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穎,曹鳳龍
(蚌埠醫(yī)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CBI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
邢 穎,曹鳳龍
(蚌埠醫(yī)學院,安徽 蚌埠233000)
CBI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主題模式;“六—T”
CBI教學理念一改傳統(tǒng)的以講解語言點為主的教學方法,把教學的重點從對語言點的講解轉(zhuǎn)移到學科內(nèi)容上。這一教學理念主要依托Krashen的二語習得假說理論,語言能力的習得是通過自然的習得過程來獲得的。CBI教學手段有機地把內(nèi)容和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語境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實踐中,以CBI的主題模式為指導,運用“六—T”方法設計大學英語教學。
依托課程內(nèi)容進行外語教學(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簡稱“CBI”)是指將語言教學基于某個學科或某種主題內(nèi)容的教學之上,把語言學習與學科知識學習結(jié)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學科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語言水平的提高[1]。CBI教學理念始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是在加拿大的幼兒園以及小學里,教師針對幼兒園兒童或是小學生采用浸入式教學法,為他們?nèi)蘸筮M入英語、法語雙語學校做準備。取得成功后,該理念逐步在美、英等國流行開來,不僅適用于兒童,而且也適用于成人。Stryker和Leaver認為CBI是語言和內(nèi)容學習的綜合,它把語言學習的焦點從以往傳統(tǒng)的注重語言學習本身,轉(zhuǎn)移到通過學習內(nèi)容來掌握語言技能[2]。CBI與傳統(tǒng)外語教學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倡導通過學習主題,而不是單純學習語言來獲得語言能力[3]。CBI的基本原則是將外語作為學習各種學科內(nèi)容的媒介,使學科內(nèi)容成為學習語言的源泉,語言能力的獲得則是理解這些學科信息及內(nèi)容的“副產(chǎn)品”[4]。
在課堂上教師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某種知識結(jié)構(gòu)的探討上,這種知識結(jié)構(gòu)可以是任何讓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可以是嚴謹?shù)膶W科知識、他們最喜歡的流行歌星、也可以是熱點新聞或電影錄像。讓學生用目標語代替母語來學習學科知識,把目標語作為學習的工具來探索知識,最終學生目標語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這種教學理念被認為是發(fā)展語言能力更為自然的一種方式,與我們最初學習母語的方式相一致[5]。在常規(guī)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介紹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以講解語言點為主,更多地注重語言形式的介紹。CBI理念一改傳統(tǒng)的自下而上的教學方法,把教學的重點從語言學習本身轉(zhuǎn)移到探索知識內(nèi)容上,這樣的教學法也因為比較接近母語的學習方式而更能促進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6]。
CBI教學理念將語言教學基于某種主題或基于某個學科來進行教學,是對語言學理論的一種實踐。CBI教學理念的主要依托是Krashen的二語習得假說理論。在SLA理論中Krashen提出學習和習得這兩種因素都與發(fā)展第二語言技巧有關[7]。在進行二語學習的過程中成年人有兩種相互銜接的途徑,一是習得,這是在自然交際環(huán)境中獲得語言,它是一種潛意識的語言發(fā)展過程,同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很相似,也就是把語言當作媒介來學習其他東西時自然獲得的語言能力;二是學習,這是一種有意識的學習過程,即指通過清楚講解語言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來獲得語言知識和結(jié)構(gòu)的過程,學習者主動學習總結(jié)相關的語言規(guī)則等,并在輸出過程中不斷地自我修正以達到正確使用目的語。Krashen認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是并且只能是通過自然的習得過程來獲得目標語能力,而有意識的學習不僅無助于語言能力的習得,甚至于會妨礙習得的產(chǎn)生。
學習外語最理想的條件是創(chuàng)造類似于母語習得環(huán)境的語境,也就是當外語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不是語言形式上時,當語言輸入達到或略高于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時,當學習者在沒有焦慮的環(huán)境下,有足夠的機會有意義地運用目標語時,自然的語言習得就會產(chǎn)生。二語習得理論認為,當語言材料輸入水平略高于學生水平時,既可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興趣,避免枯燥地復習已經(jīng)掌握的學科知識,又可在學習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8]。當學習者能夠理解略微超出其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時,用公式表示為Ri+1,其中Ri為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1代表按自然順序下應該學會的語言形式[7]。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高一級語言水平的語言輸人上,使用現(xiàn)有的知識和交際氛圍來整合不熟悉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語言意義,這就意味著外語學習的焦點在于注重所學內(nèi)容,在理解信息基礎上得到語言輸出的練習。CBI教學手段有機地把內(nèi)容和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語境教學環(huán)境。
CBI把內(nèi)容和語言結(jié)合起來,以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為平臺。作為一種教學理念,CBI理念本身沒有提出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2]。以CBI理念為基礎的常用教學模式主要有四種類型:主題模式、課程模式、輔助模式及專門用途模式。
(1)主題模式:語言教師擔綱授課,以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為主要目的。教材設定主要是圍繞著與某個特定主題有關的話題,或者是覆蓋某一綜合主題或內(nèi)容。各類主題構(gòu)成課程單元,話題符合主題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通過學習內(nèi)容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水平。該模式對學生語言水平要求較低,操作簡單易行,因而常常被采用。
(2)課程模式:由所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教師授課,教學對象是把授課語言作為外語的外國學生。該模式對專業(yè)教師的要求極高,他們既要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又得熟悉語言習得過程。同時對學生的語言水平也有較高要求。
(3)輔助模式: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復雜的教學模式,把正常專業(yè)課程與特別設計的語言課程結(jié)合起來,這樣語言與專業(yè)在同一門課中相輔相成。該課程由專業(yè)課和語言課教師共同承擔,專門為那些主修專業(yè)課但是在語言方面(即在外語方面)又跟不上教師授課的學生開設的。
(4)專門用途模式:用于開設的某一學科(歷史、經(jīng)濟學、心理學等)相對高級的課程,不制定任何具體的語言學習計劃或系統(tǒng),學生通過對大量的學科內(nèi)容的學習來提高語言運用技能,并且還學會利用該語言進行學術(shù)交流、科研活動等。
綜觀CBI的幾種主要教學模式、我國高校師資狀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CBI的主題模式比較適合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學。主題模式的教學由外語課教師上課,形式比較靈活。這種模式主要依靠主題內(nèi)容進行CBI教學,所涉及的主題內(nèi)容不是十分的專業(yè),各類主題都可構(gòu)成課程單元,在教學中可以依據(jù)學生的興趣組織課堂教學。多用于基礎階段或者沒有某種特殊需求,目的是為了提高外語水平的群體。
主題模式操作簡單,對學生的語言水平要求不高。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的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很低,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針對大學學習的基礎階段,這種模式適合大學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材的設計也實踐了CBI教學理念,以我校所使用的由上海交通大學鄭樹棠教授主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該教材每級分為10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核心主題,內(nèi)容涉及到文化習俗、倫理道德、婚姻家庭、科學教育、社會焦點等諸多方面,主題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特點。在選材方面符合學生的需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每一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由2篇主課文及多篇閱讀材料組成。話題方面符合主題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通過學習內(nèi)容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水平。
Leaver&Stryker等把CBI歸納為四個顯著特征。一是主題核心,即教學大綱的主干應圍繞著主題而不是語言的形式、功用或情景。語言交際能力應通過掌握諸如社會學研究、文化、歷史、國際事物等主題來獲取。二是使用原汁原味的材料,即主干教學材料:課文、視聽材料等,應選自以此語言為母語的人群所出版的材料。三是學習新信息,即學生應運用自己原有知識來進行學習、解讀和評估所涉及的新信息。四是適合學生的具體需求,即主題、材料和學習活動應不僅符合學生認知和情感需求,而且應適合學生語言能力水平[9]。
為了使CBI在實踐中的運用更直接和有效,Stoller提出了“六—T”方法。“六一 T”分別是主題(themes)、課文(texts)、話題(topics)、線索(threads)、任務(tasks)、過渡(transitions),將內(nèi)容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使課程設計連貫一體[10]。主題是貫穿課程設置的主要思想。課文在廣義上就是內(nèi)容,但并不是單一地指印刷出來的課文,它包括課文、閱讀材料、錄音錄像資料、以及口語練習材料等。話題是主題的體現(xiàn)、也是主題的進一步延伸,是基于內(nèi)容之上對主題更深層次上的探討。線索把一個以上的主題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從而形成主體的完整性。任務是與語言習得、課堂活動緊密相關,如詞匯教授、語言結(jié)構(gòu)與篇章結(jié)構(gòu)的分析、交際技能的訓練、學習技巧及語言技能的習得等。過渡是一個主題之中若干話題的自然轉(zhuǎn)換?!傲籘”方法使得CBI教學模式更加完善,六個因素緊密相連,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語境。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采用CBI主題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突出“六一T”方法,對于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一課為例,筆者簡單設計了一個六課時的教學單元來解釋這六個T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在這個單元教學中有關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的主題成為課程設計的起點,一系列支撐主題的話題被進一步挖掘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與主題/話題相關的課文及音像資料使學生饒有興致地探索和學習內(nèi)容知識。各種學習任務滿足了學生學習語言與知識的需求,各種線索和過渡手段使得課程設計連貫且流暢。
六個課時的教學單元分別涉及三個與主題相關的話題,即:時間觀念強的美國人(Time-conscious Americans),美國人的時間觀與中國人的差別(American’s idea on time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hinese),以及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線索和過渡:本單元把重點放在文化上。首先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通過聽錄音、看錄像對比在下列幾個情景下東方人與西方人處理事務的不同態(tài)度,包括拜訪朋友、參加舞會、出席晚宴、社交約會、求職面試,讓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有個大致的了解。第二課時進入第一話題:時間觀念強的美國人,即課文A部分的學習,設計了一些閱讀理解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完成對課文的總體的理解。第三課時進一步精講課文,請學生逐段聽錄音或朗讀課文,解說重點詞匯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法及結(jié)構(gòu),再讓學生對較難句子進行釋義。第四課時進行鞏固練習,檢測理解程度,訓練語言組織能力,復述文章內(nèi)容;并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的對比句型比較美國人對待時間與中國人的差異。第五課時進入第三個話題:文化沖擊,即課文B的學習,把課文B設計成一篇快速閱讀文章。然后給學生放一段電影的片段,讓學生體會文化沖擊給身處異國的人帶來的強烈的震撼。第六課時主要是對本單元的話題進行總結(jié),讓學生討論:如何應對文化沖擊?并且要求學生根據(jù)討論、發(fā)言內(nèi)容,再寫成一篇作文。
如表1所示六課時的教學設計:
表1 六課時的數(shù)學設計
正如Brinton等所指出的那樣:在CBI中,語言課堂的活動圍繞具體的主題,活動旨在刺激學生通過運用目標語言來思考和學習[11]。此教學手段自然地把聽、說、讀、寫四種傳統(tǒng)的語言技能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CBI的教學課堂所采用關于某一主題的系列閱讀材料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語言,還要對信息充分理解,并且對此信息進行歸納、詮釋和評估。閱讀材料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進行聽力、口語表達練習的平臺,而隨后的討論、發(fā)言以及總結(jié)又為寫作練習的提供了機會。
[1] 戴慶寧,呂曄.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J].國外外語教學,2004(4):16-20.
[2] Stryker,S.B.& B.L Leaver.Content-based instruct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A].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3] 蔡堅.第二語言習得與CBI教學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13-15.
[4] 袁平華,俞理明.以內(nèi)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1):59-64.
[5] Peachey,N.Content-based Instruct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9(55).
[6] Peachey,N.Content-Based Instruction[J/OL].http:www.Teaching English.org.uk/think/methodology/content.shtml,2005-12-10.
[7] 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8] 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9] Leaver,B.L.& Stryker,S.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22:269-275.
[10] Stoller,F(xiàn).L.&W.Grabe.A six-T’s approach to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A].In M.A.Snow & D.M.Brinton(eds.).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C].New York:Longman.1997,78-94.
[11] Brinton,D.,Snow,M.a(chǎn)nd Wesche,M.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New York:Newbury House,1989.
CBI Concept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XING Ying,CAO Feng-lo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00,China)
CBI concept;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me-based mode;“Six-T”
CBI concept focuses on subject content rather than on language points which brings great change to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This concept is chiefly based on Krashen’s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which holds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cquired naturally.CBI teaching combines language with content and creates ideal language teaching environment.In the teaching practice,the method of“Six-T”based on theme-based mode is used to design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319.3
A
2095-2708(2012)06-0187-03
2012-04-10
安徽高校省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點專項(SK2012A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