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利,張 勝,方元康
(1.池州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南昌航空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應用技術系,江西 南昌 330029)
移動學習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
楊 利1,張 勝2,方元康1
(1.池州學院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南昌航空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應用技術系,江西 南昌 330029)
當今計算機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飛速發(fā)展,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在當今高校教育中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通過分析移動學習在高校教學和學習中的優(yōu)勢和應用特點,探討了它在高校教學和學習中主要應用形式與功能,展望了移動學習在高校教學和學習中的發(fā)展未來。
移動學習;高校教學;移動教育;高校教育
目前,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移動學習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融合與發(fā)展而出現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教育改革的新環(huán)境下,移動學習不但將為高校教育在信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帶來新動力,而且必將補充和優(yōu)化高校教育。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形式,已成為教育應用的前沿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
目前對移動學習的定義有很多,如表1所示:
表1 移動學習的定義
總而言之,移動學習是一種利用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無線移動通信設備、多媒體技術、國際互連網來獲取教育資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務的新型學習形式[1]。
移動學習由于是基于無線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的新型學習方式,所以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豐富、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它應用于高校教學中的優(yōu)勢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由于受到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傳統高校教育中的學習者必須在固定的區(qū)域(如教室等)進行學習,由一名教師對多個學生進行課程教學;而移動學習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變成一名教師或多名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學,甚至學習者之間可以進行異地的交流協作,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習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2]。
移動學習可以提供十分豐富和平等的交互活動,如短消息、電子郵件、音頻和視頻交流等,使學習者能夠交互自由地進行知識的建構,非常適宜學習者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學習者不僅可以利用文字、圖片、聲音等進行交流,而且可以與其他的學習者或教師進行協作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移動學習可以把知識學習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使學生與具體情境互動。在實際的環(huán)境中,構造出最佳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習者置身其中,形成背景性經驗,掌握知識的相關性和復雜性,從而來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
除了學習地點、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外,移動學習的靈活多樣還體現在學習資源上。多樣的學習資源可以滿足學習者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地學習。
在短信息方式的移動學習中,學習者用戶或教師用戶可以利用智能終端把短信息傳送給移動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借助IP網絡將短信息數據傳送到短信息服務器上,短信息服務器會分析處理這些數據,并將處理結果傳回到用戶的智能終端上,從而完成移動學習活動。短信息方式是移動學習中實現方式最簡單、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移動學習形式。如圖1所示為短信息方式系統結構圖。
圖1 短信息方式系統結構
短信息方式可以分為如下三種形式:
4.1.1 SMS形式 SMS是Short Messaging Service的縮寫,即短信息服務。SMS形式也有很大的作用:(1)SMS具有存儲轉發(fā)的功能。SMS是通過短信息中心來傳送數據包的,當學習者不在服務區(qū)或關機時,短信息中心先保存該短信息,等到學習者重新連接網絡之后再轉發(fā)給他;(2)SMS具有信息發(fā)送確認的功能。由于數據環(huán)境中的連接是端到端的,所以用戶不是簡單地發(fā)出短信息然后相信消息已發(fā)送成功,而是短信息發(fā)送人可以收到返回消息,通知他們短信息是否已經發(fā)送成功。以上兩種功能保持了學習活動中內容的確定和連貫。
4.1.2 EMS形式 EMS是Enhanced Message Service的縮寫,即增強型短信息服務。EMS除發(fā)送文本外,還可以發(fā)送簡單的圖像、聲音和動畫等信息。EMS仍然可以運行在原有SMS運行的網絡上,只是容量較大。雖然EMS信息的容量可能是SMS的幾倍,但是現在智能手機的存儲容量都能達到幾千兆字節(jié),而且價格也不昂貴,高校用戶一般都能接受。
4.1.3 MMS形式 MMS是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的縮寫,即多媒體短信息服務。MMS是將不同的媒體,如文本、圖片、照片、音頻、視頻等組合成一個多媒體信息進行發(fā)送。MMS信息容量大大增長,可以達到100kB左右。和SMS一樣,MMS也采用“存儲轉發(fā)”的技術,用戶創(chuàng)建的信息能夠自動、快速的在終端和終端之間傳送。
網頁瀏覽方式的移動學習與短信息方式的移動學習相比較,它的特點是數據通信是實時連接的,能夠瀏覽和顯示多媒體資源。在這種方式下,學習者可以像普通的互聯網用戶一樣通過智能終端去訪問WAP網站,并進行瀏覽、查詢,實時交互。隨著網絡數據傳輸速率大大提高,通過無線網絡不僅能夠輕松傳遞多種應用媒體,還甚至可以傳遞真實的動態(tài)圖像。如圖2所示為網頁瀏覽方式系統結構圖。
圖2 網頁瀏覽方式系統結構
這種方式下,學習者擺脫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移動”。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學習需求時,即可通過智能終端上網瀏覽、查找、下載學習資源進行學習。
由于高校學生流動性大而導致的信息點放置不能確定的問題可以使用校園無線網絡來解決。高校學生和教師可以在無線校園網絡范圍內隨時隨地去接入移動學習系統進行移動學習。校園無線網絡方式的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也促進了網絡在線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在高校的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校園無線局域網絡技術水平已趨于成熟,高校對無線網絡也具有迫切的需求。國內已經有一部分高校已建成了國內比較完善的無線校園網絡。
離線方式的移動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智能手機終端自帶的學習軟件進行的移動學習。離線方式的移動學習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移動學習形式。目前,國內移動學習產業(yè)正迅速發(fā)展,基于智能手機終端的各種學習軟件紛紛上市,按應用區(qū)分主要有:(1)語言類課程領域的學習軟件;(2)電子書軟件;(3)音頻播放軟件;(4)視頻播放軟件;(5)Flash多媒體學習軟件等。它們不僅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還豐富了移動學習的形式。
高校移動學習系統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學生、教師和管理者。學生是高校教育的中心;教師主要起到指導和監(jiān)督學生的作用;管理者主要起到教務管理和協調的作用。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如圖3所示為高校移動學習系統關系圖。
圖3 高校移動學習系統關系
所以面向學生、教師和管理者的功能可以作為移動學習應用于高校教學和學習的三個方面功能。
5.1.1 在線學習功能 學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終端瀏覽校園網或教育WAP站點進行自主性學習;
5.1.2 下載學習資源功能 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終端下載學習軟件或學習資源到自己的手機上,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學習;
5.1.3 作業(yè)管理功能 學生可以在線實時查詢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作業(yè)成績及期末成績等信息;
5.1.4 接收信息功能 學生可以接收教師或管理者發(fā)布的教學活動信息等;
5.1.5 促進交流與協作功能 學生既可以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隨時隨地用手機終端向教師請教,又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終端與其他學習者進行異地交流討論,協作解決問題。
5.2.1 教學課件上傳功能 教師可以將課件通過轉換工具制作成手機支持的多媒體課件,并且發(fā)布到網上[3]。
5.2.2 作業(yè)管理功能 教師可以通過手機短信息或郵件的形式對學生完成作業(yè)布置、作業(yè)查看等功能。
5.2.3 安排教學活動功能 教師可以隨時接收學校課程調整、考試安排等教學信息,并發(fā)送給學生。
5.2.4 學習支持功能 教師關于教學內容可以給學生提供指導、激勵和支持,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5.2.5 解決學生問題功能 教師對于學生通過手機終端發(fā)送短信息所提出的問題,可以直接進行回復解答。
5.2.6 資源共享功能 教師可以通過將一些好的教育資源直接傳送給學生或者發(fā)布到教學平臺等方法進行資源共享。
5.2.7 提供專業(yè)或輔助性的學習內容功能 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如課程大綱、小測驗等的輔助性學習內容,也可以開發(fā)專業(yè)的移動學習課程,把學校課程改為移動學習視頻課程,從而將移動學習與傳統課堂整合起來。
5.2.8 模擬或游戲功能 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終端開展一些整合課內外活動的游戲式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應用的能力。
5.3.1 教學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教學質量、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等。
5.3.2 教務通知功能 管理者可以直接向教師或學生的手機終端發(fā)送教學活動相關的通知及公告等[4]。
5.3.3 考試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發(fā)布專業(yè)學科或公共學科考試安排的通知,也可以將期末成績或專業(yè)技能考試成績發(fā)布到校園網站、教師和學生手機終端,而對于學生的平時成績可由教師來管理。
5.3.4 課程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及時地通知教師和學生臨時調整課程的情況等。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移動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和當代教育有機結合的產物。它促進了高校學生的專業(yè)化和個性化的發(fā)展,克服了傳統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使教育真正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移動學習和傳統教育的融合必然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勢。隨著移動學習逐漸被社會認可,它必將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教育。
[1]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3.
[2]云玉芹.移動學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2008(2):33-35.
[3]連紅.移動學習中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4]王朋嬌,王愛文.手機移動學習平臺在開放教育中的構建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5):60-63.
G 642
A
1674-1103(2012)03-0131-03
2012-04-02
池州學院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011ZR002);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KJ2011B108)。
楊利(1980—),男,湖北武漢人,池州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教師,實驗師,南昌航空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移動學習、無線網絡等;張勝(1968—),男,湖北羅田人,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GPS/GIS、Web數據挖掘、無線傳感器網絡等。
[責任編輯:束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