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保
(東南大學圖書館,江蘇南京210096)
論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結構
——基于SSCI、A&HCI論文(2002-2011)的計量分析
孟祥保
(東南大學圖書館,江蘇南京210096)
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國家,本文以中美十年SSCI、A&HCI合著論文為數據來源,分析了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結構,構建了中美機構學術合作網絡,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合作網絡的特征。研究表明,近10年是中美人文社科合作的快速發(fā)展期,合作領域主要是經濟、管理、心理學與公共衛(wèi)生等;著名研究機構構成了網絡的核心,合作特點為雙核模式。
科研合作;人文社會科學;社會網絡分析;中國;美國
積極與世界各國合作是我國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指出:“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加強統籌規(guī)劃,創(chuàng)新思路辦法,拓展交流途徑,健全合作機制,有選擇、有步驟、有層次地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保?]因此,加強與其他國家合作研究是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尤其是與美國的合作。自Vannevar Bush起草并發(fā)表了具有深遠影響且備受推崇的討論美國戰(zhàn)后科學政策的報告《科學,無止境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之時起,美國這個國家在世界科學領域就一直占據主導地位[2]。1979年中美簽署《中美科技協定》,30多年中,中美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廣伙伴的合作局面,2011年1月中美續(xù)簽《中美科技協定》。2009年1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京會談時,強調人文交流對促進中美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并進一步明確了建立新的雙邊機制,以期全方位推動中美兩國文化領域的高端合作??梢姡忻揽萍己献髦械娜宋纳鐣茖W合作是其重要內容,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走出去”戰(zhàn)略的要求,更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科學合作的重要形式是論文合作,通過相應的計量指標來反映兩個國家、地區(qū)或者機構、作者的合作關系。如郭永正、梁立明選取SCI-E數據庫中的1699篇中印合著論文,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印科學合作的發(fā)展進程,考察了中印科學合作的網絡結構和中印科學合作的學科分布[3]。對于中美科技合作的研究典型如金碧輝、Richard P.Suttmeier等利用SCI論文中作者間的國際合作信息,分析了納米科技、化學、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領域44個研究方向中國和美國在1996年至2005年10年間的科學合作發(fā)展態(tài)勢[4],其研究發(fā)現在中美合作中,在美國的中國學者和華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金炬、馬崢、梁戰(zhàn)平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美科技合著論文的總體規(guī)模和比例及其變化、學科分布、機構分布和期刊分布等歷史情況和現狀進行了統計排名與評價,對國際科技合作績效評估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5]。劉云、劉文、葉選挺選取2004-2008年SCI收錄的中美合著論文,揭示中美科技合作機構的分布狀況及其特點[6]。Tang L,Shapira P研究了中美在納米技術領域合作的特點[7]。但是上述研究主要是研究中美自然科學領域的合作,或者研究對象僅限于幾個學科,未見對人文社會科學合作進行評價,因此,本文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框架內,著力研究如下問題: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整體進展、學科領域、影響力及合作的結構特點。
1.數據來源
本文依據SSCI、A&HCI數據庫收錄的全部中美合作論文,檢索策略為:在地址欄中輸入“Peoples R China”and“USA”,在作者地址中同時出現中國和美國,則為中美合作論文,文獻類型選取為Article,論文時間段為1898-2011年,2002-2011年。檢索時間為2012年1月31日。其中2002-2011年間共計檢索到6546條記錄。需要說明的是數據包括中國香港、澳門地區(qū)論文,但不包括中國臺灣地區(qū)論文。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對下載的數據進行清洗與處理,一是規(guī)范國家、機構名稱,如Tsinghua Univ與Tsing Hua Univ、Peking Univ與Beijing Univ要統一到規(guī)范名稱上;二是矩陣構建,利用TDA構建研究機構共現矩陣。
2.研究方法
在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論文基礎上,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多元統計(多維尺度分析)進行分析。社會網絡分析起源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西方學術界,是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被廣泛運用于科學學、圖書情報學及其他學科領域,如數學、物理學、生物學、新聞傳播、政治學、管理學、地理學等學科領域,主要用來揭示學科結構與發(fā)展趨勢[8]、知識網絡、知識圖譜[9]、研究者合作結構[10]。
1.中美SSCI、A&HCI論文合作數量
在全球SSCI、A&HCI論文增長態(tài)勢下,中美SSCI、A&HCI論文數量及其合作論文數量也在不斷隨之增長。根據筆者統計,中美人文社科合作論文最早起源于1928年在《MENTAL HYGIENE》的一篇論文,1898-1949年中美人文社科論文數量極少,僅為6篇論文。1950-1978年間,由于歷史原因,中美之間合作也極少,合作論文4篇。1979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學術研究也逐步走向世界,中美合著論文數量也在逐年增長,尤其是1998年以后,數量首次超過100篇,2000年超過200篇。
2002-2011年的十年間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著論文數量由2002年的261篇增至2011年1322篇(圖1),約增加4倍,說明兩國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論文數量占中國SSCI、A&HCI論文數量的比例始終在23%-25%之間,占美國論文數量的比例由0.58%逐年增加至2011年的2.07%,但是比例偏小。說明中國在美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是還不是重要合作伙伴。
圖1 中美合作論文數量及各占本國SSCI、A&HCI論文數量比重
2.中美SSCI、A&HCI合作學科領域
按照ISI學科分類,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主要學科領域依此為商業(yè)與經濟、心理學、公共衛(wèi)生領域(具體見表1),而這些領域是典型的社會科學與理工的交叉領域,或者是美國的強勢學科,基本上超出了我們自己定義的人文社會科學。而在一些中國重要的學科領域如語言學、政府與法律、歷史與哲學、文學、語言學合作數量偏少。
表1 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學科領域
這一現象還可以從期刊分布得以佐證,論文絕大數分布于經濟學、管理學期刊之上,分布最多的期刊依此為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58篇)、Energy Policy(53篇)、China Economic Review(51篇)、Management Science(46篇)、Journal of Econometrics(45篇)、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9篇)、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7篇)、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35篇)、PLoS ONE(35篇)、Social Science &Medicine(34篇)。2002-2011年,中國發(fā)表了SSCI、A&HCI論文27927篇,美國發(fā)表了SSCI、A&HCI論文538870篇,各自優(yōu)勢學科論文及比重依次見表2。
表2 中美優(yōu)勢學科論文數量比較(2002-2011年)
從表2中可見,中美合作的主要學科領域基本是中國的優(yōu)勢學科領域,但是文學、語言學例外,尤其是文學的論文數量突出,根據筆者檢索,2002-2011年中國學者在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的刊物《外國文學研究》(A&HCI源刊)上發(fā)表了643篇論文。但是通過與美國的優(yōu)勢學科比較,在法律、政治學、社會學領域,我們還比較薄弱,與美國有較大的合作空間。事實上,這些學科正是我國所定義的人文社會科學。
3.中美國際合作的國家/地區(qū)、機構比較
國際合作的水平可通過分析文獻作者的所屬機構來進行評價。2002-2011年間,與美國人文社會科學合作論文數量占中國論文數量的23.64%,其次為英國、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地區(qū),但是合作論文數量遠遠低于與美國的合作,說明美國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臺灣地區(qū)是中國內地重要的合作伙伴。對于美國而言,加拿大、英國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國是其第三合作伙伴。由此推測地理、語言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具體見表3)。
中美合作論文中,美國作為第一作者占到了論文數量的近一半(48.95%)。其次為中國(42.43%),再次為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德國、日本。
表3 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國家/地區(qū)比較
在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論文中,中國香港地區(qū)的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在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內地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緊隨其后(具體見表4)。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是中美合作的主要機構。
表4 參與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主要研究機構
從表4中可以看出,參與中美合作的研究機構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數高校,如中國的前20個占據了全部的80%多,其中又以香港地區(qū)高校最為明顯。美國也是少數名校參與了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的合作。此外,來自高校之外的中國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
4.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社會網絡分析
選取合作論文數量60篇以上的64個研究機構,構建64×64的矩陣,通過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其合作關系,運用Ucinet 6繪制成圖,見圖2。
圖2 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機構社會網絡分析
每一個節(jié)點的大小代表機構發(fā)文量多少,節(jié)點越大表示該研究機構發(fā)表論文越多,連線的粗細表示每一個合作對象之間的合作次數,線條越粗表示中美之間合作的次數越多。由圖2可以直觀看出,北京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最為突出,位于網絡的中心,對合作網絡起著重要的聯通和橋梁作用,在中美合作中也是最為活躍,有著廣泛的合作關系和合作領域。
將上述矩陣轉換為二值矩陣,進行核心-邊緣(core-periphery)分析。核心-邊緣結構分析根據網絡中節(jié)點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將網絡中的節(jié)點分為核心區(qū)域和邊緣區(qū)域。處于核心區(qū)域的節(jié)點在網絡中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分析結果(初始擬合值為0.370,最終擬合值為0.496)表明,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33所大學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31個研究機構處于相對邊緣位置。換言之,這些研究機構在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圖3 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機構多維尺度圖分析
5.多維尺度分析
利用SPSS中的相關分析,將上述64×64矩陣轉換為泊松相關矩陣,以消除由機構共現次數差異所帶來的影響。運用多維尺度分析能夠在二維空間中直觀反映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機構的位置、機構組成以及機構之間的相似程度。圖3為多維尺度分析結果(Stress值等于0.30337,RSQ等于0.52828)。
圖3中機構之間的距離表征其合作的緊密程度,距離越小,合作越緊密,反之,說明機構之間合作不頻繁,機構之間較為獨立。整體上看,合作網絡呈環(huán)形結構,在第一象限內,以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析等為代表;第二象限內以中國科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馬里蘭大學為代表,第三象限內以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析為主要代表,這一區(qū)域集中了中國大陸主要高校;第四象限以華盛頓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杜克大學等,集中了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優(yōu)秀的研究機構。
本研究結論如下:
1.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穩(wěn)步增長
近10年來中國人文社科論文數據快速增長,也是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快速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美國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合作對象,與其合作領域遍及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此外,中國人文社會科學SSCI、A&HCI論文數量的增長也表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逐步走向世界?!坝始覍W會的研究發(fā)現,單純從公開發(fā)表的科學論文數量來看,中國最早2013年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第一大國,而不是原來預測的2020年”[11],但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這種趨勢表現得還不是那么“強烈”。
2.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的學科與地域結構具有不均衡性
一是合作機構集中在少數著名研究機構上,集中在經濟發(fā)達區(qū)域,如香港、北京、上海。因此,在這種增長趨勢下,應進一步擴大中美交流層次及方式,積極挖掘本土優(yōu)勢。二是從學科角度而言,中美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應用領域,如經濟、管理、公共衛(wèi)生,純粹的人文學科,如哲學、歷史則合作偏少?!皩W科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國家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布局特點,是優(yōu)勢學科和重點學科建設、人員隊伍配備、實驗平臺搭建的直接反映?!保?2]所以要優(yōu)化學科結構,加強國際合作,整合學科本土優(yōu)勢,努力讓更多的學科走向世界。
3.中美合作模式是“雙核心模式”
中美各自的著名研究機構,尤其是高校的研究機構,是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研究的主要參與者,構成中美合作的“雙核模式”,這一態(tài)勢可以用圖4表示。各自的著名研究機構是中美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的重心,在科學研究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美國是中國的首要合作對象,而中國并非美國的第一合作伙伴。
圖4 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合作“雙核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中,如何通過有效的文化交流,來縮小和彌合人類社會在文化領域的對立與沖突至關重要。經貿的交往只能夠加強雙方的利益合作,可是并不能“購買到”對方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的理解必須通過文化的交流才能夠實現[13]。科學合作對于促進中美交流具有積極的作用。本研究從SSCI、A&HCI合著論文角度,綜合運用機構共現、多維尺度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科學計量方法,從科學論文角度研究了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結構,以期為中美人文社會科學進一步合作提供有益參考,為進一步擴大中美合作交流范圍提供借鑒,為構建“機制化、多層次、寬領域”中美合作模式有所啟示。誠然,中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合作有交流訪問、聯合培養(yǎng)留學生、文化論壇等多種形式,本文僅從論文合作形式考察,是本研究的不足。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擴大合作領域,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
[1] 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2011-2020年)[EB/OL].[2012-02-03].http://www.sinoss.net/uploadfile/2011/1107/20111107050858252.pdf.
[2] Jonathan Adams,David Pendlebury,朱海峰,馬建華.全球研發(fā)報告——美國[J].科學觀察,2011(5):2-8.
[3] 郭永正,梁立明.中印科學合作的科學計量學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11):1634-1640.
[4] 金碧輝,Richard P.Suttmeier,張望,等.中美科學合作:文獻計量學分析[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95-302.
[5] 金炬,馬崢,梁戰(zhàn)平.從中美合著論文狀況看中美科技合作[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5):41-47.
[6] 劉云,劉文,葉選挺.基于SCI合著論文的中美合作機構分析[J].科學觀察,2010(1):10-15.
[7] Tang L,Shapira P.China-US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nanotechnology:patterns and dynamics[J].Scientometrics,2011,88(1):1-16.
[8] 蘇娜,張志強.社會網絡分析在學科研究趨勢分析中的實證研究——以數字圖書館領域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9):79-83.
[9] 劉彤,時艷琴.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專家知識地圖應用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3):68-71.
[10] 鮑楊,朱慶華.近10年我國情報學研究領域主要作者和論文的可視化分析——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探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4):9-13,3.
[11] 樊春良,鄔浩.國外對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評價[J].科學與社會,2011(3):96-108.
[12] 楊立英,周秋菊,岳婷,等.中國科學:發(fā)展水平與學科結構的思考——2010年SCI論文統計分析[J].科學觀察,2011(1):23-50.
[13] 賈磊磊.尋求理想的文化存在方式[N/OL].人民日報,2011-01-17(023)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3744831.html.
G321.5
A
1671-511X(2012)04-0014-06
2012-03-23
孟祥保(1984-),男,安徽霍邱人,碩士,東南大學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科學計量學,圖書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