銅仁市)人民醫(yī)院治療。躺在病床上,羅興富還經常打電話詢問工程進展情況,協(xié)調解決矛盾糾紛。病情沒怎么好轉,他就堅持要求出院回家,說心里放心不下村里正在進行的工程。
眼看身體吃不消,在鄉(xiāng)鄰的勸導下,羅興富終于同意卸任組長。雖沒當組長,但他還是“工作小組”的核心,每天依然堅守工地,搬運石頭,調解糾紛。人手少時,他幫忙施工,別人收工了,他還在后面收拾工具。夜深時,他還在燈下記賬本,統(tǒng)計和整理工天、物資等。工程施工一年多,他記了一大沓筆記,大到每一車鋼筋、每一條路線的設計,小到每一包水泥、每一步臺階,都記得清清楚楚。
盡管工程很忙、很累。但只要誰家需要修水管、修電視,他二話不說,拖著病怏怏的身體前去。翻閱他的記事本,幾乎每天都有為村民排憂解難的記錄。62歲的肖富華老人憂傷地說:“他最后一次幫忙換水表,連上臺階都累得不行,九步臺階歇了幾次,又是冬天,碰不得冷水,但他還是要堅持幫我換。”
羅興富的身體狀況不斷惡化,走路一步三歇,咳血不止。最嚴重的時候,已經不能睡覺,躺下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哪怕這樣,他仍然每天堅守在施工現(xiàn)場。
“人死了并不在乎什么,只在乎生前能留下一些美好的東西。”“我并不害怕死去,而是還有更多的東西尚未完成它、實現(xiàn)它?!?/p>
——摘自羅興富日記 2011年9月18日、11月14日
2012年1月18日,后溪組“一事一議”工程進行最后的硬化,當天下著微微細雨,羅興富從早上8點過開工,期間除了吃飯,一直忙活到次日凌晨3點收工。19日,羅興富實在支撐不了了,一連咳出好幾灘血。當晚,被送到江口縣中醫(yī)院。整個春節(jié),羅興富都在醫(yī)院度過,鄉(xiāng)親們紛紛遠道給他送去水果、營養(yǎng)品,希望他病情能有所好轉。
元宵節(jié)過后,羅興富出院回家。他感覺自己病情更加危重,反而更加拼命地做事。沒多久,這個“錚錚漢子”徹底病倒在了床上,生命垂危。在他生命的最后10天里,鄉(xiāng)鄰老少自發(fā)地輪流守在羅興富的病榻前,晝夜不舍。
“我已經不行了,這‘一事一議’工程你們幾個人一定把它完成好。”彌留之際,羅興富對工作小組成員囑托,“爭取上級支持,拉通寨子里的路燈,并移開橫穿球場的電線?!?/p>
2月14日,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后溪村“一事一議”等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而正是這一天,羅興富帶著對村民、對親人無限的愛離開了。一副挽聯(lián):“鞠躬盡瘁,為民服務;青春早逝,群山動容?!北磉_了村民對他的無限哀思。
羅興富去世后,四弟羅興貴收集整理他的筆記,摞起來竟有一米多高,“寫完的空圓珠筆都有上百支”。除了幾大本個人日記,還有學習筆記、工作筆記,記錄了“一事一議”的投工投勞、工程進度、占用土地等等情況,甚至還記錄有寨子里每個人的生日。
羅興富(右一)生前帶領村民實施“一事一議”工程。
讀著他的日記,村民們全都哭了。
去年3月,羅興富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村委會研究同意將他作為積極分子來培養(yǎng)。村支書陳仁斌紅著眼圈說:“按程序,到今年3月,羅興富即可轉為預備黨員,但他卻沒有等到這一天。”
走進后溪,青山環(huán)抱,樹木蔥郁,寨中央,一棵千年銀杏古樹高高挺立。一條清澈溪水從村里流過,河上,一座座水泥小橋。一棟棟新農村民宅居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連戶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鄉(xiāng)親們生活得更加幸福,或許這是羅興富心里最大的愿望。
年輕時,羅興富承包了幾片荒山,短短三年栽了120畝杉木林。如今,杉木全部成林。微風吹過,樹梢颯颯作響,似乎在為栽種他的人哭泣。
一個的人偉大,不一定要有驚天壯舉,在平凡中見證他的精神。羅興富用他平凡的大愛、用他不屈的信念,在百姓心中構筑起了一道精神豐碑!
(責任編輯/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