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水金,汪秋娟,王 華,裴 騰(.湖北師范學院 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湖北黃石二中,湖北 黃石 435000)
無機化學是高等院?;瘜W專業(yè)四大基礎課程之一,是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F(xiàn)在我校化學、應用化學、環(huán)境工程、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各專業(yè)都在大一開設無機化學這門課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在大一開設無機及分析化學這門課程,面對這一學生群體,如何安排教學內(nèi)容,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這些問題必然會引起任課教師的思考和研究。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處于新一輪課程改革之中。由于高中新課程的逐步推進,到2009年為止,已經(jīng)有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進入新課程的實施。廣大大學化學教師最為關注的是,新教材的知識點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什么變化。為此本文將高中化學新教材與大學無機化學教材的知識點作以比較,以供大學無機化學相關教師開展教學時參考。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識體系有兩重意義:其一,由于一些大學無機化學知識點已經(jīng)納入高中化學新教材體系,進行教學時可不必再講解,將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來更加細致地講解重點、難點內(nèi)容,相應的教學計劃安排也應有所變動;其二,了解高中化學已學過哪些知識點,學習到了什么程度,有利于教師在授課時以學生已有基礎為新課程切入點,在學生現(xiàn)有知識框架上進一步構建新的知識,幫助學生順利實現(xiàn)由中學化學到大學化學的過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大學無機化學的興趣。
高中化學新課程教材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它們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因此確定哪些知識是高中化學必修和選修的“相關知識點”是教好新課程必修教材的一個前提,否則就會在教學中難于把握一定尺度,按照新教材的順序講舊教材,失去課改的意義。為了便于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學新課程教材深度,本文對照課程標準,將人教版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化學必修1、化學必修2 、選修3、選修4),以及宋天佑主編出版的《無機化學》(上、下冊)中的相關知識點,作簡單對比,表1和表2,表3將具體呈現(xiàn)其知識點的相關變化。
表1 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與選修模塊的“相關知識點”[1~4]
表2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教材與大學無機化學的“相關知識點”[1~6]
表3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教材中大學無機化學的“相關知識點”的變化[7,8]
續(xù)表3-1
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必修2)第四章 化學能與電能(選修4)1.突出了對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本質(zhì)的理解; 2.增:蓋斯定律及其應用。3.增:①火力發(fā)電; ②帶鹽橋的原電池裝置;③一次電池/二次電池及其反應原理;4.更加注重探究和電池的應用;5.增:電冶金;6.增:析氫腐蝕的電極反應以及總反應的書寫。第二章 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及緒言部分(選修4)1.增:①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在選修4緒言介紹;②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 ③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測定方法;④突出了催化劑對速率影響的科學探究(H2O2分解、KMnO4+H2C2O4等實驗);2.增:①化學平衡常數(shù)含義;②利用化學平衡常數(shù)進行簡單計算; 3.減:合成氨條件的選擇;4.增:①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②能利用焓變和熵變說明反應進行的方向;③科學視野-自由能變化。第三章 水溶液的離子平衡(選修4)1.增:科學視野-電離常數(shù);2.增:實踐活動-實驗測定中和滴定酸堿曲線;3.增:科學探究和科學視野-鹽的水解常數(shù);4.溶度積(科學視野) 增:①難溶電解質(zhì)的溶解平衡; ② 沉淀反應的應用:(a)沉淀的生成;(b)沉淀的溶解;(c)沉淀的轉(zhuǎn)化。第一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zhì)(選修3)1.增:①能層、能級、電子云、軌道等概念; ②構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 ③基態(tài)和激發(fā)態(tài)、原子光譜和光譜分析;④泡利原理、洪特規(guī)則; ⑤電子排布式、軌道式等;2.增:①周期表分區(qū)(s、p、d、ds、f區(qū)),對角線規(guī)則; ② 電離能;③電負性等。第二章 分子結構與性質(zhì)(選修3)1.增:①共價鍵的方向性、飽和性;②σ鍵、π鍵;③鍵參數(shù);2.增:①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②雜化軌道;③路易斯結構式;④配合物理論;⑤科學視野和實踐活動-制作分子模型;3.增:①分子內(nèi)氫鍵;②手性分子;③無機含氧酸酸性;④科學視野-表面活性劑和細胞膜、壁虎與范德華力、生物大分子中的氫鍵、巴斯德與手性。第三章 晶體結構與性質(zhì)(選修3)1.增:①晶體有關知識;②晶胞概念 注:老教材化學第三冊第一單元晶體類型與性質(zhì)在課標教材選修3第三章,但內(nèi)容比新教材少;2.增:①分子密堆積概念、冰的晶體結構;②科學視野-可燃冰、金剛石;3.增:①電子氣理論;②金屬晶體的原子堆積模型;4.增:①決定晶體結構的幾何因素、電性因素、鍵性因素,晶格能;②科學視野-巖漿晶出規(guī)則與晶格能。
新課標明確指出:化學教學要貫徹全面發(fā)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為此承擔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zhuǎn)變,要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轉(zhuǎn)變?yōu)檫M行化學教育的大教育。新課改對教師們既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zhàn),這就對教師們有了新的要求。
新課改后,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中學教師在對新課改中無機化學知識點變化后教學方法作如下改變:
1) 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和發(fā)展上,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及其活動為中心”;
2) 教學要盡量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變“被動學習”為“享受學習”;
3) 給學生提供探究平臺,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學習策略,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4) 重視利用直觀教具,多媒體課件,網(wǎng)絡等教學方式,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
5)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2.1 自己身體力行,做好表率 從新課本不難看出,作為化學教師光具備化學專業(yè)相關的知識,只囿于化學領域,沒有與任教學科相關的科學的較寬廣的知識與技能,則很難高屋建瓴,厚積薄發(fā),只能窮于一時的應付,難免會捉襟見肘,更不用說駕馭教材了。因此,化學教師必須積極進取,不斷的充實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時刻把自己擺在課改的行動架構之中,適應課改教材的變化,努力構建自己的教學風格。對于那些營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自由的討論、畫龍點睛、恰到好處的點撥等,看似是妙手偶得,實際上這些都是優(yōu)秀教師綜合素質(zhì)的自然流露和體現(xiàn)。當有了學識、風格、經(jīng)驗、思想,具備了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有一種氣質(zhì)和魅力,自然會是當之無愧的好教師了。
2.2.2 從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塊的內(nèi)容特點,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zhì)量(化學教師要認真學習化學新課標,理解其實質(zhì),并多參加各種新課改的研討會議,多與其他教師討論、交流)。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情操;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zhì)量方面的重要影響,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2.2.3 重視實驗教學和探究學習活動的功能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有的探究能力的基礎上,制訂高中階段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方案,并認真加以實施。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法讓他們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調(diào)查、資料收集、閱讀、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在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活動中,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現(xiàn)在的實驗脫離了傳統(tǒng)的教師演示實驗,而是以學生自主探究形式出現(xiàn),對于初次接觸新課改的化學教師而言是個難度,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應對這個沒有唯一答案唯一現(xiàn)象而且允許錯誤結果出現(xiàn)的實驗。
2.2.4 做好上課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前要做好備課,最好是集體備課,這樣有助于群體面對新課改的挑戰(zhàn),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集眾人的力量去迎接這個挑戰(zhàn),利用好這個機會。往往覺得課本上出現(xiàn)的知識點反而簡單,但是考試的時候又會涉及傳統(tǒng)教材中被刪減了的知識點,因此教師備課的時候就要針對性的按照傳統(tǒng)教材添加知識點。
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放手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xiàn)角色轉(zhuǎn)變。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總之,高效課堂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但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正。雖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體要求已經(jīng)遠超傳統(tǒng),作為學教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的目標。
課后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一種必要手段,通過教學反思,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解決,促進相互的提高。
2.2.5 做好老師之間的交流與討論 新課改之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化學教學對教師之間的交流要求更加嚴格,只有通過小組之間多多交流,汲取眾人之長,才能精益求精;也只有將大家分別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一起拿來討論采取措施才能避免更多情況的出現(xiàn);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共同去應對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教學。
通過前面表1與表2,我們不難看出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與大學的無機知識聯(lián)系越來越緊,簡直就是其影子,高中化學無機化學部分的重要性非常明顯,因此新課改對大學無機教師也有新的要求:
2.3.1 大學無機化學授課安排 由于新課改后高中就已經(jīng)接觸了化學平衡常數(shù)、價層電子對互斥模型等等新課改前出現(xiàn)在大學無機化學教材中的知識點,從一方面說大學應該簡化對這些知識點的重復,或者對這方面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同時還可以加深其他方面的深入教學;從另一方面說甚至可以壓縮無機化學的理論授課課時,給學生更多空間去發(fā)揮和鍛煉其他方面才能。
2.3.2 大學無機化學課程 鑒于中學無機化學知識的重要性,高等師范院校更應該重視無機化學的教學,大一時期就開始學習無機化學,這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的接觸無機化學知識。但是在無機化學實驗方面如果教師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加入更多的交流與討論或許效果會更好,讓學生在大一期間就學會充分利用實驗室學到更多知識,學會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深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提升。同時大三時期應該重視《中級無機化學》課程的學習,這里面有很多知識點是對中學的無機知識點的拓展,學好這門課會讓學生更好的去理解中學中的無機化學知識,便于以后的教學。
《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法》是一門不錯的課程,將其安排在大三下學期學習,對于即將從事實習或者找工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大三下學期就對中學的實驗從中學教師的角色預先了解并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實驗指導老師應對學生(未來的中學化學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讓其多動手,多思考,多交流,嚴格對待自己,為將來從教夯實基礎。
2.3.3 大學無機化學教師對化學師范生無機化學學習要求 高等師范院校的無機化學教師應更嚴格對待師范生的無機化學的學習,必須達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才算是合格,否則要進行重修,這樣師范生在以后的從教生涯中就會多一些必備武器,更早的做好中學化學的從教準備。
通過對新舊教材的比較發(fā)現(xiàn),化學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無機化學的學習,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體會新課改的精神實質(zhì),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機會,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不斷學習。在實驗教學中滲透新課程理念,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質(zhì),使新課改教學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打造新課堂下的化學教學也應將有效的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科學素養(yǎng)的各個方面得到主動、全面的發(fā)展。總之,無機化學知識的學習對于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努力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化學之花在新課程理念的照耀下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3(選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4(選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宋天佑.無機化學(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馮傳啟,楊水金,劉浩文,等.無機化學(上、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全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9]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0]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