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生
我們應該怎樣讀歷史
——有感于薛俊華《讀史論政——史記、漢書縱橫談》
■梅生
近日,有幸拜讀了薛俊華先生的《讀史論政——史記、漢書縱橫談》,感受頗多。薛俊華于上世紀60年代在農(nóng)村插過隊,后歷任鄉(xiāng)鎮(zhèn)團委書記、鄉(xiāng)鎮(zhèn)書記、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和黨務工作經(jīng)驗。
與大部分書籍不同,《讀史論政——史記、漢書縱橫談》沒有序言,只用很簡潔的兩句話代序:“一個普通讀者的讀史感言。以《史記》、《漢書》為主,兼及他史?!焙靡粋€讀史感言!洋洋灑灑近50萬字,在解讀《史記》、《漢書》的過程中,作者結合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感受,不拘文體,看似天馬行空,實則體現(xiàn)了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和科學的思辨哲理。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薄稘h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起于傳說“三皇五帝”,止于漢武帝時代,堪稱后世傳記文學的典范。作者選擇這兩部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為主要研讀對象,可謂用心良苦。
讀《讀史論政——史記、漢書縱橫談》一書,我們應該把作者讀史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應該這樣讀歷史——
一是要有尊重事實、敬畏歷史的態(tài)度。對歷史的尊重、敬畏,并非畏首畏尾,而是要客觀認識歷史事實,分清歷史主流。這樣,我們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堅定立場、把握正確的方向?!额I導學學秦穆公》、《將相與將相不和》、《變法與改革》、《國無遠慮者亡》、《秦莊襄王的成功之道》等文章,用通俗的語言,還原了歷史的真相,讓人讀了受益匪淺。作為領導干部,我們應該懷著謹慎和敬畏之心銘記歷史,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工作責任感。
二是要用辯證統(tǒng)一、客觀公正的方法。只有用辯證統(tǒng)一、客觀公正的方法,才能讀懂歷史,才能讀有所悟。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事件或人物,領導干部不能一味地主觀評價,完全依據(jù)個人情感進行判定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內(nèi)涵。學習歷史,分析歷史,需要秉持客觀公正、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讀懂歷史,明辨歷史是非。
三是要有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理念。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一部歷史,就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為政者之得失;一部歷史,就是一部智慧之書,為政者能從中讀懂執(zhí)政興邦、執(zhí)政興黨的規(guī)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是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智慧的高度凝練,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求得醍醐灌頂,悟懂人生真諦,從而做到古為今用。毛澤東曾要求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當整風文件看,目的就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李自成驕傲腐敗的錯誤,并在1949年3月率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進入北京時,進一步重申“‘進京趕考’不當李自成”。領導干部更應深刻認識“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道理,善讀歷史,古為今用。
四是要有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恒心,認識歷史、學習歷史也是如此。學習是個長期的任務,貴在持之以恒,也難在持之以恒。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tǒng)計,一部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復閱讀,直至逝世;一部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鑒》,他讀了17遍之多。正是這種重史、讀史的堅持和執(zhí)著,讓毛澤東不斷汲取和繼承著治國理政的歷史經(jīng)驗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讀《讀史論政——史記、漢書縱橫談》一書,能夠感受到作者讀史之認真、嚴謹以及科學治學的精神。
領導干部讀史,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善于學習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所有共產(chǎn)黨人應該具有的厚重品質和優(yōu)秀傳統(tǒng)。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從中汲取有益于加強修養(yǎng)、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yǎng),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斷提升領導工作水平。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匯。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與運用,善于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guī)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道路,這是我們黨91年來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讓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在山西轉型跨越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