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卿
2010年12月,中國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由此“金磚四國”更名為“金磚五國”。金融危機后,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率先走出危機陰霾,并在世界經濟復蘇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11年的首次金磚國家經貿部長會議指出,2001—2010年這十年,五國間的貿易額年均增速達到28%,貿易規(guī)模增長了15倍。其中,中國同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的雙邊貿易增速都超過了40%,與南非的雙邊貿易增速最高,達59.5%,明顯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增速34.7%的水平。然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國與其余金磚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成本能否得到較為準確的判斷,其貿易成本又是如何變化的?
目前測度貿易成本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兩種: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大致通過兩種途徑來測度:其一,通過運輸價格獲得貿易成本。例如Limao&Venables[1]利用與貿易有關的運輸方式宣傳圖冊信息或者報價來獲得運輸成本,說明運輸成本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進口商的決策。其二,以 IMF 提供的雙邊總體貿易的 c.i.f/f.o.b 價格比率來獲得貿易成本。間接測度法主要有價格指數(shù)法和貿易流量法,而價格指數(shù)法因國際數(shù)據(jù)難以獲得,故大多用于度量國內貿易成本[2];貿易流量法利用貿易成本對貿易流量的影響“事后”效應推算出貿易經濟成本。如Rose[3]運用該方法,發(fā)現(xiàn)使用同種貨幣國家間的貿易是使用不同貨幣國家間貿易的3倍。
總的來看,直接方法度量顯得較為簡單,但無法反映總體貿易成本;間接測算方法也存在許多缺陷,如該方法事前決定貿易成本的基本構成,并將其納入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會導致因遺漏貿易成本變量使結果有所偏離。為了克服上述研究方法的不足,以Anderson和Wincoop[4]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對傳統(tǒng)引力模型進行了改進,建立了一個具有微觀基礎的一般均衡模型,基于該模型所測算的貿易成本可以將貿易成本由事前決定變?yōu)槭潞鬀Q定,引入了多邊阻力項,用該模型進行比較靜態(tài)分析。但Novy[5]指出,生產和消費在這種模型中是外生的,因此比較靜態(tài)分析是無效的,并推導出了一個易于計算貿易成本的引力方程。由于計算貿易成本的所有變量都是可以觀測得到的,因此該方法在不需要對貿易成本的構成要素進行任何假定的條件下就可直接測算出貿易成本。鑒于此,本文運用Novy改進的引力模型對1990—2010年中國與金磚成員國的貿易成本進行測度,并透過新視角探尋出推動中國與其余金磚成員國之間貿易增長的引擎,從而為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發(fā)展績效提供依據(jù)。
本文將貿易成本定義為獲得商品過程中除生產成本之外所必須支付的成本,包括合約執(zhí)行成本、銷售成本(批發(fā)和零售成本)、運輸成本(運費和時間成本)、政策壁壘(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成本、不同貨幣兌換成本、法律和管制成本、語言壁壘及信息成本等。Anderson和van Wincoop推導了一個理論性引力模型,利用這個模型推斷來自于可以觀測到的貿易流量值背后的不可直接觀察到的貿易成本值,為了簡化分析,這個模型基于一系列嚴格的假設,包括僅僅包含一個部門的經濟體、消費者具有不變的替代彈性偏好。這個引力模型方程表達為:
(1)式中,Tij表示 i國與 j國的雙邊貿易額;Yi、Yj和Yw分別表示i國、j國和全球的總產出,ηij反映了i國與j國之間雙邊貿易的貿易成本,δi和δj用i國與j國的價格指數(shù)來反映,分別表示i國與j國相對于各自貿易伙伴多邊貿易阻力項,具體而言,即是i國向外的與j國向內的,θ是表明消費者替代彈性偏好。
Novy(2006)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推導的理論性引力模型前提下,基于一個國家總出口額與該國同別國貿易障礙呈反向關系這樣的假設,提出的引力模型中將貿易成本視作可觀測的出口貿易額、收入變量的函數(shù),進而表明雙邊貿易的冰山型貿易成本ηij可以表示為雙邊貿易額比值、一國對內貿易額的幾何平均數(shù),同時考慮了一國總出口貿易中國民收入凈值中可貿易商品的份額,這個模型表達式為:
式(2)為本文測度貿易成本的理論分析模型,ηij表示i國向j國出口的貿易成本;Tij和Tji分別為i國向j國國和j國向i國的實際出口值;Yi和Yj分別表示i國和j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Ti和Tj是i國和j國的總出口貿易額;ri和rj為i國和j國的可貿易品份額,為了方便實證研究中貿易成本的測度,假定兩國的可貿易品份額相等;θ為替代彈性。
我們選取與中國存在雙邊貿易的金磚成員國作為樣本國家,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樣本的時間跨度為1990—2010年。這些與中國同為最有代表性的新興市場國家,通過測度中國與它們的雙邊貿易成本值,有助于獲知能夠反映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雙邊貿易成本大小及動態(tài)變化情況。由式(2)可知,需要獲取的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雙邊貿易出口數(shù)據(jù)、金磚成員國各國的總出口額數(shù)據(jù)以及GDP數(shù)據(jù)。其中,涉及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額和金磚成員國各國總出口貿易額的貿易數(shù)據(jù)均來自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 (UN COMTRADE),GDP數(shù)據(jù)則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展望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包括了各國歷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數(shù)據(jù)。除此以外,我們還需要對式(2)中的可貿易品份額ri、rj和替代彈性θ兩個參數(shù)的具體數(shù)值加以確定。由于參數(shù)ri、rj很難被直接估算,我們參照國內外已有研究,將ri和rj即i國和j國的可貿易品份額設定為0.8,而Anderson和Wincoop對現(xiàn)有文獻估計結果總結得出替代彈性θ介于5-10之間,本文參照Anderson&Wincoop(2004)、Novy(2006)的做法,將替代彈性θ取值為8。同時出于穩(wěn)健性的考慮,另將θ值設置為5和10,以觀察不同的替代彈性對貿易成本的影響。
圖1給出了替代彈性θ取值為8時中國與其他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成本的取值和變化趨勢??梢钥闯觯袊c其他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成本均呈現(xiàn)逐步下降的趨勢,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下降趨勢更加明顯,并且在2010年雙邊貿易成本值都低于50%。為了進一步分析替代彈性θ對貿易成本的影響,我們同樣測度了θ取值分別為5和10時中國與其他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成本值。從圖2和圖3可知,替代彈性的不同取值對雙邊貿易成本值有較大的影響。以2010年為例,中國與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雙邊貿易成本值在替代彈性θ取值為 5 時分別為 66.9%、65.6%、65.4%和 67.9%;而替代彈性取值為10時卻分別只有38.8%、37.8%、37.6%和39.7%??梢姡S著替代彈性θ取值增加,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成本值會降低。
為了進一步獲知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成本的變化情況,表1給出了替代彈性θ不同取值條件下2000—2010年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成本變化幅度。我們發(fā)現(xiàn),替代彈性θ取值分別為5、8和10時,中國與巴西雙邊貿易成本下降幅度分別是15.32%、20.93%和28.87%,與印度下降幅度分別是17.45%、21.18%和31.22% ,與俄羅斯下降幅度分別為3.11% 、4.01% 和4.52% ,與南非下降幅度分別是13.06% 、17.59% 和21.68%。替代彈性θ取值從8變?yōu)?0時,對雙邊貿易成本變化幅度的影響在4% ~10%,而替代彈性θ取值從5變?yōu)?0時即當替代彈性增加1倍時,對雙邊貿易成本變化幅度的影響在8% ~13%。由此可見,替代彈性的變化對貿易成本變化幅度的影響較小。
圖1 θ取值為8時雙邊貿易成本變化趨勢圖
圖2 θ取值為5時雙邊貿易成本變化趨勢圖
圖3 θ取值為10時雙邊貿易成本變化趨勢圖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與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有必要將貿易成本變化對貿易增長的貢獻作出進一步分析。由式(2)可以變形得到i國和j國雙邊額為自變量的函數(shù)形式:
將式(3)進行移項,變形為乘式可得:
通過對等式兩邊取自然對數(shù),并進行一階差分可以得到:
通過對(5)式等式兩邊同時除以△ln(TijTji)可以得到:
(6)式中的等號右邊第一項為經濟增長效應,第二項為貿易成本下降效應,我們將2000—2010年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增長的因素分解為經濟規(guī)模擴張效應和貿易成本降低效應,以此分析雙邊貿易額增長是如何受各自經濟規(guī)模的擴張或貿易成本降低的影響。表2顯示了中國與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四國的經濟增長和貿易成本下降對貿易增長的貢獻率情況,其中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 43.25% 、40.61% 、87.25% 和45.27%,貿易成本下降的貢獻率分別為 56.75%、59.39%、12.75%和 55.73% 。由此可見,在中國與巴西、印度和南非雙邊貿易增長中,貿易成本的下降的貢獻率比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大,貿易成本下降貢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印度、巴西和南非;僅中國與俄羅斯雙邊貿易增長中經濟增長貢獻率大于貿易成本下降的貢獻率,表明中國與大多數(shù)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增長中貿易成本的下降發(fā)揮較大的作用。
表1 2000—2010年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成本變化幅度
表2 經濟增長、貿易成本下降對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單位:%)
由傳統(tǒng)引力模型可知,反映公路及鐵路等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和運輸成本的距離是影響雙邊貿易流量的重要因素,貿易伙伴方的對外開放程度同樣影響雙邊貿易,此外,貿易伙伴國雙方是否共邊界、是否締結自由貿易協(xié)定同樣影響著貿易成本?;谥袊c其他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貿易成本方程定義為:
對上式兩邊取對數(shù),進而得到估計方程:
我們以(8)式對2000—2010年的樣本數(shù)據(jù)構建面板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其中,distij表示兩國之間的距離,它通常代表運輸成本的高低,我們采用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代替,數(shù)據(jù)來自網站www.indo.com中的“距離計算器”(Distance Calculator);經濟開放度openjt數(shù)據(jù)來自Penn World Table7.0數(shù)據(jù)庫;borderjt代表邊界變量,如果兩國有共同的邊界則該變量取“1”,否則取“0”,邊界變量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編寫的World Fact Book;自由貿易協(xié)議國的啞變量ftajt的具體設置參見中國自由貿易區(qū)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如果兩國在本文的樣本時間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xié)議,則該變量取1,否則為0,ξijt為誤差項。為了檢驗方程的穩(wěn)健性(robust),本文采用了逐步回歸法,計量分析的結果見表3。
表3 貿易成本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
表3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變量的逐漸增加,方程R2值由一個控制變量時的0.414291逐漸提高到二、三和四個控制變量時的 0.433403、0.492175和0.564414,說明了方程的解釋力隨控制變量的增加而增強;并且各變量統(tǒng)計值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方程檢驗結果較好。從方程4結果來看,空間距離的系數(shù)為0.155008,表明貿易伙伴國雙方地理距離每增加1%,則會使雙邊貿易成本上升0.155008%,也就是說地理距離對貿易成本影響較為明顯,即中國與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仍然受到“距離的暴政”(Tyranny of distance)的影響;對外開放度的系數(shù)為-0.002604,表明貿易伙伴國的對外開放度每增加1%,則會使雙邊貿易成本下降0.002604%,即對外開放度的增加會降低貿易阻力,從而減少貿易伙伴國雙邊的貿易成本;此外,實證分析結果還表明了貿易伙伴國間的共有邊界和設立自由貿易區(qū)時,兩國間貿易成本將分別下降0.137617%和0.054586% 。
本文采用具備微觀基礎的改進的引力模型,對1990—2010年中國與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成本進行測度,可以得出如下三點結論:一是貿易成本呈現(xiàn)下降趨勢并隨中國加入WTO后下降得更為明顯,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快,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速。二是中國與俄羅斯、南非、巴西、印度間貿易成本的下降對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75%、55.73%、56.75%和59.39%,表明中國與大多數(shù)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增長中貿易成本的下降的貢獻大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三是通過分析貿易成本的影響因素,得出空間距離、貿易伙伴國對外開放度、是否共邊界、是否建立自由貿易區(qū)對貿易成本都有影響,而空間距離影響最大。
為了推動中國與金磚成員國的雙邊貿易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應積極探尋降低貿易成本有效途徑,第一,政府應積極順應貿易自由化發(fā)展趨勢,進一步履行承諾以提高貿易開放度,增強與貿易伙伴國的經貿合作關系,憑借多邊貿易體制或雙邊貿易協(xié)定等途徑提高市場準入水平,有助于降低貿易成本,獲得更多貿易利益。第二,由于空間距離仍然是影響貿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應加強中國通訊、交通、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價格及收費進行合理規(guī)制,以降低運輸成本,使距離的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第三,健全貿易便利化的相關措施,例如,完善便捷通關的制度安排,在安全得以順利保障的前提下簡化通關程序,為降低貿易成本創(chuàng)造空間,以實現(xiàn)中國與金磚成員國雙邊貿易的持續(xù)和穩(wěn)定發(fā)展。
[1]Limao.N,Venables.A.J.Infrastructure,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Transport Costs and Trade.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
[2]盛斌,毛其淋.貿易開放、國內市場一體化與中國省際經濟增長:1985—2008年[J].世界經濟,2011,(11).
[3]Rose A.K.One Money,One Market: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Economic Policy,2000,(30).
[4]Anderson J.E,Wincoop V.E.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3).
[5]Novy D.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after World WarⅡ.Working Paper Serie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